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中国民族主义和日本民族主义的异同是什么?

回答
中国民族主义和日本民族主义都是复杂且多元的社会思潮,它们在历史渊源、表现形式、核心关切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等方面既有显著的共同点,也存在着深刻的差异。要详细理解这两者,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共同点:

尽管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国和日本的民族主义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相似之处:

1. 历史叙事的建构与对过去的回顾:
共同的“受害者”叙事: 两国都强调自身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强和邻国的欺凌,塑造了“受害者”的形象,以此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团结。
中国: 强调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国耻”,如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的失败等,将中华民族的复兴视为对这段屈辱历史的回应。
日本: 强调明治维新前被西方列强压迫的地位(如黑船来航),以及二战后被盟军占领的经历,虽然其历史叙事更侧重于“被不公平对待”或“国际秩序的受害者”,而非直接的“亡国”之痛。
强调民族的独特与优越(某种程度上): 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两国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使命。
中国: 强调中华文明的悠久、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将民族复兴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日本: 强调其独特的神道文化、武士道精神以及岛国民族的特质,有时也存在对自身文明优越性的微妙认同。

2. 强调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核心关切: 两国民族主义都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视为最高目标,对任何形式的分裂或侵犯都极为敏感。
中国: 核心关切包括台湾问题、南海主权、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主权等,将任何挑战其主权的行动视为对民族尊严的侵犯。
日本: 核心关切包括北方领土(俄罗斯称南千岛群岛)、尖阁诸岛等,对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同样高度重视。

3. 对国家强大与繁荣的追求:
共同愿景: 都希望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实现强大和繁荣,以重新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影响力。
中国: 追求“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包含了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自主创新、军事的现代化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
日本: 在战后实现了经济奇迹,但更深层的民族主义追求可能体现在“成为一个政治大国”、“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尽管受宪法制约)、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4. 对外部威胁的警惕性:
共同心理: 都会对外部力量(包括西方国家、周边邻国等)的意图保持高度警惕,并可能将其解读为对自身民族利益的威胁。
中国: 警惕西方“和平演变”、遏制中国发展以及来自某些邻国的地缘政治挑战。
日本: 警惕来自中国和朝鲜的军事扩张和导弹威胁,同时也对历史问题上的某些国家(如韩国、中国)的“不当”指责感到不满。

5. 民族团结的强调:
凝聚力量: 都强调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向心力,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之上。
中国: 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尤其需要内部的团结一致。
日本: 强调“同胞意识”,在面对危机或挑战时,呼吁国民团结一致,共度难关。

二、 异同点:

尽管有上述共同点,但两国民族主义在具体表现和核心驱动力上存在显著差异:

1.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和对战争的态度:
中国民族主义: 核心在于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强调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日本侵华历史的记忆深刻而沉痛,极度反对日本对侵略历史的否认或淡化,这是中国民族主义非常重要的驱动力。
表现: 官方宣传中会反复提及“抗日战争”,强调日本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牺牲。反日情绪往往与历史问题紧密相连。
日本民族主义: 更多的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民族主义,在战后背景下,它试图在新的国际秩序中重新定位日本的国家认同和国际地位。对二战的看法则存在分歧,一部分人倾向于将日本视为战争的受害者(如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并对战后的待遇感到不满;另一部分人则承认侵略历史,但强调战后日本的和平发展和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关于侵略历史的认识,日本国内存在复杂且敏感的争议。
表现: 日本的民族主义更多体现在对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自豪,以及对国家主权和尊严的维护。在历史问题上,虽然官方有所克制,但民间或政界某些人士的“修宪”呼声、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被视为对历史的模糊化和不尊重,这常常引发周边国家的强烈不满。

2. 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
中国民族主义: 最初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潮紧密结合,后来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联系在一起。强调以国家为中心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成为民族主义的重要载体。
特点: 往往与政治体制、国家统一和发展目标紧密交织,国家意志的表达更为集中和明显。
日本民族主义: 战前曾与军国主义和天皇制紧密结合,战后则是在民主化和非军事化的框架下重新构建。虽然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依然存在,但更加强调“国民”的身份认同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的民族主义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保守主义和国家尊严的维护上,而非意识形态输出或扩张。
特点: 更为分散和多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在法律和政治框架内受到一定制约(如和平宪法)。

3. 对国家扩张和军事力量的态度:
中国民族主义: 在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同时,也伴随着对国家崛起和军事实力的增强的渴望。这种力量的增强被视为民族复兴和保障国家利益的必要手段。
表现: 近年来,中国在军事现代化和区域军事影响力方面的投入受到广泛关注,这与民族主义情绪有一定关联。
日本民族主义: 战后宪法严厉限制了日本发展进攻性军事力量的权力,因此日本的民族主义在军事层面的表现更倾向于“和平国家的自卫”和“国际贡献”,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修改宪法,增强日本的国防能力和自主性。
表现: 日本的民族主义在军事层面的诉求相对内敛,更多体现在加强自卫队的装备和职能,以及在国际安全事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而非公开的扩张主义。

4. 民族主义的“对外”与“对内”的侧重点:
中国民族主义: 很大程度上是“对外”导向的,旨在抵抗外部压力、争取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其内部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反外侮”和“中华民族复兴”来构建的。
例子: 在南海问题、台湾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以及在国际场合对西方批评的回应。
日本民族主义: 在战后更多的是一种“对内”导向,关乎国民身份认同、文化自信以及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虽然也存在对外部威胁的警惕,但“对外”的意识形态输出和地缘政治扩张的动力相对较弱(至少在官方层面)。
例子: 对本国文化(如动漫、料理)的自豪,对国家形象的维护,对领土争端的坚持。

5. 对民族身份的界定:
中国民族主义: 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概念,涵盖汉族及其他55个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高度结合,强调“五个民族一家亲”。
特点: 民族主义是政治动员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工具。
日本民族主义: 更多地是基于“日本人”这一单一民族的身份认同,强调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和“纯粹性”。虽然也有少数民族(如阿伊努族),但其主体性往往被汉化或边缘化,民族主义的焦点通常集中在“大和民族”的特征上。
特点: 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国民生活方式的维持更加紧密。

总结: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主义和日本民族主义都根植于对国家历史、主权和尊严的珍视,以及对国家强大与繁荣的追求。它们都倾向于强调民族的独特价值和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并对外部压力保持警惕。

然而,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历史叙事的侧重点、对战争的态度、意识形态基础以及对军事力量的态度。中国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近代屈辱历史的反抗和对国家统一的强调,与政治体制紧密相连,并表现出更强的“对外”导向和对国家实力增强的诉求。而日本民族主义在战后则更侧重于国民身份认同、文化自信和经济发展,在军事层面受到宪法约束,其“对外”的意识形态色彩相对较弱,且在历史认知上存在复杂且敏感的国内争议。

理解这两者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东亚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文化心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有许多人认为民族主义分为被压迫者的民族主义和压迫者的民族主义,认为被压迫者的民族主义就是正义的——这不能说是错的,但是是一种颠倒的认识。

民族主义实际上好比炸弹或者鸦片烟,炸弹在修铁路的工程师那里是好的,在恐怖分子那里就是坏的,鸦片烟在需要止痛的病人那里是有好作用的,但在贩毒的人那里就是坏的。但炸弹就是炸弹,在工程师手里会爆炸,在恐怖分子手里一样会爆炸。炸弹可不可以分类,当然可以,但是这是按照炸弹本身的特质来分类,比如汽油弹,白磷弹,而不是按使用者或者被炸的人是谁来分为工程师的炸弹或恐怖分子的炸弹,更不会被分为张三的炸弹或李四的炸弹。

民族主义在日本帝国主义那里起到了坏作用,在中国被压迫群众这里起到了好作用。但不会被因此分为日本人的民族主义和中国人的民族主义,这正如同炸弹在工程师手里和在恐怖分子手里一样都是会爆炸的炸弹,不能因为某个炸弹是工程师造出来的,就能认为这个炸弹一定会被用来做好事,实际上这个炸弹也完全可以被恐怖分子偷走用来做坏事。

荷兰人的民族主义形成于对西班牙统治者的反抗,美国人的民族主义形成于独立战争,法国人的民族主义萌芽于百年战争,完成于大革命。这些地方的民族主义最初都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是反抗封建君主,殖民宗主国压迫的思想武器。但是荷兰,法国,美国最终都成了殖民主义甚至帝国主义国家,曾经反抗压迫的民族主义都沦为了帝国主义的工具。

中国的民族主义形成于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战争中,但是此后也一定会用在正途上吗?中国的民族主义也一定不会被资产阶级利用吗?显然,如果你不能保证中国是工人政权人民民主专政,不强调中国政权的阶级性质,中国一旦崛起,中国的民族主义也只会和荷兰法国美国的民族主义一样,从反抗压迫的工具变为压迫别人的工具。


正如只有具备某些特性的炸弹才能便于恐怖分子使用一样。资产阶级要利用的民族主义,一定会被打造成具备三个特征,我们看看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这三个特征都已经露出了苗头,这是需要警惕的。

第一,资产阶级必须要宣扬本民族是特殊的,必须要优于其他民族。这一点能够正当化他们压迫外族人的行径,同时也能号召群众抵制外国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

在过去,德国法西斯宣扬雅利安人血统高贵,日本法西斯则宣传他们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生命科学的发展,这些都被证明是忽悠人的玄学。

而相对于生命科学来说,社会学科的发展是远远不到位的,于是二战后,资产阶级把这个主意从血统上打到了文化上,典型的就有美国人带来了自由民主blabla。而这种把戏在当代中国也屡见不鲜,比如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道德思想境界高,其他民族一时半会儿都学不来”,“小日本只学到了中华文化的皮毛,学不到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西方国家就是学不懂什么儒家文化精神之类的blabla,”这种扯淡在最近的中国互联网上甚嚣尘上。

小日本连你都学不会的先进科技都学得会,还能学不会你都能学会的儒家文化?西方列强连那么难的科学都搞得懂,还搞不懂你那一套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说白了,外国人不可能是学不会你这些,而是因为你这个根本就没什么卵用,人家不想学罢了。这个道理这么明显,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外国人一时半会儿学不来言论为什么会甚嚣尘上”呢?这就是为了塑造出一种中华民族的特殊性,宣扬本民族优于其他民族,从而煽动民间的排外情绪,帮助他们在市场上牟利。

这种类似的把戏,不仅在当代中国有,在过去的许多国家中也早就出现过。光荣革命后英国迅速崛起,与此同时辉格史学家们也开始鼓吹13世纪的《大宪章》,说什么大宪章是英国限制王权的开始,是民主宪政的起源。而实际上大宪章在出台之后的400年里都默默无闻没什么名气,欧洲各国在同时期也出现过类似大宪章的文件。

大宪章在光荣革命后被翻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出英国人的民主宪政是有几百年传统的,就是为了论证英国人的特殊性。如果民主宪政是现学现会的东西,那其他国家也就一学就会了,既然大家都搞民主宪政,这时怎么能论证大英帝国碾压其他国家庞大财富的正当性呢?而一旦给民主宪政找个四百多年前的爹,就能论证出“民主宪政是需要传统文化积累的,英国有几百年年文化积累,所以搞得比你好”,这样,英国的特殊性就有了。

这套把戏,不仅用在民族主义上,还用在西方中心论上。在过去,有很多人鼓吹古希腊的雅典是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而实际上不仅雅典的民主和当代的民主差别甚大,而且雅典还因为民主输掉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斯巴达才是战争的胜利者。

斯巴达可不是什么民主政治,而是寡头甚至偏向独裁的城邦。如果你是那之后的西方人,你会去学习作为卢瑟的雅典的传统呢,还是学习稳拿的斯巴达的传统呢?实际上很长时期内,雅典的民主也都是哲学家们口中的反面教材,但是一到了工业革命后,雅典瞬间就成了民主楷模,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为了给民主增加2000年的“传统”,一边宣扬民主自由普世价值的同时,一边又宣扬西方的特殊性。搞民主是好的,你也必须搞民主,但是你搞民主不可能搞过西方,为什么,因为人家几千年前就在搞了。

如今在中国网上各种搞国学,翻出几千年前中国古人的只言片语来强行和中国当下的政策扯关系的人还少吗?中国的政策难道不都是按当下国情来制定的,有什么非得参考千年前古人言论的必要呢?这些人之所以这样讲,就是要暗示你,这个政策没有中国这样悠久的传统搞不好,外国人学不会。

为什么许多人宣扬中国优点的时候不去介绍中国在各个领域领先的先进科技,而是讲中国的各种文化传统呢?这有两个可能,第一,先进科技他们不懂,所以不好宣传;第二,先进科技显然已经被证明了是现学现会的,不能论证出中国的特殊性,一旦是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警惕,这是资本在企图制造和利用民族主义了。


资产阶级利用民族主义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要利用民族矛盾转移阶级矛盾。这一点在当代印度用得比较多,但是在中国也不是没有,入关学就是一个例子。

工农群众被本国的资本家压迫和被外国的资本家压迫,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但资本家会故意混淆视听,将本国底层群众的民生问题转移到外国压迫的头上。

当代中国有没有受到西方列强的剥削?肯定是有的,西方列强技术封锁,商品卖高价,这就是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压迫。但中国人反抗本国资本家的剥削和对抗外国帝国主义剥削一定是相冲突的吗?错,这二者恰恰是一致的。

我们看看华为和抖音在对抗美帝国主义时的表现,就一目了然。菊厂任老板本身是崇美的,但面对美帝制裁却能硬气,而抖音张老板就开始说自己是“国际化企业”了。为什么?因为资本是没有国界的,张老板等抖音高层被美国制裁了,如果死扛到底,自己手里的大量股份就没办法高价转让出去,而如果卖掉业务和技术还能保个底,企业几十年后的发展场景和员工的未来哪有自己现在赚到钱重要呢?而任老板只有1%的股份,而且菊厂的体制还决定了它的股份难以转让给外人,任老板家族要发大财,就只能守着菊厂这个摇钱树,必须要做超长远的打算,这就是爱国企业的真相。

所以要抵抗帝国主义侵略,要入关,首先就该把资本家拉下马,让他们控制不了大量资产或没办法转移大量资产在国际形势中套利,最终不得不和你站在统一战线上。而现在的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有多少人是假借民族主义,民族文化宣扬抵制外国商品,实际上是在排除市场竞争,让本国资产阶级做大呢?比如在最近,“文化入侵”这个词语就是这么发明的。

“抵制文化入侵”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少看外国电影,少看外国动画,少打外国游戏,给本国资本家的三流作品交智商税。西装是不是外来的?红酒是不是外来的?高铁是不是外来的?这些怎么都不是“文化入侵”呢?因为虽然文化和技术是外来的,但是商品是中国公司造的,中国公司在赚钱的同时也不需要给外国公司交钱,所以通通算不得文化入侵;只有电影动漫游戏这些有版权的东西,外国公司要收版税,让中国制作人分不到多少羹,才算“文化入侵”。


资产阶级利用民族主义的第三个特征,就是资产阶级尽管天天宣扬民族主义,但自己是不信的。这件事,大家想想在中国有多少天天宣扬自己是民族企业,结果却把资产转移国外的资本家就知道了。在看看中国的网上,什么名牌大学毕业的人才留学外国不归的消息屡见不鲜,一大帮人对此口诛笔伐,而相比之下,资本家转移资产到国外的消息就少得多了,反而一大把投资移民的广告。劳动者去国外发展就是卖国,资本家去国外就是“拓展事业”。

爱国主义是需要和民族主义区分开来的,爱国主义首先是建立在对宪法理念,司法行政的公正性上的,国家政策搞得好,你自然需要热爱,搞得差,你便想到要改进。这个爱是有条件的,如果国家落入反动统治者手中,你应当放弃对政权的热爱,发动革命推翻它;热爱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为他们谋福祉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比起热爱实际存在的人或政权来说,去无条件地热爱一个虚幻的民族认同,本质和信仰宗教一样没有区别,宗教固然有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不能保证一直起积极的作用。

所以我还是劝你去热爱现实中的人或组织,不要去热爱想象的共同体。

user avatar

看了回答,我还以为二战是中国发起的,当年中国人在日本搞了东京大屠杀呢

user avatar

中国没有民族主义。

中国只有华夷之辩。即便是现代最激进的中国人他的主张也是在华裔之辩基础上发展而来。

华夷之辩,产生的基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

他要解决是,面对几群在血缘上有关系,在文化上有类同的,但是却又是敌我不明的状态下,如何确定谁是敌人。谁是同胞。

————

而民族主义,他的基础是种族优越论,是来自于日耳曼民族中的贵族优先论,实际上到了西班牙建国初期,西班牙贵族还认为自己体内流着高贵的蓝血。

而到了近代民族主义就演化为,血统优越论,文化优越论,国别优越论。三论一体。

只有秉持这个认识的人,才是民主主义。

而中国人从根本上没有这些认识。

因为中国人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不存在血统优越论基础

中国人讲究,客随主便,所以没有文化优越性基础

中国人讲究,四海一家,所以没有国别优越性的基础。

PS

特殊性本意是指不同于大众的与众不同的

比如民族主义就是具有特殊性。

不同地域民族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主主义哪怕是同一民族

而华裔之辩则是越过地域之间的界限,他强调的是不同地域,民族之间共性。

他所依据是礼。

这个东西孔子在《礼运》里说了很多,总结一下是几个方面。

第一是一个世界认同,

第二是相同先祖的认同,

第三是相同政府的认同。

第四是相同文化的认同

第五是相同价值观的认同

而这五部分合起来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同。

在华裔之辩之下,世界上可以有无数的国家,可以有无数的民族,可以有无数的文化。

而分贵贱的只有对于“礼”认同度高低。

“礼”是三观积极向上,普通人可以持礼获得成功。

而不持“礼”即便是精英贵族也会陨落。

所以华夷之辩才是普遍存在的,而民族主义才是特色

user avatar

中日两国民族主义的来源都是一样的。

民族主义是19世纪初在欧洲被发明的一种学说,民族主义本质上具有排外主义、扩张主义的暴力内涵。

说白了这个东西主要存在于意识形态。

物理世界并不存在一个叫做民族主义的东西,它是刻印在思想上的一种思维模式。

既然和思想有关,那么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变化,因为思维要结合固有的文化传统进行批判,从而在演进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所以有人认为中日两国的民族主义没有任何本质区别,这是不对的。

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民族融合,希望其他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之间兼容并蓄。

日本的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大和民族至上,大和民族优先,始终保持和发展大和民族的领导地位,从来没有民族融合这个说法和政策,日本的侵略战争的目的就是希望其他民族臣服于大和民族的统治之下,要为大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此前提之下,大和民族才会考虑给予一定的次于大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权力。民族平等这个说法在日本是不存在的。

日本在种族主义的道路上走得很远。

而中国是坚决反对种族主义的国家。

比如说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少数民族拥有国家级的领导人。但是在日本,你几乎看不到其他民族的人能够登上日本的政坛。有人讲日本是单一民族,这个说法实际上不对,比如日本承认琉球群岛的琉球人是日本国民,琉球人有200万人以上居住在日本本土,只有大约10万人居住在琉球群岛。但是你看琉球名人榜,一个政治家都没有,最多的是歌手。

琉球宜野湾市曾经有个叫做又吉光雄的人,在1997年以耶稣的名义成立了世界经济同体党,下决心参与日本政治。他从参选冲绳县知事开始,无数次冲击日本政坛,但每次都以最后一名落选,无法成为日本的领导人,甚至是地方政府领导人。在琉球人当中可以被称为政治人物的只此一位,但是大和民族根本不会容纳他,日本的政治家只属于大和民族。

琉球人融入日本多久了?但是为什么对于琉球人会区别对待?完全不给予琉球人应有的政治地位?日本这种无限拔高大和民族的做法,事实上就是种族主义。哪怕有一个琉球人是日本的议员,都可以认为日本的民族主义拥有一定的包容性。

日本的种族主义思想排外主义思想相当严重,不但对外甚至还对内,这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见。

所以中日两国的民族主义的排外主义、扩张主义有着本质区别,日本民族的排外主义、扩张主义讲的就是大和民族,其他的都属于排外的目标,日本的扩张主义的根本就是大和民族的扩张需求,和生活在日本的其他民族无关。

中日两国在民族包容性上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从20世纪初开始引进民族主义之时起,就从来没有发动过以对外扩张为目的侵略战争。并不能因为民族主义在本质上具有排外主义、扩张主义的暴力内涵,就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也是如此。对于这一点必须要用事实说话。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日本很明显发动了以暴力为手段的以对外扩张为目的的侵略战争,这是事实存在的。

中国的民族主义放弃了暴力,而日本用民族主义名义实施的暴力行为则是达到了和纳粹相提并论的程度。

有人讲利用民族主义,但是别忘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这种行为的暴力内涵。任何以和平的方式宣讲民族主义都是一种改良,从而和以暴力为手段的民族主义截然不同。

喊口号和真的开枪杀人绝对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的民族主义本质上是经过中国本土文化和思想改良过的民族主义,而日本的民族主义更接近于原教旨民族主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