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被陈寿评为超世之杰的曹操在当代评价不高?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陈寿眼中“超世之杰”的曹操在当代评价不如某些历史人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其中包含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评价体系和价值观的变迁。

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和审慎。他身处晋朝,是以晋朝的正统性为立足点来评判前朝人物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最终儿子建立了魏国,但从正统王朝的角度看,他终究未能“代汉而兴”,而是“承汉”,这其中的微妙之处,陈寿是洞察得非常清楚的。他的评价,与其说是绝对的褒扬,不如说是一种历史地位的客观概括,其中“奸雄”二字,更是奠定了后世对他复杂情感的基础。

再者,要说曹操在“当代”评价不高,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我们说的“当代”是指近现代,或者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那确实,曹操的风评可能不如诸如诸葛亮、岳飞、文天祥这些在民族情感和忠义观念上更符合主流价值的历史人物。为什么会这样?

一、历史叙事的塑造与流传

《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其强大的文学感染力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曹操在民间心中“奸雄”、“白脸奸臣”的形象。小说虽然是艺术创作,但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史书,成为许多人认知三国历史的“第一教材”。在《演义》中,曹操的残忍、多疑、权谋都被放大,与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曹操的负面形象深入人心。
“尊刘抑曹”的传统观念: 历史和文学作品常常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和政治导向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刘备”代表着仁德、正统,而“曹操”则常常被视为篡权者、破坏者。这种“尊刘抑曹”的倾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历史评价的主流,即使到了近现代,这种文化惯性也难以彻底消除。

二、价值观的变迁与现代人的审视角度

对“君权”、“王道”的理解不同: 曹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手腕和治国能力,尤其是在乱世中恢复秩序、发展生产。但他的手段常常被认为是“不择手段”,比如“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说法(尽管这更多是演义中的桥段,但反映了一种对曹操行事的刻板印象)。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加强调法治、人权、道德底线。曹操在那个时代或许是合格的“乱世之主”,但在现代人看来,其一些行为可能难以被接受。
对“民族主义”的侧重: 尽管曹操统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业,为后来的国家统一打下了基础,但历史上他与少数民族(如乌桓)的战争,以及他“汉贼”的身份,在某些民族主义的视角下,可能不像岳飞那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那样具有纯粹的民族英雄色彩。当然,这种评价方式本身也存在争议,但它确实影响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看法。
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偏好: 现代社会,我们往往更倾向于欣赏那些在逆境中凭借自身力量崛起,并展现出高尚品德的人物。虽然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极富个人魅力的领导者,但他的“奸雄”标签,使得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光环蒙上了一层阴影。相比之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及他所代表的智慧和忠诚,更容易获得现代人的共鸣和赞扬。

三、陈寿评价的局限性与时代背景

陈寿的立场: 如前所述,陈寿生活在晋朝,他的评价标准带有强烈的晋朝正统观。他无法回避曹操“汉贼”的身份,也无法完全忽视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他的“超世之杰”更多是在评价其才能和在乱世中的功绩,但“奸雄”二字,却是对他政治道德的否定。
史料的限制: 尽管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力求真实,但他也只能依据当时的史料,而史料本身可能存在偏见或缺失。

四、现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

“成功”的多元化解读: 在现代社会,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更加多元。它不仅包括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还包括对社会进步、人道主义、文化发展等方面的贡献。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确是顶尖的,他统一北方、发展经济、推行屯田制,这些都是巨大的功绩。但如果从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层面去衡量,他的“奸雄”色彩,使得他在现代人心中的“成功”形象,就显得不那么完美。

总结来说:

曹操是一位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陈寿在史书中给予了他极高的才能评价,但也指出了其政治上的“奸”和“雄”。然而,千百年来,《三国演义》的文学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刘抑曹”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曹操“奸雄”的负面形象。

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更加注重道德、人道、民族大义等现代普适性价值。在这种新的审视框架下,那些道德高尚、品德纯粹、更能代表民族精神的人物,自然更容易获得普遍的推崇。曹操虽然在能力上无可置疑,但其“奸雄”的标签,以及一些被现代人视为不道德的手段,使得他在当代一些人心中的评价,难以企及那些在道德层面更符合主流认同的人物。

然而,也必须指出,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视野的开阔,现代社会对曹操的评价也在逐渐变得更加客观和全面。许多历史学家和文化评论者开始重新审视曹操的功绩,认识到他在乱世中的作用,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因此,说曹操在“当代评价不高”,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还在发展中的过程,他的历史形象远未定型。

简而言之,陈寿的评价更侧重于其才能在乱世中的“超世”表现,而当代的评价则更多地融入了现代人的道德伦理、民族情感和对“英雄”的理想化想象。正是这种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了曹操在不同时代获得的评价和认可度的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戏剧已经不流行了,但是不影响《演义》继续统治着劳动人民的知识水平。谁都不待见的“孙十万”,居然能成为三国之一,这个完全不必用逻辑去推敲一下。记住,谁反刘备就给他扣帽子,改标签,改标题,喷死他。

user avatar

曹操的历史地位,在经过一代伟人开国领袖的拨乱反正之后,在当代已经非常隆高了。

自将曹魏贬斥为“僭伪”的满清王朝灭亡后,大文豪鲁迅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破除封建传统观念,同时也开始倡导为曹操翻案。从百年沉沦中拯救了我国家民族的一代伟人,更多次称赞曹操为一代英雄

伟人从不掩饰对曹操的喜爱,多次吟咏曹操的《观沧海》,手书曹操之《龟虽寿》,登曹操观沧海之地,写下「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这样的不朽诗篇,和1700年前的曹操遥相应合,并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表示:「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伟人更一锤定音,表示曹操了不起,其冤案“再过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等秉承了进步历史观的现代历史学家也相继发表文章,赞颂曹操的历史贡献,驳斥历代封建统治者加给曹操的不实之辞。曹操终于在大众心目中,恢复了原本的历史英雄形象。

  • 《伟人语录》:
1952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还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1954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
1957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1958年:【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把曹操当作奸臣来描写,《三国志》则把曹操当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
【此篇注文(《三国志集解》卢弼注),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
1959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
1975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辛亥革命只剪去了人们头上的辫子,形式上扯了龙袍,砸碎皇冠和龙椅,而对皇权的顶礼膜拜传统却一直遗留至今,甚至连“汉献帝刘协”这样一个论个人能力和历史贡献,相差曹操岂知云泥的傀儡,也能因“汉朝末帝”这个身份获得许多人的无限泛滥同情,反而将站在他对立面的曹操视为反面角色。

更颇有些一知半解之徒,甚至至今仍然死抱着《三国演义》和满清遗毒的那套“汉贼”理论不放,甚至胡扯出「曹操是易中天平反的」「喜欢曹操的都是只看易中天的历史小白」,在伟人早已替曹操平反正名的种种确凿证据面前,也定要做满地打滚状拼命抵赖,去蛊惑懵懂无知的其他人,其言行何其丢人现眼!

而遵循伟人教诲,实事求是看待历史,讲求真理,平反如“汉贼曹操”这样的历史冤假错案,彻底肃清封建遗毒,破除封建正统观念,依旧任重而道远。

  • 《伟人语录》:
1954年:【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1957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8年:【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但是,再远也要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走下去,哪怕是一千年、二千年。

2019年初,票房大获成功,被各大官媒乃至于“钟声”高度评价的中国科幻开山之作:《流浪地球》电影,片尾曲是《观沧海》改编,作者【曹操】。惊不惊喜,意不意外?魏武挥鞭,不止是东临碣石有遗篇,而且还随着中国电影的飞跃发展登上太空,向全人类广而告之了。

最后,伴随着中华民族崛起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爱国主义思潮空前高涨,曹操作为生前曾平定羌虏、扫灭乌桓、压制匈奴、降伏鲜卑令四方胡夷在汉末乱世不能趁机为祸伟大民族英雄,历史地位今后只会越来越高,关于这一点,大可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这你得看陈寿拿的是哪一本汉语规范字典了。

要是淮南子或者春秋繁露呢,曹操不咋地。

淮南子:智过万人谓之英,千人渭之俊,百人谓之豪,十人谓之杰。

春秋繁露: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

要是白虎通呢,曹操牛逼大了,五人曰,十人曰,百人曰,千人曰英,倍英曰,万人曰杰,万杰曰

这个时候你就要思考一下,陈寿的评价体系究竟是白虎通还是淮南子了。

来我带你走个流程:

曹操:超世之杰。

刘备:高祖之风,英雄之器。

孙策:英气杰济

孙权:勾践之英,人之杰。

董胖胖等不令人遗憾的LOSER: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袁术奢淫放肆,荣不终己,自取之也。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

臧洪陈登等令人叹息的loser:陈登、臧洪并有雄气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洪以兵弱敌强,烈志不立,惜哉!

好了,基本穷举法了一下,陈寿的汉朝标准汉语词典你自然知道是哪一本了。

公布答案:春秋繁露和淮南子。用的体系是英、雄(俊),豪,杰这个体系。

这里面,英雄是一等,豪杰是一等。对于英雄来说,草木精华谓之英,兽之特群谓之雄。

而豪杰这两个字,则都有江湖气息,陈登被评价为湖海豪气,就是说他身上有一股子草莽的味道,不讲究。

杰呢?杰这个字最初的意思是勇猛健壮,除了褒义,最初还有一个意思是残暴。

所以呢,陈寿这个人的骚气只是藏起来了,和他青年时期相比,本质并没有变。

你看,孙策,孙权,刘备,曹操里,唯一没有一个杰字的(),只有一个人。

所以不要觉得陈寿是一碗水端平的,人家心里的褒贬很明确。

故而不是曹操在当代评价不高的问题,是三国志里的曹操,就被陈寿往下偷偷拉了一拉。等到印刷术开始流行,曹操的光辉事迹被广大人民都知道了以后,这评价,就继续往下拉了一拉。

user avatar

陈寿原文那些话可不仅仅是在夸曹操。

前后文是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申:申不害,结局自杀。

商:商鞅,结局车裂。

韩:韩信,结局族诛。

白:白起,结局自杀。


真想说点好话,何不拿曹操自比的周公,或者以其自认的先祖曹参来评价?


对曹丕的评价也非常明显: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表面看起来都是好话是吧。但是简单翻译出来就是曹丕文学不错,然后心眼小,处事不公平,没啥远见,道德水平还低。这简直刻薄了好么?


而且也不是什么当代才评价不高,历朝历代对于曹操都多是认同其功业,近无认同其人格的。刻薄些的如李世民甚至连其功业都不太认可。但是中国历史上缺乏这种级别功业的人物么?根本不缺好么。

对于这种级别的人物来说,曹操能有这么多当代粉丝已经是托了三国演义的福了。你见过很多历史爱好者去为刘裕,苻坚,拓跋焘,宇文邕,李存勖打抱不平么?

如三国志中裴注内容大量对曹操不利,这都是三国前后人的著述,后汉书中更是旗帜鲜明的认为曹操篡逆,甚至承魏祚的晋朝都有习凿齿开始认为晋承汉祚,把曹魏打为篡逆。陆机也认为:

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

看看南北朝时相关奸恶之人的评价就更有趣了。

如桓温,侯景,朱温:

曹操桓温不自持,跛侯面上雨淋漓。奸人何事乾坤裹,一日雷霆十二时
曹操师之以杀孔融、夺汉室;朱温师之以歼清流、移唐祚;流波曼衍,小人以之乱国是而祸延宗社

曹操都成了计量单位了,这评价怎么高得起来。

user avatar

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吧

陈寿夸的是曹操的实力和成就

这俩我还真没听说过历朝历代有谁不承认的

陈寿没提的还有一个特别特别特别厉害的是文学

后世也如实夸赞

但是现在多指责的是杀虐无常

对此,史书上特意整理了整整一段,用来展现一句评价“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

所以我觉得没什么冲突的,实力没得说,但我们更喜欢人品好的

毕竟大多数人心里还是有ac数,自己回去是一个大佬,还是徐州之民,主廪小臣,榻上幸姬罢了

以下复制的原文

曹瞒传曰: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於庭中,太祖谓曰:"跪可解死邪!"遂杀之。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於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於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

user avatar

三十岁的曹操在济南反腐,处理了济南当地八成官员,搞的当地官员没等查到自己头上就弃官潜逃出国,济南举国震动,显现出清平景象。他又打击官商勾结现象,把他们利用迷信敛财的勾当一网打尽。要知道当时的地方官有不少是朝中权贵的亲戚,曹操的前任官员都不敢动他们。曹操比那个侯亮平还厉害许多。

因为曹操的偶像是二乔传闻中的爸爸乔玄乔公祖(乔玄七十岁出头生二乔才能跟孙策、周瑜年龄对上),大家也可以叫他jojo或公主。奇妙的太尉乔玄执法严正,为官清廉,还曾击退过鲜卑和高句丽的入侵。少年时的曹操得到乔玄激励才从纨绔子弟变成勤奋好学的孩子。曹嵩却整天听曹家长辈说曹操这不好那不好,不仅抢新娘、做刺客,还经常到河里游泳,遇到鳄鱼怎么办?

就在曹操反腐事业刚开始不久,他爸爸曹嵩花了数以亿计的钱买了最高的官职太尉来做。曹嵩为什么那么有钱?他以前做大司农负责管理全国财政收入……最大的问题是贪的最多怕是汉灵帝本帝。

那几年曹操干脆辞官回家,春夏读书,秋冬射猎。诸葛亮、司马懿都曾有这么一段隐居生涯,他们的隐居都不同,都是天天精进学习。曹操把读书习惯坚持下去,后来身在军旅中,公务繁忙也手不舍卷。

期间,曹操顺便纳了卞夫人做妾暖床,不久曹丕诞生。直到曹嵩被罢官那年,曹操才复出去做西园校尉。

你看看人家乔玄做太尉又清廉又能打,你曹嵩花钱做太尉不到一年被免职了。曹操起兵那年,曹嵩怕事带着家属离开曹操去琅邪定居,跟诸葛亮做邻居。后来曹嵩又想返回投靠曹操,负责护送曹嵩的张闿看上曹嵩丰厚的财产就谋财害命。

故事到了这里就打住吧,到此为止曹操还依然是个非常正面的人物。

整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工作压力实在太大,就辞职回家读几年书或玩农家乐,这样你也许就能再遇到一个漂亮的对象。

user avatar

谢邀

老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曹操的评价在两宋以后直线走低,基本成为了乱臣贼子的代称。政治对手相互攻讦,唾骂“操、莽”是传统艺能。

但五四之后,老曹突然时来运转,评价一路走高,譬如鲁迅先生有言: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到《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当然,与某些披学术之皮,行迷弟之实的超男不同,鲁迅先生仅仅翻了全盘否定的案,并未走到另一个极端,故此佩服归佩服,还是强调一句不是曹操一党

及至国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老曹更是青云直上,评价达到了历史巅峰,直接与千古一帝并称。典型文章便是郭沫若的数篇翻案大作,上纲上线得狠狠吹了一波,直接上升到民族英雄,不但洗了曹操杀人,甚至得出了曹操继承了黄巾运动,把这一运动组织化的结论,伟光正加身,几成汉末魏共,真不知老曹地下有知,笑耶,哭耶?

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找郭老彼时的剧本《蔡文姬》,忍住不吐算你狠。

幸好彼时是五十年代末,正值百花齐放,于是有谭其骧先生不识时务得出来争鸣了一番。其在《论曹操》等两篇商榷文章中指出: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是是非非,尽可能做到恰如其分,不应该恶之则恨不得把他打入地狱,爱之则唯恐捧不上天。在郭老笔底下,似乎曹操简直没有什么不是,即便有也算不得什么大不是:我看郭老这种看法在许多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更指出曹操有四功:

1.结束了汉末豪族军阀间的混战,统一了北方。2.征服了乌丸鲜卑,保障了边境的安宁。3.打击了名门豪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澄清了吏治。4.恢复了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发展了生产。

有四过:

1.打了农民起义军。2.曹操一生打的仗大多数属于统治集团间内部的战争。为了结束混战,求取统一,这些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他在战争过程中杀人太多,这也不能不算是一大罪。3.摧抑豪强兴办屯田诚然对人民有利,但所谓屯田制,实际上是一种用军事手段强制束缚军民在土地上进行官六私四或对半分的高度剥削的制度。并且不论是佃兵(军)或屯田客(民),由于他们的劳动生产得受政府设置的农官的直接管辖,身分因而降落,走上了农奴化的道路。4.在道德品质方面,他的忌刻残忍实在也是不可饶恕的。

并下结论:

总之,曹操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功劳很大,罪孽也不小的历史人物。从全面看问题,总的评价应该是功过于罪。但不能,也用不着因为他有功而讳言其罪。过去有许多人并没有把他说成是罪过于功,所以这案子基本上无需翻。若一定要把他犯的罪也翻过来,说是并无其事,或虽有其事,但算不得罪,那恐怕是翻不过来的,因为那是历史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洗曹操屠徐州一事,先是质疑被杀人数,后又言道:

这里可能是战死的,也有可能是在败走中被水淹死或者自相践踏而死的,不一定都是曹操所杀。

瞅着眼熟不?某学术超男可谓承其遗唾。只不过,在谭其骧先生指出屠徐州一事史料记载极多,相互印证,无案可翻后,郭沫若就此偃旗息鼓,可见相较某些戴着客观面具的超男还是有那么点底线。

话说回来,最高指示频发,虽有争鸣,但无卵用,到了某十年,老曹终于登上神坛,修成正果,与秦始皇并称法家代表人物。

感受一下画风:

及至八十年代,曹操的评价仍然在天上飞,尹韵公之流假学术考证之名,连曹操用五千骑兵打赤壁之战,故此虽败犹荣的神论都蹦跶出来了,真是叹为观止。

有意思的是,前三十年是捧曹而不贬刘,到了八十年代后,那是捧曹必贬刘,尤其要贬诸葛。孔明北伐为集权论的始作俑者便是上头主张曹军五千战赤壁的尹韵公。

到了现下,不谈圈内,就社会舆论而言,拜学术超男所赐,曹操那是从才能到人品全面翻身,猜忌杀人都成了真性情,又有几人能回到谭其骧功过分明的路子上?

可发一笑者,学术超男恨屋及乌,所到之处必将《三国演义》批倒批臭,却不知郭沫若《替曹操翻案》开篇第一句便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

真是与时俱进,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

有鉴于此,当代于曹操的评价如何不高?高,高得离谱,都高入云霄,就差个曹秀波来一部《大英雄曹操》了。

你别说,还真有

只不过拍得太烂,乏人问津。主演嘛,就是和司马秀波前后脚翻车的赵立新先生(大笑)。

就这还嫌评价不高,敢问是要上天么?

user avatar

这个时代的史观已经变了。

就封建时代的旧道德而言,曹操凭借关东诸侯讨董时的表现,以及《让县自明本志令》这样的著述,是能冲抵一部分后期在“忠”上的减分的;凭借徐州复仇,他在“孝”上基本无可置疑。就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而言,忠孝不缺,仁义则相对次要,何况相较当时的其他诸侯,如袁绍(筹划私立皇帝)、袁术(公然称帝)、董卓(欺凌皇帝)、刘表刘焉(私行皇帝礼仪)、马腾韩遂(前叛军)等人来说,曹操的“仁义”还在平均线以上。既然如此,人们更多的则是赞叹其才能,惋惜其堕变。

但在现代社会里,民本意识不断扩张,这时“仁义”和“忠孝”的位置就颠倒了,以民众的立场,他们相较曹操吞灭冀幽时展现的军事才华,可能会更在乎徐州屠城和汉中迁民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灾难。偏偏同一时代,不但司马家对“孝”的鼓吹和两晋世家的表现极大的拉低了后人对社会层面上的“孝”的重视,蜀汉方面更出现了三个足以流传千古的道标级史例: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诸葛亮的“忠”,且蜀汉方面前期起点低,导致曹操对其的胜利往往有胜之不武的嫌疑,后期在汉中之战里又毫无疑义的击败了曹操,关羽最终的失败也更多的也因为孙吴卑劣的偷袭,而非曹操从正面取得的胜利。因此,在当代人对比曹刘时,不免就有种“你不但节操比不过人家,能力还比不过人家,只能靠着起点高打顺风仗和背后下绊子”的感受,这也就压低了对曹操的评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陈寿眼中“超世之杰”的曹操在当代评价不如某些历史人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其中包含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评价体系和价值观的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和审慎。他身处晋朝,是以晋朝的正统性为立足点来评判前朝人物的。.............
  • 回答
    说起陈寿与《三国志》,这可是一桩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你问陈寿的史德如何?这问题可就触及到历史学界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了。简单来说,陈寿的史德算不上完美无瑕,但其《三国志》之所以能被奉为正史,自有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所在。陈寿的史德,有人赞扬,也有人批评。赞扬之处主要集中在: 严谨求实,考证审慎: .............
  • 回答
    关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是否存在“往死里批判”的说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总体来说,《三国志》对姜维的评价是带有一定批评,但并非完全否定,更谈不上“往死里批判”。陈寿的评价是基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史观以及他个人的理解,对姜维的功过是非进行了相对客观的分析。然而,如果将陈寿的评价.............
  • 回答
    在我看来,陈寿之所以选择为陆逊单独立传,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基于陆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的独特且至关重要的角色。这背后,是陈寿对陆逊功绩的肯定,对其政治智慧的认可,更是对其在动荡时代所展现出的难能可贵的独立精神的褒奖。首先,从陆逊的功绩来看,最显赫的莫过于他指挥的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火烧连营.............
  • 回答
    陈寿将赵云纳入《关张马黄赵列传》,这件事啊,说起来可不是简单地往里一塞就算完事儿的。这背后啊,既有他对史实的考量,也有他个人文学上的判断,再加上当时三国演义化的倾向,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才有了赵云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在史书的篇章里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咱们得明白陈寿写《三国志》的宗旨。他是个史家,首要.............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刘备,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争议却又始终无法回避的焦点。令人玩味的是,在那个时代,即便是一向以“奸雄”形象示人的曹操,以及后来为三国历史留下深刻印记的史官陈寿,都曾不约而同地将“英雄”二字冠于刘备头上。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他们对刘备本人及其.............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之所以没有详细记载“甲首三千”,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涉及到史书的性质、编写的原则、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更侧重于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以及政治军事格局,而对于一些细节、传说或带有夸张成分的描述,则持谨慎态度,倾向于选择更具史料价值的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史学传承和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咱们现在体制外的民间写史人,很难再达到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那样“封神”的地位?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谁“不行”,而是时代、社会、史学本身的演进,以及评价标准的变化,共同造成的。首先,得说说那几位先贤为啥牛。 时代造就的“独一.............
  • 回答
    吴秀波和陈赫的事件,从公众舆论和媒体报道的角度来看,确实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出轨”本身,更关键的是事件发生的背景、当事人的身份、以及后续的处理方式,共同塑造了大家看到的“删减”与“不受影响”。首先,我们来谈谈吴秀波。吴秀波当年被曝光出轨时,他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
  • 回答
    陈朝的皇帝宗室之所以没有像宇文家那样被杨坚赶尽杀绝,原因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格局、杨坚的策略以及陈朝宗室自身的状况。这并非杨坚“心慈手软”,而是基于他统一天下的整体考量和对政权稳固的精打细算。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宇文家当年是如何被杨坚“处理”的。北周,也就是杨坚原本效力的政权,其统治基础是宇文家族。.............
  • 回答
    这确实是《西游记》里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情节,泾河龙王因为私改下雨时间数量就被砍了脑袋,而四海龙王联手淹没陈塘关,却似乎没什么“惩罚”。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西游记》的设定,以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咱们就一步一步来捋清楚这个事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一、泾河龙王为什么被砍头?首先.............
  • 回答
    陈漫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和摄影师,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诠释而闻名。然而,她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新作和早期作品《中国十二色》,确实曾引发过关于“是否展现中国女性之美”的讨论和质疑。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质疑的来源和具体内容关.............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公众舆论、媒体传播以及个人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复杂互动。要解释为什么周扬青、李靓蕾和陈露这三位在同样涉及“小作文”揭露伴侣过错时,公众反应如此不同,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事件的性质与叙事方式 周扬青: 罗志祥事件的爆发,核心在于“渣男”形象的揭露。周扬青.............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学术史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一个备受推崇的学者,其某些观点即便在后世看来存在争议甚至被部分推翻,但依然拥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陈寅恪先生的情况,正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一、 陈寅恪观点的复杂性与历史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承.............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荡气回肠的电视剧中,冯保被送到道观,这绝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是嘉靖帝深沉的谋划和对权力稳固的极致追求。陈洪在其中扮演了传达旨意的角色,而嘉靖此举的深意,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冯保为何被送到道观?要理解冯保为何“下岗”去道观,我们首先要明白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冯保作为.............
  • 回答
    霍尊事件,这几个字眼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当初陈露与霍尊之间的争执,可以说是闹得沸沸扬扬,网络舆论一边倒地声讨霍尊,而他本人也因此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仅事业尽毁,个人形象也跌落谷底。然而,时隔一年多,风向似乎发生了微妙的转变,焦点又回到了陈露身上,这次是因为她被警方以涉.............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关于陈好被认证为中央戏剧学院(中戏)正教授一事,以及评定教授的标准,确实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相关情况和普遍的学术评定标准。一、 陈好被认证为中戏正教授的背景及讨论陈好是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女演员,她曾出演多部经典影视作品,如《粉红女郎》、《宫锁心玉》、《三国演义》等,.............
  • 回答
    陈岚公开霍尊为陈露代购、转账记录,这事儿闹得可不小,涉及金额大概在五十万左右,而且陈露还被霍尊设置了消息免打扰。这几条信息单独拎出来,可能大家觉得就是一些零碎的证据,但如果把它们串联起来,细细琢磨一下,里面藏着的信息可就丰富多了,甚至能勾勒出两人之间关系的一些微妙之处,以及霍尊当时的种种考量。首先,.............
  • 回答
    根据中国法律,陈露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上海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将面临以下法律责任和法律程序: 一、敲诈勒索罪的法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4条,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实施威胁、要挟,强行索取财物的行为。具体包括:1. 威胁、要挟:通过暴力、威胁、恐吓等手段迫使他人交付财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