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对贾宝玉发型的描写?真的是一头非洲小辫吗?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开篇,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登场,其中关于他发型的描写,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有趣的解读。有人认为,那“一头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的描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洲特色的发型,例如细密的辫子。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雪芹的描写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并仔细品味他用词的妙处。

首先,让我们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当日,贾政与王夫人闲谈,只见丫鬟进来报道:“宝玉来了。” 说话之间,早见宝玉走了进来。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身上穿一件白底红花白绫罗的半臂,下边一件大红猩猩毡斗篷。身上穿的、戴的,都是些顶儿、戴儿、金、玉、珠宝、绫、罗、绸、缎,真是个“锦上添花”的王子里。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这里的“束发”是关键。在古代,成年男子束发是普遍的习俗,意思是把头发梳起来,然后用冠或簪子固定住。这是一种整洁、有礼貌的形象,尤其是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对于一个即将面对尊长的小辈来说,更是规矩。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联想到“非洲小辫”呢?这主要是因为“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这种说法。在很多亚洲文化中,尤其是中国,黑发被视为一种天然的美,而“油光发亮”更是用来形容健康的、精心打理过的头发。曹雪芹用“鸦片烟膏”来比喻,是为了突出头发的黑、浓密、以及那种油亮的光泽感,这是一种非常生动且充满质感的描绘。我们知道,鸦片烟膏的质地是粘稠的,呈深黑色,并且会有一种油亮的表层。他用这个比喻,是为了强调宝玉头发的颜色和质感,让读者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非常具象的画面——那是一种浓郁、深邃的黑色,并且非常有光泽,仿佛被精心梳理和上油了一般。

然而,将这种“油光发亮”的黑色头发直接等同于“非洲小辫”,则是一个有些牵强,甚至可以说是现代人带着西方审美的滤镜去解读古代中国文化的产物。非洲小辫,例如编织成细密小辫的非洲发型,其特点在于通过编织技术将头发分层、拧转,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细小的辫子。这种发型需要专门的编织技巧,并且在古代中国,虽然也有梳辫子的习俗(例如满族男子的金钱鼠尾,或是汉族女子长发编成辫子),但对于一个贵族少年来说,用“鸦片烟膏”来形容他梳理好的、带有光泽的黑发,更可能是一种对头发整洁、浓密、乌黑油亮的赞美,而不是对具体编织方式的描述。

曹雪芹作为一位极其注重细节的作家,如果他想描绘宝玉的发型是细密的辫子,他会有更直接、更具体的词语来表达,比如“如缕缕黑丝般编织”,或者“细密如同藤蔓缠绕”之类的。他之所以选择“鸦片烟膏”这样的比喻,更多的是从视觉和触觉上,去捕捉宝玉那种天然的、带着贵族公子风采的,因为精心打理而显得格外有光泽的黑色头发。这种“油光发亮”是对头发“质”的强调,而不是对“形”的描述。

而且,在那个时代,贵族少年的发型,尤其是像宝玉这样地位尊贵、被寄予厚望的孩子,通常会遵循一种比较规整、符合礼仪的发式。束发、戴冠是主流,头发的质地和光泽,以及整体的整洁程度,才是被关注的重点。将“油光发亮”与“非洲小辫”联系起来,其实忽略了中国古代对头发的审美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型表现形式的巨大差异。

总而言之,曹雪芹对宝玉发型的描写,是通过“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这样生动的比喻,来刻画宝玉那一头乌黑、浓密、且被精心打理得油光锃亮的头发。这是一种对头发质感和光泽的强调,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对年轻男子头发的一种高标准审美。将其理解为“非洲小辫”是对原文的一种过度解读,可能受到了现代多元文化影响,但与曹雪芹创作时期的文化语境和审美习惯有所偏差。他所描绘的是一种充满生命力、又带着贵族公子精致感的健康秀发,而不是一种特定文化起源的发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下结论,绝对不是非洲小辫,而是小孩子从总角到留发之间的过渡。

古代的儿童不论男女满汉小时候都要剃头,到了十多岁才开始蓄发。红楼里对于小丫头称呼也有留头和才留头的。如下图

小孩子在头发没有长齐之前是一把子扎不起来的,因为碎发太多了。强行扎起前面和后面都会炸毛,很难看的,这个时候要扎头发只能另辟蹊径。

相信大多数女孩子都经历过兴冲冲地去剪了短发,但是Tony老师过于自由发挥把发型剪坏的遭遇,这个时候如果是冬天还好,可以戴帽子遮掩一下,但是天热时就很崩溃了,想扎起来头发却不够长,想扎头发只能把头发分成几缕头发分别扎起来,然后再把这几缕扎好的头发再用一根皮筋扎起来。就像下面这个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3856246965440512

也有心灵手巧的妈妈给女儿换着花样给短发妹妹编发,如下面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3856855567372288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3857030943830016

但总的来说,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把不够长的头发,分几缕出来分别扎好在汇总到一起。

了解了这样的方法后,我们再回头看红楼梦里对于宝玉发型的原文描写

一回再来时,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

这不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方法吗?10版红楼梦里少年宝玉那个非洲小辫的发型恕我无法认同,不说丑不丑,就说时间都不够用。原文里用的是“一回再来时,已换了冠带”,这是很短暂的一个时间。而10版那个非洲小辫没四五个小时怕是扎不好。

最后附上一张B站UP主鸿影Li想得社交牛逼症 绘画的宝玉发型。个人认为这是目前来说最还原的宝玉发型。

最后在这里强推一下鸿影Li想得社交牛逼症大大,她的手绘红楼人物发型和服饰简直太绝了!对红楼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红楼衣箱1、2】绘画解析贾宝玉原著服饰、发型、配饰等,改进重制版

user avatar

能够认出来前面3张图是谁吗?据说这是87版《红楼梦icon》最初的造型师为演员们梳的发型。是不是怎么看怎么觉得丑?

不光你这么看,当时的导演也这样看。于是导演就找到了这个造型师,然后跟他沟通。结果师说,说不出来导演想要的那种发型。

既然这样,当然决定把造型师换掉,然后启用了化妆师杨树云icon,服装师史延芹。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美丽的造型。

尤其图4,因为在红楼的原著中,对贾宝玉的发型曾经做过精准的描写。但杨树云看了很多资料,也不知道这个造型应当如何去做。

但是执着的信念在那里,杨树云最后无意之间翻看到了敦煌壁画之中,菩萨们的发型,才有了灵感。于是就有了图4贾宝玉这种辫子。

很多时候,创造力是直接决定价值存在的。我们在对一件事情,进行预估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你是否胜任。

这其中包括你的学识基础,心智模式icon,智识基础。也就是说以先天智慧的天赋部分,你后天进行的知识积累,还有你的认知和思维,让你再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打开的方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开篇,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登场,其中关于他发型的描写,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有趣的解读。有人认为,那“一头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的描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洲特色的发型,例如细密的辫子。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雪芹的描写置于当.............
  • 回答
    曹化淳,这位身处风雨飘摇的明末的宦官,在王朝即将倾覆的绝望时刻,发出了“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慨叹。这句话,虽然出自一位在历史上评价颇为复杂的太监之口,却折射出明末政治生态中一种令人心酸的现实,也勾勒出当时一些人心目中的“理想”状态。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曹化淳指的是哪位“忠贤”。在明末.............
  • 回答
    曹则贤教授提出的“年轻人要多读些读不懂的书”这一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对阅读方法论的深刻洞察。他并非鼓励盲目地去读“难懂”的书,而是强调通过阅读那些需要深度思考、逻辑推导或跨学科知识的书籍,来培养年轻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观点的内涵与实践方法: 一、理解“读不懂的书.............
  • 回答
    .......
  • 回答
    曹操的理想与性格之变:历史洪流中的蜕变与坚持谈及曹操,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雄才大略、权谋过人却又奸诈狡猾的乱世枭雄。然而,这仅仅是历史在他身上投射出的复杂剪影。曹操的人生并非一成不变,他的理想和性格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深刻的演变,而这背后,是一系列关键事件的催化与塑造。一、初露锋芒:匡扶汉室.............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 回答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夸张色彩,但其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对传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产业领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它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
  • 回答
    “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这句话,最早出自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一位杰出的18世纪英国作家和评论家。这句话的含义深刻且复杂,通常被用来讽刺和批评那些打着爱国旗号,但实际上在追求个人利益、制造分裂或煽动仇恨的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字.............
  • 回答
    “Control is Dead”这句话的含义非常丰富且具有多层次的解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字面陈述,而是对当前社会、技术、政治、经济等领域中一种普遍的失控感、权力分散化、个体自主性增强以及传统权威式微的深刻反映。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字面含义与引申含义: 字面含义: 最.............
  • 回答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乍一听可能有些功利甚至冷酷,但深入剖析,它揭示了一种关于成长、认知和处世态度的深刻变化。这句话并不是说成年人完全泯灭了道德感,而是强调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判断的侧重点会发生微妙而重要的转移。我们来详细地理解这句话的各个层面:一、 “小孩子才分对错”:儿童的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