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为什么杀高顺?

回答
曹操为何要杀高顺?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能说出个大概,无非是战场上俘虏了,然后不降被杀了。但细究起来,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胜负,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心态和考量。

首先,我们得回到高顺这个人。高顺是谁?他不是那种擅长外交、玩弄权术的谋士,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猛将。曹操用兵,最看重的是什么?是能打仗、能啃硬骨头、能带兵冲锋陷阵的将领。高顺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统帅的“陷阵营”,那可是曹操阵营中一股令人生畏的力量。这支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力极强,甚至在攻坚战中能与曹操自己的精锐部队一较高下。高顺本人更是以其严明的军纪和过人的军事才能著称,所谓“所领 A 卒,常有千人”,这千人,可不是普通士兵,而是他亲自调教出来的精锐中的精锐,战斗力惊人。

再者,高顺是吕布的人,而且是吕布最倚重、最信任的将领之一。吕布这个人,说好听点是勇猛无双,说难听点就是反复无常,目光短浅。但即便如此,他对高顺的信任,那是毋庸置疑的。在吕布政权中,高顺是能独当一面,指挥一支让人生畏的军队的。

现在,我们把时间点拉到徐州之战,也就是曹操最终围歼吕布的时候。这场仗可不是一场简单的遭遇战,而是曹操精心策划、势在必得的一场战役。曹操几次攻打徐州,吕布都能凭借着高顺的才能勉强抵抗,甚至一度击退曹操。曹操对吕布的实力,尤其是高顺这支“陷阵营”的实力,是心知肚明的。他知道,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吕布,徐州这个战略要地就永远是他南下的一个巨大隐患。

当曹操终于在下邳将吕布团团围住,并且最终擒获吕布和他的党羽时,一个关键的时刻就到了:如何处理这些俘虏,尤其是像高顺这样有能力、有战功的将领?

曹操是个务实的人,也是一个懂得“用人”的人。他非常清楚,高顺这样的将领,对于任何一方势力来说,都是一股宝贵的军事力量。如果能为我所用,那将是如虎添翼。所以,按照曹操一贯的风格,他首先想到的,很可能是招降。

你想想,你面前有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下属,他能带兵打仗,而且在战场上屡屡建功。如果你是统帅,你会怎么做?你肯定希望他能为你效力。曹操更是如此,他一生都在招揽人才,他知道人才的价值。所以,他对高顺的招降,是出于一种战略性的考量,也是出于对高顺军事才能的认可。

但是,高顺是谁?他是个极重义气的人。他跟随吕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出于一种忠诚。吕布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他至少是高顺的旧主。在那个时代,君臣之间的情义,尤其是在生死关头,是非常重要的。高顺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轻易背叛自己的主公。

所以,当曹操去招降高顺时,高顺拒绝了。他的拒绝,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吕布,也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站好了队,或者是不愿屈居人下,再或者,就是纯粹的个人气节。高顺这个人,就是这样一种风格,干干净净,不留后路。

那么,高顺的拒绝,在曹操这里,就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战略上的不可控性。 曹操要的是能够为自己所用的人才,而不是潜在的敌人。如果高顺拒绝招降,并且又是有能力的人,那么把他留在世上,无论他归附谁,或者仅仅是被动地活着,都有可能成为曹操的潜在威胁。尤其是在三国那个乱世,一个有能力的将领,即使不起兵反抗,也可能被其他势力利用,成为曹操的敌人。对于曹操来说,这种潜在的风险,是不能容忍的。

其次,对忠诚的极度敏感。 曹操虽然自己也有很多政治上的手段,但他对臣子的忠诚,是有着极高的要求的。吕布本人就是因为反复无常而臭名昭著,而高顺作为吕布的亲信,他表现出的对吕布的忠诚,在曹操看来,可能是“愚忠”,但也可能是他无法容忍的“不忠”于自己。一个不能完全效忠于自己的人,留着他,就是一个隐患。

再者,杀鸡儆猴的必要性。 在一次大型的战役结束后,尤其是战胜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对敌方的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处理,也是一种立威和震慑的手段。如果曹操轻易地放过或者妥善安置了像高顺这样的有能力的俘虏,可能会让自己的部下觉得,背叛主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让其他即将投降的敌人觉得,投降也未必能得到重用,反而不如顽抗到底。而当众处死一个宁死不屈的敌方大将,则能够向所有人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不降者,杀无赦;忠诚,是唯一的出路。

更重要的是,高顺的“陷阵营”。虽然高顺被俘,但他的那支精锐部队,很可能也一同被俘。如果高顺拒绝投降,那么他“陷阵营”中的士兵,也很难被曹操完全收服。与其留下一个难以控制的残余力量,不如将其彻底铲除,避免后患。

所以,当高顺坚决拒绝招降后,曹操做出的决定,是斩草除根。这并非是出于个人恩怨,也不是因为高顺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而是出于一个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最基本的考量:清除潜在威胁,巩固自身权力,震慑敌人,确保战略上的绝对优势。

曹操这个人,虽然被很多人冠以“奸雄”之名,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极度理性、极度务实的人。在权力斗争和军事战略面前,个人感情和所谓的“惺惺相惜”,往往要让位于大局。高顺的拒绝,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对他的权威和战略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是无法被允许存在的。

所以,曹操杀高顺,不是因为曹操有多么残忍,而是因为高顺做了曹操无法容忍的事情——拒绝投降,并且是一个极具威胁性的拒绝。在乱世之中,这种“不合作”的态度,最终只会导向死亡。

你看,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此,一个简单的“杀”,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数的考量和无奈。曹操对高顺的杀戮,与其说是对一个人的惩罚,不如说是对一种不确定性的终结,对一个潜在敌人的彻底清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郭嘉对高的评价可以知晓大概:

对于如何处理高顺,曹操曾私底下问过郭嘉。郭嘉:“顺,布之大将,军治严谨,胸怀韬略,举一世不可得,非等闲之职可封赐。公收此人,置诸将何地?不若全齐名义。”

而且吕布军三核心 吕布陈宫高顺,高又是出了名的忠诚,怕留着有风险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为何要杀高顺?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能说出个大概,无非是战场上俘虏了,然后不降被杀了。但细究起来,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胜负,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心态和考量。首先,我们得回到高顺这个人。高顺是谁?他不是那种擅长外交、玩弄权术的谋士,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猛将。曹操用兵,最看重的是什么?是能打仗、能啃.............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历史智慧的问题,一下子就能抓住权力交替的核心。为什么曹操、司马懿这些枭雄人物,在掌握了实权后,却选择“不称帝”?而他们的后代,无论是儿子、侄子,还是弟弟,却能顺理成章地坐上皇位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和时代局势使然。咱们得从几个关键人物和他们所处的时代.............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陈寿眼中“超世之杰”的曹操在当代评价不如某些历史人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其中包含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评价体系和价值观的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和审慎。他身处晋朝,是以晋朝的正统性为立足点来评判前朝人物的。.............
  • 回答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一直呈现复杂多面的特点,既有高度肯定的声浪,也有激烈批评的声音,这种矛盾性源于其历史地位、政治手段与文学成就之间的张力。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历史评价的演变脉络1.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正面与负面并存 陈寿《三国志》(284年成书)作为官方正史,对曹操的记载.............
  • 回答
    曹植能获得谢灵运“才高八斗”这样的赞誉,绝非偶然。这背后既有曹植自身卓越的文学才华,也有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一位极具鉴赏力的文学家,对他诗歌艺术的高度认可。要理解为何曹植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以及他究竟有多厉害,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一、 谢灵运的“才高八斗”之说从何而来?首先要明确,“才高八斗.............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确实是围绕这部巨著展开的最核心、最热闹的争论之一。很多人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抱有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学上的考量,也有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至于曹雪芹如果健在,是否会安排宝玉和宝钗结婚,这更是个引人入胜的猜想,需要我们从原著的脉络和曹雪芹的创作意.............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曹操杀吕伯奢,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真按《三国志》的史实来看,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咱们今天就聊聊,为啥这事儿,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曹操好像也没怎么受着“制裁”。首先得说,曹操杀吕伯奢,最主要的动机,在官方的说法(也就是《三国志》的记载)是“疑”,是.............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曹操对关羽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远非简单的“得不到就毁掉”那么简单。你想啊,关羽是什么人?那可是桃园结义里的大哥,是刘备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令多少英雄竞折腰的人物。曹操当时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正劲,但他内心对这位“义薄云天”的武圣,其实是相当欣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惜才”的心结。想想看,当时关羽为.............
  • 回答
    这桩往事,说起来也算是一段公案,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曹操,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在失去父亲的剧痛之下,为何非但不直接追究那个据说是“凶手”的张凯,反而将矛头直指陶谦,这其中必然有着比“复仇”二字更为复杂和深沉的考量。要理解曹操的这一选择,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是东汉末年。那会儿,.............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而且一点也不假。曹操确实是个杀伐果断、手段狠辣的人物,跟他共事,感觉就像每天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就成了刀下鬼。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身边却依然围满了各色人物,甚至不乏才智出众之辈?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曹操绝对不是个“人人爱戴”的领袖。他的“严酷”.............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汉献帝刘协命运的几个关键节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要理解刘协为何最终选择了“禅让”这条路,而不是奋起反抗,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当时的处境、能力,以及他可能做出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汉献帝刘协在权力结构上,早已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从董卓进京开始,汉室的权威就已经名存实亡。.............
  • 回答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孙权在政治、军事、用人、治国等方面的多维度评价,绝非仅仅因为一场战役的胜负。虽然张辽八百破十万的合肥之战确实是孙权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并不能因此断定“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就是基于此。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 回答
    白门楼上,吕布面对曹操,想要活命,必须展现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沉的智慧和更灵活的策略。仅仅依靠勇武或往日的情义,在此时此刻都已不足以打动曹操。吕布需要做的,是让曹操看到他更大的价值,并且让他相信,杀掉他,曹操会失去更多。以下是吕布可以对曹操说的话,以及其背后更详细的考量:核心策略:价值最大化与威胁.............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历史人物命运的关键点。如果马超真的像他父亲马腾一样,选择入朝为官,而不是走上造反的道路,他会不会被曹操所杀?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马腾一家在曹操那边的处境。马腾,字寿成,是东汉末年一位有名的将领,凉州人,长期镇守边疆,势力不小。曹.............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