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明朝是否可以吃到殖民时代及工业革命红利并成为资本主义大国?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明朝是否能够抓住殖民时代和工业革命的红利,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答案是极有可能,但并非必然,并且会面临巨大的内部和外部挑战。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明朝自身的状况与潜能:

经济基础:
商品经济发达: 晚明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江南地区尤其是江浙地区,丝织业、棉纺织业、陶瓷业等手工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规模和集中的区域,商业贸易非常繁荣,白银在市场上的流通也日益重要。
市场规模巨大: 庞大的人口意味着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为商品生产提供了天然的动力。
资本积累: 一些富商巨贾通过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虽然这些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土地和奢侈品消费中,但其潜在的转化为生产性资本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技术基础: 明朝继承了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例如郑和下西洋的造船技术、火药的应用、印刷术等。虽然尚未达到近代科学革命的水平,但其技术基础并非一穷二白。

政治与社会结构:
皇权集中与官僚体系: 明朝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代表,这既是其稳定的基石,也是其僵化的根源。强大的皇权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如果皇帝昏庸或者政策失误,也会导致巨大的灾难。
士大夫阶层与士农工商的观念: 明朝的士大夫阶层依然是社会的主导,他们更看重科举功名和“修齐治平”的理念,对商业和技术创新往往持疏离甚至贬低的態度。这种观念的束缚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
土地问题: 晚明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这不仅造成社会不稳定,也限制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内部矛盾: 除了土地问题,宦官专权、党争、以及农民起义(如李自成起义)也是明朝晚期政治动荡的重要原因。

二、殖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海上贸易的开放性: 尽管明朝曾实行海禁政策,但晚明时期,海禁的执行并不彻底,海盗猖獗但也催生了走私贸易的繁荣。更重要的是,明朝已经与欧洲国家,特别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贸易往来,如澳门的开放。
潜在的“重商主义”: 如果明朝能够积极参与全球贸易,特别是与新大陆(美洲)的联系,它可能获得巨额的白银和原材料,并促进国内经济的转型。殖民时代带来的地理大发现和全球贸易网络,对任何能够参与的国家来说都是巨大的经济机遇。
挑战:
海军实力: 明朝的海军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逐渐衰落。与欧洲新兴的海上强国相比,明朝的海军在远洋航行能力、火炮技术和战术上存在明显差距。要参与全球殖民竞争,首先需要强大的海军。
殖民理念的缺失: 明朝历史上并没有殖民扩张的传统。它的对外关系更多是朝贡体系,而非建立殖民地进行经济掠夺和资源开发。要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国,需要接受并适应新的国际规则和殖民思维。
国内阻力: 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可能会抵制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和军事行动,认为这会分散精力,有损国体。

三、工业革命的契机与障碍:

技术革新需求: 殖民时代的贸易往来和军事竞争,会自然而然地催生对新技术的追求。例如,为了生产更好的火炮、更快的船只、更有效的生产工具。
科学革命的可能: 如果明朝的士人阶层能够突破传统,开始关注自然科学的研究,并与西方的科学革命思潮发生更紧密的联系,那么工业革命的基础就有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徐光启等人的努力,已经展示了这种可能性。
挑战:
科学体制的缺失: 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机构、大学和学术交流平台,阻碍了科学知识的系统积累和传播。
理性精神与经验主义: 中国传统哲学更侧重于经验主义和道德伦理,而科学革命的关键在于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观念上的根本转变。
资本的投入方向: 即使有技术上的突破,如果没有大量的资本投入到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工厂的建设中,技术进步也难以转化为工业革命的动力。而明朝的资本更倾向于稳健的土地投资和奢侈品消费。
能源和原材料: 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能源(如煤炭)和原材料。虽然明朝对煤炭的使用已有一定规模,但与工业革命所需的巨大消耗相比,其开采和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

四、如果清军不入关,明朝可能的发展路径:

1. 内部改革与稳定:
应对农民起义: 明朝政府必须有效镇压或转化李自成等农民起义,稳定国内局势。这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土地改革、减轻赋税,以安抚民心。
政治改革: 如果明朝能够成功进行政治改革,例如限制宦官权力,改革腐败的官僚体系,或者赋予士大夫阶层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会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政策调整: 政府可能需要调整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鼓励商业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2. 对外开放与扩张:
拥抱海洋: 明朝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贸易,派遣船队进行贸易和探索,甚至可能效仿欧洲国家,建立海外贸易据点或殖民地(尽管“殖民”一词的意义可能与欧洲不同)。
发展海军: 为了保护海上贸易和利益,明朝可能会加大对海军的投入,引进和自主研发更先进的军事技术。
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明朝可能会与欧洲国家建立更直接、更平等的贸易关系,甚至可能通过学习欧洲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升自身实力。

3. 工业革命的萌芽与发展:
技术引进与创新: 通过与欧洲的交流,明朝可能会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艺,并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实现工业化。例如,更先进的纺织机械、冶金技术、蒸汽机的早期应用等。
资本积累与投资: 如果海外贸易带来了巨额利润,并且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稳定,这些资本有可能会被引导到生产性投资领域,推动手工业向工厂化生产转型。
市场扩张: 国内市场的稳定和海外贸易的拓展,为工业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保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五、潜在的阻碍与风险:

内部阻力:
守旧势力的反对: 儒家士大夫阶层对商业和技术的漠视,以及对传统礼教的维护,可能成为改革和工业化的强大阻力。
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土地兼并的士绅阶层、传统官僚体系等,可能会竭力维护自身利益,反对任何可能威胁其地位的变革。
社会结构的僵化: 明朝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可能不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个人才能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障碍。

外部挑战:
欧洲列强的竞争: 即使明朝不被清军灭亡,它仍然会面临欧洲列强的崛起和扩张。如果明朝的改革步伐跟不上欧洲国家,它可能会在军事和经济上处于劣势,甚至被欧洲国家所侵略。
技术壁垒: 工业革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还需要配套的教育、科研、管理体系。明朝能否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这些,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全球经济体系的压力: 殖民时代形成的全球经济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明朝能否在其中找到有利的位置,避免被边缘化或剥削,是其能否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的关键。

结论: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明朝有可能抓住殖民时代和工业革命的红利,成为资本主义大国,但这绝非易事,而是充满了重重挑战和不确定性。

可能性在于: 明朝已经具备了商品经济发达、市场巨大、以及一定的技术基础等有利条件。如果能够有效应对内部危机,并积极拥抱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它确实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确定性在于: 明朝固有的政治体制、社会观念以及内部矛盾,都可能成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诞生的巨大力量。同时,来自欧洲列强的外部压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可以说,明朝的潜力是存在的,但它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取决于能否克服根深蒂固的内部障碍,并能否成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如果明朝能够发生一次由上而下的、成功的启蒙式改革,并且在与欧洲的交流中采取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那么它确实有可能走上另一条发展道路,成为一个不同于历史进程的资本主义强国。

但历史的洪流往往是难以逆转的,清军入关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但其内部的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矛盾也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即使没有清军,这些内部问题也需要被解决,否则明朝的命运仍然堪忧。如果这些内部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明朝在明末就已经显露出的一些面向全球和商业发展的潜能,或许能被进一步激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不尊重商人,随意没收商人财产的王朝能出现工业革命?能出现资本主义?

知道中晚明为什么江南普遍出现吃光用光的奢靡社会风气吗?

主要原因就是明朝富人普遍没有安全感,不仅仅是商人,就连中低级士大夫家族也有朝不保夕之感,所以大家都“吃光用光”。

这种社会风气之下,出现工业革命?

图什么?

图挣了钱被朝廷查抄杀全家?

user avatar

且不提清朝给明朝续了十八年命,没有清军入关明朝就直接没了的问题。

先要问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们几件事。

能不能拿着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到煤山上劝皇上签字盖章,要是皇上不同意,就直接把皇上挂在歪脖子树上。

新的生产方式需要新的知识、新的教育、新的官僚,能不能改革科举,让原来的士大夫把官位让出来给你们的子弟做,谁不让就打到他让为止。

建工厂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时,能不能以真理服人,打到不用和地主分账为止。

当小农经济破产,爆发农民起义的时候,有没有把握来十万杀十万,来百万杀百万?

或者有没有把握,让全体资本家一起克己为国,舍近求远,不冲击国内的小农经济,却花高得多的成本去冲击国外的小农经济。

有没有把握,在没有皇权和封建朝廷压制的情况下,也能让所有富人团结起来支援边疆,花根本看不见任何回报的巨资建立军队甚至出征塞外,保证不让外族打进来。

能不能把先秦之后的所有儒都推翻,重新把儒家解释出一套支持自己的理论体系。

要是这七件事都能做到,明朝搞资本主义也未尝不可。

(要是我长得和浩克一样壮,一个滑铲干死老虎也未尝不可。)

user avatar

又是这种问题,你问李自成都比明朝好。

要我回答是有可能,可能性在于大顺大清准噶尔三国志,持续打下去只要坚持到工业革命而不腐化就有机会翻盘。但可能性有限,时间对我们不利。

运气好点会在比较有利的情况下提前开展洋务运动,至于关外地区撑死和沙俄瓜分到不了今天版图。台湾大概率也不是自己,因为要与荷兰交易。

要说对外殖民,乾隆不是进攻过越南缅甸吗。问题不是能不能打过,而是你打他干啥?明朝不是也占领过越北,最后也撤了,在农业时代你占领那块烂地干啥?

需求才是一切的核心,科技不是。

欧洲早期殖民非洲的原因是什么?一是港口贸易,二是掠夺劳动力去卖。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搞工业了?不就是挖贵金属消费吗。同理荷兰占着商路也是赚差价钱,没想法搞工业。

欧洲科技发展最直接的需求是航海和战争,至于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完全是穷疯逼出来的。好地方都被葡西荷中印占了,他们有的是钱,英国没这个条件只能内外剥削搞工业出口。

只要了解英国发展史就能明白,一切基于需求,而我们没这个需求。或者说一切基于内卷,卷到家了不是灭亡,就是爆发。

user avatar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个事实:全世界所有后发文明,面对欧洲工业文明的降维打击,只有一个日本吃到了殖民时代和工业革命红利并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是的,全世界只有日本,没有第二个。

哪怕不考虑其他任何因素,你也应该知道,作为后发国家,追赶工业化的先发国家,其难度指数有多么夸张了。

所以,换一个政权上去,能不能跑成日本这种后发国家中的博尔特水平呢?

你可以说清朝办不到是因为民族原因,就像你可以说苏炳添追不上博尔特是因为种族原因,这似乎也不是没道理,你说民族、种族完全没有任何影响,那也不对;但如果你真觉得某一部分人跑不过博尔特仅仅是因为种族,只要换个种族,在美洲黑人身上使用先进的训练方法,完全可以再搞一个博尔特,那你大可以等着,看什么时候才可以出来。

说白了,“吃不到殖民红利是因为异族统治”和“出不了博尔特是因为种族不对”没什么区别,不过是一块可怜的遮羞布,真要这么容易,其他主体民族国家早就个个变身日本,黑人里面也早出了一堆博尔特了。

user avatar



东印度公司荷兰人梅-菲利普的《梅氏日记》,台湾人翻译的,不爽别来找我,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他在荷兰棱堡里面,眼铮铮看着郑成功怎么破城的。

16-17世纪明末清初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224页
16-17世纪明末清初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224页
16-17世纪明末清初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225页

根据《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双层体铁炮技术的问题研究》(论文),明朝发明的火炮

西方要到19世纪50年代才发明,

不过这种炮也是有缺点的
http://www.doc88.com/p-7045839067907.html

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使用的火炮是法国大革命时,由瑞典人发现的锰做成的铁锰合金炮。锰可以大幅提高铁的性能,拿破仑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拿破仑用的是铜炮,法国缺锰,而且法国阿尔萨斯-洛林的铁也很差,英国正好相反,英国缺铜,但是殖民地有铁,有锰,所以英国人是用铁锰合金炮,打败了拿破仑的铜炮。

也就是说,英国人其实一直没有发展出复合炮管技术,打鸦片战争时,英国人其实在用传统铁锰合金炮,去打由明朝发明清朝沿用的复合生铁炮。

顺便说一句,99坦克用的炮管自紧技术,其实也不过是多层钢管嵌套,当然这不算泄密,因为炮管自紧技术没那么简单,没有配套技术,告诉你们也没用。

为什么清朝打准格尔那么厉害,那是因为复合炮厉害啊,鸦片战争打完后,英国也不知道是偷还是买,从清朝那里弄了2门炮回去,切开来,这才搞明白了炮管自紧技术。

=====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2分卷 机械卷》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二分卷 机械卷》

只可惜某个千古一帝连记载都不允许留下来,”令人深思的是,他们的工作竟未激发中国人做类似的或进一步的尝试,甚至连中文记载都没有“直到清朝灭亡我们才知道,要是当时就能对蒸汽机进行研究,也就没有什么百年屈辱了。

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相比,彼得大帝连蒸汽车都没有,照样可以把俄罗斯领土从乌拉尔山西面的东欧平原,扩展到全世界领土最大的国家。就因为彼得大帝是俄罗斯族,是俄国的主体民族,可以没有顾虑的发展自己的国家。瞧瞧同时代的皇帝,他害的我们那么惨,还想再活500年?

《清实录》载:康熙十二年十月,清水师提督施琅邀会被郑成功逐出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夹板船击取浯屿、金门二岛,康熙对荷兰出海王(荷海军司令波特)率领舟师,协力击败郑军,给予特别嘉奖,并纵任其在我国沿海继续横行霸道。翌年八月,荷兰出海王带领战船十艘、兵千人,与清军约于十月初往澎湖攻打郑军,候风进取台湾。至康熙十八年二月,康熙又“特谕荷兰国王,令具夹板船二十艘,载劲兵协力攻取二岛(台湾、澎湖)。”《台湾外志》亦载:“荷兰揆一王领战船为前导,合李率泰水师,用力争战,平定沿海诸岛,原约合师代彼恢复台湾……”

史实告诉我们,康熙及其清王朝长期与荷兰侵略者狼狈为奸,并预约合谋,妄图从中国人民手中再次夺回台湾,帮助荷兰侵略者恢复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直至施琅攻占湾后,康熙仍想把台湾的领土主权出让给外国强盗,只因汉族大臣力谏才未成。谁想卖国?一目了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