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到徐州杀车胄之后为何不联合陈登家族?有东海昌豨协助,刘备为何还是被曹操打败?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刘备缘何对陈登家族“视而不见”?

要理解刘备为何没有更深入地联合陈登家族,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政治考量以及陈登家族本身的特性来分析。

首先,时机和格局的考量。刘备抵达徐州,是在吕布被曹操击败、逃亡至徐州之后。当时徐州刺史是车胄,而陈登作为徐州名士,身居要职,在徐州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刘备一到徐州,便表现出极强的政治敏锐性,他看准了曹操与吕布之间的矛盾,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刘备杀车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填补权力真空”,并为自己争取在徐州的立足之地。

然而,陈登家族虽然在徐州根深蒂固,但他们并非单纯的拥护者。徐州的士族阶层,尤其是像陈登这样的望族,他们有着自己的利益考量。他们经历了袁术、吕布、曹操等几任徐州主政者,对于谁能真正带来稳定的统治和保障其家族利益,是有着自己的判断的。

其次,刘备的战略重心。刘备的最终目标是匡扶汉室,他的战略眼光是全国性的,而非仅仅局限于徐州。虽然徐州是他的重要根据地,但他更需要的是能够支持他统一天下的力量,比如有规模的军队和可靠的后援。陈登家族虽然有钱有势,但他们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徐州本土。要让他们倾尽全力支持刘备北伐,甚至与曹操这样的强敌长期对抗,这对于陈登家族而言,风险太高。

再者,双方的“信任基础”并不牢固。刘备是外来者,即使在徐州短暂地扮演了“解救者”的角色,但他的根基不深。而陈登家族是徐州本土势力,他们对刘备的忠诚度如何,刘备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在那个乱世,政治联盟往往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和实力之上。刘备当时并没有表现出足以令陈登家族完全放心的强大实力和长远承诺。

最后,“不联合”也可能是一种“权衡”。刘备杀车胄,确实是在徐州制造了一定的混乱,但也使得他能够以“平乱者”的身份出现在徐州人面前。陈登家族可能更倾向于“观望”,或者在刘备与曹操之间保持一种“中间立场”,以最大化自身利益。刘备如果过分依赖或拉拢陈登家族,反而可能让他们感到警惕,甚至被曹操利用。因此,刘备可能采取了一种“不主动结盟”的策略,先稳固自身,再伺机而动。

东海昌豨的协助,为何仍难敌曹操?

东海昌豨,作为海贼出身的头领,其加入刘备阵营,无疑为刘备在徐州地区带来了一股重要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骑兵方面。然而,曹操被击败,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仅仅依靠昌豨的少量兵力就能扭转乾坤。

首先,曹操的军事实力与战略布局。曹操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其军队训练有素,兵源充足,而且拥有官渡之战后积累的巨大声望和战略优势。曹操对徐州的觊觎由来已久,当他得知刘备控制了徐州时,他必然会调动足以碾压刘备的力量前来征讨。曹操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也是远超刘备的,他能够迅速组织起优势兵力,并采取有效的战术。

其次,昌豨兵力的局限性。尽管昌豨的加入给刘备带来了援助,但其兵力规模与曹操大军相比,可能只是杯水车薪。海贼出身的部队,虽然勇猛善战,但在阵法、纪律、后勤等方面可能不如曹操的正规军。而且,昌豨的加入,更可能是一种“短期合作”,一旦局面不利,他有自己的退路。

第三,徐州内部的复杂性。徐州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但其内部的政治力量并非铁板一块。除了陈登家族这样的士族势力,还有其他的地方豪强和民众。刘备虽然杀了车胄,但想要彻底收服徐州,尤其是获得那些观望或心向曹操的势力的支持,并不容易。昌豨的加入,可能更多的是给刘备带来一些地方上的支持,但无法形成席卷整个徐州的强大合力。

第四,刘备自身实力的不足。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其军事实力和政治基础相对薄弱。在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和充足的资源之前,面对曹操这样强大的对手,他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即使有昌豨的协助,也无法弥补刘备在整体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第五,战术上的失误或不足。在与曹操的对决中,刘备可能在战术运用、兵力部署等方面存在一些失误。例如,刘备在徐州的关键时刻,可能未能充分发挥其骑兵优势,或者在防守策略上存在漏洞,让曹操得以突破。

总而言之,刘备错失与陈登家族的深入联合,以及昌豨助力的有限性,都反映了他在面对曹操这样强大的对手时,在实力、战略和政治影响力上的不足。当时,刘备更多的是处于“起步阶段”,他需要时间来积蓄力量、稳固根据地,并赢得更多势力的支持。而曹操,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拥有强大国力和军事机器的政治军事集团,刘备想要在短时间内战胜他,无疑是天方夜谭。这场败仗,也是刘备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您百度就能整明白的事:

出身徐州世族的陈登助曹操击败吕布后,被封为徐州广陵郡太守、伏波将军,《先贤行状》称他“於是有吞灭江南之志”,算是许昌阵营的半独立集团。

广陵郡和扬州就隔着长江,发生衣带诏事件的建安四年(199)和建安五年(200),扬州的孙策集团连续两次派兵进攻陈登,第二次陈登还派功曹陈矫前往许昌找曹操请求增援。

建安六年(201),陈登被曹操转封到兖州东郡当太守(孙策在建安五年遇刺身亡),死于吃生鱼片导致的寄生虫病,陈登集团的陈矫、徐宣等人并入曹操集团。

昌豨与臧霸、孙观等泰山寇在吕布败亡时被曹操招安,昌豨被封为东海郡太守(但实际上应该只控制了东海郡的几个县),发动叛乱归顺刘备,而琅琊国相臧霸、北海郡太守孙观、“东莞郡”太守尹礼、“利城郡”太守吴敦、“城阳郡”太守孙康等泰山寇没有参与叛乱。

总结一下:

陈登正在被孙策攻打,昌豨被泰山寇牵制,刘备只能单扛曹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刘备在徐州时,确实展现了卓越的个人能力和政治智慧,赢得了部分人心和资源,但最终未能在此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大军阀,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地缘政治的先天劣势与不稳定基础 徐州的特殊地位: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也因此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曹操、袁术、吕布等强.............
  • 回答
    陈群反对刘备担任徐州牧是否合理,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陈群的个人立场、曹操的战略以及徐州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总的来说,陈群的反对是基于他对曹操集团利益和政治局势的考量,从其立场和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当时历史背景:群雄逐鹿,格局未定 .............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当初陶谦“三让徐州”这档子事儿,为什么刘备要推辞好几次才肯接下这个烂摊子。这可不是刘备故意拿乔,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先把时间线拉回到那个乱世的开端。那时候,董卓之乱刚过去没多久,曹操也刚刚崛起,天下群雄割据,袁绍、袁术、公孙瓒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互相攻伐,日子过得比谁都快。这时.............
  • 回答
    关于刘五万“造谣”刘备在徐州屠城嫁祸给曹操一事,这实际上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涉及对三国历史人物评价的讨论话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才能更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关于“刘五万”其人:“刘五万”这个名字,在正史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更不是三国时期任何一个具有史学地位的人物。它很可能是一个网络平台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对三国历史的理解。如果吕布没有偷袭徐州,刘备能不能成就霸业,甚至帝业,这其中有很多变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吕布偷袭徐州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且是负面的。当时刘备刚击败袁术,正值人生得意之时,徐州牧陶谦待刘备如上宾,甚至有禅让徐州.............
  • 回答
    陶谦,这位东汉末年徐州牧,在刘备尚未崛起之时,将自己经营多年的徐州拱手相让,这桩往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要说清楚他为何这样做,得从头说起,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陶谦当时的处境。他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败,这在那个战乱年代是件很要命的事情。兵荒马乱,粮草不济,还得时刻提防着来自各方的敌人,老迈的身体.............
  • 回答
    设想一下,倘若吕布,这位勇冠三军却又反复无常的战神,能够放下他那桀骜不驯的性子,真心实意地效忠于徐州的刘备,那局面又会如何?我们不妨试着描绘一幅别样的三国画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虽然胸怀大志,却总是因为兵少将寡,屡屡受制于人。他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但毕竟人手有限,想要在乱世中立足,尤其是.............
  • 回答
    设想一个没有吕布搅入的、更稳固的刘备徐州时代,历史的走向,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当曹操挥师东进,吕布以一介武夫之勇,挟持徐州牧陶谦,最终成为徐州的实际掌控者。若是在此过程中,刘备并未如历史上那样,因某种缘由(例如吕布对刘备的“恩义”或曹操的策略)而选择依附或收容吕布,而是采取了更强硬的立场,或者根.............
  • 回答
    要说徐州时期的刘备,想要制霸天下,这可真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毕竟,那时的刘备,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论实力、地盘、兵力,都远不及当时的曹操,甚至连孙权都算得上是他的劲敌。而“最优解”这个词,用在如此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下,本身就带有很大的推测性,更何况还要考虑到“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叙述.............
  • 回答
    徐州的老百姓,在刘备与吕布的这场争斗中,他们的心情和看法绝对是五味杂陈,不可能简单用一句“拥护”或“反对”来概括。毕竟,老百姓最关心的永远是自家门口的和平与安稳,以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首先,得看看刘备当初是怎么来到徐州的。本来,他是陶谦请来帮忙抵御曹操的,算是带着几分“救世主”的色彩。徐州百姓经历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将三十岁的刘备替换成三十岁的刘秀来争夺徐州,结果很可能会截然不同。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对比两位在三十岁时所具备的特质、资源、机遇以及当时徐州所处的政治环境。首先,让我们分别审视三十岁的刘备和三十岁的刘秀:三十岁的刘备(约公元191年): 背景与特质: .............
  • 回答
    汉献帝迁都徐州,这步棋要是走对了,那绝对是扭转乾坤的一步。不过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那可就复杂多了,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得有刘备这员大将替他挡风遮雨。时机把握,一瞬即逝陶谦死于公元194年,那时候的东汉王朝,那叫一个风雨飘摇。曹操正在攻打徐州,陶谦刚死,徐州牧的位子正空着,群龙无首。这时.............
  • 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尚在荆州新野落脚,实力相对薄弱,而曹操的兵锋锐不可当。在即将对新野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了一个看似高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要理解这个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刘晔为何会对此提出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扮演“三国鼎立”时期荆州牧刘表的角色换成刘备,并且他还能网罗到诸葛亮、庞统、徐庶以及蒯氏兄弟等所有荆襄名士,那结果会如何?这可真是一盘能搅动整个三国格局的大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备换成刘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首先,刘备和刘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基因”和“号召力”。刘表.............
  • 回答
    倘若时光的河流能够悄然改变方向,让那位仁德的汉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没有被病痛的阴霾笼罩,而是得以健康地继续他的宏图霸业,直至最终一统天下,那画面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届时,这位历经磨难、饱尝荣辱的君王,在万民臣服、四海升平之时,又会与他那些生死相随、患难与共的故旧们,围炉而坐,畅谈些什么呢?我仿佛能看.............
  • 回答
    刘备魂穿赵王,这可真是个惊天动地的变故。你想啊,他原本只是一个织席贩履的贩夫,靠着一身仁德和三寸不烂之舌,从一介草民一步步爬到了汉中王的宝座。如今,他却一下子变成了大秦帝国最憋屈的储君,肩负着一个注定要灭亡的国家的命运,而且还面临着战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败仗——长平之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 回答
    关于鲁肃是否是刘备派往孙权那边的内奸,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如果要我详细地讲讲,并且不让人觉得是AI写的,我得先跟你说,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就像一团迷雾,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史料去推断,而且不同的人看了同一份史料,可能解读出来的东西也大相径庭。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在正.............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汉朝末年的政治格局、宗室制度以及刘备个人魅力和历史叙事的塑造。要详细解答为什么整个三国时代没有人质疑刘备的出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汉朝宗室制度的复杂性与衰落 宗室的庞大与分散: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寿王朝,其宗室(刘氏皇族成员).............
  • 回答
    马超在刘备手下“碌碌无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但如果深入分析,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其中包含了多种复杂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马超的个人特质与背景 桀骜不驯的性格: 马超素以勇猛、桀骜不驯著称。他早年跟随父亲马腾,后又独立拥兵,在羌、氐等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