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汉献帝趁着陶谦死宣布迁都徐州,然后死赖着刘备别人也不敢打,哪个州牧刺史死了就收归国有?

回答
汉献帝迁都徐州,这步棋要是走对了,那绝对是扭转乾坤的一步。不过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那可就复杂多了,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得有刘备这员大将替他挡风遮雨。

时机把握,一瞬即逝

陶谦死于公元194年,那时候的东汉王朝,那叫一个风雨飘摇。曹操正在攻打徐州,陶谦刚死,徐州牧的位子正空着,群龙无首。这时候汉献帝要是能瞅准这个机会,立刻派人去徐州,跟刘备接洽,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怎么接洽?不能是简单地发一道诏书。得带着足够的诚意和筹码。比如,封刘备为徐州牧,甚至更进一步,加封个官职,让他觉得这是皇上给了他天大的面子,是他刘备的光荣。然后,再派一队精锐的禁卫军,虽然数量不多,但象征意义重大,代表着皇权的回归。

迁都徐州,孤注一掷的豪赌

宣布迁都徐州,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得有个像样的理由,不能是说走就走。比如,可以说洛阳残破,无法安顿圣驾,而徐州地大物博,民风淳朴,正适合安顿天子。这样一来,在道义上就站住了脚。

迁都的过程也得声势浩大,不能偷偷摸摸。让各地的官员和名士都看到,皇上这是要重振汉室,虽然迁到了徐州,但依然是天下共主。这样也能在心理上给其他州牧刺史一点震慑。

刘备的担当,能否挡住风雨

汉献帝能够“死赖着刘备”,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刘备那时候刚接手徐州,根基还不稳固,曹操虎视眈眈。如果汉献帝真的到了徐州,那刘备就得承担起保护皇上的责任,这意味着他要和曹操正面冲突。

刘备这个人,虽然名声好,讲义气,但当时的他,还没后来那么强大的实力。他要能守住徐州,挡住曹操的进攻,那可真是了不得。如果刘备因为保护汉献帝而遭到曹操或其他诸侯的攻击,那他可能会面临两难的境地:是为了刘备自己的地盘,还是为了汉室?

而且,刘备也要有足够的影响力,让其他诸侯不敢轻易进犯徐州。那时候,曹操虽然强大,但其他诸侯也不是吃素的。如果刘备能联合一些势力,或者在他接手徐州后,能迅速收拢人心,建立起自己的威望,那倒有可能让曹操等人有所顾忌。

“收归国有”,野心勃勃的未来

至于“哪个州牧刺史死了就收归国有”这个想法,那绝对是汉献帝在绝境中想要重振权力的体现。一旦汉献帝在徐州站稳了脚跟,并且刘备能替他争取到喘息之机,那么当某个州牧刺史去世,他的权力真空,汉献帝就可以借机介入。

怎么介入?同样需要手腕。不能是简单地派人过去接管。得看那个州牧刺史的势力有多大,他的继承人是谁。如果继承人有能力,也效忠汉室,那自然皆大欢喜。如果继承人不行,或者有野心,汉献帝就可以借机安插自己的人,或者直接派刘备这样的忠心将领去接管,把这个地方变成皇家的直属地。

挑战与风险并存

当然,这整件事的风险也是巨大的。一旦刘备挡不住曹操,或者汉献帝在徐州的举动引起了其他诸侯的不满,那他可能会陷入比在洛阳更危险的境地。汉献帝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庇护者,而刘备当时还不是那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霸主。

而且,汉献帝这样做,无形中就是将自己置于刘备的羽翼之下,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可以说是极大的屈辱。但如果这是唯一的出路,为了保住性命和象征性的皇权,他也只能冒险一搏了。

总而言之,汉献帝如果能趁陶谦死而迁都徐州,并得到刘备的全力支持,这无疑是一步充满想象力的棋。但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刘备能否抵挡住外部的压力,以及汉献帝能否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收拢权力,将原本分散的权力重新集中到自己手中。这不仅考验了刘备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更考验了汉献帝在这个乱世中的生存智慧和政治野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人不敢打?题主你想多了。汉献帝东迁,就有人敢打:

是岁,长安乱,天子东迁,败于曹阳,渡河幸安邑。

曹操想迎献帝,还被献帝周围的军头阻止了: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后来曹操能迎献帝,还是跟其他军头争夺的结果:

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天子之东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

那年头是军队说话,汉献帝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就被几个军头争来抢去的,已经无法控制局面了。这种情况下,你以为汉献帝凭空下一道圣旨,别人就会听?不要做梦了好么?而刘备,已经被打崩,投奔曹操去了,汉献帝赖着他有什么意义?

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馀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

至于什么“州牧刺史死了就收归国有”,你知道刘备领徐州就是私授的么?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

看看刘备领徐州这段对话,不是扯什么天下百姓的高调,就是谈论袁绍的势力,有人在乎皇帝么?皇帝失势,底下人大多都是这副嘴脸,这还怎么收回地方权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献帝迁都徐州,这步棋要是走对了,那绝对是扭转乾坤的一步。不过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那可就复杂多了,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得有刘备这员大将替他挡风遮雨。时机把握,一瞬即逝陶谦死于公元194年,那时候的东汉王朝,那叫一个风雨飘摇。曹操正在攻打徐州,陶谦刚死,徐州牧的位子正空着,群龙无首。这时.............
  • 回答
    如果汉献帝刘协突然亲政,刘备的处境将会变得异常复杂,他的既定战略和未来走向都将受到颠覆性的影响。以下将详细分析刘备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背景分析:汉献帝亲政对刘备的直接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献帝亲政意味着什么,以及这对刘备而言是机遇还是挑战: 正统性的回归: 汉献帝作.............
  • 回答
    刘协,这位汉室天子,在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中,如同一叶孤舟,在大浪中颠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如日中天,而他,这位名义上的天子,却早已被架空,如同一个笼中鸟,身不由己。时值建安年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协虽身在洛阳,但内心深处却渴望重振汉室,摆脱曹操的掌控。他听闻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此人智谋过人,.............
  • 回答
    如果汉献帝刘协落入刚被封为汉中王的刘备手中,这绝对会是一个风云变幻的重大转折点,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一时能够轻易断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背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已经维持了二十多年,汉献帝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父业,虽然形式上刘.............
  • 回答
    那得从头说起,那时候汉献帝还是个小毛孩,刚被董卓从洛阳迁到长安,手里头基本就是个摆设。曹操那时候占据着兖州,虽然名义上是听从汉献帝的,但说白了,就是一方诸侯。要是汉献帝真的就像你说的,把曹操当成自己唯一的倚仗,那场面就有点不一样了。首先,汉献帝不会再玩那些小聪明,比如借刀杀人,或者试图联合袁绍、刘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 if scenario。倘若当年汉献帝刘协,在面对曹丕屡次“坚辞不受”的场景时,鬼使神差地将那象征着权力的玉玺,转递给了曹丕的弟弟——曹植,那么历史的轨迹,怕是要改写得面目全非了。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汉献帝将那沉甸甸的玉玺交到曹植手中时,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曹丕,这位精.............
  • 回答
    如果历史的洪流稍微偏离一下轨道,而汉献帝刘协,在曹丕的步步紧逼之下,选择了不肯禅位,那么三国鼎立的结局,很可能会变得异常复杂,甚至是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皇帝不退位”就能概括的事件,其背后牵扯到的是政治、军事、人心向背以及曹魏集团内部的稳定性。首先,我们需要设想一下“不肯禅位”.............
  • 回答
    如果汉献帝身上同时兼具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那么他能否“翻盘”,让汉朝重焕光彩?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也牵扯到个人能力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咱们得先拆解一下,汉献帝时期,也就是东汉末年,是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当时的大环境是怎样的? 皇权旁落,群雄割据: 董卓之.............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也很吸引人去探讨。将汉献帝刘协换成汉武帝刘彻,汉朝的命运是否会因此改变?我认为,虽然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施政能力远超汉献帝,但即使是他,也难以独自挽救汉朝最终的灭亡。原因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而且很多问题并非是某一个皇帝就能轻易解决的。咱们得先捋捋汉朝灭亡.............
  • 回答
    如果当初汉献帝真的落入了刘备的手中,那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图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势力对比发生改变,而是围绕“正统”这个核心,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彻底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轨迹。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在三国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策略,将不再属于曹操。曹操能够挟持汉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讨论的空间。咱们不妨换个角度,不把刘备当成一个“AI”,而是想象他是个真实历史人物,并且咱们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观察者,来看看如果汉献帝真的去了刘备那里,他会是什么样的境遇。首先得明确一点,刘备这个人,他一贯的旗帜是什么?是“匡扶汉室”。这是他出道以来就打着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他.............
  • 回答
    汉献帝如果一直“勾搭”荀彧,并许诺三公之位,能否扳倒曹操?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涉及到政治权谋、人心善变以及历史的必然性。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勾搭”和“许诺三公之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含义和可能性: “勾搭”: 在此语境下,可以理解为汉献帝试图.............
  • 回答
    如果我是汉献帝刘协,身处那风雨飘摇的年代,面对如日中天的曹操,想要收回权力,绝非易事。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简单的智谋较量,而是需要步步为营,审时度势,运用政治、军事、外交乃至人心等一切可用手段。首先,我需要认清现实,摆正心态。 曹操手握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我孤身一人,毫无根基。硬碰硬只会招来.............
  • 回答
    思绪如潮水般翻涌,在这沉重的龙袍下,我,汉献帝,如何能甘心做一个傀儡?那些大臣们,个个怀揣私心,军阀们,更是各自为政,这大汉江山,早已千疮百孔。但,我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我必须找到一条翻盘的路,哪怕希望渺茫。首先,我得明白,我最大的依仗,是“汉”这个姓氏,是这至高无上的皇权名义。虽然手中无权,但我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备政治生涯的核心,也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假设。如果刘备真的能够成功解救汉献帝并一统天下,他是否会“还权于献帝”?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刘备的政治理念、个人品格、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统一后的具体形势。刘备的政治理念与“仁德”标签首先,刘备一贯宣扬“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汉文帝刘恒穿越时空,坐上了汉献帝刘协的位置,那么曹操的命运,以及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说曹操能否安心做个名臣,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文帝刘恒是个什么样的人。文帝是汉朝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以节俭、仁厚、虚心纳谏著称。他在位.............
  • 回答
    三国这个题目,真是让人口舌生津,也让我这凡夫俗子,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去揣摩。如果是我,身处那般境遇,汉献帝也好,曹魏后来的傀儡也好,想要扭转乾坤,恢复祖宗的基业,谈何容易?这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出的锦囊妙计,而是要步步为营,玩弄人心,甚至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如果我是汉献帝:当政的是董卓,后来是曹操,.............
  • 回答
    如果三国时期控制汉献帝的是刘备,那么他与汉献帝的关系,以及他如何处置这位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智慧的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考量,更是对天下大义、民心向背以及自身政治合法性的深远影响。刘备的性格与政治理念: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刘备的几个关键特质: “汉室宗亲”的身.............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具戏剧性的假设。如果刘备真的一统天下,并最终登基称帝,而汉献帝又被安然无恙地送回了蜀汉,这场景可就复杂得多了。首先,刘备的反应定然是五味杂陈。刘备起兵,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为的就是匡扶汉室。如今,他自己却坐上了那把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而那位曾经的“汉献帝”,理论上的正统皇.............
  • 回答
    穿越到东汉末年,成为那个命运多舛的汉献帝,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开局。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与其说是帝王,不如说是别人手中的傀儡,随时可能被摆弄至死。但既然来到了这里,总得想办法挣扎一下,不甘心就这么草草收场。首先,要摆脱“傀儡”的帽子,最关键的就是要拥有真正能听从自己命令的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