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为什么非要封田畴爵位,田畴为什么一再拒绝,甚至冒着获罪的风险?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
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袁绍、刘备等势力的威胁。田畴作为东汉名士,可能在地方或士林中具有影响力,曹操试图通过封爵拉拢他,以增强自己的政治合法性。

2. 田畴的身份与立场
田畴(约150203年),字子友,东汉末年名士,原为袁绍部将,后归附曹操。他以清廉、有德行著称,但政治立场复杂。他可能因不满曹操的某些政策(如征税、军事扩张)而拒绝合作,或因个人信念坚持独立立场。



二、曹操封爵的动机
1. 政治拉拢与稳定
曹操需要通过封赏安抚士人,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田畴作为地方豪强或士林代表,可能被曹操视为潜在盟友。封爵可提升其地位,使其在地方或士林中支持曹操。

2. 削弱袁绍势力
田畴曾效忠袁绍,曹操可能通过封爵分化袁绍阵营,迫使田畴与自己站队,从而削弱袁绍的影响力。

3. 道德与士风的象征
曹操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著称,但对士人仍重视礼遇。封爵可能也为了树立自己“尊重贤才”的形象,以吸引更多士人归附。



三、田畴拒绝封爵的原因
1. 政治立场的坚持
田畴曾与袁绍有密切联系,可能因对曹操的政策(如征兵、税收)不满,或认为曹操的统治不正,而拒绝合作。他可能认为封爵意味着背叛原有立场,或与袁绍集团保持距离。

2. 个人道德与原则
田畴以清廉、有德行著称,可能认为封爵是“以权谋私”的行为,与自己的价值观相悖。他可能认为曹操的统治不符合天道,因此拒绝接受封赏。

3. 避免与曹操产生冲突
田畴可能担心拒绝封爵会引发曹操的报复,甚至被贬官或处死。但他更倾向于以道德或政治立场为重,选择“宁死不屈”。



四、事件的后果与历史评价
1. 曹操的反应
曹操可能因田畴的拒绝而感到失望,但并未立即惩罚他,可能因田畴的名气或影响力而暂时容忍。然而,田畴的拒绝可能被曹操视为“不合作”,最终导致其被贬官或边缘化。

2. 历史记载中的田畴
《三国志·魏书·田畴传》记载,田畴曾因拒绝曹操封爵而被贬官,但其清廉、有德行的品格被后世传颂。曹操对田畴的态度复杂,既欣赏其才能,又因立场冲突而有所保留。

3. 田畴的最终结局
田畴最终在曹操统治下去世,但其拒绝封爵的行为成为后世评价曹操政治手段的一个注脚。他的选择反映了东汉末年士人对权力与道德的矛盾态度。



五、总结:权力、道德与历史的张力
田畴拒绝曹操封爵的事件,本质是东汉末年乱世中,士人与权臣之间价值观冲突的缩影。曹操试图通过封爵拉拢人才,但田畴坚持个人立场,最终选择“宁死不屈”。这一事件既体现了曹操的政治手腕,也反映了田畴的道德选择,成为三国历史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片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赏和罚,是君主控制臣子的重要方式。拒绝赏赐,和拒绝惩罚一样,在君主的角度上看都是不能接受的。


君主的权术,很多时候是端不上台面的。一些在大众眼中非常高大上的事情,在君主眼里往往就是大忌。法家的《韩非子》就极其赤裸裸地写出了帝王之术的”肮脏“,”可怕“。


比如,子路看见鲁国的民工挖沟很辛苦,自己花钱给他们做稀饭。孔子听说后,派子贡去倒掉稀饭,并砸烂盛饭的器皿。这下子路气坏了,抡起袖子就找孔子理论,你丫天天教我们要仁义仁义,劳资干了这么仁义的事儿,你为什么要破坏?孔子叹息道:你个2B!学习我的理论没学透彻,就瞎tm用。对鲁国人仁义,是鲁国国君的职责,你算老几?敢和国君抢这个风头?话没说完,鲁国的使者就到了,指责子路:你好大的胆子,敢和我争夺民众的拥护!赶紧滚吧!

季孙相鲁,子路为郈令。鲁以五月起众为长沟,当此之为,子路以其私秧粟为浆饭,要作沟者于五父之衢而飡之。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曰:“鲁君有民,子奚为乃餐之?”子路怫然怒,攘肱而入,请曰:“夫子疾由之为仁义乎?所学于夫子者,仁义也;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其也。今以由之伯粟而餐民,其不可何也?”孔子曰:“由之野也!吾以女知之,女徒未及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礼也!女之餐之,为受之也。夫礼,天子爱天下,诸候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家其家,过其所受曰侵。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不亦诬乎!”言未卒,而季孙使者至,让曰:“肥也起民而使之,先生使弟子止徒役而餐之,将夺肥之民耶?”孔子驾而去鲁。《韩非子.外储说》


我为什么要提这一段呢?因为当年曹丕劝老爸别逼田畴,就举了两个圣贤的例子:”子文辞禄,申胥逃赏“。而”子文辞禄“,就是标准的“臣子侵夺君主的爱民权利”

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国语.楚语下》

子文拒绝楚王的俸禄,说穷苦老百姓这么多,我怎么能一个人先富起来呢?子路给老百姓稀饭,鲁国国君很生气,这不是明摆着说我不懂得爱百姓,就你娘的懂吗?子文的话,也可以往这方面解读:这么多穷老百姓你楚王不知道爱护,只会一个劲儿地给大臣发钱。我知道爱护老百姓,所以我不要你的钱。显然,子文的势力比子路大多了,否则的话,楚王肯定也送他一个字:滚!


至于不接受君主的封赏,在法家眼里更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不信我们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国君,当地有两个兄弟非常牛逼,说:天子、诸侯我们俩都不屌,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姜太公听说了,马上派人把他们抓起来咔嚓了。周公一听大惊,说:姜子牙你怎么能随便杀贤人呢?姜太公说:贤个屁!我们当君主的如何管教臣民?无非四个字:爵、禄、刑、罚。这俩”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我如何能驱使他们?齐国人都这么玩,我还当个屁的齐王?

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吏执而杀之,以为首诛。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曰:“夫二子,贤者也。今日飨国而杀贤者,何也?”太公望曰:“是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不仰君禄,虽贤,不为望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则望当谁为君乎?”《韩非子.外储说》

法家的那些权术,是帝王必须掌握的。刘备就让诸葛亮给刘禅抄写申不害、韩非子的法家书籍。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三国志.先主传.裴注》


曹操”深恨“田畴辞让爵位的做法,用法家的观点看,非常好理解,也非常好解决,照姜子牙的玩法,直接抓田畴进监狱就完了,甚至砍了他也是应该的。对这种刁民,有什么好客气的?可是,你玩权术玩得这样明目张胆,你还是人吗?你的良心不痛吗?东晋元帝司马睿想学习刘备,让太子读读《韩非子》,结果庾亮马上阻止,说这种伤风败俗的书,太子千万不能乱看啊!

帝好刑名家,以《韩非》书赐太子。庾亮谏曰:“申、韩刻薄伤化,不足留圣心。”太子纳之。《资治通鉴.晋纪》


曹操如果敢引用《韩非子》来定田畴的罪,肯定要被大儒们喷死。这种臭名昭著的书,你自己看就算了,还拿来当依据乱定贤士的罪,你是不是脑袋锈掉了? 所以,曹操亟需一个给力的小弟站出来,用儒家经典否定田畴的做法,”儒表法里“就是这么玩的。还别说,真有一个牛人站出来了,帮了曹操一把。


锺繇以为“原思辞粟,仲尼不与,子路拒牛,谓之止善,虽可以激清励浊,犹不足多也。畴虽不合大义,有益推让之风,宜如世子议。”臣松之案《吕氏春秋》:“鲁国之法,鲁人有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人而辞不受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来鲁人不赎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矣。’”《三国志.田畴传.裴注》


钟繇说:田畴虽然做的不合大义,但还是应该原谅。那什么是大义呢?”原思辞粟,仲尼不与,子路拒牛,谓之止善“。


原思辞粟,仲尼不与

原思是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了他900粟的高工资,他推让不要,孔子说:别推辞,你可以分给亲朋好友啊。


子路拒牛,谓之止善

有人赎回别国的鲁国奴隶,鲁王会发赏钱。子贡赎了人,却拒绝了赏钱,被孔子骂了:你这样做,会打击别人赎鲁国奴隶的积极性的!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把自己的牛送给子路表示感谢,子路接受了。孔子说:干得漂亮,以后鲁国人会很积极地营救落水者的!


《吕氏春秋》的原文中,子路没有拒收别人的牛,而得到了孔子的夸奖。钟繇说子路拒绝了牛,孔子表示这是”止善“。显然,他把子贡、子路两个人的故事结合起来了,但没有改变原义。该你得的奖赏你拒绝,负面效果很严重


总之,钟繇嘴上支持田畴,身体却很诚实地倒向了曹操,并为曹操找到了否定田畴的儒家案例。然而还有荀彧力挺田畴,曹操也不敢玩得太过分,又让夏侯惇去劝。结果田畴严正声明:我没有功劳!带路打乌桓,是为了当地老百姓做的。如果我接受了封爵,那就显得我是为了封赏才带路的。这不是侮辱我的人格吗?你们再这么逼我,我就只有自杀了!

太祖犹欲侯之。畴素与夏侯惇善,太祖语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从君所言,无告吾意也。”惇就畴宿,如太祖所戒。畴揣知其指,不复发言。惇临去,乃拊畴背曰:“田君,主意殷勤,曾不能顾乎!”畴答曰:“是何言之过也!畴,负义逃窜之人耳,蒙恩全活,为幸多矣。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纵国私畴,畴独不愧于心乎?将军雅知畴者,犹复如此,若必不得已,请愿效死刎首于前。”言未卒,涕泣横流。惇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年四十六卒。《三国志.田畴传》


这下曹操没办法了。钟繇好不容易找到的儒家经典,也只是说田畴的做法不对,但也罪不至死啊!田畴要是真自杀了,曹操还怎么下台呢?他叹了口气,只能作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要杀华佗,史书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也留下了许多解读的空间。其中最广为流传、也最令人扼腕的说法,是认为曹操疑心病重,无法容忍华佗的“不臣之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曹操一生戎马,统一北方的过程充满了杀伐果断,也难免让他对身边的人产生戒备。而华佗,这位神医.............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要“屠徐”,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了什么”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涉及了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策略、个人恩怨以及曹操残暴形象的形成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三国时期。首先,我们得明确“屠徐”指的是什么。 通常认为,.............
  • 回答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遗言,与其说是他临终时的真实想法,不如说是作者罗贯中借曹操之口,灌输给读者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这几句遗言,字字珠玑,却也处处透露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忠君爱国”的政治基调,以及对曹操这样一个“奸雄”形象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从曹操临终前的身体状况说起。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曹操.............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曹操屠徐州城,这桩事儿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或痛斥不齿的话题。要细说起来,得从头捋。首先,你得明白,那时候可不是现在。这三国的乱世,讲究的是“兵不厌诈”,也讲究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充满了各种阴谋诡计和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做任何事,都有他自己.............
  • 回答
    曹操的刀,为何指向董卓?一场豪赌,一场悲壮的孤军深入千古风流人物,数不胜数,但能让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无一不是身处乱世,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书写自己传奇篇章的英雄。曹操,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而他那一声惊天动地的“我为汉室,刺杀董贼!”,更是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猜想:.............
  • 回答
    曹操不取西北、西南而直接攻略南方,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自身所处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各方势力的实力对比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东汉末年,看看当时天下是个什么格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那个时候“天下”的概念,对于曹操来说,并.............
  • 回答
    荀彧之所以直到曹操试图晋为魏公并加九锡才与曹操决裂,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了他对汉室的忠诚、对曹操的信任(以及后来的失望)、对时局的判断以及个人原则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点,需要将目光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荀彧自身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曹操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上。一、 荀彧对汉室的忠诚:从未动摇的政治底.............
  • 回答
    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个人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和曹操的性格入手。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留夏侯渊守汉中?首先,咱们得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刘备在汉中的崛起,对他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威胁。汉中这个地方,是连接关中和巴蜀.............
  • 回答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编造曹操刺杀董卓的情节,其目的并非要全然扭曲历史真相,而是在于塑造一个更为立体、更具传奇色彩的曹操形象,同时服务于小说整体的叙事和思想导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小说家的创作手法以及《三国演义》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来分析。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首先要明确,正.............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史书上关于曹操的记载,确实多有“节俭”的说法,例如他提倡薄葬、不厚葬、反对奢靡等等。然而,他晚年修建的铜雀台,却是一座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似乎与他一贯的节俭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要理解曹操为何要修建铜雀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经历.............
  • 回答
    曹操的“唯才是用”,是那个时代颠覆性的思想,也是他得以从乱世中崛起并最终奠定曹魏基业的关键。然而,为何这样一个以能力为导向的领袖,其建立的政权却最终要仰仗士族呢?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考量。曹操“唯才是用”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首先,我们得明白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的。那是一个礼崩乐坏、军阀.............
  • 回答
    曹操选择将墓地设在河北高陵,而非他的籍贯地河南或发展重地,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家族、个人情感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曹操的“籍贯”与实际出生地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虽然曹操被认为是河南人,但他的“籍贯”和实际出生地并非完全一致,且存在一定的历史.............
  • 回答
    这桩往事,说起来也算是一段公案,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曹操,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在失去父亲的剧痛之下,为何非但不直接追究那个据说是“凶手”的张凯,反而将矛头直指陶谦,这其中必然有着比“复仇”二字更为复杂和深沉的考量。要理解曹操的这一选择,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是东汉末年。那会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曹操似乎是那个“坏人”的代表,骂他的人也相对更多。但要说“比朱温、司马懿、安禄山、赵构之类的人要多”,这个判断本身可能有点主观,因为这几位也都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的“黑料”也挺足。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曹操在“负面评价”上好像更突.............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