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虽然我不是工业党,平常不爱说工业化啥啥的,但还是认为只要中国进入工业时代,那种宽袍大袖,蓄发须的习俗就不可能保留。只要中国摆脱君主专制,很多古代的审美也一定会消失。
英国君主制现在还一直保留,诺曼征服后也没被外敌入侵过,英国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传统服饰了吗?当然,西装衬衫风衣高筒礼帽一类都是英国发明或发扬光大的,要说这算英国传统服饰,也行……
先说衣服,毕竟无论是大袖子还是长头发,都容易被机器卷进去,轻则缺胳膊少腿,重则直接丧命。上班族也不可能有多少时间花在衣服,头发上。
现代服饰最基本的两个优点:1.简便;2.结实。牛仔裤,卫衣,衬衫,夹克乃至休闲西装都是基于这个思路来的。近现代的欧洲服饰属于工业革命后发展出来的一个独立体系,除了吊带裤等个别款,和欧美国家传统服饰并没有什么传承关系。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工人的经典扮相就是休闲西装+简便礼帽,确保方便的同时尽可能美观。上班后把外套脱掉,衬衫袖子一撸,干活,热了就解几颗扣子,下班后外套一披回家,把脏兮兮的衬衫遮住。戴礼帽是因为工人几天都不洗头,戴帽子遮一下。
你就说汉服里无论是峨冠博带还是短打怎么竞争吧,是更方便还是更耐用还是更美观?
你说脱产的至少可以保留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的传统啊。
欧洲贵族以前也是宽袍大袖,还要戴假发或蓄长辫,脸上敷白粉,为啥19世纪就全都改穿军装和西装了?
因为法国大革命把贵族都砍了,这种一看就养尊处优的扮相,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就是找砍。所以拿破仑时代,法国废除了戴假发和敷粉。后来国王怕再被砍,所以也轻装简行以示亲民。今天我们看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皇帝和国王照片,出行基本都穿没有多少装饰的燕尾西装,或者展示自己勇武风度的戎装,重大庆典也是穿军礼服,而非传统的盛装。
直到今天,我们可以看看英国王室及近卫军都穿啥。
英国王室男性,平常穿西装,重大庆典穿海军大礼服或陆军元帅礼服。女性,比较鲜艳的职业西装加一步裙?我也不知道叫啥
近卫军,站岗或阅兵时穿陆军大礼服,注意,近卫军军装是正经的现役军装,不是戏服,只是普通陆军单位只有军乐队配发大礼服,且颜色为绿色,近卫军全员配发,颜色为传统的红色,并有彰显身份的熊皮帽。
近卫军出作战任务时穿着和其他作战部队一样。对,近卫军可是打仗的,作战才是主业,不是摆设。
所以哪怕明朝延续,只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老百姓势必会对很多旧习俗无法容忍,皇帝和士大夫为示亲民也会穿的“平民化”,因此汉服爱好者定义下的汉服肯定不会成为日常穿着。
因为汉服爱好者定义的汉服,恰恰有个挺致命的弱点,没有足够“平民化”且美观的款式,短打是劳动人民穿的,可是他不好看,峨冠博带好看,可是不方便不亲民。而西装恰恰兼具了美观和平民化,这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隔壁的韩国。全小将的夫人李顺子在重大场合喜穿传统的唐衣,结果遭到了公众的反感,认为其衣着过于华丽,不够亲民,当然李顺子脸皮比较厚,一直无视批评。等到第六共和国时期,第一夫人虽然偶尔也穿传统服饰,但多穿便装或女式西装,就很少着传统华服了。
所以啊,汉服爱好者总是想着重大节日我国政要要穿汉服,但如果他们真的穿起华丽的汉服,估计社会舆论还是希望他们穿的亲民些好。
我寻思欧洲国家可都是“延续”的,现在有几个欧洲男人穿白丝的?
不会。明朝虽然是封建王朝,但不代表生活方式不会演进,这是两码事儿从明朝初年到明朝末年,那也是有不少进步,不少科技,发展不少生活方式的改变的。我们的祖先从来不守旧好吗?
你中国永远是明朝统治,那别的国家不是呀,该坚船利炮一样会坚船利炮,该工业革命人家一样会工业革命,当外面的世界变迁的时候,你当然也会受到变化。你看看从明朝开始就一直是国家象征的英国王室,日本天皇们……他们有一直穿着600年前的衣服吗?该穿西服穿西服,该穿休闲人家一样穿牛仔裤啊。
我记得有很多很多很多的知乎大V,都叫男性们学习穿搭,不说正装了,最起码把自己收拾干净,整一两件白衬衫。
虽然大家反驳的理由各不相同,什么工作忙,没有精力,容易脏等等,其最终结果就是,大家都选择花几秒钟套一件T恤,最多拿个外套就出门了。
系扣子都嫌麻烦的现代人,下班以后,真的会花上几十倍的时间精力,穿上一身汉服出门撸串吗?
有一说一,我有快拆的皮带都懒得系,X宝销量最高的也永远都是带松紧的裤子,要系腰带什么的还是算了吧。
不会,这一点可以参考和服
你为英国女王是这样的:
实际她是这样的:
你以为美国总统是这样的:
实际上,他是.....
你以为泰国国王是这样:
实际上,他:
老百姓又不傻,什么样的服装更能节省生活成本,还不清楚么。
就算明朝活到现在,传统的宽袍大袖一样会被更修身、更方便、更适宜劳动生产的服饰取代,这就是历史趋势使然。
不过倒不会像清朝那样完全灭绝,大概率是被束之高阁,成为仪式性服装,逢年过节才穿出来抖搂抖搂。而且参见隔壁倭酋的经验,男性对传统服饰的热情,或许会明显不如女性。
英国工业革命后
因为长头发容易被机器卷进去,就都开始短发了
中国工业革命后,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威慑力再大
也大不过人命吧?
工业革命以后,妇女也能开动机器
和外国打仗的时候,男人都去前线,妇女去工厂生产
儒家的男女大防啊女子无才不能出门之类的祖训,威慑力再大
也大不过这仗打输了就得完蛋吧?
工业革命后,中国也得逐渐发展出来T恤之类的方便穿脱的衣服
你再慢慢一天花半个小时穿脱衣服?
最后的发展就是一些上层宴会、节日什么的,不是穿西服,而是穿汉服了
当然,就儒家那种德性
用鲁迅的话说:一张凳子放错了,也会死人的
反正死的不是他,头发被卷衣服被卷受伤的不是他,打了败仗他摇身一变接着去战胜国接着当官
还真不一定能放开·········
菊花王朝一直延续到现在了。
你看有谁穿狩衣水干的?
连穿直垂的都没有!
连小袖和五纹付羽织都是盛仪礼服!
甚至连行灯绔都只是毕业典礼穿一下!
明明行灯袴又方便又好看......
还家常便饭?
如果真的是明朝延续到现在,你看现在那些所谓汉服圈人不得死翘翘?
大明皇家锦衣卫国家安全局:小伙子,你胆挺肥啊?皇上专用服饰也敢穿?走,到诏狱喝一杯?
大明公安局找上门:小伙子,你知道冒充国家公务员犯法吗?
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 【招摇撞骗罪】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大明皇家锦衣卫国家安全局:吆喝,这是李鬼碰上李逵了这是,走吧,继续在诏狱喝杯茶?
结论:如果明朝真的延续到现在,按照现在汉服圈人的搞法,真是拿明朝皇帝和朝廷不是干部,故意欺负人是不是?
不过真有一个地方应该是普通人可以天天穿汉服还不犯法和被找麻烦:
会。
你一定会穿着汉服,做着木匠活,你的领导还是个太监。
民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一种行当:卖清朝旧衣服。和“百姓无不怀念大清”无关,商贩吆喝的口号是“卖旧衣服来,一件能改两件穿”。
中国自古以来,有人聚居的地方就有裁缝,大地方有裁缝店小地方自己缝衣服穿。结果清末民国时期,就像有了老虎的地方狼会绝迹一样,凡是有西式裁缝来的就有大量老式中国裁缝关门大吉。
因为西式裁剪,更便宜节省布料,而且穿起来更方便。
经济这双手会帮人选择很多事。
不会。
题主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不了解当年汉服兴起的初衷。
在本位面的世界上,
因为基于历史上的“奴才装”马褂改成的“新”唐装跳出来在先,甚至变成了“中国的历史装”,甚至还有一帮大人物穿着举行国际会议(这就是一个信号,在说明“历史中国人的标准形象就是梳着猪尾巴,穿着马褂打千请安的满清民众”),所以才有“汉服运动”跳出来作为文化上的“拨乱反正”。
汉服就是个文化符号,文化符号就没必要非常精确,差不多就可以。就像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虽然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肯定代表不了全部美国文化一样。
汉服是什么样子不重要,汉服是不是戏服也不重要,平民穿的汉服放在过去是不是大逆不道也不重要。
他就是一个为历史正名的工具而已。
就像“文艺复兴”,没必要真要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时代的文艺一样。
就像复活希伯来语,也不是复活到古代犹太王国的语言,只要能为现代以色列国家正名,就足够了。
汉服同理,是否真是汉唐宋明的复刻版并不重要,只要不是象征着征服与奴役的“金钱鼠尾+马褂”就可以了!
以上文字摘抄自被没收的回答。
那么如果明朝或者是其他汉族建立的朝代继续,那么“剃发易服”这种血腥的过程极大概率不会发生。所以,大众的服饰就会随着时代的需要而逐渐变化。很可能经过现代化的洗礼,和明朝甚至之前朝代的服饰相去甚远了。
但汉族的民族服饰会保留下来,并作为一个历史中国的文化符号继续存在,并在某些场合出现。
不考虑明朝的阶级矛盾和外部军事压力,就假设来说,我认为汉服会取代西服的生态位,所以会成为家常便饭。
西服开始于近代欧洲,是一种演化到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工作需求和审美的欧洲传统服饰,但由于西服还具有跨时代的特点(即从农业时代末期跨越工业时代直到现代还在使用),并且因为西方文明近代强势,主动被动推广到全世界而具有了跨民族的特点,成为世界通行正装,所以也不能简单称西服为欧洲传统服饰。
如果明朝延续,基于明朝积累的技术成果推动了科学发展,积累的财富推动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发展,又没有满汉大防的限制,汉民族向上发展,明朝有可能率先进入工业化(至少在接触西方工业化的时候没有全盘西化),百姓会自发改良汉服,比如在平民短打或武服的基础上减少放量,收紧袖口裤腿和腰带,裁短下摆,防止衣服被机器卷入;减少系带采用纽扣闭合衣襟等等。而交领右衽的特点不影响工作则会保留,继续束发并使用全收网巾减少碎发干扰。
改进后的平民汉服会部分影响统治阶级,成为新兴的便服和工作服,但对于常礼服影响有限,大礼服则依旧保持复古风格。亚洲的周边国家始终难以抵制宗主国的文化影响力,即使工业化以后也继续穿着来自明朝的改良汉服和常礼服。而西服和汉服会互相影响。
微博上有一位很厉害的太太,创作了一系列架空历史中汉人王朝近代化以后军队的设定图,我感觉完全可以作为本题的一个固定方面的参考。
图片来源 人造棉02 侵权删
个人理解现代社会中,西服占据了主要生态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文明在近代的强势地位导致的。
第一,在欧洲率先完成的工业化进程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近代社会的工作着装需求:比如更少的放量以求贴合身体,便于活动和避免衣物被机器卷入;
第二,工业化带来的优势推动了欧洲服饰的演进:比如动力纺织机提供了大量优质且廉价布料和先进缝纫技术等;
第三,前两者导致的欧洲审美观念的逐步转变:比如从追求繁琐的蕾丝和花纹装饰、长长的后摆、畸形的束腰、庞大的裙撑等封建宫廷阶级审美到选择色彩单一协调、花纹简洁、版型舒适、穿着方便的近代市民阶级审美;
基于以上三点,欧美社会的着装在保持了自身文明符号的前提下进化出或新开发出更加适合近代社会的服饰。礼服(大礼服)出席的场所需要重点关注着装的礼仪性质,如燕尾服、军礼服;常服(常礼服)适合正式公共场合工作穿着,如西服套装、军常服;便服则一般在居家或游玩等非正式场合穿着,如夹克、牛仔装等等。
一般而言,衣物在满足保暖和蔽体的基本需求后,所要求具备的礼仪性质越强,越要显示出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往往是复古的:所以燕尾服的下摆很长、穿搭层次较多,欧洲的军礼服往往带有一些羽毛、绶带、纹章等不实用但彰显地位的装饰元素;而西服在近代欧洲是全民化的,上到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穿着,同时兼具礼节性和日常性,这是西服在近代成为能够代表欧美文明的服装的主要因素。
最后,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心态落差:被殖民或受到威胁的文明出于对强者盲目的崇拜心理和迫切的学习欲望,首先会极力模仿对方的外形特征,这也是近代亚洲国家着装西化的根本原因。
此时在落后国家看来,西服不仅具有民族性,更具有时代性,被认为是进入工业化社会的着装风格。进步人士率先改变自己的穿衣风格,引领社会群众或统治阶级向西方靠拢,保守人士则被裹挟。需要重点关注礼仪性质的场合,还可以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比如日韩在结婚、节日庆典或成人礼穿着和服韩服;而中国的社会变革较为彻底,基本舍弃了民族服饰,随着近年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才开始逐步恢复。
综上所属,西服从被改良出来适应工业时代,到适应欧洲社会,最终适应了其他文明,完成了全球化扩张。
另外在现代社会中,专业工作服因为其极强的功能性需求基本不考虑使用者或设计者所属族群的文化特征,而只关注工作要求。比如工厂作业服,可能会选取防火星、防渗水、防静电或耐磨损的特种布料以应对工作环境,衣襟使用拉链、摁扣或魔术贴便于快速穿脱,收腰收袖口短下摆防止衣物卷入机器,衣身多处口袋或环扣便于携带工具。再如运动服同理,也仅专注运动的功能性需求,如排汗透气、有弹性便于关节屈伸、拉链衣襟便于穿着、合身剪裁减小风阻等。由于现代社会允许穿衣自由且工作的礼节性相对减弱,工装和运动装因舒适性和功能性优秀成为人们普遍穿着的便服甚至常服。这类服饰虽然由西方率先设计制造,但相比专业需求特征,它的形制本身所含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基本可以忽略的。
杠精,工作劳作自然有短褐之类的衣服,可能还要去除袖子之类的,汉服在不被人为阻断的情况下,随着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就如同日本一样,有一部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更多的是作为人们社交,礼仪,祭祀,公众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服饰。而一部分汉服会向着精简方便发展。但随之的传统礼仪不会被阻断,如韩国一样
经历了经济腾飞,和服依然是日本民族放不下的传统服饰
面对大量的现代时装的侵蚀,和服依然焕发昔日的光芒
大街上随处可见穿和服的日本民众
甚至地铁也可以经常见到穿和服的日本人
和服成为日本民众的家常
韩国工业化完成后同样没有放弃本民族的韩服
甚至在家中做家务也还是穿韩服
韩国人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并不会因为工业化进程而忘掉自己的民族文化
有时甚至不惜代价从中国偷去
韩国人重来不说韩服会拖累本民族
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才是一个民族兴旺的源泉
民族自信靠的是自己
穿韩服在不分年龄都有他们的坚持
而我们国家呢?有一部分人利用二十多年时间复原出被断档达三百多年的汉服,却有一群人恶意诋毁,挖空心思的如阻截汉服复兴,理由千奇百怪,无非就是说
1/汉服是封建糟粕,是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古代服饰。
2/过去老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只有达官显贵才可能穿那种漂亮的汉服,因此现在复兴的不是劳动人民的衣服,是复兴的封建剥削阶级的生活方式。
3/汉服不适应于劳动,难道要穿汉服去插秧收割庄稼吗?
4/穿汉服会助长某些人的攀比风,尤其是学校不可取。穿汉服会置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予不顾。
5/汉民族已经有了马褂、旗袍,中山装这都是汉民族曾经穿过的服饰,理应是汉服的一部分,再发掘汉服是没必要的。
6/汉服本来就已经断代,实在没必要从棺材里扒出来去复原。
7/反对的不是汉服,是穿汉服的人,你穿就穿,还说什么复兴传统文化?如果谁说复兴传统文化,就不让谁穿汉服!指出形制不对也不行,指出汉服穿山穿正更不行!
8/穿汉服显示一种大汉族主义,影响民族团结,是搞特殊化,是对少数民族的不尊重,
9/汉服不能成为国服,否则让其他民族情何以堪。
10/汉服不可以成为校服,否则会增加学生家长的负担,并有可能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
还有很多各种理由反对你穿汉服,
汉服复兴这条路确实充满了坎坷、荆棘,承受着不应该有的羞辱、指责,面对的是满遗、公知、汉奸们的恶意诋毁、栽赃抹黑,甚至各种谩骂,在十几年前一群七零后八零后汉服爱好者面对全社会层面的不理解和指责,那时候的他们是多么的艰难多么的希望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然而不理解的还是发生了,在成都有一个汉服爱好者穿着曲裾汉服被认为是日本和服被强行要求脱掉并焚毁的事件,足以看出当年民众对汉服的不知到了什么程度!那时候电视剧里全部是满清皇帝格格贝勒形象
公元前21世纪一直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朝末期)都在承传使用的服装样式体系,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故汉服一直为汉人承传其独特文化之民族服饰载体,由以冠礼、笄礼为汉人一生之重要日子。
自满人入主中原并建立清朝,及后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为止,清初颁布“剃发易服”令,并一直执行,强制大多数汉人及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必须改成满人的打扮,以旗装马褂等满族服饰强制取代华夏服饰,以金钱鼠尾的满族发式强制取代束发带冠巾的汉族发式(汉人生时只能穿满族服饰,惟死后方能穿上本族衣冠),以示为清朝臣民,故有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虽然为了缓和矛盾,采取“十从十不从”的让步政策,【这一政策并没有满清官方的任何历史证据支撑,因此认为“十从十不从”是不存在的。】但残留的汉族服饰,因为受到统治当局主流服饰的冲击,亦远离日常并逐步满化。
及至中华民国成立后,除了在袁世凯称帝的短时间曾重新使用汉服外,基本上民众的服装不是采取西化路线,就是继续穿着满服,或穿着自满服衍生出来的满风服装(如短马褂、紧身旗袍等)。
另一方面,日本、朝鲜、越南、琉球分别在远至唐宋朝代和远至明朝学习了汉服(华夏衣冠)的样式,演变成和服、韩服、越服、琉装。迄今和服、韩服与琉装在体制和样式一直都没有大改变,相比起近现代中国服装更能完善地保留传统汉服元素。越南民间服装在近代虽然受到满服影响而出现部份满化款式,但礼服和节日所穿的服装(如四身袄)依然保留汉服元素。
基于上述因素,汉服自明朝灭亡后一直为中外人士遗忘掉,并逐渐视满服为唯一主要代表中国的服装,更把汉服跟和服与韩服扯为一谈,及后“唐装”一词的诞生更被用作形容满风服装从而将汉服在中国服装的含义骑劫,使得现代汉人对汉服反而产生陌生感,并把汉服标签为古装(与时代脱节的服装)、丧服及/或把汉服误认为是和服与韩服。
甚至通过邮票把这样充满满式风格的衣服用作汉族的民族服装加以固定。而汉服呢,那时候会被刻意隐瞒,清服用马褂和旗袍冒充汉服。
改良的汉元素汉服
改良的汉元素汉服
相传晚明时期,北京妇女衣锦戴珠, 无问良贱, 南京亦染此风。中人之家娶妇嫁女, 皆衣织金通袖。甚有舆夫之妇、负贩之妻遇有喜宴, 乞官家袍带。呜呼,异哉!
——就是说,在晚明 时期,北京的妇女,穿的衣服都是锦绣,戴的是珍珠,不管是贵人平民。甚至南京也有这种风气。中产阶级家庭娶妻嫁女,都要穿这种织金通袖的赐服,甚至轿夫的老婆摆摊小贩的妻子遇到喜宴,也租借这官家袍带。
▼汉服爱好者和商家改良的汉元素服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