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清朝入主中原,我国会拥有完整的东北平原吗?还是只拥有一部分,其余被俄国占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要回答“如果没有清朝入主中原,中国是否会拥有完整的东北平原”,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仔细梳理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和各方力量的角逐。

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清朝入关之前,东北地区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具有明确界限的政治实体。 构成我们今天所说的“完整东北平原”的区域,在明朝时期,其政治归属和实际控制程度是相当复杂的。

一、 明朝的控制力与东北边疆

明朝初期,特别是明太祖时期,对于东北的经营是比较用心的。设立了辽东都司,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辽宁省大部分地区。明朝也试图通过招抚、移民、军事设防等方式来巩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尤其是在宁远(今辽宁兴城)一线,修建了坚固的城池,是抵御女真(后来的满洲)崛起的重要屏障。

然而,随着明朝国力由盛转衰,尤其是中后期,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明显减弱。女真部族在东北地区逐渐壮大,萨尔浒之战(1619年)明军的惨败,标志着明朝在军事上对后金(满洲)失去了决定性优势。此时,后金已经控制了辽东大片土地,包括沈阳、辽阳等重要城市。

所以,即使没有清朝入关,辽东地区,也就是今天辽宁省大部分,在明朝末期就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其“完整性”已经打了折扣,并且面临着被女真势力吞并的现实威胁。

二、 俄罗斯的扩张方向与早期接触

另一股重要的外部力量是当时正在向东方扩张的俄罗斯。自17世纪初,俄国就开始通过西伯利亚向远东渗透。他们很快就抵达了黑龙江流域,与当地的达斡尔人、赫哲人等原住民发生了接触,并试图建立贸易和征服关系。

俄国人在17世纪中期(大约与清朝入关前后)的活动,已经触及到了今天我们所说的黑龙江下游和部分库页岛地区。他们设立了雅库茨克等据点,并开始向南推进。

此时,一个关键问题是,俄罗斯的扩张方向是否必然与中国未来的东北领土重叠。 答案是肯定的。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打通通往太平洋的陆路通道,黑龙江流域自然是其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 如果没有清朝入主中原,情况会如何推演?

现在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历史的巨轮”没有让满洲贵族建立清朝,而是明朝继续统治中原,或者发生其他政权更迭。

1. 明朝独自面对东北局面:
继续失去对辽东的控制: 即使没有满洲人的入关,明朝自身的衰败是一个客观事实。面对日益强大的后金,明朝很可能难以守住辽东。后金很可能继续蚕食明朝在东北的领土,直到完全将其吞并。
俄罗斯的潜在威胁: 即使后金没有强大到足以统一东北,明朝也必须同时应对来自北方的俄罗斯的压力。俄罗斯当时的海上力量相对较弱,陆地上的扩张是其主要方向。他们与后金在黑龙江流域的接触,也预示着未来冲突的可能性。
东北的政治碎片化: 很有可能出现一种局面:明朝勉强守住山海关以南的辽宁部分地区,而辽东以北,包括吉林、黑龙江大片土地,则由后金(满洲)控制,或者形成多个割据势力。同时,俄罗斯的势力也可能深入到黑龙江流域,甚至与后金发生直接冲突。

2. 其他汉族政权取代明朝(假设):
能力差异决定结局: 如果出现的是一个比明朝晚期更有活力的汉族政权,例如像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如果能稳定下来,或者其他地方力量的崛起,那么他们能否有效控制东北,取决于其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
是否会学习清朝的模式? 关键在于,新的政权是否能够有效整合东北的资源,并形成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抵御内外压力。如果这个政权的能力接近于清朝建立之初,或许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东北。
依旧面临俄罗斯的挑战: 无论谁统治中原,俄罗斯向东扩张的趋势不会改变。新的政权也必须应对俄罗斯的蚕食。

四、 清朝如何“保卫”了完整的东北平原(从其自身角度看)

我们不能忽视清朝入主中原后,其在巩固东北边疆上采取的措施:

满洲的根基: 清朝本身就是发源于东北,对于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和统治经验。入主中原后,他们并没有放弃东北,而是将其视为“龙兴之地”。
封禁政策: 清朝为了维护其统治根基,实施了“封禁”政策,限制汉人移民东北,并设立柳条边,在一定程度上将其与关内隔离开,这在初期是保护了满洲的政治和军事优势。
对俄条约: 经过与俄罗斯的数次冲突和谈判,清朝通过《尼布楚条约》(1689年)等,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将黑龙江流域大部分纳入清朝版图。这是清朝在抵御外来势力、巩固东北边疆上最关键的成就。从条约内容看,清朝在此期间成功地阻止了俄罗斯对东北大片土地的进一步侵占。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相对确定的推断:

如果没有清朝入主中原,中国很可能无法拥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完整”的东北平原。

辽东地区: 在明朝末期,其对辽东的控制力已经非常薄弱,如果明朝继续统治,很可能失去辽东大部分地区,被后金(或类似的满洲政权)吞并。
黑龙江流域及以北地区: 俄罗斯的扩张方向明确指向黑龙江流域。在没有一个强大且统一的中央政权(如清朝)有效抵御的情况下,俄罗斯极有可能在此区域获得更显著的优势,甚至直接占领大片土地。

清朝的入主中原,虽然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完成的,但从巩固和统一东北领土的角度来看,它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 尤其是它有能力与俄罗斯进行力量上的抗衡,并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最终将贝加尔湖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地区(虽然这些地区在今天不属于中国,但《尼布楚条约》的划定是中国在与俄罗斯早期边界谈判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并且将黑龙江流域的大部分纳入了清朝版图)确定为中俄边界,从而保住了今天中国所拥有的完整的东北平原。

可以设想,如果历史走向不同,一个衰弱的明朝,或者一个新生的、力量尚弱的汉族政权,独自面对强大的后金和咄咄逼人的俄罗斯,要想保住那片广袤而战略地位重要的土地,难度将是极其巨大的。或许,结果会是东北地区在地理和政治上被进一步分割,一部分被满洲势力完全掌控,另一部分则在俄罗斯的扩张下逐渐丧失主权,最终留下一个“不完整”的东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观察中国历朝历代的国土疆域,你同样会发现有一条重要的降雨线限制着中原王朝的疆域拓展。

这就是著名的400毫米降雨线。



中国历朝历代绝大多数时期疆域都无法突破这条降雨线。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每年400毫米降雨量是农业种植的基础条件,达不到这个水平就没法农业种植,所以,在这条降雨线之外就是游牧民族,在这条线以内才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的军队不是不能越过这条线,而是即使把这条线之外的土地打下来治理成本非常高。因为无法组织农业生产,所有的物资(军队的给养、官员的俸禄)都要从内地运输过去。在古代那种原始的交通条件下,长途运输物资的物流成本是非常高的。

孙子兵法曾经有个定量计算,要向1000里(500公里)运送1斤的粮食,路途消耗会达到10斤!1:10的运输成本,这还是仅仅500公里的距离。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政府对农业征税幅度都很低,一般农业征税大多是在30赋1的水平(3%),虽然基层官员还有各种加征,但是加征的收入多半落进基层官吏的腰包,政府的征税收入是很低的。

所以,在古代要占领一块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如果驻军与官吏达到数万人以上,这对于中原王朝确实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唐两个朝代短暂的占据过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




但都是昙花一现,中原王朝稍微衰落,这些土地都丢失了。一直到明末,我们的疆域都被这条400毫米降雨线死死的压制,这是农耕文明的天花板。

中国数千年历史其实就两条主线脉络:一个是因为气温变化影响的改朝换代的历史;另一个就是围绕着这条400毫米降雨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争斗史。

我们今天的国家版图主要继承了清代的版图,清代是农业社会却能拿下并且长期治理400毫米降雨线唯一的朝代。



清朝疆域图

我个人对于清代的感情很复杂,从情感上讲,我非常厌恶野蛮人的满清皇室。但是,从理智上我却不能不承认,满清皇室入主中原是带着“嫁妆”来的。这个“嫁妆”就是400毫米线以外的大片土地。



明代疆域图

比较一下明清的疆域图可以发现,没有清代,我们现在的国土会大幅度缩水。

那么,问题来了,清代为什么能突破这个农耕文明400毫米降雨线的天花板?

两个原因。

一个是清代是农耕文明中央集权的巅峰。高度的中央集权意味着可以从地方抽取更多的资源去补贴400毫米降雨线以外地方的治理成本。

明代国家每年税收折合银两大致在2000万两左右,清代康熙年间国家税赋已经突破3000万两,乾隆时期突破4000万两,到了19世纪末期达到8000万两。

另一个原因就是联姻。

满清的前身是后金,后金建国之初面临着极其恶劣的战略环境,除了正面面临明朝关宁集团的军事压力,侧翼的蒙古是明朝的盟友,后方还有朝鲜以及东江镇的骚扰。

总而言之一句话,后金是四面皆敌。这样一手烂牌最后居然让后金咸鱼翻身,逆袭推倒了明朝这个庞然大物,不能不说这群野蛮人运气实在是爆棚(看看明末的气温变化)

为了打破这种战略困境,努尔哈赤选择了联姻的策略,先用军事力量打败科尔沁蒙古,然后就与科尔沁蒙古联姻,这样就与身边最大的一个蒙古部落成了亲戚。

到了皇太极时代,皇太极干掉了蒙古黄金家族的嫡系传人林丹汗,然后全面接收了林丹汗所有的老婆,把整个察哈尔蒙古都吞并了。

至此满清初步形成了满蒙联姻的国策。

满蒙联姻与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和亲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历史上,中原王朝从来都瞧不起游牧民族,即使国力衰弱时期不得已采用和亲政策也是权益之计,大多数时候是在皇宫里随便找个宫女封一个公主的名号再嫁出去——打心眼里是没把游牧民族当亲戚的。

满清对于满蒙联姻是有一整套的制度设计来保证满蒙亲戚关系。包括满清皇室、贵族子女与蒙古王公子女普遍联姻,有时甚至强制性指定宗室子女与蒙古人联姻。允许蒙古王公子弟自幼驻京与皇室子弟接受宫廷教育。

蒙古王公子女与满清皇室联姻没有天花板——比如,著名的孝庄皇太后就是蒙古人,游牧民族女子可以在中原王朝当皇后这在过去是绝无可能的。

对于蒙古不仅有联姻的国策,满清皇帝为了防止蒙古势力膨胀威胁到满清皇室的安全,还设计了分封与减丁制度

所谓的分封就是将蒙古部落不断分解成更小的部落,任命了一大堆蒙古王公,所谓的“减丁”就是强制性的规定每个蒙古王公拥有的人丁上限,超过这个数字就直接把多余的丁口用刀砍了。

满清皇帝就是用这套制度将蒙古民族牢牢的与满清皇室绑在一起,成为其控制400毫米降雨线以外土地最可靠的盟友。

有了蒙古人的协助,清康熙年间击败了葛尔丹,实现了对准格尔地区(新疆)的征服。对于回族地区的控制,已经成为中原之主的满清皇帝已经不愿意与回族联姻了,所以,对回族地区满清直接采用军事力量强制占领的模式。不过,在某些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满清皇室那种“联姻”的政策影子。

比如《还珠格格》中的香妃,也就是维吾尔族某个大首领的女儿(名字我记不清了),这个大首领兵败阵亡后,女儿被送到了北京,成为乾隆皇帝的女人。

不过香香公主最多也就能当个贵妃,皇后是别指望了,但是乾隆皇帝对这位香妃却有一种独特的尊重——其实也是希望通过这个女人稳定维吾尔族地区的局势。

然而仅靠一个香香公主,没有配套的制度,怎么可能让维吾尔族人认同?

整个清代,穆斯林地区就是一个火药桶,穆斯林叛乱此起彼伏绵延近200多年。所以,对于穆斯林地区的治理,满清专设了川陕总督,辖区包括陕西、甘肃与四川,也就是说,对于甘肃与陕西的治理除了要中央财政的补贴,日常还要动用整个四川的资源。

所以,对于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治理是非常耗费资源的。

满清拿下了新疆以及西北地区,西藏就是囊中之物。对于西藏的统治,满清也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除了驻军以及保持四川与新疆两条入藏通道的畅通,满清将西藏分为前藏与后藏,分别让两个活佛担任最高首领,一个是班禅,另一个就是DL。

以上就是满清能够占领并且治理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地区的两大原因:

经济上的补贴+政治上联姻。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

原创 | 从历史到未来: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央集权?

user avatar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上图。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以为东北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这是错的。真正的事实是,辽宁以北的人口,自古以来都很少。其原因就是上图所示的温度限制下,辽河平原以北的地区无法进行大规模农耕,尤其无法种植水稻,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其实相当晚,辽河平原以北的地区真正开始有效开发,还是19世纪朝鲜农民从日本引进耐寒稻种,把农耕界限向北扩展后的结果。

由此,经营辽河平原以北地区需要大量物资的运输,而由于松花江和辽河属于不同水系(也就是所谓的松辽分界线的存在),无法直接实施水运,运输成本高昂,在辽东以北的统治甚耗国力。

明朝真正实施可靠统治的有效领土界限只到辽东,那不是因为明人不思进取,是真的再往北成本太高,明朝曾经为了利用松花江水运,在吉林市设立船厂,但后来也因成本而废弃。辽东以北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军事威胁,明朝没有任何必要把太多国力砸在那边。

清朝的特殊在于东北是其龙兴之地,对东北的军事安全非常敏感,对北到黑龙江的诸部落的宗主权也非常重视,这些为数不多的人口也是清朝十分看重的兵源。在皇太极统治时期就三征黑龙江,确立了臣属关系。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后对当地的索伦、鄂温克等臣服于清朝的部族产生了直接威胁,这是清朝所难以容忍的。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东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东蒙古诸部有直接的联系,东北的军事安全是满蒙军事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也势必不能坐视沙俄的一再入侵,这有导致喀尔喀蒙古分崩离析倒向沙俄的重大风险。两方面的原因,让康熙不惜成本输送大量后勤也要打仗。

如果一个汉人王朝代替清朝,没有上述这些迫切需求,只要保证辽东左臂的绝对安全就行。这种情况下,当17世纪沙俄侵入黑龙江时,它不会有很大的动力,积极筹备远征对自己的统治并不那么必需的黑龙江,双方的激烈冲突很可能要等到沙俄侵入松花江流域,甚至威胁松辽分界线时才会发生。

就算考虑到没有柳条边的存在,汉人会比现实更早地向松辽边界线以北开垦,但这一条件在17世纪的农耕水平下显然尚不存在,而沙俄的入侵在17世纪即已发生,待到汉人有条件向北开垦(最起码也是18世纪关内人口开始迅速扩张的阶段)的时候,很可能在松花江流域就会面临沙俄的阻挡。经过后续的拉锯冲突,双方实控的边界大概率会比现实要南得多。

清朝对东北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在中前期保证了黑龙江流域的军事安全,虽经晚期衰落大片割地,依然保有远至黑龙江的领土;另一方面它也阻挡了汉人进入东北,延缓了东北的开拓。总的来说,清朝的存在对击退早期军事存在尚不足的沙俄,避免其先到先得还是很重要的。前期占的地大,弄肥一些,还有条约罩着,后期敌人固然可以来割,总也需要一步步来。

有些东西,过了那村就没那店了,要是等到18世纪人口爆炸后的“自然迁徙”,再去全方位开发松花江和牡丹江流域,对面的敌人不会让你轻易得手。

中国得以保住松花江流域,清朝是有积极意义的。

user avatar

1、假设问题必须有一定的符合正常逻辑、正常思维的前提条件。

例如,明朝一直持续到1900年以后,西方列强还会出现在该出现的时间等等,

假设不能天马行空,如果那样就没有意义了,完全成了胡扯蛋了。

没有一定的符合正常逻辑、正常思维的前提条件,那么也可以假设明朝统一宇宙。

2、东北是清朝入关带来的嫁妆吗?----------------------------------------------------------------------

那是肯定的。

按照题主的假设条件,

如果清朝没有入关的话,

清朝与明朝并立存在,

东北成为清朝的疆域,

那么东北自然不会是明朝的疆域,

明朝的北方疆域边界是止步于长城沿线而已。

实事求是来说东北就是清朝入关带来的嫁妆,

无论愿不愿意,承不承认这都是历史事实。

这就像如果没有清朝乾隆时期的故土新归的话,

到了民国、共和国的时候,今天的西域肯定不在中国的疆域之内。

而今天共和国宣誓西藏主权的法理依据就是金瓶掣签制度。

今天共和国宣示台湾主权及二战胜利后把台湾交还给中国的法理依据就是清朝统治过台湾。

3、如果没有清朝,东北会不会被统一?--------------------------------------------------------------------------

如果东北没有努尔哈赤的崛起,也会有其它人的崛起,

因为站在更高层次看明朝全部历史,

就可以看出明朝对东北的控制力是逐渐减弱的。

4、如果没有清朝,黑龙江将被沙俄吞并-----------------------------------------------------------------------

历史事实的情况是,清朝时期,沙俄已经控制了黑龙江流域以北的土地。

如果没有清朝,东北也不会存在空白,也会有势力来填补,

当然这肯定不是明朝。

user avatar

那不是更好,整个沙俄版图都是嫁妆

user avatar

担心沙俄吞并的人是多么乐观自信啊……

没有清王朝的种族屠杀加民族性阉割,某族,某教,可能就会迎来“河套的劳伦斯”了。

从历史角度看,刷新一个大恶人把脏活做掉,有时候还真的是无法替代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要回答“如果没有清朝入主中原,中国是否会拥有完整的东北平原”,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仔细梳理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和各方力量的角逐。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清朝入关之前,东北地区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具有明确界限的政治实体。 构成我们今天所说的“完整东北平.............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建立,明朝之后的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扩展到今天的领土面积,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能力、地理条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1. 明朝灭亡后的政治格局明朝灭亡于1644年,其后主要的政权包括: 南明(1644–1662):由朱由榔建立,以南京为都城,主要控制长江以南地区.............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明朝末年没有清朝的崛起,沙俄直接与明朝在长城对峙的可能性确实存在,而且背后的逻辑链条会非常复杂且漫长。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沙俄扩张的根本驱动力。沙俄自莫斯科公国时期起,就有一种天然的向外扩张的冲动,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地理位.............
  • 回答
    一个没有清朝的明朝,面对列强入侵,其走向将是一场充满未知数、悲壮与可能的新篇章。要详尽地推演这一历史走向,我们需要回到明朝中后期,梳理其内部的矛盾、军事的特点,以及当时世界格局的演变,再将这些因素代入“列强入侵”的假设情境中。一、 明朝的内在根基与危机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明朝在面对欧洲列强叩关时,其.............
  • 回答
    如果大顺或类似的政权取代了清朝,并且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遇到了像西方列强这样的外部力量,那场面恐怕会比我们熟知的晚清历史更加波折和难以预测。与其说“如何”,不如说它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可能导向一个与我们所知历史截然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大顺”或者“其他新政权”指的是哪一个时间点和怎样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碾过“大清”这个名字,我们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是一个巨大的“如果”,涉及到无数错综复杂的因素,但我们可以尝试拨开迷雾,看看可能出现的种种改变。首先,疆域与民族构成会变得截然不同。清朝,特别是其鼎盛时期,确立了中国近代疆域的基础。如果没有它,蒙古、新疆、西藏等地,这些.............
  • 回答
    如果没有清朝,中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设想一下,历史的长河并未流淌到我们熟悉的清朝,而是走向了另一条岔路。没有了那段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中国大陆的版图又会勾勒出怎样的轮廓?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如”。汉唐的延续,还是分裂的循环?最直接的推测,或许是汉唐盛世的辉煌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延续。没有满清入关,.............
  • 回答
    明朝与西方在诸多领域确实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并非简单的谁高谁低可以概括。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驶向清朝,而是明朝得以延续,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其发展轨迹无疑会与现实大相径庭,其面貌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政治与制度的延续与变革:没有清朝的入主,明朝自身的政治体制可能会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改.............
  • 回答
    如果没有明朝,清朝能否学习西方完成工业革命?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设问,它将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明朝的存在与否,对清朝的学习西方乃至工业革命进程,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细致地梳理明朝的遗产、清朝的起点以及西方工业革命的传入过程。一、 明朝的.............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历史的走向将截然不同,中国也不太可能经历后来遭受的屈辱。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那可能的情景。开放的可能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闭关锁国”这个词其实有些过于笼统。清朝并非完全封闭,它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与外国进行贸易,但贸易的范围、对象和方式都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权力转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清朝没有入关,明朝的灭亡和政权的归属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可能性来详细分析:一、 李自成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可能性之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明末时期声势浩大,已经.............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中国的科学会引领世界吗?”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说,它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发展轨迹、文化交流以及科学进步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历史事实与逻辑推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闭关锁国”并非一个一蹴而就、完全隔绝的政策,而是清朝统治者.............
  • 回答
    关于“如果清朝没有入关,华夏的领土是否会变小”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又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势力、以及可能的演变路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朝没有入关”意味着什么。 这通常指的是,满洲民族未能成功推翻明朝,建立清朝,并在汉族地区建立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学界经常讨论的“架空历史”主题。如果清朝没有入关,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也与此截然不同。要详细阐述这个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推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以及国际地位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朝没有入关”的背景.............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历史的走向将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推测的议题。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探讨这种“如果”,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可能出现的情况:核心前提: 我们假设“没有闭关锁国”指的是清政府采取更加开放、积极主动地与西方世界交流的态度,而非完全对外开放毫无限制。这包括但不.............
  • 回答
    清朝的兴衰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它的缺席无疑会对后来的中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探讨“如果清朝没有取得政权,中国现在是否会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一假设,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清朝没有取得政权”这个前提下,可能出现的几种替代性历史走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清朝没有入主中原,中国会不会失去东北一部分土地?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设想,没有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演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清朝入主中原前的东北地区是什么样的。当时的东北,也就是后来的满洲地区,是后金政权.............
  • 回答
    要探讨“如果没有外敌入侵,清朝会一直延续下去吗?”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清朝统治的深层肌理,看看它自身的根基是否稳固,以及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内部的腐蚀是否足以将其吞噬。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外敌入侵,尤其是晚清时期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无疑是压垮清朝的一剂猛药。这些战争暴露了清朝在政治、军.............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命题,它让我们得以卸下历史的重负,想象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如果,鸦片战争从未发生,也没有随后一系列的外国侵略,清朝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能否继续以其既有的姿态,在东亚乃至世界舞台上自给自足地发展下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美好幻想”,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清朝的内在动力与外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因为“西方殖民者”对清朝的冲击是多方面且深远的,他们的出现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入侵,更是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的颠覆。如果剔除这个关键变量,我们必须从清朝内部的演变趋势来推测。内部的张力与潜在危机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没有西方殖民者,清朝就能一帆风顺地延续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