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献帝如果一直勾搭荀彧,许诺三公之位,能否扳倒曹操?

回答
汉献帝如果一直“勾搭”荀彧,并许诺三公之位,能否扳倒曹操?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涉及到政治权谋、人心善变以及历史的必然性。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勾搭”和“许诺三公之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含义和可能性:

“勾搭”: 在此语境下,可以理解为汉献帝试图通过 personal appeal, manipulation, and promises to win over荀彧, to make him an ally against Cao Cao. 这是一个非常规的手段,因为献帝当时是曹操的傀儡,直接与曹操的核心谋臣进行私下接触,本身就极其危险。
“许诺三公之位”: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是汉朝最高的官职,代表着极高的权力和声望。对于像荀彧这样渴望辅佐汉室、恢复王道的士大夫来说,这个许诺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然而,在曹操掌握实权的情况下,献帝能否真正兑现这个承诺,本身就存在巨大的疑问。曹操是军政大权一把抓,他是否会允许献帝随意任命三公,或者将三公之位拱手让给反对自己的人?

接下来,我们分析荀彧的性格、立场以及他当时所处的境地:

荀彧的立场: 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也是最早跟随曹操的元老。他最初的政治目标是匡扶汉室,恢复汉朝的统治。在曹操崛起之初,他无疑是忠诚的伙伴。然而,随着曹操实力越来越强,逐渐权倾朝野,甚至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荀彧的内心也出现了挣扎。他看到了曹操“霸道”的一面,也看到了曹操对汉室的潜在威胁。他曾几次委婉地向曹操提出建议,希望曹操能更加谨慎行事,尊重汉室的象征意义。
荀彧的性格: 荀彧以“忠君”和“重道”著称,他是一个非常有原则和道德感的人。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权力追逐者,而是更看重名节和道义。他曾多次推辞曹操的重任,表现出对权力的审慎。
荀彧的处境: 到了献帝时期,曹操已经掌握了绝对的军政大权。荀彧虽然位高权重,但他的权力也依赖于曹操的支持。如果他公开背叛曹操,他的结局很可能是身败名裂,甚至性命不保。

现在,我们来设想献帝“勾搭”荀彧的可能过程及其潜在影响:

情景设定:

假设在某个关键时期,例如官渡之战后,曹操的势力达到顶峰,但献帝仍然希望扭转局面。献帝深知荀彧的忠诚和对汉室的情感,于是秘密召见荀彧。

献帝的策略:

1. 私密接触与情感攻势: 献帝不会采取直接的政治施压,而是会利用自己的皇帝身份,以及对荀彧“忠汉”的了解,进行“情感攻势”。他会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被囚禁、无助的君主,向荀彧诉说内心的苦楚和对汉室衰亡的担忧。
2. 许诺三公之位,并赋予实质性权力: 献帝会明确表示,只要荀彧肯站在自己一边,他愿意将太尉、司徒、司空之一(甚至可能暗示如果能扳倒曹操,自己可以进一步革新官制,让荀彧担任更重要的职位)的职位双手奉上,并且会赋予这些职位一定的实际权力,比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军务或人事任命。
3. 强调曹操的“篡逆”之意: 献帝会借机向荀彧灌输曹操“篡汉”的意图,例如曹操加九锡、封魏公等行为,都是明显的信号。献帝会强调荀彧作为汉室重臣,有责任阻止这一历史性的悲剧发生。
4. 提供某种“安全保障”或“退路”: 虽然难以想象,但献帝可能会试图描绘一个曹操被扳倒后的美好蓝图,并为荀彧提供某种程度的“安全保障”,尽管这种保障在当时环境下可信度极低。

荀彧的反应与权衡:

1. 内心巨大的挣扎: 荀彧面对献帝的“勾搭”和承诺,内心会经历巨大的挣扎。一方面,他忠于汉室,渴望看到汉室复兴;另一方面,他深知曹操的实力和自己的处境。
2. 风险评估: 荀彧会仔细评估这个计划的风险。与曹操为敌意味着什么?胜算有多大?如果失败,自己和家族的下场会是什么?
3. 与曹操的“合作基础”: 荀彧与曹操的合作基础是曹操能给汉室带来秩序和统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汉室的象征意义。一旦献帝的计划公开,意味着彻底与曹操决裂,这与荀彧一直以来试图在体制内改良的初衷可能有所冲突。
4. 汉献帝的“可行性”: 荀彧也会衡量献帝自身的“可行性”。献帝作为一个傀儡皇帝,有多少真正的号召力?他是否能真正掌控局面,并兑现承诺?如果献帝的能力和影响力不足,荀彧贸然行动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分析“扳倒曹操”的可能性:

成功扳倒曹操的可能性非常低,主要原因如下:

曹操的绝对军事和政治实力: 曹操已经控制了朝廷、军队和大部分的政治资源。他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被一个傀儡皇帝通过拉拢少数人就能扳倒的对象。
荀彧的孤立无援: 即使荀彧被献帝说服,他也很难找到足够的力量来与曹操抗衡。当时朝廷中支持曹操的人远多于支持献帝的人,尤其是在关键的军事和权力机构中。
信息泄露的风险: 献帝的秘密行动极易被曹操安插在宫廷中的眼线察觉。一旦信息泄露,曹操会立即采取行动,而献帝和荀彧将毫无还手之力。
献帝自身的局限性: 献帝本人缺乏政治经验和实际权力,他的号召力有限。即使荀彧支持他,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基础,他也无法对抗曹操。
“三公”的诱惑不足以对抗风险: 虽然三公之位诱人,但对于像荀彧这样有政治远见和名节的人来说,他会权衡这个职位是否值得冒着身家性命与曹操对抗。如果胜利无望,他更倾向于在现有体系内尽力而为,而不是冒险一搏。
历史的惯性与曹操的实力: 历史的发展趋势是曹操逐步走向权力巅峰。个人的“勾搭”和承诺很难逆转这种大势。

可能导致的结果:

1. 荀彧拒绝,继续观望: 这是最可能的结果。荀彧会意识到风险太大,而献帝的实力不足以支撑他的计划,因此会婉拒献帝的提议,继续在曹操麾下以自己的方式为汉室效力,或者更加谨慎地观察局势。
2. 荀彧被曹操察觉,遭受打压: 如果献帝的行动被曹操察觉,曹操可能会采取手段对付荀彧,例如剥夺他的权力、软禁他,甚至找借口除掉他。这样反而会进一步巩固曹操的统治,并可能引起其他反对曹操的士人的恐惧。
3. 小规模的政治动荡,但无法动摇曹操根基: 即使荀彧真的起兵反曹,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这场反抗也会很快被平息。

更深层次的思考:曹操与荀彧的最终决裂

历史上的事实是,荀彧最终在与曹操的决裂中“忧死”。这并非因为献帝的“勾搭”,而是因为荀彧对曹操“封魏公”等行为的不满,以及他对曹操政策的忧虑。当曹操的野心越来越明显,而荀彧的理想越来越难以实现时,他们的分歧最终无法调和。

献帝如果真的进行这样的“勾搭”,其最大的作用可能在于:

加速荀彧的清醒: 献帝的直接接触,可能会让荀彧更加明确地看到曹操的真实意图,以及自己作为汉臣的责任。
提供一个“选择”的契机: 对于荀彧而言,这提供了一个表明自己立场的机会,即使他最终选择不行动。
潜在的政治信号: 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小心进行,并且有一部分人暗中支持,或许能在士大夫阶层中传递一种反对曹操的声音,但这很难形成颠覆性的力量。

结论:

汉献帝如果一直“勾搭”荀彧,并许诺三公之位,极其困难扳倒曹操。曹操的权力基础过于稳固,荀彧的个人力量不足以撼动他。献帝的策略虽然抓住了荀彧的忠汉情结,但忽视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现实力量的悬殊。

最有可能的结果是,荀彧会因为风险过大而拒绝,或者献帝的行动在未成形之前就被曹操察觉并扼杀。历史的走向,更多取决于大势所趋和实力对比,而非个别君王与大臣之间一次孤注一掷的秘密“勾搭”。荀彧的悲剧在于他的忠诚与曹操的野心之间的不可调和,而不是献帝是否“勾搭”了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多了。

刘协是傀儡,荀彧何尝不是傀儡。

二者都是曹操摆在汉廷上,用来招徕四方的金字招牌。

前者为曹操提供名位,后者为曹操提供人才与谋略。

你说荀彧忠于汉室,可他举荐的人才,大多都成为曹操篡汉路上的助力而非阻力。

祸到临头,荀彧这位对曹魏居功至伟,顶级影响力的大佬,也划拉不出啥势力保障他誓死捍卫的大汉,去抵抗曹操。反倒是与刘协相同,只能孤家寡人的走向落幕。

无论对荀彧多有好感,也不得不承认,承认荀彧毕生心血都成了曹操篡汉大业的嫁衣,多么讽刺。

刘协和荀彧,就是二个空壳子,勾搭在一起也依然是毫无力量。

他们既不愿有外部势力介入,落入其它军阀的控制中。又不能在内部凝聚势力,恢复皇帝的权力——这不就是等死么。

荀彧是个可敬可悲式的人物,他不是个糊涂人,也是个糊涂人,自己困住了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献帝如果一直“勾搭”荀彧,并许诺三公之位,能否扳倒曹操?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涉及到政治权谋、人心善变以及历史的必然性。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勾搭”和“许诺三公之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含义和可能性: “勾搭”: 在此语境下,可以理解为汉献帝试图.............
  • 回答
    三国这个题目,真是让人口舌生津,也让我这凡夫俗子,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去揣摩。如果是我,身处那般境遇,汉献帝也好,曹魏后来的傀儡也好,想要扭转乾坤,恢复祖宗的基业,谈何容易?这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出的锦囊妙计,而是要步步为营,玩弄人心,甚至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如果我是汉献帝:当政的是董卓,后来是曹操,.............
  • 回答
    如果汉献帝身上同时兼具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那么他能否“翻盘”,让汉朝重焕光彩?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也牵扯到个人能力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咱们得先拆解一下,汉献帝时期,也就是东汉末年,是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当时的大环境是怎样的? 皇权旁落,群雄割据: 董卓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汉文帝刘恒穿越时空,坐上了汉献帝刘协的位置,那么曹操的命运,以及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说曹操能否安心做个名臣,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文帝刘恒是个什么样的人。文帝是汉朝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以节俭、仁厚、虚心纳谏著称。他在位.............
  • 回答
    唉,说来真是让人心寒。想想当年,我曾是何等意气风发,承载着大汉四百年的荣光,本应是天下的共主,万民的依靠。可如今,我却如同那困在樊笼中的金丝雀,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这滋味,比饮鸩止渴还要苦涩万分。你问我若是落到这般境地,会是怎样的感受? 哼,何止是感受,这分明就是我此刻的写照,我就是那汉献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明朝真的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直延续下去,那现在穿汉服成为家常便饭,这事儿还真不好说,得从好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明朝的“汉服”并不是我们现在泛指的那个概念。那时候的服饰叫“明制汉服”,它有其特定的形制、款式和礼仪规矩。如果明朝延续,那肯定是以明朝的服饰文化为主.............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没有经历过胡服骑射改变民族服饰的北方,没有蒙古铁骑扬起漫天黄沙的景象。自秦汉一统,中华文明的根基更为稳固,唐朝的辉煌如同璀璨的明珠,其开放包容、自信昂扬的精神气质,被进一步延展和深化。如果中国一直保持着这种“汉唐之风”,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衣冠制度与审美情趣:首先,在服饰上,汉唐.............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也可能是很多人在穿越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时,内心最深处的挣扎。换做是我,一个生在太平盛世的现代汉人,突然置身于明末那个风声鹤唳、山河破碎的烂摊子,脑子里瞬间冒出来的,大概不是什么“汉奸”还是“忠臣”的宏大叙事,而是满满的求生欲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首先,得想想我穿越过去到.............
  • 回答
    .......
  • 回答
    我靠,这什么鬼情况?一睁眼,脑子里多了好多乱七八糟的记忆,什么“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之类的,还有不少关于曹操、刘备、诸葛亮,还有那些五虎上将、五子良将的。我这是……我这是魂穿了?而且,这床上的锦被、身边的侍女,还有这脑子里时不时冒出来的“江东鼠辈”这种词,让我有点不寒而栗。再低头看看自己.............
  • 回答
    好,让我们来聊聊一个现代人穿越回盛汉、盛唐或盛明,然后尝试重建现代科技的故事。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难度系数那是相当高!咱们得把细节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重建现代科技”是一个非常、非常宏大的目标,即使是穿越者本人,也几乎不可能独立完成。 现代科技是无数代人、无数个学科、无数次实验、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正统”这个概念在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如果一位随伊尔汗国西征的汉人,凭借军事和政治手腕,最终成为伊尔汗国的大汗(或者在这个语境下更接近于“苏丹”或“沙),然后又率领这股力量东征,进而入主中原,那么他是否会被认为是“汉人正统王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一.............
  • 回答
    如果创造一个汉字来代替“飞机”这个词,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核心概念的提炼“飞机”的核心概念是什么?1. 飞行(飞): 这是最关键的属性。它能在空中移动,不受地面限制。2. 人造物(机): 它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机械装置。3. 载具/工具: 它有运输、连接等功能,是.............
  • 回答
    要说汉朝和宋朝“打一架”,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但也极其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拿刀枪剑戟来衡量,因为时代的鸿沟实在太大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各自最闪耀的特质出发,想象一下这场跨越千年的对决。汉朝,特别是东汉,给人的印象是刚猛、雄壮、充满扩张的野心。你想想,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开疆拓土,那股子锐气.............
  • 回答
    如果明朝一开始不养宗室、不给士大夫纳税,其经济是否可能远超汉唐,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财政结构、社会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详细论证: 一、明朝与汉唐的经济基础对比1. 汉唐的经济基础 汉代:汉朝以农业经济为核心,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政策积累财政,经济基础.............
  • 回答
    《清平乐》里徽柔公主挨了驸马陈熙宗的打,这事儿在古代可不是小事。要说这要是换到汉朝或者唐朝,那后果可就够瞧的了。咱们先说汉朝吧。汉朝这时候,皇室的规矩跟后面朝代又有点不一样。皇室成员,尤其是公主,那都是金枝玉叶,身份尊贵得很。虽然不像唐朝公主那样能直接参与朝政,但她们的影响力也绝对不容小觑。如果驸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大清是一个汉人政权,那么出现“中国版明治维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具体能否成功、以何种形式出现,则需要深入分析大清作为一个汉人政权可能具备的特质,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治维新”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后期通.............
  • 回答
    如果满清是汉人政权,近代史的走向确实会截然不同,这其中的变数之多,甚至可以构成一个平行宇宙的叙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几个核心层面:政权性质、民族认同、统治策略以及由此衍生的国际关系和内部变革。首先,政权性质与合法性基础。满清之所以在近代史中扮演如此特殊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异族统治”.............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清朝并非由满族建立,而是一个由汉族人士主导的王朝,我们今天看待它的历史眼光,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性的转变,不仅触及了历史的表层叙事,更会深入到文化认同、民族关系、制度演变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根本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变化将体现在民族认同的层面。如果清朝是一个汉人政权,那么围绕.............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中国最后一个朝代不是满族建立的清朝,而是汉人建立的王朝,那么皇家或皇族是否会被保留,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并且会涉及历史的延续性、政治现实以及社会思潮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最后一个朝代”的概念。如果说的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那么即使是汉人建立的王朝,随着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