问题

《红楼梦》第十四回中昭儿回告林如海去世后王熙凤和贾宝玉动作和语言背后隐含的意味?

回答
《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去世的消息传来,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反应,看似简单直接,实则暗流涌动,各自的言行举止背后,都透露出不同层次的意味。这其中,不仅仅是丧亲之痛的哀悼,更是家族权力格局微妙变化下的个人考量与情感流露。

王熙凤:雷厉风行的“女强人”下的精明算计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触动

当昭儿带着林如海的死讯回来时,王熙凤的反应,可以用“迅速且有条不紊”来形容。她首先是立即着手安排后事,尤其是关于林黛玉的安顿。这并非仅仅是出于亲戚情分,更是她作为荣国府实际的掌权者,对家族事务的敏锐和责任感的体现。

动作的意味:
“忙命”安排宁国府、荣国府两边报丧,通知亲戚等事宜: 这是一种极其高效的执行力,也显示了她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她明白在这种时候,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既是礼节,也是避免谣言滋生、稳定人心的需要。
“又命人去打发林姑娘的随身丫鬟,好生安置,别叫她受一点儿委屈。”: 这一句尤其值得玩味。表面上看,是对黛玉的关照,但更深层地看,这是在为林家在荣国府的存在留下一个“合法性”的棋子。林如海的去世,意味着林家在贾家的影响力来源(以及与贾家的联姻纽带)断裂,而黛玉作为林家唯一的血脉,她的未来如何,关系到林家在贾府乃至京城的一些潜在利益和名声。凤姐的安排,是在为黛玉争取一个相对体面的安置,这既是出于她个人对黛玉幼年的怜悯,更是她长远考虑家族利益的一种方式。一旦黛玉被妥善安置,林家的“名头”也得以延续,至少在形式上,这门亲戚关系依然稳固。
“又叫人去问宝玉:‘林姑父没了,宝玉可知道呢?’”: 这是一个看似多余的举动。宝玉自然会知道。但这却巧妙地将宝玉也卷入了对林如海去世的关注之中。她似乎在提醒宝玉,林家是他重要的亲戚,也让他参与到这种“家族大事”的处理中来。

语言的意味:
“林姑父没了,好可怜的!”: 这是最直接的表达,也是她作为儿媳对公婆兄长去世的应有之辞。然而,凤姐的“可怜”二字,更多的是一种对局势的感慨和对黛玉命运的预判。林如海作为两省巡盐御史,家底丰厚,但如今家破人亡,只剩下幼年的黛玉一人,自然是“可怜”。她言语中透露出的,是对黛玉未来孤苦的同情,但这份同情,又裹挟着她对黛玉身后财产和在贾府地位的盘算。
“这会子咱们家里没人,二太太又病着,这事儿也得我料理。你们都小心着些,别毛手毛脚的。”: 这番话直接点出了她作为实际掌权者的地位,以及在特殊时期挺身而出的责任感。然而,“料理”二字,不仅仅是处理丧事,更包含了对家族资源和权力的一种重新梳理和整合。她要确保在处理林如海丧事的同时,荣国府的内部秩序不被打乱,并且在可能的遗产分割中,掌握主动权。她用“小心着些,别毛手毛脚的”来告诫下人,既是防止他们出错惹祸,也是一种暗示:这件事情的背后,关系到很多层面的事情,需要谨慎对待。

总的来说,王熙凤的反应,是典型的“凤姐式”的精明与高效。她在巨大的家族变故中,迅速进入“处理模式”,既完成了作为晚辈的哀悼和家族责任,更在不动声色间,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为林黛玉的未来布局,也间接为贾府在林家的潜在利益做打算。她的“心”在林如海的死讯中,已经开始围绕着黛玉的安置和家族的下一步棋局运转。

贾宝玉:赤诚的伤痛、对命运无常的感喟与对黛玉的深切牵挂

宝玉得知消息后的反应,则完全是另一个维度。他的世界里,亲情和情感的表达是纯粹而直接的,不掺杂太多世俗的考量。

动作的意味:
“又听见林姑父已经去世,宝玉听说,‘哎哟’了一声,便如失了魂一般,倒在地上了。”: 这一句“‘哎哟’了一声,便如失了魂一般,倒在地上了”,是宝玉性情最真实的写照。他的反应是生理性的,情感上的冲击是毁灭性的。他没有能力去处理复杂的事务,也没有心思去考虑周全的安排,他的整个世界在那一刻仿佛崩塌了。这是一种纯粹的、不加掩饰的悲伤,甚至可以说是被外在世界残酷真相击碎的“脆弱”的表现。
“只管叫着:‘林姑父!林姑父!’”: 这种重复的呼喊,是绝望和不接受现实的体现。他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他内心的痛苦和对已逝亲人的眷恋。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
“忙命的叫人去请林姑娘来,又要亲自去看看。”: 这是一种不顾一切的行动。他急切地想要见到黛玉,不仅仅是因为黛玉是自己的表妹,更是因为他预感到,在这样的巨变之下,黛玉将承受何等的痛苦和孤独。他对黛玉的牵挂,甚至超越了对林如海的直接哀悼,因为黛玉是他生命中最独特的存在,黛玉的命运直接牵动着他的心弦。

语言的意味:
“林姑父没了,我可怎么办呢?我的林妹妹可怎么办呢?”: 这句简单的话,却包含了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黛玉命运的深切担忧。他将自己的命运与黛玉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林如海的去世,不仅仅是失去一位长辈,更是对黛玉未来生活最大的不确定性的来源。而宝玉,作为一个同样在贾府边缘漂泊,情感寄托高度依赖于黛玉的少年,他自然会感到“怎么办”。他的“怎么办”,是失去了林家这个遥远的依靠后,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将更加微妙,而他也因此失去了另一层可以依赖的“情感庇护所”。
“我要见见林妹妹,他定是伤心死了!”: 他的话语充满了对黛玉的共情和对她内在情绪的深刻理解。他知道黛玉的敏感和脆弱,他预料到黛玉会如何承受这份巨大的打击。他想见黛玉,既是安慰她,也是想确认她是否安好,更是在这种悲伤的时刻,寻求情感上的相互支撑。

总而言之,贾宝玉的反应,是纯粹的、淋漓尽致的悲伤和对亲人的深切眷恋。他没有能力去应对世俗的烦恼,他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林如海的死,让他感受到的是失去亲人的痛苦,是对命运无常的感喟,更是对最亲近的黛玉的深深担忧。他的语言和动作,都展现了他作为“情痴”的本色,以及他在家族变故面前的无助和纯真。

两相对照之下,王熙凤的精明、世故和责任感,与贾宝玉的纯粹、脆弱和情感至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便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就会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心性与生存之道。在林如海的死讯面前,一个人在为家族的未来和当下的秩序奔波操劳,另一个人则沉浸在纯粹的悲伤和对身边人的担忧之中,这便是贾府这个庞大家族内部,权力与情感,理性与感性交织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凤姐道:“你见过别人了没有?"昭儿道:“都见过了。”说毕,连忙退去.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宝玉道:“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样呢。”说着,蹙眉长叹.

凤姐见昭儿回来,因当着人未及细问贾琏,心中自是记挂,待要回去,争奈事情繁杂,一时去了,恐有延迟失误,惹人笑话.少不得耐到晚上回来,复令昭儿进来,细问一路平安信息.连夜打点大毛衣服,和平儿亲自检点包裹,再细细追想所需何物,一并包藏交付昭儿.又细细吩咐昭儿:“在外好生小心伏侍,不要惹你二爷生气,时时劝他少吃酒,别勾引他认得混帐老婆,-回来打折你的腿"等语.赶乱完了,天已四更将尽,总睡下又走了困,不觉天明鸡唱,忙梳洗过宁府中来.

你重点是想问这一段吧: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宝玉道:“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样呢。”说着,蹙眉长叹.?

王熙凤知道宝玉和黛玉关系非常好,所以说出来黛玉将来估计就要在贾府生活了,好让宝玉高兴。

她对林姑老爷和黛玉没有像对宝玉那么关心。

宝玉对姑老爷也没那么上心,对林姑娘却是非常关心,对黛玉的悲伤感同身受。

昭儿回来后的这两大段话有一些信息,不光是王熙凤和宝玉对话部分。

第一个重点信息:讨老太太示下。

原来贾琏送黛玉回家只是探望林如海的病情,现在出了变故,林如海去世了,有很多后事需要料理。送林如海归祖茔安葬只是一个程序,没有太多需要“示下”的,估计更重要林黛玉将来怎么安排,林家家产怎么处理等等。

第二个信息:当时王熙凤和贾琏关系很好,夫妻互相关心。但是贾琏也有 一点小毛病:吃酒,勾引他认得混帐老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去世的消息传来,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反应,看似简单直接,实则暗流涌动,各自的言行举止背后,都透露出不同层次的意味。这其中,不仅仅是丧亲之痛的哀悼,更是家族权力格局微妙变化下的个人考量与情感流露。王熙凤:雷厉风行的“女强人”下的精明算计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触动当昭儿带着林如海的死讯回.............
  • 回答
    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集中展现了封建社会官场腐败,但细究其中,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乡土性社会中“维系着私人道德”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这里,“私人道德”并非绝对的高尚,而是与人情、关系、利益、宗族观念等纠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道德体系。以下是本回中体现中国乡土性社会中“维系着私人道德.............
  • 回答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家出来,回到自己屋里,正巧黛玉也来了。她一开口就说了句有些酸溜溜的话,然后便匆匆离开了。这事儿,说来也得从头细说。那天,宝玉一整天都在外面忙活,先是在园子里赏花,后来又去了薛姨妈家,被宝钗拉着一起看金锁,又和宝钗说笑了一番。这期间,宝玉心里头其实是想着林妹妹的。宝钗虽好.............
  • 回答
    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初次提及自己的名字,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精心布局,承载着多重深意和写作意图。要理解其用意,我们需将目光投向整部作品的开篇,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的复杂情感。首先,这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奠定作品的自传色彩。《红楼梦》虽名为“石头记”,但其内核,尤其是早期版本,与作者曹雪芹自身的经.............
  • 回答
    《红楼梦》第七十回末,众人到大观园试才,玩乐一番后,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这短短的放风筝场景,却暗藏着许多端倪,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也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这里面发生的事情,细细看来,颇有嚼头,绝非寻常孩童玩乐那么简单。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放风筝的场景本身。大家你争我抢,都想展现一下自己的技艺。.............
  • 回答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命众姐妹各作一诗,并亲笔御笔题写在各景致的匾额上。在众多姐妹的诗作中,元春独独盛赞贾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最好”,这其中缘由,细品之下,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诗歌本身的意境与情感来看,《杏帘在望》之所以能打动元春,在于它准确地捕捉并升华了元春省.............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一连串的遭遇让她忍不住落下了眼泪。这泪,可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她内心深处多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与爆发。首先,故国之思,骨肉分离的伤痛是她哭泣最直接的原因。 黛玉的母亲贾敏已经去世,父亲林如海也病重在床,她此番进贾府,可以说是孤身一人,远赴他乡。回想起往日在家中的温馨,父.............
  • 回答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和翠缕关于“阴阳”的这场对话,看似闲聊,实则蕴含着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风气、个人命运以及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也折射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话说史湘云在得知宝玉和黛玉因为那件金麒麟之事闹别扭后,心下挂念,又因为自己性子直率,忍不住想去探望。翠缕是湘云身边的丫鬟,心思细密,懂得.............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给宝玉绣肚兜一事,是否合乎当时的规矩,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点。要说“不合规矩”,倒也不是绝对,但其中夹杂着许多不易言说的门道,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规矩”这个词的含义。在那个年代,“规矩”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多的是一.............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让贾宝玉和王熙凤遭受病痛折磨的马道婆,其身份的确切描述,书中并没有用一个单一、明确的词语来概括。然而,通过文本的细节我们可以抽丝剥茧,拼凑出她大概的“职业”和“路数”。首先,从她的名字“马道婆”来看,“道婆”这个称谓本身就指向了一个与道教有关的女性修行者或从业者。在中国传统.............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开篇,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登场,其中关于他发型的描写,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有趣的解读。有人认为,那“一头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的描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洲特色的发型,例如细密的辫子。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雪芹的描写置于当.............
  • 回答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林黛玉因感春日伤怀,身心疲倦,在潇湘馆中偷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香艳而又带着淡淡忧伤的联想。这一回的情节,与之前的“宝钗扑蝶”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二者在描绘女性青春期细腻幽微的情感和生理反应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联系:“宝钗扑蝶”——第.............
  • 回答
    《红楼梦》第九回“二木成婚,炮凤成鸾;二宝玉全成,宝玉受辱”中,贾宝玉在学堂里被贾环当众泼脏水,事情闹得非常难堪。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贾府辈分上属于宝玉的晚辈,也是亲戚关系的贾兰,却显得置身事外,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贾兰的年纪与性格: 年幼: 贾兰这会.............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命运如同一株风中的绛珠仙草,飘摇不定,令人扼腕。她与贾宝玉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整部书最动人心魄的篇章,也是她人生轨迹最重要的锚点。然而,一旦我们脱离了这个最核心的“宝黛爱情”,去设想黛玉的“如果”,去探讨她除了宝玉还能嫁给谁,那便是在曹雪芹精心编织的命运之网中,进行一次充满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世界上最美的花是什么?”一样,答案很主观,也很难有绝对的定论。但如果非要我说《红楼梦》“真的很好吗?”,我的回答是:对于那些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去品味它的人来说,是的,它真的非常非常“好”,好到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来形容。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直白的、快节奏的故事,或许它就不会那么对.............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虽然普遍认为是曹雪芹,但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的故事,充满了曲折的考据和不同的声音。我们先来谈谈最主流、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多方面的证据之上,其中最核心的,也是最让人信服的,来自于书中的.............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