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理想和性格变化的关键点是那几件事?如果曹操没有经历过那么多背叛,他能成为“治世之能臣”吗?

回答
曹操的理想与性格之变:历史洪流中的蜕变与坚持

谈及曹操,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雄才大略、权谋过人却又奸诈狡猾的乱世枭雄。然而,这仅仅是历史在他身上投射出的复杂剪影。曹操的人生并非一成不变,他的理想和性格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深刻的演变,而这背后,是一系列关键事件的催化与塑造。

一、初露锋芒:匡扶汉室的少年壮志与现实的残酷洗礼

曹操的政治生涯始于东汉末年,彼时大汉王朝积弊已深,宦官专权、外戚乱政,社会动荡不安。年轻的曹操,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聪颖,胸怀大志。他最初的理想,无疑是匡扶汉室,荡平不臣,重振汉朝的荣光。这股理想主义的热情,在他初入仕途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严刑峻法”的起点: 曹操早年为官,就以严明律法、敢于得罪权贵著称。他担任洛阳北部尉时,对宦官张让之子张乘的违规行为毫不留情,施以杖罚,展现了其刚正不阿、依法治官的决心。这体现了他对秩序和法制的朴素追求,也折射出他希望通过严厉的手段来净化官场、整顿吏治的理想。
讨伐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的爆发,更是将曹操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他积极参与镇压黄巾军,在与起义军的较量中,他初次领兵作战,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场上的胆识。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单纯的理想在乱世中难以实现,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秩序、实现抱负的基石。 他也看到了民间疾苦,对百姓的流离失所感同身受,这种经历进一步巩固了他想要结束乱世、稳定社会秩序的决心。

然而,这一时期的曹操,虽然心怀匡扶汉室的壮志,但现实却让他一次次遭受打击。

董卓之乱的冲击: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更是焚毁洛阳,制造了空前的混乱。曹操虽然曾参与讨伐董卓的联盟,但联盟的瓦解和各路诸侯的勾心斗角,让他深感政治的黑暗和人心的叵测。 他看到了所谓的“忠臣”们,不过是为了私利而相互倾轧,这无疑是对他早年理想的一次沉重打击。他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匡扶汉室”的口号,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更需要一个能够真正掌控局面、力挽狂澜的强大力量。

二、宦官与士族关系的复杂化:理想的妥协与权谋的滋生

曹操的出身虽然是官宦之后,但他的父亲曹嵩的宦官身份,让他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存在天然的隔阂。在强调门阀和士族政治的东汉末年,这种出身使得曹操在仕途上屡屡受到排挤和非议。

“举孝廉”的争议与突破: 早年,曹操被举为“孝廉”,进入仕途。然而,他与许多权贵子弟的关系,以及他父亲的宦官背景,使得他在士族阶层中并不受到真正的认可。这促使他更加依赖自身的才能和实力,而非传统的力量。
对门阀士族的利用与制约: 随着势力的壮大,曹操逐渐明白,要统一天下,必须获得士族阶层的支持,尤其是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因此,他对士族采取了拉拢、分化、利用的策略。他任用了不少出身士族的才俊,但同时也警惕他们过度的权力膨胀。这种既要利用又要制约的态度,是曹操性格中权谋色彩加重的开端。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理想主义的少年,而是开始学会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甚至不惜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

三、频繁的背叛与人心的险恶:对“治世之能臣”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如果说早期曹操的性格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产物,那么后期他的性格塑造,则与他人生中经历的一系列令人心寒的背叛密不可分。这些背叛,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打击,更是对他政治理念的深刻质疑和重塑。

吕布的背叛: 这是曹操早期最深刻的痛。他曾信任吕布,将其视为兄弟,在董卓之乱后,甚至将吕布留在身边。然而,吕布却乘虚而入,夺取了兖州,并且后来又与陈宫等人合谋,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吕布的背叛,让曹操第一次尝到了“引狼入室”的苦果。他认识到,信任并非可以无限制地给予,而人心比刀剑更加危险。 这段经历无疑加剧了他对人的警惕性,也让他更加注重对权力结构的掌控和对潜在威胁的防范。
陈宫的背叛: 陈宫是曹操的故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谋士。在曹操杀害了吕伯奢一家后,陈宫劝说吕布反曹,并跟随吕布对抗曹操。陈宫的背叛,对曹操来说更是双重的打击:一是故友的背离,二是聪明才智被用来对付自己。这让他对“义”的理解产生了动摇,也让他更加相信“情”往往会败给“利”和“势”。 为了对抗陈宫这样的对手,曹操不得不更加精于算计,更加冷酷无情。
张邈、许攸等人的倒戈: 在官渡之战前夕,张邈也曾联合陈宫、吕布等人背叛曹操。而许攸,这位曾为曹操出谋划策的人,在关键时刻因曹操未能及时酬谢而投奔袁绍,并为袁绍献计。这些频繁的“站队”和背叛,让曹操深刻体会到在乱世之中,忠诚是一种稀缺品,而趋利避害才是大多数人的本能。

这些背叛,使得曹操逐渐抛弃了对人性的过多美好幻想。他开始相信,与其寄希望于别人的忠诚,不如建立一套强大的、能够约束和驾驭人心的机制。 他对“治世之能臣”的理解,也从最初的“辅佐明君、匡扶汉室”,逐渐转向了“能够掌控局面、稳定秩序、解决问题”。他开始明白,真正能带来“治世”,需要的是能够凝聚力量、统一行动、排除异己的强大领导力,而这种领导力,往往需要冷酷的现实主义作为支撑。

四、统一北方的巩固与“唯才是举”的革新:理想的现实化与政治智慧的升华

随着在北方逐渐站稳脚跟,并最终战胜袁绍,统一北方,曹操的理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不再仅仅是乱世中的一员,而是成为能够塑造格局的强大力量。

“唯才是举”的推行: 面对人才匮乏的局面,以及对士族门阀的疏离,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政策。这一政策,是对他早期因为出身受排挤的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也是他对打破旧有政治格局、重新构建人才选拔机制的政治智慧的体现。他不再拘泥于门第和出身,而是更看重个人的能力和才华。 这项政策极大地拓宽了人才的来源,为他统一北方和治理国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表明,他的理想已经从“匡扶汉室”转向了更为务实的“建立一个高效、有能力的政府,以结束乱世”。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尽管遭受过背叛,曹操最终并没有废黜汉献帝,而是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其中固然有政治上的顾虑,但某种程度上,也 保留了他早期对“汉室”的某种敬畏,或者说是一种对传统政治合法性的利用。 他并没有完全否定过去,而是将自己的权力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重塑和掌控之上。这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手腕,也是他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到的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智慧。

曹操若未经历背叛,能否成为“治世之能臣”?

这是一个充满“假设”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

如果曹操没有经历过那么多令人心寒的背叛,他很可能 会保持一个更加理想主义的政治家形象。他或许会更加注重与士大夫阶层的合作,更加温和地处理政治关系,可能不会发展出那样深厚的权谋和冷酷的实用主义。

然而,这种“没有背叛”的曹操,是否还能成为“治世之能臣”?这是一个疑问。

首先,“治世之能臣”的诞生,本身就与“乱世”息息相关。 乱世往往意味着旧有秩序的崩塌,人心的混乱,以及对强有力领导者的需求。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些严峻的考验和残酷的现实,曹操可能无法深刻认识到结束乱世所需要的魄力和手段。没有背叛带来的痛苦,或许就没有他后来对权力的绝对掌控和对局面的精准把握。

其次,“治世”的定义也需要被审视。 如果我们将“治世”定义为一种温和、和谐、人人安居乐业的景象,那么一个没有经历背叛、更加理想化的曹操或许更有可能实现这一点。但如果我们将“治世”定义为在混乱中建立秩序,在分裂中实现统一,那么,正是那些经历过的背叛,让他学会了如何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如何去驾驭人性、如何去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运转的统治机器。

总而言之,曹操的理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他的人生经历不断被修正和升华。 从最初匡扶汉室的少年壮志,到在现实中摸爬滚打,再到被一次次背叛所磨砺,最终他将“治世”的理想,以一种更加务实、更加冷酷、但也更加有效的方式付诸实践。可以说,那些深刻的背叛,不是阻碍他成为“治世之能臣”的原因,反而是塑造他成为“治世之能臣”的关键催化剂。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让他从一个理想主义者,蜕变成了一个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掌控局面、带来秩序的“能臣”。 他的“能”,恰恰体现在他能够克服人性中的弱点,驾驭复杂的局面,最终实现他心目中的“治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引用我自己14年瞎诌的一篇畅想魏武帝和魏武卞皇后的东西。

它只能称之为东西,因为是自娱自乐解闷居多的东西。

曹操也是闲的,二十三那年,先是因为打死了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被“升官”到了鸟不拉屎的顿丘,开始快乐的乡土生活。直到后来,在《戒子植》里拿这个梗教育自己穷造的儿子曹植——再之后,曹操就一路背到到了底……按说他在顿丘也没再干嘛了,还被宋奇案莫名其妙挂到,官也没了,在洛阳也混不下去了,宋奇一家被杀了个干净还抛尸城外……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就骂骂咧咧收拾包袱回了老家:真是人背不能怨社会,我回家种地还不行吗!?
“光和元年太祖从妹夫濦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 。”
要说曹操那真是有气节,官二代+富二代就是不一样,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酷嚓一岔腿就回了谯郡。
回了谯郡干嘛?造别墅吧……种地不会,圈地养鸡总行了吧。成天打打猎,看看书,泡泡妞。
也没劲啊……谯郡妞都泡完了,能泡的都泡了, 再泡下去就要泡到乡党亲戚里去了。
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生命里的卞氏。那个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姑娘。
从本质上来说,卞氏也是个好姑娘,只是时运不济,沦为倡家。
这么说吧……现在情况下的曹操跟她也差不多,有够背的。啊!一切都是生活的错。
然后顺理成章地,卞氏成了曹操的小妾,对于小妾的问题,不知道丁夫人怎么看……总之八成没什么好脸色。但是估计曹操也没留多久,因为两年后,曹操又他妹的被征召入朝成为议郎。
恩,对,算个文职,动嘴皮子那种,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了,就是参预朝政。
那时候的孟德同志刚正不阿老是上书劝诫灵帝,但是灵帝常年对他的话左耳进右耳出,搞得孟德同志身心俱疲。
直到黄巾之乱,孟德终于摆脱了 天天跟灵帝叨逼又被灵帝当傻逼的尴尬境地,终于可以自己出去带兵打仗了。
值得一提,这一仗,对,就是孟德的处女仗 ,就是光荣的颍川!颍川人民高声唱: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是那圆圆的明月明月~是那潺潺的山泉。
立颍川之功后,曹操被拜为济南相,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
总之就是曹操在颍川啊,济南都干得很好。然后朝廷又来了,又要让他官复原职东郡太守还让他议郎。
曹操就火了,我被你们玩得还不够吗!再当东郡太守我就是孙砸!于是就摔槊走人了。
回了乡里,又见到了可爱水灵,已经二十四五的卞氏……
乡居不久,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密谋废汉灵帝,立合肥侯。他们前来联络曹操,想要拉他一起干。曹操很干脆地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果然,王芬等人的计谋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也是那几年里,曹丕给生了。

就这一段,我记得我当时一边看资料一边写一边唏嘘。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确实把曹操这个人这颗初心说得透透的,这是曹操初入官场那几年,人心冷暖宦海沉浮,二十出头的曹操被贴的标签就是“曹腾的孙子”“曹嵩他儿子”。

你说一个阉宦之后,能干出啥来?他不跟他爹一样贪赃敛财就已经是为社会做贡献了,谁听他的啊?他曾经尝试过做好自己,做一个好官,结果就是不停地被流放;在那个时代,考核一个官员的最终标准竟不是政绩,曹操再怎么努力也不如他位居三公的老爹一句话管用。

还能爱吗?


真正推翻他三观意识到东汉已经腐朽不堪的,大概就是这段他早年的做官经历。

最摧毁他三观的就是:

1.蹇图一事,是蹇图犯法,他执法,但是他却被朝廷制裁。

2濦强侯宋奇之案乃是当时一出冤案,宋琦乃是灵帝宋皇后的哥哥,曹操的从妹夫,被中常侍王甫所害宋氏上下全部被杀害得清洁溜溜,而宋奇本人和曹操是挚友。当时此案凶残,连皇宫内的诸常侍小黄门皆怜宋氏无辜,共合钱物,收葬废后及酆父子,归宋氏旧茔皋门亭。

3.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一案。曹操当时是议郎,就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也就是说,面对阉党对清议派的迫害,当时曹操站出来说了公道话希望灵帝能住持公道,灵帝完全当他放屁。之后曹操怒而三番四次上书【三公倾邪,皆希世见诏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疾之。】从这里开始,曹操见证了东汉最为黑暗的时期。

到之后【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恩,经历了这些,曹操终于从希望到失望,学会了沉默冷眼看尔等傻逼的新技能。

至于之后被陈宫等背叛的故事,我觉得这只能使曹操可能在性格上人格上愈发谨慎不轻信他人罢了。倒没有太多颠覆性的东西。

总结观点:曹操没能成治世之能臣,完全是因为他处在乱世而非治世里,所以他才变成奸雄的。跟后来的背叛不背叛好像没太大关系,那时候已经乱得不行了。

所以,并不是说曹操导致了当时的社会动乱,社会动乱都是灵帝宠信常侍,外加黄巾那些整出来,然而曹操在这个机遇里却成就了自己。


另,那些说三国志讨好太祖的朋友,如果陈寿要讨好曹操,那是说不过去的,陈寿他自己本身是季汉官员出身,生在蜀汉长在蜀汉,蜀汉给了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其次,他后来的大老板是司马炎,要讨好也得讨好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那么热爱曹操吗?不见得吧,只能说那时候的人还都尊重历史,不跟现在似的,戏说起来毫无负罪感。

要是陈寿真要瞎捧曹操,引用什么曹瞒传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的理想与性格之变:历史洪流中的蜕变与坚持谈及曹操,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雄才大略、权谋过人却又奸诈狡猾的乱世枭雄。然而,这仅仅是历史在他身上投射出的复杂剪影。曹操的人生并非一成不变,他的理想和性格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深刻的演变,而这背后,是一系列关键事件的催化与塑造。一、初露锋芒:匡扶汉室.............
  • 回答
    是的,你的理解非常准确且有深度。荀彧反对曹操称“公”可以很大程度上理解为对两人之间权力关系的担忧,以及对汉室正统性的坚守。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逻辑和历史背景:1. 汉室框架下的同僚关系: 背景: 东汉末年,虽然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但其法统和象征意义依然存在。曹操虽然手握大权,但名义上仍然是汉臣,.............
  • 回答
    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官僚体系,其中宰相(或称丞相)居于核心地位,而十三曹(后演变为六曹,是尚书台下属机构)和九卿则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确实存在职能上的交叉和联系。要理解这种区分和联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职能分工和历史演变。一、 宰相(丞相)的职能与地位:总揽全局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汉.............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叶县五品县衙的布局,尤其是后厅西侧那个“大仙祠”的设置。首先,您提到在大门两侧的土地庙和萧曹庙,这确实是官衙配置中比较常见的。土地庙是对地方神祇的尊崇,祈求地方安宁,是一种民间信仰与官方制度的结合。而萧曹庙,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汉初萧何和曹参这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丞相。萧何的.............
  • 回答
    作为一个20岁的女生,怀揣着成为刘邦、曹操那样有计谋、能成就大事的强者的理想,这完全是正常的,而且是非常有潜力的!别怀疑自己,这样的志向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赞赏的,更何况是在你这个年纪。首先,让我们来聊聊“正常”这个概念。很多人听到“刘邦”和“曹操”,第一反应可能是“男性”、“帝王”、“战争”、“权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操、刘秀和李世民这三位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和唐朝初年的雄主,以及他们各自面对的局势和对手。要判断曹操是否因为对手过于强大而终生未能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以及他们面对的具体挑战。一、 曹操:乱世之中的破碎河山与多方势力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这是一个比三国鼎.............
  • 回答
    讲到曹魏的二代领导班子,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不妨跳出“谁是最佳”的这种简单二分法,而是去想象一个更稳健、更能长久地稳住曹魏江山的核心团队,一个真正能将曹操“唯才是举”的精神贯彻下去,同时又能克服曹氏家族内部矛盾的领导集体。要构建这样一个理想班子,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考量:1. 核心权力结构.............
  • 回答
    虎扑上关于曹操和诸葛亮谁更成功的讨论,常常会掺杂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角,比如“曹操的诗格局大”这个理由,就挺能体现虎扑用户那种独特的、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评价体系。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之所以认为曹操比诸葛亮更成功,并且将“诗歌格局大”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其实是抓住了曹操这个人物身上一种很突出的、区别于传统“.............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曹则贤教授提出的“年轻人要多读些读不懂的书”这一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对阅读方法论的深刻洞察。他并非鼓励盲目地去读“难懂”的书,而是强调通过阅读那些需要深度思考、逻辑推导或跨学科知识的书籍,来培养年轻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观点的内涵与实践方法: 一、理解“读不懂的书.............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
  •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需要探讨其可能性和复杂性。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两位人物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曹操: 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极具野心.............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1. .............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曹操(155年-220年)和毛泽东(1893年-1976年)分别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文学传统和创作目的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人的诗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传统1. 曹操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兴起,曹操作为"三曹"(曹操、曹.............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