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需要探讨其可能性和复杂性。

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两位人物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

曹操:

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极具野心、聪明绝顶、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步步瓦解汉室权威,壮大自身实力。他善于用人,也深谙权谋之道,同时也有着极强的生存和发展意识。他对汉朝的忠诚更多是基于政治现实的考量,而非发自肺腑的效忠。他更看重的是如何在这个乱世中生存下来,并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秩序。
时代背景: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一个中央集权衰败、军阀割据的时代。汉朝的皇帝(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权力掌握在各路诸侯手中。曹操的崛起是在这个权力真空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进行的。
政治手腕: 曹操精于借势,善于利用汉献帝的象征性权威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合法性,但同时也在不断地侵蚀汉室的权力,为自己最终的权力巅峰铺路。他最终被封为魏王,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天下大权。
目标: 曹操的目标是统一天下,结束分裂局面,并建立一个稳定、强大的政治实体。虽然他嘴上可能还会说效忠汉朝,但他的行为已经显示出他想取而代之的野心。

汉武帝:

性格特点: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之一,他意志坚定,霸气十足,是集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一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势力和外敌,奠定了大一统王朝的基石。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推崇“大一统”和君权至上。
时代背景: 汉武帝生活在西汉强盛时期,中央集权得到极大的巩固,地方势力受到压制,国家对外扩张,国力鼎盛。他所处的时代,皇权是至高无上、无可挑战的。
政治手腕: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王,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通过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通过创立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央机构的权力。他的政治手段雷厉风行,毫不留情。
目标: 汉武帝的目标是巩固和发展汉朝的国力,树立皇权的绝对权威,并对抗外患。他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君主,汉朝的江山社稷在他手中会更加辉煌。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曹操遇到汉武帝”的场景,并分析可能的结果:

这个假设有几个前提需要厘清:

1. 时间点: 曹操遇到汉武帝,是指在曹操已经拥有强大实力但尚未篡汉的时期,还是指曹操的青年时期?考虑到问题的核心是“会篡汉吗”,最有趣且有代表性的场景是曹操已经掌握大权,而汉武帝还健在(尽管汉武帝去世时,曹操也已年迈,但他的野心和权力格局已基本形成)。
2. 相遇方式: 是汉武帝主动召见曹操,还是曹操主动面见汉武帝?他们的相处模式是什么?

我们假设一个更有戏剧性的场景:假设曹操在汉献帝时期,以他掌握的实际权力,被汉武帝(以某种方式,例如时光穿越或者汉武帝拥有某种超凡能力)召见,并且两人能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分析曹操在汉武帝面前的行为:

初步接触: 曹操深知汉武帝的威名和手段。汉武帝是集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不会容忍任何对皇权构成挑战的势力。因此,曹操在汉武帝面前,很可能会表现出极度的恭敬和谨慎,绝不会像他对待汉献帝那样肆无忌惮。他会极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
汉武帝的态度: 汉武帝如果见到曹操,他会如何看待这个人?
可能看到的: 汉武帝可能会看到曹操在汉朝末年这种混乱局面下,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整合势力,稳定一方,甚至控制朝政。这本身就可能让汉武帝产生警惕。
汉武帝的衡量标准: 汉武帝衡量臣下的标准是忠诚和对汉室的贡献,但更核心的是对皇权的绝对服从。曹操虽然在平定黄巾、北方统一方面有功绩,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在汉武帝眼中,就是对皇权的极大挑战和僭越。
汉武帝的手段: 汉武帝处理威胁皇权的臣子手段非常残忍和有效。例如,他曾经大肆屠杀钩弋夫人和幼子,以防患于未然。对于曹操这样的“封疆大吏”或者“权力掮客”,他绝不会手软。

如果汉武帝感受到曹操的野心(而以汉武帝的智慧,很可能感觉得到),结果很可能是:

1. 立即镇压: 汉武帝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以各种罪名(例如谋反、不敬罪)逮捕甚至处死曹操。他会调集最忠诚的禁军,或者动用自己曾经用来打击地方势力的手段,将曹操置于死地。他不会给曹操任何喘息的机会。
2. 严密控制: 如果直接镇压困难,汉武帝可能会采取更阴险的手段,例如软禁、剥夺权力,或者利用曹操的家人或政敌来制约他。
3. 收服(可能性极低): 除非曹操能够彻底隐藏自己的野心,并且表现出对汉武帝绝对的服从,并且汉武帝当时没有直接的证据或担忧。但考虑到曹操的性格,这种彻底的伪装很难长久。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会“篡汉”吗?

在汉武帝的绝对压制下,曹操“篡汉”的可能性极低,甚至为零。 汉武帝所处的时代,皇权是压倒性的。他掌握着国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最完善的统治机器。曹操无论多么强大,在汉武帝的面前,都只是一个拥有地方军事力量的臣子,而且他的行为模式与汉武帝所代表的集权主义是完全对立的。
曹操会屈服吗? 曹操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如果他知道自己无法对抗汉武帝,他很有可能会选择暂时的屈服,以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但是,汉武帝不太可能给他等待时机的机会。
“篡汉”的定义: 曹操最终“篡汉”是建立在汉朝中央集权衰败、皇帝权力旁落的背景下,他一步步蚕食,最终代汉而立。如果遇到的是一个强大而清醒的汉武帝,那个“篡汉”的时代背景就不存在了,曹操就没有实现野心的土壤。

更进一步的思考:

如果曹操在汉武帝强盛时期就展现出他的野心,这会不会让汉武帝更早地警惕起来,从而加速他建立自己王朝的进程? 可能不会。汉武帝在位期间,已经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皇权。他不会容忍任何苗头出现。
反过来,如果汉武帝遇到的是汉献帝这样的傀儡皇帝,他会不会也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武帝不会以这种方式来巩固权力。他会直接打击威胁他统治的人,而不是通过操纵一个弱势的皇帝。他会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让别人有机会操纵一个象征性的君主。

结论:

如果曹操遇到的是汉武帝这样的君主,并且是在曹操已经拥有强大实力,但尚未完全动摇汉室根基的时候,那么曹操“篡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原因如下:

1. 汉武帝的绝对权威和铁腕手段: 汉武帝是集权主义的强力推行者,他不会允许任何臣子挑战皇权的合法性或僭越自己的权力。他拥有国家最强大的军队和最严密的统治体系,足以镇压任何潜在的威胁。
2.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曹操“篡汉”的环境是东汉末年皇权衰败、群雄并起的乱世。而汉武帝时期是西汉国力强盛、皇权至上的时代。这两个时代提供的土壤是完全不同的。
3. 曹操的务实性: 曹操是一个极度务实的人,他不会去做没有胜算的事情。面对汉武帝这样强大的对手,他更可能选择隐藏自己的野心,伺机而动,但汉武帝不太可能给他这个机会。

简而言之,曹操的野心和政治才能,在遇到汉武帝这样一个绝顶的集权主义者和政治强人时,很可能会被扼杀在摇篮里,甚至连“篡汉”的念头也难以在他心中真正成型和实施。他更可能在汉武帝的铁腕下,被迅速地、残酷地清除。

所以,曹操遇到汉武帝,不会“篡汉”,而是更有可能被汉武帝“剪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啊……

哪本历史书告诉你曹操篡汉了?

曹操只是权臣,他儿子才篡的汉。

user avatar

首先魏武帝曹操到死也没有篡汉,篡汉的是他与武宣皇后卞氏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魏文帝曹丕,与魏武帝曹操类似的权臣还有东晋南郡公桓温,他也一样没有篡晋,篡晋的是桓温的小儿子桓玄。


其次就是,汉献帝刘协当时所面对的情况不单单是魏武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而是汉献帝刘协本身的帝位就不是通过合法途径得来的。虽然汉少帝刘辩没有被汉灵帝刘宏立为皇太子,但是因为他是何皇后的长子,也就是说汉少帝刘辩是汉灵帝刘宏唯一在世的嫡长子,所以汉少帝刘辩即位符合当时“立嫡长子”的规矩,而汉献帝刘协呢?因为他的生母王美人不是皇后,所以他只能算庶子罢了。更严重的问题是,汉献帝刘协是被权臣董卓立为皇帝的,而在之前,不仅有董卓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并且弑杀何太后的事情,还有宦官张让等人杀何进,袁绍、袁术入宫屠戮宦官的事情,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可以说这时候的东汉皇室已经颜面扫地,作为被“乱臣贼子”董卓所立的汉献帝刘协,他的正统性难道不会遭受非议吗?这样的情况根本与汉武帝刘彻时期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东汉光熹元年即公元189年)八月戊辰,中常侍张让、段珪杀大将军何进,于是虎贲中郎将袁术烧东西宫,攻诸宦者。庚午,张让、段珪等劫少帝及陈留王幸北宫德阳殿。何进部曲将吴匡与车骑将军何苗战于朱雀阙下,苗败,斩之。辛末,司隶校尉袁绍勒后收伪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及诸阉人,无少长皆斩之。让、珪等复劫少帝、陈留王走小平津。尚书卢植追让、珪等,斩数人,其余投河而死。帝与陈留王协夜步逐荧光行数里,得民家露车,共乘之。辛未,还宫。大赦天下,改光熹为昭宁。并州牧董卓杀执金吾丁原。司空刘弘免,董卓自为司空。九月甲戌,董卓废帝为弘农王。〗――范晔《后汉书•灵帝纪》


再者就是,虽然汉献帝刘协总是给人一种唯唯诺诺的感觉,但是他在做陈留王的时候根本不是这样的。虽然陈留王刘协与他的异母兄――汉少帝刘辩一起经历了宦官张让、段珪杀大将军何进,袁绍、袁术入宫屠戮宦官,兄弟二人又一起被张让、段珪挟持出宫,到了小平津,之后两个宦官受到卢植追杀而自杀,兄弟二人又“流落民间”,几乎成了乞丐,这一系列血雨腥风的宫廷斗争已经让汉少帝刘辩受到很大的惊吓了,于是汉少帝刘辩在见到并州牧董卓的军队时,就吓到了“流涕”的地步,根本不能与董卓进行正常交流了,但是这时候的陈留王刘协却可以与董卓对答如流的,可见早年的陈留王刘协并不完全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如果他能生活在一个和平时期,并且有良师好好的教育的话,那么他还是有希望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的:


〖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卓得召,即时就道。并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人。今臣辄鸣钟鼓如洛阳,请收让等,以清奸秽。”卓未至而何进败,虎贲中郎将袁术乃烧南宫,欲讨宦官,而中常侍段珪等劫少帝及陈留王夜走小平津。卓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范晔《后汉书•董卓列传》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虽然汉献帝刘协的生母王美人是被何皇后害死的,而何皇后却是汉少帝刘辩的生母,但是当汉少帝刘辩被张让挟持出宫,吓的魂飞魄散的时候,汉献帝刘协却还是尽可能的去保护他的这个性格懦弱的哥哥的,可见汉献帝刘协还是一个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稳定个人情绪的人的:〖孝献皇帝讳协,灵帝中子也。母王美人,为何皇后所害。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为勃海王,徙封陈留王。――范晔《后汉书•孝献帝纪》〗


接下来我需要说的一个问题是,虽然汉武帝刘彻的确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但是实事求是的说,汉武帝刘彻即位的前六年也差不多就是他的那位已经失明多年的祖母――孝文皇后窦氏手中的傀儡皇帝罢了,要知道在这一时期,汉武帝刘彻需要把朝廷所有大小事都禀报过他的祖母窦太后才敢处理的,因为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上书请求汉武帝刘彻不要再把朝廷中的事情再禀报给已经失明的窦太后了,同时窦太后的侄子窦婴、汉武帝刘彻的舅舅田蚡二人也希望汉武帝刘彻能摆脱窦太后的控制,所以这几个人全部被窦太后下令惩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蚡免。――班固《汉书•孝武帝纪》〗。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太后后景帝六岁,凡立五十一年,元光六年崩,合葬霸陵。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至武帝时,魏其侯窦婴为丞相,后诛。――班固《汉书•外戚传上》〗


正因为如此,所以窦太后在世的时候,汉武帝刘彻根本没办法真的掌握实权,你真的能够肯定,如果汉武帝刘彻遇到和汉献帝刘协一样的情况的话,那么他真的可以扳倒董卓、曹操这两个权臣吗?退一步说,就算他真的能扳倒权臣董卓、曹操,他本身继承帝位的合法性也一样会遭受到很大的质疑声的。要知道汉献帝刘协是在董卓废杀了弘农王母子后,才被董卓立为皇帝的,而汉武帝刘彻是以皇太子身份登基为帝的,前者的帝位实际上根本不具备合法性,而后者即位是合法的,这两种情况能相提并论吗?


最后我还是想要再次强调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如果汉献帝刘协、魏高贵乡公曹髦、晋简文帝司马昱、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这种本身就是被权臣所立的傀儡皇帝,他们想要在铲除董卓、曹操、司马昭、桓温、尔朱荣、元天穆这样的权臣后,仍然让自己安然无恙的做皇帝的话,那么他们唯一可以参考的例子只有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叱奴太后帮助下,杀死权臣宇文护这一个故事,如果连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办法都行不通的话,那么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乖乖的听权臣的话,虽然这样显的比较窝囊,但是他们这样做好歹能保证自己的身家性命安全,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献帝皇后伏寿打算让她父亲伏完杀曹操,却最终把自己和整个家族都搭进去的历史事件: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伏)完不敢发,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事乃露泄。操追大怒,遂逼帝废后,假为策曰:“皇后(伏)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椒房,二纪于兹。既无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谨身养己之福,而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鸣呼伤哉!自寿取之,未致于理,为幸多焉。”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下•孝献皇后伏寿纪》

user avatar

大哥,哪怕在汉献帝时代,曹操也没有篡汉啊。终其一生,他从来就没有实质性的改朝换代的操作吧。汉献帝、汉朝是曹操永远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儿。题主也是忘记了当年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再回头说说汉武帝的时代,武帝在位期间,内外朝制度已经很成熟了,武帝手中的权力极大,已经做到了乾纲独断了。而且武帝时代的天下堪称“治世、盛世”,曹操以他的能力毫无疑问是“治世之能臣”了。

不过曹操也要小心,如果他做到宰相之位的话,他会很危险。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危险系数非常高,鲜有善终:

建陵哀侯 卫绾 丞相在位时间:公元前143——公元前140 最后结局:免职

魏其侯 窦婴 丞相在位时间:公元前140——公元前139 最后结局:斩首示众

柏至侯 许昌 丞相在位时间:公元前139——公元前135 最后结局:免职

武安侯 田蚡 丞相在位时间:公元前135——公元前131 最后结局: 惊惧而死

平棘侯 薛泽 丞相在位时间:公元前131——公元前124 最后结局:免职

平津献侯 公孙弘 丞相在位时间:公元前124——公元前121 最后结局:寿终正寝,逝于相位

乐安侯 李蔡 丞相在位时间: 公元前121——公元前118 最后结局:自杀

武强侯 庄青翟 丞相在位时间: 公元前118——公元前115 最后结局:仰药自尽

高陵侯 赵周 丞相在位时间: 公元前115——公元前112 最后结局:下狱自杀

牧丘恬侯 石庆 丞相在位时间: 公元前112——公元前103 最后结局:寿终正寝,逝于相位

葛绎侯 公孙贺 丞相在位时间: 公元前103——公元前91 最后结局:冤死狱中

澎侯 刘屈氂 丞相在位时间: 公元前91——公元前90 最后结局:腰斩于市

富民定侯 田千秋 丞相在位时间: 公元前89——公元前77 最后结局:寿终正寝,逝于相位(霍光已开始摄政)

整个汉武帝时代一共有十三位丞相,真正意义上能够善终的只有两位——公孙弘和石庆。曹丞相也应该是熟读史书的人,他要是穿越到汉武帝时代不知道会不会不寒而栗。唉,伴君如伴虎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