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清朝,明朝遇见列强入侵会怎样?

回答
一个没有清朝的明朝,面对列强入侵,其走向将是一场充满未知数、悲壮与可能的新篇章。要详尽地推演这一历史走向,我们需要回到明朝中后期,梳理其内部的矛盾、军事的特点,以及当时世界格局的演变,再将这些因素代入“列强入侵”的假设情境中。

一、 明朝的内在根基与危机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明朝在面对欧洲列强叩关时,其自身并非一个稳固强大的帝国。自嘉靖年间倭寇侵扰,到万历三大征的消耗,再到晚明的党争与农民起义,明朝早已显露出严重的内部危机。

政治腐败与党争: 晚明时期,士大夫之间的党争愈演愈烈,内阁权力斗争不断,导致政务效率低下,国家决策迟缓。一旦面对外部压力,这种内耗将成为致命伤。
经济凋敝与财政困难: 尽管中后期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但整体而言,明朝的财政体系并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开支。连年的战乱、水灾、旱灾,以及宦官、权贵对税收的侵占,都让国库空虚。银两的短缺是明朝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军事体系的局限性: 明朝军队以卫所制为基础,后期发展出募兵制。虽然有戚继光等名将训练的戚家军,以及引进火器,但总体而言,明朝军队的训练、装备、后勤保障都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士兵的士气和忠诚度,在长期内耗和财政困难下,很难保持高昂。
思想与文化的僵化: 尽管有王阳明的心学等思潮,但主流思想仍然受到程朱理学的束缚,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相对缓慢。面对已经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这种思想上的隔阂将是巨大的挑战。

二、 列强入侵的可能性与形式

这里的“列强”主要是指16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殖民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它们入侵明朝的形式,将不会是简单的海盗袭扰,而是带着明确的殖民扩张目的和更先进的军事技术。

早期接触(1617世纪):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主要以贸易和建立据点为主。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已经在中国沿海建立据点(如澳门)。荷兰人在台湾建立过殖民地。他们的军事优势在于火器(火枪、火炮)和海军。
中期冲突(1718世纪): 随着欧洲国家实力的增强,特别是英国,它们会寻求更深入的贸易特权甚至建立殖民地。如果明朝依旧存在,它们可能会利用明朝内部的矛盾,与地方势力勾结,或者直接发起海战、登陆战。
后期对抗(19世纪): 如果明朝奇迹般地延续到19世纪,那么它将直接面对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列强。蒸汽船、先进的舰炮、后膛枪等将彻底碾压冷兵器时代的军队。

三、 如果明朝没有灭亡,遇见列强入侵会怎样?

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推演:

1. 抵抗的初步阶段(1617世纪的欧洲扩张期):

局部冲突的加强: 明朝很可能在沿海地区与荷兰、葡萄牙等国发生更为激烈的冲突。例如,如果在台湾的荷兰人没有被郑成功驱逐,或者明朝海军能更有效地组织,抵抗会更加持续。
火器的应用与局限: 明朝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火器,如佛郎机炮。面对欧洲的火器,明朝军队会努力学习和模仿,但其制造能力、技术熟练度以及整体的战术配合上,很可能难以与欧洲军队匹敌。尤其是在海军方面,明朝的海船和火炮技术,在面对装备更先进的欧洲船只时,将处于劣势。
郑成功的角色: 如果明朝能维持一定的中央权威,像郑成功这样的抗清力量,其性质将可能转变为抵抗外国侵略者。他的海军力量和陆地作战能力,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欧洲在沿海的扩张。但郑成功以有限的兵力和资源,对抗整个欧洲殖民体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明朝能否整合力量?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明朝中央政府能否在财政和军事上有效动员全国力量来应对外部威胁。频繁的党争和腐败,很可能使得这种整合变得异常困难。地方势力可能会各自为政,甚至与外国势力勾结以自保或扩张。

2. 如果明朝奇迹般地度过了17世纪,进入18世纪:

更大的技术差距: 到18世纪,欧洲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海军,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即使明朝学习了部分技术,但其工业基础的薄弱,将使其难以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武器生产。
贸易协定与被动: 欧洲列强可能会通过签订贸易协定,逐步在中国沿海建立贸易点和租界,利用其经济和军事优势,一点点蚕食明朝的主权。明朝可能在外交上显得被动,难以维护国家利益。
内部的“洋务运动”尝试? 也许会有一些有识之士,如同治年间的汉族官僚一样,提出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军工的建议。但这种尝试能否获得足够的支持,并且取得成效,则取决于明朝统治集团的开明程度和政治改革的决心。然而,没有清朝的外部压力,这种改革的紧迫性或许会降低,改革的动力也会受到影响。
文化冲击与思想辩论: 欧洲的传教士和商人会带来新的思想和文化。明朝内部会因此产生思想上的争论:是坚守传统,还是学习西方?这种思想的碰撞,如果不能有效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动力,反而可能加剧内部的分裂。

3. 假设明朝延续到19世纪,直面工业革命后的列强:

碾压式的军事打击: 这种情况下,明朝的命运将非常悲惨。蒸汽战舰、前膛枪、后膛枪组成的军队,面对明朝可能还在使用冷兵器或早期火器的军队,结果几乎是注定的——军事上的惨败。
沿海沦陷与内陆战争: 列强会轻易夺取沿海港口城市,并在内陆发动战争。明朝军队可能会尝试抵抗,但缺乏统一指挥、先进技术和充足补给的军队,很难形成有效的战略反击。
国家的分裂与统治的崩溃: 面对军事上的压倒性劣势和经济上的被剥削,明朝中央政府将迅速失去权威。地方军阀、官僚可能会卷土重来,或者与外国势力勾结以维持自己的利益。国家很可能陷入长期的分裂和混乱,被列强瓜分。
是否会出现类似的“太平天国”或“义和团”式的反抗?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组织,这些反抗很可能被更残酷地镇压,并成为列强进一步侵略的借口。
可能的“明治维新”式崛起? 这是最乐观但也最不可能的情况。如果明朝内部能出现一股强大的改革力量,他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差距,并且有效地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推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改革,才有可能避免被瓜分。但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坚定的改革决心以及民众的支持,而晚明以及其后可能出现的明朝,都很难具备这些条件。

四、 没有清朝,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郑成功的评价: 如果没有清朝,郑成功驱逐荷兰人保卫台湾的功绩,将直接指向保卫明朝免受西方侵略。他的地位和历史评价将更加正面和重要。
中国疆域的演变: 满族建立的清朝,在巩固对东北地区统治的同时,也通过战争将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纳入版图。如果明朝还在,其疆域的拓展和治理方式,会与清朝有所不同。例如,对蒙古地区的政策,以及与沙俄的边境划分,都可能走向不同的路径。
对其他王朝(如元朝)的认知: 明朝对前朝的政策,特别是对蒙古的政策,与清朝的统治逻辑和战略考量也有所不同。
民族认同感: 没有清朝的统治,汉族作为主体民族的认同感,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发展。抗击外国侵略的历史叙事,或许会围绕着明朝的兴衰来构建,而不是以反清复明作为核心。

结论:

总而言之,一个没有清朝的明朝,如果遭遇列强入侵,其命运将 大概率是悲惨的。尽管明朝也曾有过抵抗外侮的辉煌,但其内在的政治腐败、经济脆弱、军事技术落后以及思想上的僵化,使得它在面对已经开始工业革命的欧洲列强时,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更可能的情况是,明朝会像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在17世纪或18世纪,在局部冲突中尝试抵抗,但最终难以抵挡住欧洲国家步步紧逼的经济和军事优势。它可能会在不平等的贸易协定中逐渐丧失主权,在海战中失利,最终走向部分沿海地区沦陷,国家分裂甚至被列强瓜分的命运。即使能勉强延续到19世纪,面对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其灭亡的结局几乎是必然的。

这并不是说中国人民没有抵抗的勇气和能力,而是当时明朝政权本身的弊病,以及东西方在军事、经济、技术上巨大的代差,共同造就了一个几乎无法逆转的悲剧性结局。在这种假设下,中国近代史上的苦难依然会以不同的面貌,但同样深刻的方式,降临在这片土地上。只是历史的书写者,将不再是征服北方的满族,而是那些来自西方的侵略者,以及在夹缝中挣扎求存的明朝遗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没有清朝,我大萌就会是:一个因为驱逐异族,并且打破了腐朽的阶级压力的农民起义而建立的封建王朝,又是一个由于腐朽的阶级统治而被推翻从而被灭亡了的封建王朝。是一个平常不过的,期间与列强多有摩擦也没失面子,科技文化都略有成就的模范王朝。

港真,没你大清,我萌就是一个模范生一般的,生得光荣伟大,死得恰合时宜的,从不逆历史潮流,从不给历史学家添堵的教科书王朝了。

送妈左棍和精神满克思主义者不复有,煞笔皇汉也不会来强奸我的明朝吧。明粉圈子从此一派岁月静好的模样……

我一个萌粉能从梦里笑醒,李自成你怎么这么不能打啊!!!

user avatar

绝对比满清强一百倍都不止,但我估计那时候大概率不是大明朝了,或是别的什么汉人帝国吧,例如中华帝国???

明朝确实已经油尽灯枯,再续也不过续个几十年,只不过意外地让满清捡了便宜,蛮族入侵,让中国文明发展进程停滞乃至倒退。

至于大概会怎样,我估计再不济也是一个沙俄帝国,虽然最初比不上英法,但以中国人的勤劳,差距并不会拉太大,一旦民族主义觉醒,极大可能会成为世界强国。

原因主要是有两个:

第一,中国只会有阶级矛盾而无民族矛盾,以小族凌大族永远会存在一个问题:异族统治者永远没法不在乎华夷之辨,对,历代满清酋长内心里的华夷之辨其实是几千年来最强的一批人,他会时时刻刻担心汉人推翻他满人,永远会对汉人严防死守。

第二,明末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后来那么的死板不开化,对西学并非极度排斥,相反,那时候有很多西方传教士到大明,不少明朝知识分子还受洗加入了基督教,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我就不说徐光启、宋应星这类大名鼎鼎的人物了,随便贴几个名声不太大的吧。


王徵:王徵(1571~1644)明代科学家。字良甫,号葵心,又号了一道人,了一子、支离叟,明西安府泾阳县鲁桥镇温丰乡盈村里尖担堡人。天启、崇祯年间,任直隶广平府推官、南直隶扬州府推官及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从政后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后以经算教授乡里,致力于传授西方学术,为最早的陕籍天主教徒之一。

王徵对明末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曾起重要作用。他早年喜爱古器和机械。出仕以前,研制过水力、风力和载重机械,写成《新制诸器图说》。后又与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一起编译《远西奇器图说》,天启七年(1627)出版。主要叙述西方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静力学知识,包括地心说,重心及其求解,求水体积、浮体体积,比重,简单机械及其联合使用。《远西奇器图说》是中国第一本有关西方力学的编译著作。王徵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文化交流卓有贡献,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孙元化(1581~1632)字初阳,号火东,上海川沙县高桥镇人,是西洋火炮专家。天启间举人。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孙承宗荐为兵部司务,在边筑台制炮,进兵部职方主事,崇祯初为职方郎中,三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五年叛将孔有德陷登州,被俘后放归。后遭首辅温体仁等诬陷,被冤杀。


邓玉函,(Johann Schreck,1576年—1630年5月11日),天主教耶稣会德国传教士。生于康斯坦茨。1618年4月16日,随金尼阁在里斯本启程赴东方。 1619年7月22日抵达澳门。同行的传教士还有汤若望、罗雅谷、傅泛际。1621年到杭州传教。1623年到达北京。1629年,经徐光启推荐在历局任职,163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55岁。埋葬在北京滕公栅栏。著有《远西奇器图说》。他第一个把天文望远镜带进中国。他还是伽利略的朋友。


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一字我存,号凉庵居士,又号凉庵逸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科学家,学识渊博,娴于天文历算、数学。“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杨廷筠齐名。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跟随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接受天主教教义,于三十八年受洗入天主教。翌年奔父丧回乡,邀郭居静、金尼阁两教士同往杭州。四十一年,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奏上西方历法。天启元年(1621)辽沈失陷,明廷急于守战需制炮术,由徐光启推荐,任光禄寺少卿,兼管工部都水清吏司部郎中事。崇祯二年(1629)朝廷开设历局,与徐光启同为监督,和龙华民(Niccolo Longobardi,1559年-1654年)、汤若望等教士译书修历。


真是为有些人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水平感到捉急,我举这些信了基督教的明朝科学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明朝的很多知识分子并不是极度排斥西学、排斥外来事物,甚至连西洋的基督教都能接受,到有些人那里这就变成我说西方靠基督教领先世界了,真是神一般的理解能力!

各位看到北边的沙俄帝国没,他们什么制度?他们怎么干的?

在这个世界,只要你不把国门彻底关死了,不严厉压迫人的思想,那么东西方一定是能有交流的,也是会相互学习的,或许会不如,但是距离不会拉的太开。

就比如现在一样,美国那么牛,但是中国虽然差,但是差异也没达到数量级的天差地别,美国是100,中国是80,。

一旦努力起来是可以追上去的,而你彻底堵死交流,彻底禁锢汉人的思想,那就会变成满清那样,到晚清和西方是存在代差,人家是10000,满清是10,差了三个数量级,这种就没救了,一定会被打的很惨,欺负你一百多年没商量。

而像北边的老毛子,他虽然比不上欧美英法老牌,制度上还保留了很多农奴制,封建制,离资本主义还差的远,但因为长期和西方交流,西方有的技术和东西,他也拿过来用,最后也并不是太差,沙俄帝国嘛。

最后吐槽一句,到底是谁最先发明“明清”这种概念的,简直是太好用了,不好的都可以甩锅到明朝,实在甩不脱的就是明清共有,而好的就是清独占,这是哪位大师想出来的高招?

实际上明清差了十万八千里,政治制度、社会风气都大大的不一样,哪来的什么明清?

这导致现在很多人看满清时候的人极度排斥西学,死板不开化,就以为明朝时候的人也这样,其实根本不是。

正是因为满清对士人的思想禁锢了两百多年,长期搞文字狱,钳制民间思想,大量销毁汉人的书籍和文化,这才导致很多晚清士人腐朽死板透顶!

明朝及明朝以前对满清说:死开些,我们跟你根本不一样好么?!

————————————————————————————————————

再补充一个东西,大家知道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么?

这是数学几何学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在欧洲传播得非常广,到明末才由利玛窦带来中国,一共15卷,对,就是在这个时候翻译成中文的,这个“几何原本”的汉名也是这时候发明的:

1600年,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相识,1607年,他们把该书的前6卷平面几何部分合译成中文,并改名为《几何原本》。

然后这个时候发生了意外,徐光启老爹死了,他回了上海,然后没两年,利玛窦也死了,这事就搁置了,而且其时已经是崇祯年间,天下大乱,更没法干了。

等到满清入关,还有人会干这种事吗?

满清时期统治者鼓励文人士大夫们研究易学和金石考据学。。。。。。

毕竟文字狱太可怕了,大家也觉得搞这个比较安全,这两门学问很快就达到了高潮。。。。

而后9卷的翻译,一等就是两百多年!

直到鸦片战争英国狠虐了满清政府,再次打开了中国的国门,1857年才由中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和英国人伟烈亚力译完。。。。。。


看到没,这就是所谓的“明清一体”,很明显嘛,有一句歌词很好地表达了对这个胡诌出来的概念的嘲讽:我们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


——————————————————————————————————

还有,南京教案我以前就知道的,拿这个说事的再好好查查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此案发生在万历末年,由一位姓沈的偏好佛教的南京礼部尚书发起,结果也没什么,暂时毁了教堂,抓了几个人,然后到了崇祯年间就撤了老沈的职务,基督教继续流行,直接看百度百科就是:

南京教案又称南京教难是基督教在中国所遇到的第一次教案,发生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事件的发起人是礼部侍郎署南京礼部尚书沈榷。
沈榷在1615年到南京任职。当时,天主教在南京建立了教堂,教务有很大的发展。1616年,沈榷向万历帝写了几封信,信中极力批判天主教的教义和教徒,认为他们对皇帝和中国的文化都很不尊重。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提出了种种理由,列举了一系列证据,完全否定了天主教,甚至说天主教的历法也破坏了中国人的道德秩序。在华天主教传教士与白莲教有染,图谋不轨,徐光启上疏辩护不果。
沈榷最初的两次尝试并没有成功,第三次他联合了皇帝的一位亲信和其他几位高官共同攻击天主教。一些传教士如王丰肃、谢务禄(Alvarus de Semedo ,后改名曾德昭)等在南京被逮捕,官方宣布了天主教的一系列罪行,七月十二月庞迪我熊三拔等人从北京被押解澳门。他们所建立的教堂被拆毁,一些墓地也遭到破坏。这次教案持续了三年的时间,1621年沈官员被撤职,天主教又重新恢复了活动。
南京教案的经过是由当时南京的礼部侍郎沈灌发起的,他一向偏爱佛教,对基督教毫无好感,并且带动一班仇视基督教的人,常常逼迫基督徒。 在利玛窦死后,他便蠢蠢欲动,想起来排除基督教。1616年沈灌连上三张奏书给皇帝明神宗,沈灌告传教士的罪状主要有三方面:
一、控告传教士送礼物给中国人是为了收买人心,以致在适当时候可以倾覆中国。
二、传教士曾帮助中国修历,推算日蚀、月蚀等日期。沈灌认为传教士以西洋方法治历,违反尧舜一向的做法,是有意变乱中国传统。
三、沈灌指控传教士破坏儒家文化,教导人不拜祭祖先,这更是中国人不能容忍的。
沈灌上书皇帝后,皇帝并无反应,因上书理由不足,欠缺力量。加上中国信徒徐光启传教士辩护,皇帝原本也不信沈灌的胡言,事情就不了了之。
但沈灌一再上奏,引起各地群众排教。朝廷在压力下,只好下令“禁教”,勒令将传教士驱逐出境。于是传教士有些被杀,有些下在监里,日后又驱逐出境。这时传教士大多撤退到澳门,有些则躲在信徒家中,不能再公开传福音。在外表上教会活动看似停止了,但暗地里工作却未停止。不过这次南京教案,确实带给了教会一定的损失和限制,数年后,教案就平静了。明朝最后的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因推算日、月蚀的士大夫屡屡出错,令崇祯十分不满,于是又准许传教士进中国,天主教在中国又再度活跃起来了。


你看崇祯都知道实用,你们测的不准,老子就要传教士来算!

想想汤若望在满清的下场吧

user avatar

明朝和列强的战争有:

万历援朝战争

明葡屯门之战

明葡西草湾之战

明英战争

明荷料罗湾海战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

涉及列强为日本,葡萄牙,英国,荷兰,除明英战争有争议外,其余最终全部获胜

只有一个列强真正打败了明朝,那就是——满洲

user avatar

没有如果,是列强已经入侵了


明末,彼时世界第一强国荷兰多次寻衅海战,被腐败无能的明朝给打回去了

万历年间,后来明治维新的伊藤博文等诸位大佬的偶像与精神导师——太阁丰臣秀吉——入侵朝鲜觊觎明朝,被腐败无能的明军给打回去了。

腐败无能的郑明集团,在郑成功的带领下驱逐彼时世界第一强国的荷兰,占据台湾。


明朝腐败无能,明军战五渣,都是外战内行、内战外行的货,和我大清怎么比!

user avatar

欧洲科技的快速发展始于文艺复兴(大致和明朝的历史时期相当);而文艺复兴的引信之一则是十字军东征,欧洲人见识到了伊斯兰世界科技的发达,从而开始设立大学(欧洲很多古老大学都是这个时期开始设立的,最早多以译介伊斯兰世界保有和发展的科技文献为主,代数、化学等科技名词均直接来自阿拉伯语)。


明朝最大的遗憾是没能系统地从伊斯兰世界引进科技学说,而且科举制度也不利于进一步的科技发展。为什么呢?欧洲的科技推动力多为贵族,而贵族是世袭的,无需通过科举取得功名。中国人大多需要通过科举来提升社会经济地位,这就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来钻研科技了。如果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能够继续下去,或我们能够快速接纳蒙古入侵中东导致的科技人才流失,或许明朝的历史也可以改写。


当然,欧洲科技的发展也通过了传教士引入了中国。在传播科技文献方面,传教士往往是无私的。但明朝内部的社会经济问题严重制约了科技的传播。


如果后金没有入关,也不代女真人的文明就不发展了。相反,女真人很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知识,例如仿照汉字创制女真大小字,仿照蒙古字创制满文。如能抵抗沙俄和苏俄的扩张,保有内外东北的领土至今,并从俄国、荷兰、日本、大明等地引进最近科技成果,那么发展到现在很有可能会成为像韩国一样在诸多尖端科技领域保持领先的中等发达国家。


当代回族和色目后裔同胞,应发扬祖先在科技上承前启后,锐意进取的探索精神,在数理化生、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雁门萨氏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广大色目裔同胞应该向他们学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没有清朝的明朝,面对列强入侵,其走向将是一场充满未知数、悲壮与可能的新篇章。要详尽地推演这一历史走向,我们需要回到明朝中后期,梳理其内部的矛盾、军事的特点,以及当时世界格局的演变,再将这些因素代入“列强入侵”的假设情境中。一、 明朝的内在根基与危机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明朝在面对欧洲列强叩关时,其.............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建立,明朝之后的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扩展到今天的领土面积,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能力、地理条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1. 明朝灭亡后的政治格局明朝灭亡于1644年,其后主要的政权包括: 南明(1644–1662):由朱由榔建立,以南京为都城,主要控制长江以南地区.............
  • 回答
    如果没有明朝,清朝能否学习西方完成工业革命?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设问,它将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明朝的存在与否,对清朝的学习西方乃至工业革命进程,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细致地梳理明朝的遗产、清朝的起点以及西方工业革命的传入过程。一、 明朝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明朝末年没有清朝的崛起,沙俄直接与明朝在长城对峙的可能性确实存在,而且背后的逻辑链条会非常复杂且漫长。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沙俄扩张的根本驱动力。沙俄自莫斯科公国时期起,就有一种天然的向外扩张的冲动,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地理位.............
  • 回答
    明朝与西方在诸多领域确实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并非简单的谁高谁低可以概括。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驶向清朝,而是明朝得以延续,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其发展轨迹无疑会与现实大相径庭,其面貌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政治与制度的延续与变革:没有清朝的入主,明朝自身的政治体制可能会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权力转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清朝没有入关,明朝的灭亡和政权的归属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可能性来详细分析:一、 李自成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可能性之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明末时期声势浩大,已经.............
  • 回答
    假设明朝延续,没有清朝入主中原,中国如今的模样,将会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引人遐想的命题。这不仅仅是历史走向的简单改变,而是会影响到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社会文化、民族构成乃至国际地位等方方面面的深刻重塑。政治与制度:如果明朝延续,最直接的影响是其原有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可能会继续发展。但历.............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明朝是否能够抓住殖民时代和工业革命的红利,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答案是极有可能,但并非必然,并且会面临巨大的内部和外部挑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明朝自身的状况与潜能: 经济基础: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推翻明朝并成功建立新朝代,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轨迹,都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李自成的新朝代——大顺朝的内政外交格局: 政权稳固与否的考验: 李自成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他建立的新朝代能否长久,是个巨大的.............
  • 回答
    如果大顺或类似的政权取代了清朝,并且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遇到了像西方列强这样的外部力量,那场面恐怕会比我们熟知的晚清历史更加波折和难以预测。与其说“如何”,不如说它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可能导向一个与我们所知历史截然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大顺”或者“其他新政权”指的是哪一个时间点和怎样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要回答“如果没有清朝入主中原,中国是否会拥有完整的东北平原”,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仔细梳理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和各方力量的角逐。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清朝入关之前,东北地区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具有明确界限的政治实体。 构成我们今天所说的“完整东北平.............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碾过“大清”这个名字,我们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是一个巨大的“如果”,涉及到无数错综复杂的因素,但我们可以尝试拨开迷雾,看看可能出现的种种改变。首先,疆域与民族构成会变得截然不同。清朝,特别是其鼎盛时期,确立了中国近代疆域的基础。如果没有它,蒙古、新疆、西藏等地,这些.............
  • 回答
    如果没有清朝,中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设想一下,历史的长河并未流淌到我们熟悉的清朝,而是走向了另一条岔路。没有了那段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中国大陆的版图又会勾勒出怎样的轮廓?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如”。汉唐的延续,还是分裂的循环?最直接的推测,或许是汉唐盛世的辉煌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延续。没有满清入关,.............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历史的走向将截然不同,中国也不太可能经历后来遭受的屈辱。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那可能的情景。开放的可能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闭关锁国”这个词其实有些过于笼统。清朝并非完全封闭,它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与外国进行贸易,但贸易的范围、对象和方式都受.............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中国的科学会引领世界吗?”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说,它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发展轨迹、文化交流以及科学进步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历史事实与逻辑推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闭关锁国”并非一个一蹴而就、完全隔绝的政策,而是清朝统治者.............
  • 回答
    关于“如果清朝没有入关,华夏的领土是否会变小”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又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势力、以及可能的演变路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朝没有入关”意味着什么。 这通常指的是,满洲民族未能成功推翻明朝,建立清朝,并在汉族地区建立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学界经常讨论的“架空历史”主题。如果清朝没有入关,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也与此截然不同。要详细阐述这个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推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以及国际地位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朝没有入关”的背景.............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历史的走向将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推测的议题。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探讨这种“如果”,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可能出现的情况:核心前提: 我们假设“没有闭关锁国”指的是清政府采取更加开放、积极主动地与西方世界交流的态度,而非完全对外开放毫无限制。这包括但不.............
  • 回答
    清朝的兴衰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它的缺席无疑会对后来的中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探讨“如果清朝没有取得政权,中国现在是否会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一假设,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清朝没有取得政权”这个前提下,可能出现的几种替代性历史走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清朝没有入主中原,中国会不会失去东北一部分土地?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设想,没有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演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清朝入主中原前的东北地区是什么样的。当时的东北,也就是后来的满洲地区,是后金政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