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但是看看华佗的身后事,我觉得这事情有点意思。
第一,这事情有点恐怖。
换句话说,只要华佗不想从了曹操,那他的命运基本上是确定了,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首先,华佗是打心眼里不想给曹操当这个医生,而且屡次被征召还是不回来。
(至于原因嘛,几位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医生地位低,让华佗从事这种当时很低贱的职业,人家愿意才有鬼了)
请复习《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而在那边,曹操已经开始怀疑了这件事情,并且开始查验此事。
到家,辞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果不其然,华佗就是在装,就是不想来伺候你曹操。
好了,现在已经陷入一个两难的话题了。如果想把华佗留下,曹操的选择有两个。
第一,放任华佗,不管不问,就这样让他逍遥法外。
我堂堂国主,这边都已经头痛欲裂生不如死了,你还在老家跟没事人一样,叫你你还不来,你开什么玩笑!
第二,强行把华佗征召过来,让他给自己治病。
这里我给大家念一个人的名字:吉平。
诸位,你们谁敢保证强行征召华佗,不会让他心生怨恨,然后偷偷摸摸给魏王下绊子,往药汤里掺点砒霜?
你们谁敢保证他不会故意消极怠工?反正他是专业人士,你什么都不懂。
所以华佗的命运,基本上是可以预见的了。
什么是悲剧?这就是悲剧。
站在华佗的立场上,那就是我不愿意干这种低贱的活,最后就得死。站在曹操的立场上,那就是我让你帮我治病,你却逃了,不管你有意无意,你就是在害我。
想想,如果我是华佗,也几乎躲不过这一刀。
第二,这事情的打脸来的太快,估计快到写三国志的陈寿都要捂着嘴笑。
对于曹操这种嗜杀的主来说,杀个华佗也没什么。来看看曹爸爸的豪言壮语:
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难道天下就你一个华佗?
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这就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头痛欲裂难受不?可华佗坟头草已经三丈了
然后在那BB什么,华佗是在那养病自重,包藏祸心,我不杀他也不会为我治病。
PS:早就听说曹老板是毛软嘴硬的熟鸭子,可不是么!赤壁遇周郎,那是我自己烧的船;夏侯殁定军,那是白地将军太蠢;狼狈出汉中,那是法正教刘备这个老小子。
最后呢?现世报分分钟就来了
第一:华佗死后,曹操的头风病没有好。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第二,曹操的爱子曹冲病逝,曹操开始怀念华佗了。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杀华佗、当嘴强王者、说什么我有没有你都一样的时候怎么没想到有这一天呢?
活脱脱一个小丑。
特别鸣谢浔阳咸鱼,如果不是被他挂,我想不到回答这个问题。
只不过没想到,只翻了一下华佗的本传就这么多惊喜。工作劳累之余,突然看到了这么好笑的一个笑话,而且这个笑话的主人公居然是我向来仰视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实在是有趣!
谢丞相箭!
因拒命而滥杀的行为,即便在当时也并不得人心。
《三国志·袁涣传》注引《魏书》:
谷熟长吕岐善朱渊、袁津,遣使行学还,召用之, 与相见,出署渊师友祭酒,津决疑祭酒。渊等因各归家,不受署。岐大怒,将吏民收渊等,皆杖杀之,议者多非焉。
“议者多非焉”五个字,明确道出了滥杀拒命者不得人心的事实。袁涣可以压下,官府可以不咎,但人心就是认为,滥杀拒命者是不对的。
“主簿孙徽等以为渊等罪不足死,长吏无专杀之义”,而打算弹劾吕岐,就是人们朴素的善恶观念的直接判断。即使梁相袁涣意图尊君卑臣,而压下这件事,但悠悠众口,又怎么堵住?
汉代对于拒命者治罪的罪名,主要是大不敬。包括“诈疾病”这样的罪,本质上还是大不敬。大不敬这种罪名很宽泛,很灵活。是不是要定大不敬之罪,很大程度就是看统治者的的心胸。
《后汉书·逸民传》:
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博士范升奏毁党曰:“……蒙受厚恩,使者三聘,乃肯就车。及陛见帝廷,党不以礼屈,伏而不谒,偃蹇骄悍,同时俱逝……而敢私窃虚名,夸上求高,皆大不敬。”
周党因为拒绝光武的征命,被范升诋毁弹劾。然而光武诏曰:
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
肯定了周党的志向,并不以此为罪。
那么对比之下,以不敬之由兴罪刑杀,气度心胸跟光武相比如何?
曹操,的确找到了杀人的罪名,但这次滥杀一样令人唾弃。
华佗是一个地道的士人,本身经学学术水平也很不错,“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可见华佗也不是个醉心于权位的人。
十几年前华佗能拒绝太尉的征辟,十几年后突然就对丞相“欲壑难填”了?
华佗为什么托病也要离开曹操?有大V说成华佗养病自重,其实原因可以很简单。华佗不愿意伺候曹操了。
华佗作为士人,内心自然不愿意做曹操的专职医生这种贱役的。加上曹操不是个宽仁的主儿,性严,也并不太好伺候,所以华佗想走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曹操因为自私,想留着专门治病,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神医。病急之下,华佗犹然抗拒。
曹操到底怎么华佗了,能让华佗如此厌弃,即便激怒曹操,面临杀身之祸,依旧“厌食事”而不去救治?
华佗的确小小地恃能了一把,但是他也许低估了曹操的残忍。
也许明知华佗拒绝的态度坚决,也许看到华佗说的此病难济,也许准备好了华佗的备胎医生,再加上当时的气急败坏,曹操杀了华佗。
“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好玩的是,现世报来得就是这么快。
而仅仅因为拒绝伺候,就要迎来杀身之祸,这就是封建专制社会里的悲剧。一句“不伺候了”,在那个时代都是难以实现的奢侈。
有的人历史读着读着,屁股就慢慢挪到王侯将相统治阶级立场了。
没有任何争议的暴行,居然能为了给滥杀的行径洗白,不惜颠倒黑白把被害者有罪论。
即使先抛开一切史料,只谈逻辑。哪怕证明了汉代存在府君可以诛杀拒命府吏的现象,举出了各种案例,编织了“诈疾病”这样的罪名,也不能因为这种存在而断言这种杀戮合理。专制就是专制,滥杀就是滥杀。
为什么读史使人明智?因为人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审视过去,用更开明的眼光、更文明的标准来进行评判历史。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反而自我代入,甚至自我接受历史人物的落后与蒙昧,并降以这种落后标准来评审,那么也就不要以公正理性自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