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新朝代,世界(或中国)接下来会是怎样一个局面?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推翻明朝并成功建立新朝代,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轨迹,都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演一番。

首先,李自成的新朝代——大顺朝的内政外交格局:

政权稳固与否的考验: 李自成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他建立的新朝代能否长久,是个巨大的问号。首先,他需要面对的是如何真正坐稳江山。明朝残余的势力,比如南明政权,以及各地拥护明朝的藩王、士绅阶层,都不会轻易认输。李自成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统治体系,收拢人心,整顿吏治,而不是像当年短暂的登基那样,只是象征性的占领。
经济恢复与民生重建: 明末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民生艰难。大顺朝的首要任务无疑是恢复生产,赈济灾民,减轻赋税。李自成能否处理好土地问题,能否建立起一个公平有效的税收制度,是关系到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果处理得当,或许能迎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重蹈明朝覆辙,陷入新的动荡。
文化与思想的冲击: 农民起义的性质,以及李自成对明朝腐朽统治的批判,可能会带来一场思想解放的契机。他的统治理念会是什么?会是延续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还是会尝试新的统治模式?如果他能吸取前朝教训,也许会推动一些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改革。但作为一个出身草莽的领袖,他对政治运作、官僚体系的理解,可能还需要时间来磨合和学习。
边疆的挑战: 如果没有清军,蒙古各部,特别是漠南蒙古,是否会再次蠢蠢欲动?李自成是否有能力像明朝一样,通过怀柔或军事手段来维持边疆的稳定?还是会因此而陷入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拉锯战?这都是未知的。

其次,对周边世界的影响:

东北亚格局的改变: 清朝虽然兴起于东北,但其入关后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方式,以及对朝鲜、琉球等国的朝贡体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清朝没有入关,那么东北亚的格局将会完全不同。
女真人/满族的发展: 如果没有征服中国,女真人可能会继续在东北亚发展,但其发展方向和规模,很可能与我们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他们可能继续与朝鲜、蒙古部落以及明朝(或李自成的新朝代)进行复杂的互动,但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并且能长期维持下去,可能性是比较低的。他们的扩张动力和战略重心可能会完全不同。
朝鲜的地位: 朝鲜可能会继续维持与中国的朝贡关系,但朝贡对象是谁,关系远近,都会发生变化。它可能会在东北亚权力真空或势力交错中,寻找更自主的生存空间。
俄罗斯的东扩: 俄罗斯在那个时期也在向东扩张。如果中国北方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来抵御,俄罗斯东扩的速度和范围可能会更大。中国东北的边界线,甚至整个西伯利亚的归属,都可能因此而重写。
东南亚与海洋力量的互动:
海禁政策的松动与否: 明朝末年,虽然有海禁,但东南沿海的走私贸易和海盗问题依然存在。李自成的新朝代,是否会延续或改变海禁政策?如果开放海禁,并与西方进行更积极的贸易,中国可能会更早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也可能因此遭受殖民侵略的风险。
西方殖民者的机会: 欧洲在17世纪正处于大航海时代,各国都在积极扩张。如果中国政局不稳,一个弱小的李自成政权,或者一个内耗严重的中国,可能会成为西方殖民者眼中的肥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甚至后来的英国,都可能试图在中国沿海建立据点,争夺贸易利益。
郑成功及其势力: 郑成功是明朝末期的一个重要反清力量,他世代经营台湾,并且曾试图反攻大陆。如果清朝不入关,郑成功的势力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可能成为李自成政权的强大盟友,也可能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他甚至可能在东南沿海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海洋王国。

三、世界格局的连锁反应:

欧洲的权力平衡: 17世纪是欧洲三十年战争、英国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期,各国在争夺霸权。如果中国这个东方巨龙没有被清朝驯服并纳入统一帝国体系,西方世界的目光和资源分配,可能会有所不同。也许他们会更早地意识到东方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中国内部的混乱也可能成为西方力量干涉的绝佳机会。
全球贸易与白银流动: 明朝末年,中国是全球白银的主要消费国,这与全球贸易紧密相连。如果中国政局稳定,但发展模式不同,全球白银的流向和商品贸易的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
科学技术与思想传播: 明末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如果中国本土的政权更迭,这些思想和技术的传播速度和接受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李自成的新政权,如果能够接受并发展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甚至可能改变中国走向科学技术革命的路径。

更具体的推演:

一个分裂的中国? 李自成可能难以完全统一中国。南明政权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并联合其他地方势力,那么中国可能会出现南北分裂,甚至多方割据的局面,就像三国时期那样,只是这次的主角换成了李自成、南明以及其他地方军阀。
李自成式的“汉唐盛世”? 也有可能,李自成如果能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建立起一套廉洁高效的官僚体系,并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那么他建立的“大顺”王朝,也可能像历史上的汉唐一样,成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统治风格可能会更接地气,更关注普通民众的疾苦。
文化的融合与变异: 如果没有满族文化的直接统治,汉族文化是否会以更纯粹的形式延续?还是会因为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产生出新的融合体?比如,如果李自成更积极地引入西方科技和制度,中国可能会走上一条更早的现代化道路,但这条道路的“中国特色”会是什么样的,很难想象。
对外关系的策略差异: 清朝的对外政策,在早期是相对保守的,后来虽然也对外扩张,但其整体战略重心是巩固关内统治。李自成政权如果面对俄罗斯东扩的压力,可能会采取更强硬的对外姿态,或者在军事技术上更倾向于学习西方,以应对北方威胁。

总而言之,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推翻明朝并建立新朝代,那将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一次巨大“蝴蝶效应”。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八旗子弟的征服与统治,而是农民起义领袖的时代挑战。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此而改写,其最终走向,充满了无数种可能性,也充满了无数的未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设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脑洞问题,得到的就是脑洞回答,所以抬杠的一律砸死。


堂堂义举圣门前,黑白须争一着先。
只恐输赢无定局,治由人事乱由天。

说这么四句定场诗。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呢,不是现在的事,明末,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有德无福,在位一十七年,头三年旱,续三年灾,第七年生蝗虫,第八年生蚂蚱,唯第九年好一些,粮食种一斗能收八升。水旱连天,内外交困,引得天下义兵纷起,群雄逐鹿。

且说崇祯十六年正月,有闯王李自成攻下兴都承天府,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三月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招抚流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同月,有异士曰昆山道人夜访顺王,二人相谈甚欢,欲拜为军师,昆山道人辞之,惟充内帐幕僚,与牛金星、宋献策等昼夜谋划,练新军、严纪律、颁新法、固封疆,盘踞河南南阳、汝州,湖广襄阳、郧阳、德安、承天五府六州三十七县,俨然有裂土分疆之谋。

四月,崇祯皇爷见那闯贤王其志不小,于是召大学士六部九卿一番计较,遂定下三路围剿之策,诏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川湖云贵总督李若星、凤阳总督马士英三人,分督天下十二镇二十四万兵马,援剿闯贼。却是哪十二镇?湖广总兵钱中选、河南总兵土国宝、保定总兵马岱、安庐总兵杜弘城、援剿总兵左良玉、临洮总兵牛成虎、宁夏总兵官抚民、延绥总兵王定、甘肃总兵马爌、四川总兵刘佳胤、江北总兵刘良佐、湖广援剿总兵金声桓。此十二镇兵马由陕西、四川、南直三路出兵,却不想李自成一改原来流动作战,正面硬接,先亲率轻骑突袭实力最弱的南直马士英部,阵斩刘良佐,俘杀金声桓,逼退土国宝、杜弘城,旋即驰援汝州、南阳,击退孙传庭,孙传庭因粮秣不足,退入陕、虢,陕西兵马威胁消除,继而刘宗敏、刘芳亮在荆门州击败李若星部,阵斩钱中选,左良玉弃武昌奔九江。至此,明军除陕西五镇(陕、延、宁、肃、洮)兵马以及左良玉之外,再无兵马可调。

六月,崇祯七道金牌催促孙传庭再次出潼关,孙传庭不依,崇祯将其下狱,委任余应桂接任三边总督,余率部攻汝州,为李过所败,退回潼关,明军无力再战,闯军亦未进取其他州府。同时,张献忠趁着四川空虚,突袭重庆,左良玉、马爌及牛成虎奉命入川援剿,张献忠成为明朝新的打击对象,闯军这儿罕见的得到了数月安宁。

八月,清帝皇太极病逝,多尔衮与豪格发生皇位之争,继而爆发流血冲突,吴三桂趁机恢复后所、前屯、中前所,关宁防线再次巩固。十月,多尔衮杀豪格立福临,定明年年号为顺治,大局已定。

崇祯十七年五月十四,清军以阿济格为帅,领兵一万二千破遵化罗文峪,发动了第六次入关劫掠。明军宣、蓟二镇无兵可调,坐视清军肆虐京畿,南京诸臣醉生梦死不发一兵勤王。六月十五,阿济格帅各处降军合计三万余进攻北京,六月十八完成合围,崇祯召大臣商议战策,多有开城迎降之议,崇祯一日斩议降之公侯伯都督尚书十七人,言“宁仿殉国末帝,不做南渡高宗”,以刘文炳、李国祯、吴孟明、巩永固四人分别为东西南北四路元帅,签军括马,作困兽之斗,又令都督刘文耀、宣城伯卫时春在全城括粟、弹压地面。守至八月十四,外城陷,次日中秋夜,城内回回杀宣武门守城兵将,开城迎降清军,崇祯自缢景山,兵丁大部战死,余众降清。正是:

大伙东虏内犯,层层围住神京;三月不见救援兵,暗把城门开禁。
放火焚烧宫阙,持刀杀害生灵。可怜崇祯好圣主,缢死煤山树顶。

又有《胜如花》一阕,哭拜圣主: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且说关外清廷汗王大帐,闻得关内急报,有前降附之人曰范文程的,教狼主监国多尔衮赶紧入关,于是数日之内急聚兵马,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悉数入军,由蓟州、密云破边墙而入,清军入关。

九月二十,崇祯凶问至南京,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误听人言,提出福王七不可立之议,一众哗然,马士英趁机联左良玉、黄得功拥立福王,定年号弘光,史可法权力尽失,自请督师江北,于是加阁部衔,开府徐州。

清军已得北京,遂掉头攻山海关,吴三桂不能敌,率数千亲军残部向锦州、广宁方向反向突围,后竟转战辽东,如鱼得水,闹下一番好大事业,此处按下不表。单说清军得了山海关,内外连通,于是狼子之心得陇望蜀,四面出击,取山西、攻山东,竟得黄河以北中原全境。

再说回闯军,闯王在襄阳发号施令日夜练兵不绝,偏这年景一似改头换面,五风十雨,竟得丰收,于是荆襄百万军民皆以闯王为天选之子,无不拜服。闯王又用了那昆山道人之策,开科取士,取王玄珪一下二百七十六人为进士,各授官衔,前明所用一众贪官污吏皆得替免,于襄阳拱辰门外骈斩贪官四十六人,一时吏治井然,政令贯通,自癸未年八月至此仅一年有余,所得财税数倍于前,而百姓一无三饷之苦,二免苛捐之扰,周围府县流民纷纷来投,阡陌不绝,而汉阳、荆州诸府亦不堪南京暴政,遣使来归者昼夜不绝。

甲申十一月,这日贤王李自成在襄阳王府与一众文臣武将商议军机完毕,正欲前往大营点兵,耳听得殿外急报,却是峡州节度使泽侯田见秀遣人来报,言川中有变,李自成接奏疏上下一看,龙眉紧锁,忽又仰天大笑,众人不解,你待如何?却是川中有变,那西王张献忠突入四川,为宁南侯左良玉、女将秦氏、陕西诸镇联手夹攻,左右转战不得,听闻中原有变,欲往山西河南立足,遂分其兵为四,命麾下四将各率兵一万向陕西进发,西王亲率大军扎营于西充凤凰山,复任陕督孙传庭领甘肃总兵马爌等率军轻装疾进,出其不意,隔太阳溪与西王相遇,西王初不为备,身衣蟒半臂,腰插三矢,引牙将临河视之,白广恩为言孙传庭曰“此献贼也”,孙传庭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正中西王面上,西王登时呜呼,年仅三十九,陕军趁势掩杀,一营兵马尽殁,手下诸将闻得凶讯亦是大惊,纷纷归降明军,唯其四名义子知事不至此,念闯献一体,与其降明,不如投了闯军,亦不堕好大的威风,于是合了四家兵马,走达州、夔州,直奔峡州而来。闯献同为义军,西军四帅见得泽侯故人,大恸不止,俱言川中之事,泽侯不敢擅做主张,遂八百里加急递送闯王。闯王一见心忧,为何?乃因西王一去,明军势必做大,闯军又有兵戈之忧;二见心喜,为何?却是西军四帅检点老营兵马来头,仍有一万之数,且多为陕北边军,此军可挡明军上万,更添四名虎将,岂能不喜?当下让侄孙李来亨拿了自己的手书,亲往峡州迎接,不在话下。

又数日,绵侯袁宗第自陕州来报,言清军大部集结于怀庆,有渡河南下之意,宜早谋之。却是清帝皇叔摄政王多尔衮见中原多事,欲效元主忽必烈故事,混一南北,遂分清军为四,一集山东、攻江淮,一集怀庆、攻河洛,一集河东、攻关中,一集绥德、攻延绥。单说怀庆这路,乃是狼主七太子阿巴泰所领,麾下满兵四千、汉兵六万,正欲渡河占洛阳,攻取河南。这洛阳乃是十三朝古都,依着邙山临着洛水,乃是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集会之地,天下之中,千年前有位大帝唤作刘秀刘文叔,因王莽乱天下,愤然起兵,转战一十二年澄清玉宇河山再造,定都便是在这洛阳城。袁绵侯一面向闯王急报,一面调取汝、陕兵马,集结在偃师、巩县之间,却不知清军是从洛口、关阳、长泉、河阳四渡的哪一处渡河。闯王接了军报,召集文臣武将共商国是,左班闪出一员文臣,却是襄京府尹王玑,言洛阳乃是伪明所据,不若作壁上观,待明清双方争斗一阵再议。言罢,多人称是,正此时左班又出一人,身长九尺,一身玄衣道袍,厉声斥之,极言洛阳之要,称此时正是进取中原、定鼎河山之时,岂能袖手一旁坐失良机?一番言语说的众文官哑口、武将无言,贤王拍手称是,遂定南征北战之策,大军速速北上河洛,迎战清军,又遣太平伯吴汝义、光山伯刘体纯各率一部,一取汝宁、开、归,一取武昌、蕲、黄,兵将选罢,正好西军四帅叩殿来朝,贤王当即宣旨上殿,不多时,但见四帅立殿,英武非常。当中二员,左手的:

两眼露光芒,声雄性气刚。刀横三尺雪,甲耀九秋霜。
舍命临边塞,争先出战场。平东最能战,大帅孙可望。

右手的:

义胆忠肝豪杰,胸中武艺精通,超群出众果英雄。弯弓能射虎,提剑可诛龙。
一表堂堂神鬼怕,形容凛凛威风。兜鍪甲胄映袍红,安西将军李,二帅定国雄。

左边一员:

鹘眼鹰睛头似虎,燕颔猿臂狼腰,疏财仗义结英豪。爱骑雪白马,喜著绛红袍。
背上双刀五把,点钢枪斜嵌银条,性刚谁敢犯分毫。官名刘文秀,三帅抚南猺。

右边一员:

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
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迸寒星。将军号定北,四帅艾奇能。

四帅纳头叩拜,口呼顺王千岁。贤王走下殿来一一扶起,各加封赏,四帅说刚见兵马调动似有大举,闯王将前事如此这般说与四人,四人纷纷表示愿为先锋,贤王正发愁兵马不敷,当下应允,点了二帅安西将军李定国亲随大军征北,四帅艾奇能前往峡州谋取夔万,三帅刘文秀同刘体纯规取蕲、黄,独大帅孙可望兵马最盛、为将最勇,于是单行一路,自荆门南下取荆州、谋湖南。

却说清军兵分四路,独是山东、江淮一路为弱,为首的是豫王多铎,领满兵三千、蒙古兵五千、汉兵三万。本是想着兵临江淮之后威胁南朝,让其割地求和称臣纳贡便是,没想到那弘光朝廷昏庸无道,偌大的山东无一兵一卒束手,清军到得德州,故大学士谢陞便开城迎降了,随后济南、兖州亦是无人,虽有濮州榆园军、平阴哨子兵等各路义兵袭扰,却终究蚍蜉撼不得大树,唯济宁韩观韩知州带着兵丁义士登城固守,却因兵微将寡,三五日便破了城子,又因杀了不少清军兵马,那蛮王多铎让蒙古兵从北门进,满洲兵从南门进,进城之后见人便杀,一直杀到两兵会面,繁华的济宁城几乎杀绝了,这才收刀继续南下,以示其不可抗拒。

史可法督师徐州,却无甚练兵退敌之策,每日写遗书不辍,军事委给麾下大将兴平伯高杰,高杰一面修整器械准备守城,一面召集兵马,却因和麾下睢州总兵许定国不睦,为许给杀了,连夜渡河北上投了清军,次日清军南下,徐州城外一众乌合轰然而散,史可法只守了一天,北门被降卒赚开,可怜史阁部满腔忠义,最后拔剑自刎。清军继续南下宿州、淮安,主力攻宝应、屠高邮,进抵扬州,却不想扬州总兵刘泽清弃城而遁,次日清军找来三百蚱蜢渔船,三三两两的渡江,南京满朝文武却文恬武嬉不知御敌,守河官兵闻得金鼓之声便逃遁一空,不多时,登岸的六百满洲大兵竟然兵不血刃突入南京外城,这下宫中才知大事不妙,弘光帝连夜逃往芜湖黄得功大营,忻城伯赵之龙则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一干文臣武将勋贵太监递了降表,倾盆大雨之中跪在聚宝门外迎降清军入城,是日为弘光元年五月十三,弘光天子即位不过七个月,转瞬而亡。随即多铎又检派兵将,一略常州苏松,一往池太追杀弘光。不久福建郑芝龙拥立唐王千岁称帝福州,一年之后再次覆亡,又有鲁王称监国于浙东,亦为清军所破,广东又有桂王千岁称帝,却也为清军斩杀,此为后话。

再说绥德一路,乃是勃极烈尼堪领满兵五千、蒙古兵五千、汉军两万,自保德渡河,攻葭州、吴堡、绥德、延安,一路攻城略地好不威风,却在榆林城下吃了瘪。那榆林城乃是明朝的边城,平日不以耕作读书为生,全是从军征战,日常闲聊也是我昔日在某某城斩鞑子头颅几颗,民风骁勇,虽经历年征战,家丁子侄死伤几尽,只有老的老、小的小,数千孱弱,闻得满兵来攻,争相出战,数次告捷,却不能阻其锋芒,最终围城。副总兵惠显、参将刘廷杰联合城内的原山海总兵尤世威、王世钦,原宁夏总兵尤世禄,原宣化总兵侯世禄,原延绥总兵李昌龄等十余将门商议,是降是守,觉得京师虽破,三边尚在,榆林乃天下劲兵处,一战必夺其气,然后约宁夏、固原三师以递进,虏可破也,于是持战六昼夜,妇女亦登城守陴,最终城池不守,阖城死难。清军旋即攻延安、鄜州,联兵河东一路。

河东一路六万余人集结于蒲州,强渡蒲坂津,陕督孙传庭拒之同州朝邑县,双方大战三天,陕兵愈战愈勇,清军不支退回河东,孙督师首战告捷,却不想传来陕北军报,言清军自绥德渡河,直取延、绥、榆林,又几日接榆林兵报,阖城战殁,陕北清军又极速南下,似与河东有合兵之举,榆林乃天下劲兵之处,竟落得如此下场,孙督唏嘘不已,又见大敌当前,却不知当如何破敌,一夜之间,须发皆白。

说回闯王。

且说闯王率大军九万北上河洛,洛阳城的前明河南府知府刘章早知清军欲渡河南下,正是手足无措间,闻得闯王前来,当下派手下前往接洽,肉袒出降,闯王点了洛阳一城官员,另有任用,不在话下。本来闯王兵不血刃得了洛阳,正欲大军休整几日,那异士昆山道人却径直前来,令闯王屏去左右,如此这般一番耳语,闯王登时严肃起来,唤来二帅安西将军李定国,言道:闻将军能征善战,欲立功勋,今有军务一件,不知将军肯往否?

那二帅闻言大喜,道:莫说军务一件,便是千件万件,咱也去的!

贤王当下将计策说出,二帅沉吟一下,哈哈大笑,道声得令,出门备战,当日便检得精兵五千,领兵出战,拔得头功,闯军首战告捷,军心大振,眼见清军在黄河以北人影绰绰,似有大举,恨不得灭此朝食。你道闯王令李定国何往?却是听昆山道人言陕西兵事,那闯王乃陕北米脂县人士,桑梓惨遭兵燹,岂能坐视?再兼孙督麾下皆为陕中故人,故有驰援之策,遂令李定国选精兵五千,自风陵渡夜入山西,袭蒲州清军大营,那清军自入关以来,数月未尝一败,突遭劫营,竟不能支,再兼其众汉军又是宣大山西边军居多,闻得对面乃明军战法,悔不当初,于是反戈一击,清军溃不成军,一夜之间连退百里,败走绛州、平阳。

闯王见河东一路清军已败,遂起先手,点了兵马由洛口渡悉数北上,在怀庆府与清军对垒,闯军士气正旺,而清军闻得河东一路已败,士气低落,皆无战心,于是连夜撤往彰德。正此时,北京的清廷狼主摄政王多尔衮闻江南已定,于是听了降官孙之獬薙发之议,勒令南北官民不拘满汉回猺,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却不想一声令下之后,江南江北顿时烽烟四起,纷纷杀官而叛。闯王趁此机会,分兵两路,一由碗子城、天井关入山西,一沿卫河攻彰德、山东,清廷不支,有意将中原劫掠一空,退往关外,遂令天下加征四饷,何谓四饷?即在三饷之上,再加助饷,每亩加征一分,令下之日,直隶山东义军蜂拥,恰此时闯王兵马略定,废除苛捐杂税,尽除加派,暂以万历十五年旧额为限,于是无不欢悦,俯首山呼万岁。

再说其他三路顺军,泽侯田见秀略定夔州,正逢宁南帅左良玉镇重庆,相持之间,左帅闻得好友丘磊为马士英所杀,那丘磊与左帅乃是过命的交情,闻讯呕血三升,其子左梦庚久有异志,于是点了兵马往顺庆袭杀川督曾英,左帅接报,急火攻心,大呼“予负陛下”,吐血而亡,泽侯趁机攻城,明军全线动摇,左梦庚降于广安,转战三月,四川全境归附。于是大军屯驻泸州、雅州,谋入云贵。

蕲黄一路,刘体纯传檄而定,恰遇清军西进,双方战于广济武家穴,不分上下,于是据此对垒。而孙可望趁此席卷湖南,遂自辰、沅入贵州,正遇艾能奇自建昌攻大理,滇省土司沙定洲叛执黔国公沐天波,于是兼程入滇,分定东西,沐天波自景东脱逃,自知事不可为,遂率数千心腹前往孟艮,欲往暹罗搬兵,而艾能奇、孙可望一自大理入木邦,一自临安入车里,竟追至缅甸,缅甸蛮王莽达发兵数万据阿瓦相抗,孙、艾联手,巧渡瓦楞河,缅兵溃败,二将一直追至西南大海,于是设置州府宣慰司数十,承制委任各处蛮酋掌管,又闻黔国公在八百大甸,遂移兵暹罗、八百,暹罗臣服纳贡,八百缴前明所授八百大甸军民宣慰司印而降,仍置八百宣慰,黔国公退走景线,播迁南服,一时心中不平,愤懑之下吐血而亡,临死时言其子曰:宁死荒徼,勿降。其子旋降艾能奇,遂令其持黔国公印往老挝宣谕新朝之令,于是老挝、暹罗、占城、安南、南掌皆奉闯王之诏。清军自知剃发易服加征四饷得罪南北,遂收拢兵将,试图退回关外,于是刘体纯自黄州沿江东下,直抵南京,又使麾下郝摇旗等分略江西、两广,东南底定。

闯王已得山东山西,遂发兵两路,一屯德州,一屯忻州,东路自德州入清、沧,抵天津,西路自忻州入大同、宣府,抵居庸,而清军已集结通州北返,于是闯王将主力出山海关追击,令偏师出墙子岭、大安口入大宁,历时数月,于隆安城击溃清军主力,俘其幼主福临以下宗王数十、大臣一百余,斩兵将上万,降其万余。隆安城,即辽金黄龙府,昔日岳武穆言痛饮黄龙,即此耳。闯王于此设坛祭鄂王,重设黄龙府,以鄂王为城隍。狼主多尔衮遁走混同江,闯王遣将继续追击,自领大军班师,至燕京,孙可望、艾能奇、刘体纯诸将捷报皆至,遂于燕京即位称帝,建国号曰大顺,年号永昌,是日乃清顺治五年五月初五,距崇祯自缢不过五年,灵柩仍棤于景山永思殿,于是在昌平天寿山择址安葬,有昌平耆老曰:崇祯天子有德无福,在位十七年宵衣旰食节俭持家,未尝有陵寝之工,今若大兴陵工,恐其泉下不宁。天子纳之,遂将崇祯天子安葬于田贵妃墓内,陵号曰思,风光大葬,极尽哀荣,又令有司四时祭奠不绝。

闯王既已得天下十之八九,唯陕西三边未附,于是遣陕籍老臣惠世扬前往西安招抚孙传庭,孙知事不可为,于是自刎而死,陕西归附。自万历末造辽事起,至此三十二年,法统重光,河山再造。永昌天子分天下为一十八道,却是哪一十八道:

山东东西道,河东山西道,燕山河北道,河南江北道,陕西陇右道,辽东海西道,江淮南北道,江浙东西道,福建沿海道,江西赣南道,广东海南道,广西两江道,荆襄湖北道,辰沅湖南道,四川上下道,云南内外道,贵州军民道,南海缅中道。

越四年,天子发兵出黄龙府追剿残虏,败之奴儿干城,遇罗刹人起衅,于是大军北扫,至使犬部,设极北七十余卫而还。又五年,西北准噶尔汗王犯甘肃,天子言陕西为朕桑梓,岂容虏寇肆虐,于是大军西出嘉峪,复收哈密,遂设镇于此,置兵马固守,一如内地,而归化、东胜、大宁、临潢及朵颜三卫、乌思藏者,亦遣使入贡求封,于是大顺东至大海,北至冰海,南抵缅甸海,西至火州,又以乌思藏、哈密、东宁、奴儿干为四隅,声被之广,远迈汉唐。

永昌天子在位三十九载,卒年八十三,高寿帝王,临崩前,以勾结倭寇为由斩昆山道人于市。昆山道人于刑场之上谈笑自若,曰:天子斩我一人,社稷当减百载。言罢,欣然赴死。昆山道人乃是当世一奇人,胸有韬略,擅地理,能绘天下舆图,曾给永昌天子绘制六丈天下全图,各府州县卫所土司藩属羁縻皆在,又能制历法、印绶,大顺礼制多出其手。

永昌天子崩后,其侄李锦即位,是为同光天子,在位一十八年,五征斡罗思、蒙古诸部,前元岭北行省悉入版图,于是一十八道之外再添漠南岭北道。嗣后丁口渐多,遂又有丰州滩屯种、混同江迁民之策。其时海上诸夷仰慕天朝上品,有广、潮、漳、泉、福、温、台、明八口通商,许其采买,东西两洋纷至沓来,国库充盈,才有后来三犁青海、两战金川,保那雪域乌思藏诸王世世富贵,心向天朝。

究其疆域,也不比唐高宗、忽必烈的小,中原汉地之外又有河西哈密、缅甸南服,况且,三朝圣天子唯恐东虏复燃,便在肃慎之地犁庭扫穴检捉生番,然后申之教化籍民设治,遂置会宁黄龙道;福建有大族郑氏取东宁于红毛番,又逐佛郎机夷人于吕宋,历三世而归附,遂有东海吕宋道。二百年后倭寇谋侵朝鲜,三月之内八道沦陷两京尽失,大兵助得朝鲜国王河山再造,遂置海东朝鲜道,让那朝鲜国王兼着,以示此乃国朝之地。再末帝时,应乌思藏诸部番王所请,又开吐蕃诸道。而西域未附,较汉唐终究不如,然西南领有缅甸,直至大海,也算没堕了汉人光彩。那大顺天子传一十二帝、二百六十三年,至末帝即位三载,有广东大贤孙姓振臂一呼,轰然而崩,于是改号民国,不设帝王,民治民享。又三十八年,湖南圣人毛氏夺九鼎予人民,重现汉唐之盛,此为后话。

这正是:

一派青山景色优,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又有诗叹昆山道人:

兵法拟淮阴,韬略比子房。
良弓惧鸟尽,走狗怕兔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推翻明朝并成功建立新朝代,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轨迹,都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李自成的新朝代——大顺朝的内政外交格局: 政权稳固与否的考验: 李自成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他建立的新朝代能否长久,是个巨大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权力转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清朝没有入关,明朝的灭亡和政权的归属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可能性来详细分析:一、 李自成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可能性之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明末时期声势浩大,已经.............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明朝是否能够抓住殖民时代和工业革命的红利,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答案是极有可能,但并非必然,并且会面临巨大的内部和外部挑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明朝自身的状况与潜能: 经济基础: .............
  • 回答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国当前的领土面积很可能远不如现在,甚至可能止步于“汉地十八省”的范围,或者在其他方面的领土扩张上与我们今天所知的中国大相径庭。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清军入关前的中国疆域概况:在清军入关之前,明朝是中国的统治王朝。明朝的疆域虽然辽阔.............
  • 回答
    关于“如果清朝没有入关,华夏的领土是否会变小”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又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势力、以及可能的演变路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朝没有入关”意味着什么。 这通常指的是,满洲民族未能成功推翻明朝,建立清朝,并在汉族地区建立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学界经常讨论的“架空历史”主题。如果清朝没有入关,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也与此截然不同。要详细阐述这个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推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以及国际地位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朝没有入关”的背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引人深思的。如果清军当年没有入关,而是留在了关外,那东北这片土地的命运,以及沙俄的扩张,确实会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清军入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的。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一开始的目标就是与明朝分庭抗礼,夺取天下。所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历史的车轮在某些关键时刻拐了个弯,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清兵入关”和“摊丁入亩”,这两个节点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它们就像是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两条河流,一旦缺失,后果必然是天翻地覆的。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来看看如果没有“清兵入关”会发生什么。想象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清朝没有入主中原,中国会不会失去东北一部分土地?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设想,没有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演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清朝入主中原前的东北地区是什么样的。当时的东北,也就是后来的满洲地区,是后金政权.............
  • 回答
    一个没有清朝的明朝,面对列强入侵,其走向将是一场充满未知数、悲壮与可能的新篇章。要详尽地推演这一历史走向,我们需要回到明朝中后期,梳理其内部的矛盾、军事的特点,以及当时世界格局的演变,再将这些因素代入“列强入侵”的假设情境中。一、 明朝的内在根基与危机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明朝在面对欧洲列强叩关时,其.............
  • 回答
    要探讨“如果没有外敌入侵,清朝会一直延续下去吗?”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清朝统治的深层肌理,看看它自身的根基是否稳固,以及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内部的腐蚀是否足以将其吞噬。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外敌入侵,尤其是晚清时期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无疑是压垮清朝的一剂猛药。这些战争暴露了清朝在政治、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把“西方列强入侵”这个变量从历史中抽离出去,清朝的命运会走向何方,实在是个复杂且充满未知数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看看它的统治是会因此延续得更久,还是会因为内部问题而加速衰亡。一、内部的隐患是更根本的动摇因素吗?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西方列强真正.............
  • 回答
    假如南明政府未被清朝覆灭,而是与清朝在中国大地上划江而治,直至列强叩关,这无疑会是中国历史一个截然不同的走向,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远不止于简单的政权更迭。一、 政治格局的碎片化与权力制衡的异变首先,最直观的影响便是中国政治版图的长期分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统一王朝的叙事。然而,一个并存的南明政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极具推测性的问题,如果历史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后果自然也难以定论。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分析,如果清末能够再现“康乾盛世”,它或许能延续多久的统治。首先,我们得明确“康乾盛世”的本质,以及如果清末再次出现盛世,它会是什么样的?“康乾盛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几个.............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中国的科学会引领世界吗?”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说,它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发展轨迹、文化交流以及科学进步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历史事实与逻辑推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闭关锁国”并非一个一蹴而就、完全隔绝的政策,而是清朝统治者.............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历史的走向将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推测的议题。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探讨这种“如果”,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可能出现的情况:核心前提: 我们假设“没有闭关锁国”指的是清政府采取更加开放、积极主动地与西方世界交流的态度,而非完全对外开放毫无限制。这包括但不.............
  • 回答
    清朝的兴衰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它的缺席无疑会对后来的中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探讨“如果清朝没有取得政权,中国现在是否会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一假设,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清朝没有取得政权”这个前提下,可能出现的几种替代性历史走向.............
  • 回答
    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思,但要深入探讨清朝若未闭关锁国,反而积极推进工业革命,近代史会走向何方,则需要我们抛开事后诸葛亮的视角,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内在逻辑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清朝并非一开始就铁板一块地“闭关锁国”。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对外贸易和交流并未完全中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争议。要回答“是否应该感谢外国侵略”,我们需要非常审慎地剖析一下,这是一个涉及历史、社会、政治、伦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感谢”或“不感谢”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清朝末期没有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走向很可能会截然不同。一种可能性是,正如你所说,中国可能会继.............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如果清初没有推行剃发令,晚清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中国人对于西式发型的态度,很可能也会经历一番复杂的演变,但直接的“强烈抵制”程度,或许会与历史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理解剃发令在清初的特殊性。它不仅仅是关于发型,更是满族征服汉族后,强行推行的政治和文化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