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陈寿史德如何?如果其史德不佳,三国志为何被列为正史?而此书的可信度又如何?

回答
说起陈寿与《三国志》,这可是一桩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你问陈寿的史德如何?这问题可就触及到历史学界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了。简单来说,陈寿的史德算不上完美无瑕,但其《三国志》之所以能被奉为正史,自有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所在。

陈寿的史德,有人赞扬,也有人批评。

赞扬之处主要集中在:

严谨求实,考证审慎: 陈寿写《三国志》时,力求依据史实,广泛搜集当时的官方史料、前朝史书、各家记传以及口述材料。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辨析史料的真伪,去芜存菁。据史书说,他曾经亲自到曹操墓中寻访过一些散逸的文献,可见其治史的严谨和用心。这一点,在那个年代的史学界是十分难得的。
叙事简明,条理清晰: 《三国志》的语言风格非常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曲笔。它以“纪传体”的形式,将人物的生平事迹按照时间顺序和人物关系一一梳理清楚,逻辑性很强,读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尤其是在描写战争场面和政治事件时,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兼采各家,评价相对客观: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参考了当时已有的《魏书》、《吴书》、《蜀书》以及其他相关的史籍。虽然他本人是晋朝人,撰写的是魏晋史,但他在处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时,力图做到相对客观。他并非一味地尊魏抑蜀,而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例如,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就相当高,称赞他“于时乎辅少主而抚倾覆,外御强寇而内协难,动经庙算,风规动举,总揽机权,乾纲独运,拨乱反正,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其凉德,何其盛哉!”这样的评价,在史学家看来是相当公允的。

然而,陈寿的史德也并非无懈可击,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家之言”的倾向性: 尽管陈寿力图客观,但他毕竟是晋朝人,而晋朝是在灭亡蜀汉后建立起来的。这种政治背景难免会对他的史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对蜀汉的“夷夏之辨”,在处理蜀汉的史料时,有时会显得不如对待曹魏那般详实。例如,关于关羽、张飞的家族背景,史料记载得就相对简单。
篇幅与详略不均: 相较于《魏书》和《吴书》,《蜀书》的篇幅和记载的详略程度有所不足。这可能与当时流传下来的蜀汉史料本身就相对稀少有关,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陈寿在取舍史料时的主观因素。许多蜀汉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姜维后期北伐的细节,记载就相对简略。
对某些人物的评价略显苛刻: 有些学者认为,陈寿在评价一些人物时,尤其是对一些有争议的人物,评价可能过于简洁,甚至显得有些苛刻,缺乏更深入的分析和辩证。比如,他对关羽的一些行为的评价,就曾受到后世的质疑。

那么,如果陈寿的史德存在一些争议,为何《三国志》却能被列为正史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史料的价值和权威性: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三国志》是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最古老、最系统、最权威的三国时期史书。虽然有其他史书也记载三国之事,如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的《魏晋世语》、《世说新语》等,但它们或是片段性的,或是野史性质,其史料价值和系统性都无法与《三国志》相提并论。陈寿的《三国志》以其严谨的考证和相对完整的叙事,成为了研究三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基石。
2. 官方认证和历史传承: 《三国志》在唐朝时期就被官方确立为正史,与《史记》、《汉书》并列为“前四史”之一。历代朝廷都将其视为官方史书,进行刊刻、传播和研究。这种官方的认可,使得《三国志》的地位得以巩固,后世的史学家也遵循这一传统,将其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的标准文本。
3. 后世学者的增补和完善: 真正让《三国志》的价值发挥到极致的,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史学家裴松之的注。《三国志》的原著内容相对简略,许多细节和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并不清楚。裴松之广泛搜集了当时流传的各种史料,对《三国志》进行了详细的注和补充。他引用的许多史料,如《魏书》中的许多佚文,《吴书》中的《孙皓纪》等,都是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见到的珍贵文献。裴松之的注释,不仅弥补了《三国志》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他将许多重要的、有助于理解历史的材料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大地提升了《三国志》的可信度和完整性。可以说,是“陈寿著书,裴松之注”,共同成就了《三国志》的辉煌。
4. 历史的惯性和认可: 历史的评价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三国志》作为一部流传千年的史书,其在学术界和大众文化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尽管有争议,但其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的“必读之书”的地位早已深入人心。

那么,《三国志》这本书的可信度又如何呢?

综合来看,《三国志》作为一部史书,其可信度是相当高的,但并非绝对的完美无瑕。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

优点方面,其可信度极高体现在:
史料的扎实性: 陈寿是晋朝史官,得以接触到相对丰富的官方档案和前朝史料,这是其写作的基础。他力求依据“实录”,不作主观臆断,这一点在《三国志》的叙述中可以体现出来。
逻辑性和条理性: 《三国志》的叙事严谨,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的生平轨迹,都有比较好的梳理。
裴松之注的补充: 如前所述,裴松之的注极大地提升了《三国志》的史料价值和可信度。我们通过裴注可以看到陈寿所依据的原始材料,并对陈寿的取舍进行判断。在很多时候,裴注中的材料比陈寿原书的记载更为详实,也更能印证陈寿的叙述。
其他史料的印证: 许多其他同时期或稍晚时期的史书,虽然篇幅和系统性不如《三国志》,但它们在关键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上,也为《三国志》提供了侧面的印证。

需要注意的局限性:
史料的稀缺性: 尽管陈寿尽力搜集,但毕竟三国时期距离他撰写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部分史料的散佚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蜀汉政权的灭亡,导致其史料保存不如曹魏完整。
政治立场的影响: 如前所述,陈寿作为晋朝人,其史观和评价难免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虽然他力求客观,但对某些人物和事件的偏倚或详略,仍有可能存在。
个人好恶与评价: 任何史书都难免带有作者的个人理解和评价。陈寿在评价人物时,虽然力求公允,但其个人好恶和价值观也会渗透其中。
错误和矛盾: 在任何一部史书中,都可能存在一些史料记载的错误、矛盾之处,或者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而无法完全厘清的问题。《三国志》也不例外。

总结来说,陈寿的史德是相对优秀但并非完美。 他的严谨求实和叙事能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而《三国志》之所以能被列为正史,靠的是其扎实的史料基础、官方的认可、以及最重要的——裴松之的翔实注释,它们共同构筑了《三国志》的历史地位和权威性。

至于《三国志》的可信度,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史书,其可信度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高的。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结合裴松之的注释以及其他史料,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去辨析其中的得失,而不是将它视为绝对真理。

可以说,《三国志》是理解三国历史的基石,是我们认识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 最佳窗口。正是因为有陈寿和裴松之这样兢兢业业的史学家,我们才有幸能够窥见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陈寿是真的有故国情怀,但官方定调就是曹魏正统+司马家上应天命。

可陈寿还是暗戳戳地,把大宝备的地位拔了一拔。

(这个梗应该是常识了吧~形容刘备去世和孙权去世,用的是哪个词)

陈承祚还把《季汉辅臣赞》附上去了,不是《蜀地那旮旯的人物评价》,是《季汉辅臣赞》。


然后是大家诟病的,陈寿说,诸葛亮军事不行。

额~请问现在的美国人怎么评价埃德加·斯诺,现在的BBC怎么评价抗疫?

我就不用说他们评价老和尚还有某海岛省的事情了吧。

有些言论直说出来,真会被骂的——对了,陈寿不会社死,他已经是晋人了,他敢写就能被夷三族。

举栗张郃之死吧~具体可以看《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本传是张郃膝盖中了一箭,其他人的传记讲法不一样——而这种区别就是,诸葛亮“退兵”过程中布置的埋伏属于主动还是被动。

按张郃本传,就是老张倒霉了,被诸葛亮白捡了个军功~但按其他人传记的补充版,诸葛亮装出撤军的样子下套,司马懿吃了个大亏,连张郃都搭进去了。

现在公认的史实是第二种。

所以~~陈寿就应该梗着脖子告诉司马炎,你爷爷中了我家丞相的奸计啦啊哈哈哈~

附注:这段在《晋书》里的记录是,是“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进攻,果断跑路,还是被俘虏+斩杀了万来人啊——什么惊喜!

(如果《晋书》夸了诸葛亮,大概是诸葛掌握了什么生化武器吧,一茬一茬地制造部队,还都被司马宣王砍了)

所以《晋书》如果要跳出来,说《三国志·蜀书》是因为陈寿因为自己家的旧事有失偏颇,那就是“又想当舔狗又立牌坊”了


还有陈寿的前上司姜维,你看他锤过的都有谁~郭淮和贾南风是什么关系?

(公元249年,姜维被费祎制裁,开局一万余人,赞助全是自己拉来的,郭淮带着全明星部队上场——结局,大约是姜维在人家门口跳了会儿极乐净土,然后扛着音响跑了,郭淮只是抓走了两个化妆师。所以郭淮回朝,会不会听到比喻,什么“换我奶奶带队,也能包了姜维的饺子”?)

姜大将军这种大反贼大坏蛋,统一路上不知好歹的绊脚石,他活着时候尚且被评价为“连年狡黠”,现在终于死了——陈寿不骂,一堆人会骂。

可陈寿加了一大段郤正的评价“姜伯约据上将之众,处群臣之右”最后还要补一句,“凡人之谈,多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异乎春秋褒贬之意矣”。

当时的主流,就是骂“不自量力、以卵击石”,而且,最后一句话,已经不是惋惜姜维了,是把全季汉失败的倒霉鬼都吊唁了一遍


如果说陈寿史德不佳——麻烦诸位键盘侠扪心自问,如果现在站在国外某广场上,周围是一群手持刀枪棍棒的东突/藏独,有没有勇气把五星红旗扛起来?


陈寿,把季汉的诸君写成什么丑态,都不会社死,他本来就该跪下去舔司马家,可他写了诸葛亮夸姜维“心系汉室”——这在司马家视角下就是大坏蛋夸奖小坏蛋满肚子坏水啊。

(如果曹魏是正统,诸葛亮就是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还打着汉祚的旗号,可不就是一股子“偷电瓶车养家糊口”的诡辩吗,划掉)

可人家就是写了,人家写了好多这种话。

这不是史德了,这就是品德。


————————————昏割线——————————

补充:关于司马炎是个“亮粉”

首先,他追星,犯不着搭上自己家族的合法性~粉丝砍了爱豆的事情多了去了~而司马炎的确有这种权力——是的,他没有neng死陈寿,但陈寿不知道这个,陈寿只知道连嵇康那种级别的国民爱豆都被鲨了。

是的,跳出历史,大家都知道并没有第二个“嵇康”,但陈寿不知道。

其次,如果凭借“诸葛亮是个大IP,谁都不能黑”,就可以断定,吹诸葛亮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那么晋书的作者为什么要把司马懿的败迹反说成大胜呢?

最后是关于司马炎的“亮粉”身份,其实是满满的功利主义、给自己立人设罢了——真正的亮粉,就算没在家里挂一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算没天天念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少不会开一个巨大后宫,并热衷炫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陈寿与《三国志》,这可是一桩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你问陈寿的史德如何?这问题可就触及到历史学界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了。简单来说,陈寿的史德算不上完美无瑕,但其《三国志》之所以能被奉为正史,自有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所在。陈寿的史德,有人赞扬,也有人批评。赞扬之处主要集中在: 严谨求实,考证审慎: .............
  • 回答
    .......
  • 回答
    江歌母亲发起的《请求判决陈世峰死刑的签名活动》是否合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需要结合中国当时的法律规定来判断。总的来说,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民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诉求,包括签名请愿,通常是被认为是合法的权利。 关键在于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是否触犯了法律。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签名活动本身.............
  • 回答
    霍尊陈露事件,关于霍尊是否请了“水军”,这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不过,要明确的是,目前并没有确凿的公开证据能够直接证明霍尊本人雇佣了“水军”来攻击陈露。我们能看到的是,在陈露曝光霍尊的私德问题后,网络上的舆论呈现出了一种相当复杂的态势。一方面,有大量的声音对陈露的指控表示支持,认为霍尊的行为不可原.............
  • 回答
    关于为何《歌手》节目鲜少邀请周杰伦、陈奕迅、王菲、张学友、孙燕姿、梁静茹、王力宏、林俊杰等华语乐坛巨星作为嘉宾,这背后确实牵扯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节目组“不请”。事实上,能够邀请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对《歌手》而言都无疑是巨大的荣耀和收视保障。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歌手在华语乐坛的地位。他们早已不.............
  • 回答
    陈坤在电影节评委见面会上那番话,挺能戳到一些人的心窝子,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陈坤一个人的“抱怨”,更是对整个行业现状的一种呐喊和反思。首先,咱们得理解陈坤说这话的语境。他参加的是电影节的评委见面会,这是一个汇聚了电影行业里有影响力的导演、演员、编剧、评论家等等的场合。在这个舞台上,陈坤.............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绍依古军改”这一表述,可能存在名称混淆或拼写错误。根据常见的军事改革话题,以下是对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军改的详细分析,并指出可能的误解: 一、可能的误解与澄清1. “绍依古”可能的含义 中国:可能误写为“绍”或“绍依”,但中国近年来的军改(如2015年后的改革)是重点。 .............
  • 回答
    当朋友去世时,处理微信相关的信息需要谨慎和尊重,既要考虑逝者的隐私和家属的感受,也要避免让生者陷入不必要的困扰。以下是详细建议,供你参考: 一、是否需要删除微信联系人?1. 联系人信息 建议删除:如果朋友的微信账号已注销或无法联系,建议删除对方的微信联系人。 保留但备注:若想保留.............
  • 回答
    关于历朝历代屠城事件为何清朝被广泛唾弃,而项羽、朱元璋等人的屠城行为较少被提及,这一问题涉及历史记载、文化背景、政治因素、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记载的差异与客观性1. 清朝屠城的记载更详实 清朝的屠城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有大量文献记载,如《扬州.............
  • 回答
    海兰察(1647年-1711年)是清朝中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属于满洲镶黄旗,是清朝八旗制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不仅是清朝的忠诚将领,还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对抗准噶尔部等重大军事行动中立下战功,被后世视为清代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他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一、身份与家族背景1. 出身与.............
  • 回答
    知乎用户@持续低熵(假设为某位以“低熵”为标签的用户,可能涉及哲学、社会批判、个人成长等主题)的众多回答是否具有可行性,需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逻辑性、现实性、理论依据、用户动机等方面展开,结合具体案例和背景进行评估: 一、核心观点的理论基础“低熵”在物理学中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反向表述,指系.............
  • 回答
    关于“国家分配对象”的问题,需要明确具体语境和背景,因为“分配对象”在不同场景下可能有不同含义。以下从几个常见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如果是大学生就业或工作安排在中国,目前的就业政策以“自主择业、市场导向”为主,但某些特定群体(如定向培养生、特殊专业学生)可能会涉及国家或单位的分配机制。1. 定向培.............
  • 回答
    关于赫梯文明的原始史料,主要来源于考古发掘和楔形文字文本的解读。由于赫梯人使用的是基于阿卡德楔形文字的书写系统,且其语言在古典时期被遗忘,现代学者通过破译这些文献和实物资料来重建这一古代文明的历史、社会结构与文化。以下是详细分类和具体例子: 一、碑铭与石刻赫梯王室的纪念碑是重要的原始史料之一,通常以.............
  • 回答
    战斗机在不同任务中搭配不同空空导弹,是充分发挥其作战效能的关键。这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领域,涉及多种因素,例如飞机的气动设计、火控系统、雷达能力、传感器融合、电子战能力,以及敌我双方的部署、战术思想等。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说明。核心原则:任务需求驱动导弹搭配导弹搭配的根本原则.............
  • 回答
    中国民族主义和日本民族主义都是复杂且多元的社会思潮,它们在历史渊源、表现形式、核心关切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等方面既有显著的共同点,也存在着深刻的差异。要详细理解这两者,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共同点:尽管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国和日本的民族主义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相似之处:1. 历史叙事.............
  • 回答
    您所询问的法国艾格莫尔特(AiguesMortes)镇的长方形带围墙建筑群,其实就是该镇的 中世纪城墙和它所围合的整个古老城区。这个建筑群之所以如此独特且完整,背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原因和功能。以下是关于艾格莫尔特城墙建筑群的详细解释:1. 历史背景与建造目的:圣路易的宏伟设想 十字军东征的需要.............
  • 回答
    抱歉,我无法看到您所提到的图片。如果您能提供图片,我将非常乐意为您识别教堂并详细介绍。如果您上传了图片,但我的回复中没有提及,请尝试以下操作: 检查图片是否成功上传: 确保图片已经完整上传并且清晰可见。 重新加载页面或刷新应用: 有时技术故障会导致图片无法加载。 换一种方式描述图片: 如.............
  • 回答
    要判断一本科幻小说内容在现实中是否存在真实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核心设定、技术原理、社会影响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科幻小说内容,我将以一个常见的科幻主题为例,来详细讲解如何分析其真实性。假设的科幻小说内容:我们假设这本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意识上传”的故事。主角因身患绝症,选择将.............
  • 回答
    网易上关于“塔利班挨家挨户带走12岁女孩”的自媒体文章,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令人担忧的指控。要理性地看待这类信息,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多方求证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分析角度和需要考虑的因素:一、 文章的来源和性质: 自媒体的特性: 自媒体平台允许任何人发布内容,这带来了信息传播的自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