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清朝当年没有闭关锁国,紧跟时代发展趋势,进行一工革和二工革,近代史会怎么样?

回答
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思,但要深入探讨清朝若未闭关锁国,反而积极推进工业革命,近代史会走向何方,则需要我们抛开事后诸葛亮的视角,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内在逻辑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推演。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清朝并非一开始就铁板一块地“闭关锁国”。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对外贸易和交流并未完全中断,只是在某些港口和商品上有严格限制,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维护统治稳定和应对西方传教士渗透的考量。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更多的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指代其抵制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的引入,以及对对外开放采取的消极态度。

那么,假设清朝从康雍乾时期便开始意识到工业革命的趋势,并且积极效仿西方,进行“一工革”和“二工革”,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工业革命的早期启动与深远影响: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行: 如果清朝能够主动派遣人员学习西方先进的机械制造、冶金技术、蒸汽动力等,并鼓励国内工匠研究和模仿,那么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远早于洋务运动。我们可以设想,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中国可能就会出现自己的蒸汽机、纺织机、以及初步的近代兵工厂。这并非空中楼阁,因为中国古代已有相当发达的手工业和科学技术基础,只是缺乏系统性的研发和组织。
经济结构的转型: 随着机器生产的引入,传统的自然经济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手工业者可能被迫转型,城市化进程会加速,新的工商业阶层将逐渐崛起。中国的经济重心将从农业逐渐向工业转移。
军事力量的现代化: 拥有自主制造的近代化武器装备,清朝军队的战斗力将大大提升。这将彻底改变其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被动局面。即使不能完全匹敌,但至少能形成更有效的抵抗,降低被轻易击败的几率。

二、 政治体制的潜在变革:

君主立宪的可能? 这是最关键也最难预测的一点。工业革命的兴起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新兴的工商业阶层会要求更多的政治参与权。如果清朝政府能够顺应这一趋势,进行适度的政治改革,例如引入议会制度、限制皇权、保障公民权利,那么可能出现一种“中国式的君主立宪”。这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有几分相似之处,只不过背景是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
官僚体系的改革: 工业化需要更高效、更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传统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八股取士将难以适应新的需求。政府可能会改革官僚选拔制度,吸纳技术人才和管理专才。
民族主义的催化剂: 工业化带来的国家实力提升,以及与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很可能会催生更强大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民族主义不再是简单的排外,而是建立在国家富强基础上的自信和独立。

三、 社会文化的演变:

思想的解放与碰撞: 积极引进西方科技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启蒙思想、自由主义、民主观念等将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这种思想的碰撞可能会比我们史实中更为激烈和早期,从而加速中国社会思想的现代化进程。
教育体系的改革: 工业化需要大量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中国可能会建立起现代化的大学和职业学校,培养工程师、科学家、经济学家等。传统的书院和私塾将逐渐被淘汰或转型。
社会阶层的流动: 新兴的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阶层将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传统的士绅阶层可能会受到挑战。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会增加。

四、 对外关系与国际地位:

与西方列强的关系重塑: 如果中国能够实现工业化,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将大大提升。虽然仍可能存在冲突,但西方列强将不得不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不再能轻易以武力压迫。中国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强国,甚至在全球事务中拥有发言权。
“殖民地半殖民地”命运的避免: 毫无疑问,如果清朝能够完成工业化,那么它将不会再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或半殖民地。甚至有可能,中国会成为输出资本和技术的国家。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一个富强、先进的中国,将对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命运也可能因此而改变。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其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改革的阻力: 任何深层的改革都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清朝内部保守势力强大,特权阶层会极力反对动摇其统治根基的改革。能否克服这些阻力,取决于当政者的魄力和智慧。
工业化的阵痛: 工业化并非一蹴而就,会带来劳工问题、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政府有能力去解决和应对。
文化融合的挑战: 如何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的同时,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照搬西方模式可能会导致文化的断裂和认同危机。
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 即使中国努力发展,也无法完全摆脱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列强的野心、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争夺,都可能成为中国崛起的潜在威胁。

总结来说,如果清朝能够紧跟时代趋势,积极推进工业革命,那么:

1. 中国不会经历我们史实中那样惨痛的近代屈辱史。 民族危机感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但不再是简单的落后挨打。
2.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会大大提前,且可能以更平稳、更自主的方式进行。
3. 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君主立宪甚至更激进的变革都有可能发生。
4. 中国的国际地位将显著提升,成为世界舞台上重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5. 中国人民的命运将与史实截然不同,也许不会有那么多的苦难和牺牲。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推演,历史的车轮一旦驶入某个方向,便难以轻易更改。但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更能让我们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以及一个国家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朝错失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时代赋予的转型契机。一个积极拥抱变革的清朝,其近代史的面貌,将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历史所无法比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论怎么样都会死,日本变法和中国办法本质不同的。

变法的本质就是拥抱工业化,在苏联之前,所有国家都是以资本家带动工业化,英法都是百年掠夺奠定的资本。

日本变法的核心,就是国家高效的支持资本家进行工业化运动。反观清朝行政体系老化,而且是全世界第一个以国家力量进行工业化之路,但是被行政体系老化拖累,开创者试错失败后,直接进地狱。

清朝的洋务运动,本来以官方资本贷款给商人,让他们自己进行工业化就好。

但是儒家对于商人的恐惧,导致清末洋务运动的大佬们,选择直接投资工业,其实就和国有企业性质差不多。

从英国到法国,再到日本、美国,都是依靠资本家实现工业化之路,而清朝选择了国家资本入场 ,这的确是大胆尝试,意识与改革领先于后来的德国军管经济,苏联的计划经济,但是公有经济需要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清朝根本不具备,结果自然不理想。

清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儒家社会,儒家社会支撑中国延续两千年的传承,可是问题是儒家社会整体是排斥商人的,而工业革命本质就是实业资本家以盈利驱动工厂进行生产,进而整个群体推动国家进步。

看看胡雪岩的路径,就是商人在儒家社会里的命运,胡雪岩作为左宗棠代理人,直接被李鸿章代理人们打掉,商人无法形成自己的阶级,无法和儒家官员阶层对抗

同时工厂需要的大量工人,那就要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这又要和掌握土地的儒家士绅阶层争夺土地和人,从基层到官员,实业资本家都是压制的阶层,没有人懂得实业资本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看看近代中国,实业资本家们的悲惨命运,民国时代大量实业资本家们被蒋介石压制剥削,本质也是如此。

而清朝商人整体地位都低,推动工业革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user avatar

先不论有没有可能做到,姑且假设可以,那结果就会如俄罗斯帝国一样解体。

………………………………………………………………

我在这里又要再一次强调: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一个垃圾翻译,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它的含义是“党同伐异的族群意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先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国家?

古希腊时期,欧洲人并没有正式的国家观念,社会共同体被认为是与血缘和出生地挂钩的城邦集合。直到罗马共和国末期,西塞罗把国家定义为共同秩序下的公民集合,“国家”才有了一个比较正式的定义。那么问题马上来了,“共同秩序”以什么为标准?由于古典时期的蒙昧,几乎全世界的人都把标准定义为“对神所授权的统治者的效忠”。所以古典时期国家的伦理界限和政治意义上的民族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它是君权边界的集合。

但这一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改变了。

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黑死病的打击,教廷的权威开始衰落,这一趋势以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为结果,这是基督教世俗化进程的标杆性事件。

神权的动摇必然伴随着对君权神授的质疑,17世纪,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君权的威严遭到进一步打击。资本主义建立于商业个体的交易,对个体财产的独立性和政治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本世纪后半叶,古典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约翰洛克出版了《政府论》,它驳斥了君权神授和世袭统治的合法性,论证了“政府是人为保护其自然状态(或者叫人权)而让渡权利形成的组织”,也就是国家主义(nationalism),私有财产作为人权而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开始成型。

新思想的萌发在18世纪发展为风行欧陆的启蒙运动,它最终摧毁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以法国大革命为界,标志着效忠王权的古典政治伦理的最终瓦解。由此衍生了新问题:君权否决以后,以什么标准来定义国家的伦理边界?人们想到了最简单的标志:族群。

公民权由“族”的属性来定义,我们“族”的人是拥有基本公民权利的国家“公民”,这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民族意识,而是把民族作为定义公民权利的标准,它的本质是上面提到的国家主义,所以这是同一个单词nationalism。一环扣一环,民族主义是资本主义解构古典神权所必然衍生的结果,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一族一国观念的形成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不可能只要capitalism,不要nationalism,无论统治者是谁都一样。

………………………………………………………………

19世纪中期以前的俄罗斯帝国和清朝差不多,都是帝国秩序下的王朝形态。但由于成天和西欧列强拼刺刀,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也不可避免地传入。克里米亚战争以后,沙俄试图推行民族主义,向民族国家转型,结果毫不意外地导致了帝国境内民族政治意识的崛起和沙皇权威的下滑,并造成王朝秩序的瓦解和一战结束后帝国的解体,只不过由于苏联的逆天续命,尸体到了1991年才入土罢了。

中国嘛,本位面的满清和民国并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教科书中民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这是王朝理念得以延续,内耗远小于苏联的根本原因。真要“想方设法跟上时代”,后果可以想见。由于地理隔离,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必然明显滞后于天天和列强密切接触的沙俄,一个比“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一环”的沙俄还穷还落后的大国分崩离析,那能不能在20世纪初冒出来一个“列宁”来挽救残局,恐怕就不太乐观了。

你接受了资本主义,就要接受资本主义的全部。

user avatar

清王朝前半段确实是闭关锁国

可是从1860开始就积极向西方学习了。

比如火车就比英国第一条铁路晚了80年,步枪就比西方晚了20年,电报晚了30年。

同样也进行了工业革命,但是结果却覆灭了。

这就是真正的近代史。


清朝的覆灭的唯一原因就是紧跟世界潮流,比如英国有君主立宪,日本也有君主立宪制。

清王朝都想学,但是学谁,大家出现分歧,争到最后,共和派胜出。

原因非常简单。

国家在转型,但是皇室却没有,他们依然站在旗人一边,而不是中国汉人地主新兴资产阶级或者是以汉官为代表新兴国有资产阶级一边。

本来新兴资产阶级是站在皇室一边。希望出现英式君主立宪。结果清皇室搞了一个皇室内阁。

而汉官为主的新兴国有资产阶级也支持皇室的日式君主立宪,结果清政府却废黜科举,而之后也没有颁布新的选官制度

两边都得罪了,大家不帮他。

而由外国华裔支持的共和派,借机崛起,走中下层军官路线,以及迎合各地帮会组织,所谓的反清复明。这样驱逐鞑虏光复中国提出,在清皇室得罪两大立宪派之后,逐渐成为主流。被所有人接受

这样才会有辛亥革命。。。。。


按照题主的逻辑,但凡清王朝,顺从民意,取得任何一方立宪派支持。他都不会覆灭。

甚至会挺过西方一战

抓住机会搞经济建设,可能依然是世界强国之一。

就没有后来的事情发展可是清王朝没有。

所以中国才陷入内乱。


而不是如同有些帖子说的,想稳固统治必然要闭关锁国。

这是不对的,所谓的闭关锁国,是一个国家根据自己问题,所做出的调整。

因为愚民生产力有限,他们不可能提高生产力,去满足国家日渐臃肿的人口,毕竟一个人一天不干活也得吃饭。

所以所谓闭关锁国,只是在有些时刻为了稳定国家所做出措施,而不是一成不改,因为不发展国家也会走向死亡,这是可以预见的。这点,清王朝即便是没有成人皇帝主持,仅靠一个女人,他们也是非常清楚的。

只不过清朝没有应对好开放之后的所遇到问题。

结果嗝屁了

user avatar

有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做例子,奥斯曼帝国和满清非常相似,都是少民临大国,一个人口占少数的异教异族征服了衰弱的文明,然后向文明的边缘地带扩张,在近代遭遇了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同之处是奥斯曼帝国是开放的,满清闭关锁国。另一个例子是日本,日本在黑船之前也闭关锁国,日本的变法起步晚于满清,但日本成功满清失败。

所以奥斯曼和满清失败原因是相同的,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少民临大国,出卖国家利益更有利于统治集团,搞工业革命和民族主义反而会刺激被统治的人口多数民族,推翻奥斯曼和满清。

现在已经有资料披露,满清康雍乾三代皇帝从传教士那里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欧洲时局,康熙本人就热衷于研究科技,乾隆对同时期的法国大革命有清晰的判断。与此同时满清严禁科技在民间的扩散,关闭学堂、搞文字狱,汉人的识字率大幅下降,整个文明被愚昧化野蛮化,最终也波及到旗人,以至于鸦片战争时满清上上下下都愚昧无知。

事实证明满清的做法利于稳固统治,只要没有外来者打破这滩死水。满清公派的留学生变成了推翻满清的鼓动者和领导者,满清取消科举后的读书人纷纷加入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直接力量。

结论就是满清越早开放,越早被推翻。

user avatar

清朝的根基是少数民族采用殖民思路来统治人数众多的汉族,权力和资源都捏在八旗子弟手里,汉族人只能被踩在底下,清朝的地位才会稳固。

一旦进行一二次革命,汉族因为人多,文化水平整体素质更高,全族人力就会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同时会拿到更多的财富和资源,变相削弱八旗子弟的权力和地位,威胁清朝的根基和统治。

清朝要发展,首先要推翻的是清朝既得利益集团自己,就是所谓的八旗子弟集团,皇帝把自己的江山让出来。

清朝注定被推翻,就清朝自己而言,这是无解的题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