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畔论坛「iPad 门」事件?反映出当下校园中的哪些矛盾和问题?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畔论坛的“iPad门”事件,可以说是当下高校校园里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的集中爆发点。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也确实触及了不少敏感的神经。

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具体说来,“iPad门”事件大概是这样的:有学生在清水河畔论坛上发帖,匿名爆料称,学校某位教师在课堂上,用一种近乎强迫的方式,要求学生购买他推荐的iPad,并且暗示购买了iPad的学生会得到“照顾”,比如在课堂参与度、作业评分等方面享有优势。帖子里还附带了一些模糊的截图或录音片段,作为证据。

这个爆料一出来,立刻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千层浪。首先,大家会质疑的是,教育和学习本应是纯粹的,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和引导思考,而不是利用职权或者制造机会来推销商品。这种行为,无论背后有多少复杂的理由,都触碰了教育的底线,有损师道尊严。

接着,论坛上立刻涌现了各种声音。一部分学生对此感到愤怒和不满,认为这是对他们学习机会的不公平对待,是对教学资源的滥用,更是对他们作为学生权益的漠视。他们担心,如果不配合,可能会在学习上受到影响,这让他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另一部分人则相对谨慎,或者提出了一些质疑。他们可能会说,爆料的证据是否充分,是否存在误解,或者说这只是个别现象,不代表全体教师。也有人会从现实角度出发,认为购买iPad可能是为了更方便地进行某些学习活动,老师的推荐或许也是出于教学上的考虑。当然,还有一些人可能会站出来为老师辩护,认为这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歪曲了事实。

随着讨论的深入,事件的焦点也开始转移。学校方面为了平息事态,可能会介入调查,要求相关当事人提供说明。论坛上也会出现一些关于学校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学生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讨论。

反映出的矛盾和问题

“iPad门”事件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绝非偶然。它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高校校园中一些普遍存在的,但又常常被掩盖或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1. 教育功利化与教师职业道德的边界模糊:
功利性渗透教育: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很多事情都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教育本应是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圣地,但在一些情况下,也难免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例如,某些课程可能被设计得越来越“实用”,甚至与某些产品或技能绑定,而这种绑定有时会演变成利益链条。
教师的“变现”冲动: 有些教师可能面临科研压力、生活成本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将自身知识、资源或影响力“变现”的冲动。这种冲动如果失去约束,就容易滑向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在“iPad门”事件中,这种“变现”可能就体现在以教学“优惠”为诱饵来推销产品。
师德底线的挑战: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育的基石。利用教学机会推销产品,尤其是以“照顾”学生为名,这无疑是对师德的严重挑战。它破坏了师生之间本应有的信任和尊重,也玷污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2. 学生权益与教师权力之间的张力:
学生在权力结构中的弱势地位: 在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权力结构中,教师通常掌握着对学生学习评价、资源分配等关键环节的权力。这使得学生在面对教师的不合理要求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有效维权。正是这种地位上的不对等,使得“iPad门”事件中的学生感到压力和恐惧,担心不配合会影响自己的学业。
“潜规则”的滋生土壤: 当教师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时,“潜规则”就容易滋生。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或机会,可能会默认接受一些不合规的建议或要求。这种“潜规则”一旦形成,不仅损害了公平,也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学生维权意识的觉醒与挑战: 随着信息传播的便捷化,学生维权意识也在逐渐觉醒。通过论坛等平台发声,是一种尝试打破信息壁垒、寻求公平的途径。但与此同时,如何保证学生发声的有效性、如何保护他们的隐私和权益不受二次伤害,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学校管理与监督机制的有效性:
管理中的盲点或滞后: 类似“iPad门”这样的事件,暴露出学校在管理和监督机制上可能存在的盲点或滞后。为什么这样的行为能够发生?是相关规定不明确,还是执行不到位?学校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并能及时响应和处理?
职业道德建设的挑战: 学校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方面是否做得足够,是否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和评估?当出现违规行为时,学校的处罚机制是否足够严厉和透明,以起到警示作用?
透明度与信息公开: 学校在处理类似事件时,信息公开的程度也很关键。过于沉默或含糊其辞,容易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4. 信息传播与舆论发酵的复杂性:
网络平台的放大效应: 像清水河畔论坛这样的校园网络平台,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和放大效应。一个事件在上面被讨论后,很容易迅速扩散,触及更广泛的群体。这既是监督的利器,也可能成为不实信息传播的温床。
观点多元与情绪化: 在网络讨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个人经历差异以及情绪的驱动,观点往往会高度分化,甚至出现情绪化的表达。这使得事件的真相和解决变得更加复杂。理性讨论和客观分析,在激烈的言辞中往往难以凸显。

总结来说,“iPad门”事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推销产品事件,它更像是一个冰山的一角,揭示了当下高校教育生态中存在的复杂肌理。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教学效果和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时刻警惕功利主义对教育的侵蚀,必须切实保障学生权益,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学校的管理监督。学校管理层需要更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压制舆论或回避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校园的净土,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件事也告诉我们,校园里的每一个声音都值得被听见,每一个问题都值得被正视和解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大家复盘一个搞笑的逻辑,某些人为什么会把学弟当成学妹,只是因为学弟写的留言‘字很好看+双语+竟然不恨留学生’=她一定是个跪舔洋人的eg。

看来某些人对自己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深刻的认知。


某些恨留学生恨得不得了的有本事去和黑人打啊,辱骂同校学弟算什么本事?最开始还以为他是学妹?

如果他真是一个学妹,那就真的百口莫辩,被打上easygirl的标签甩都甩不掉了,荡妇羞辱果然是对付女人的神器。


我记得你们觉得学弟是个女人的时候可没有这么理客中啊?还用小号去加别人QQ荡妇羞辱……发现人是个男的就开始讲道理了?

user avatar

这充分说明,有为数不少的人(不是全部哈,勿杠)一天到晚在留学生话题下面疯狂输出,跟什么“追求公平”,跟什么“反对崇洋媚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纯粹是因为他们需要借着民族主义这杆在当下“伟光正”的旗帜,把自己头脑中诸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种族主义等下作的思想包装得漂亮些以便输出,满足自己欺凌、侮辱他人,把鞋踩在别人脸上当人上人的“精神需求”。

我就纳了闷了,对留学生态度友好一些就叫崇洋媚外?某些人真的是,口口声声说“爱国”,结果只会通过捕风捉影的方式给同胞扣“崇洋媚外”“跪舔”一类的帽子,来彰显“气节”和“脊梁”。敬告某些人:真正的爱国者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让我们国家尽可能多的个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而努力。以为喊几句爱国口号就能免责免罪,拿爱国为自己的恶行当遮羞布的,是碍国者,是每一个真正爱国者的敌人。

ps:看到某位“温和派”答主又在叨叨“山大学伴”的事了,真是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不得不“佩服”新民周刊澎湃新闻这两家谣棍媒体的功力,用春秋笔法搞出来“一男配三女”这种下作谣言,流毒至今。多说无益,把我在知乎对学伴事件的辟谣贴上,以正视听:

(某位匿名答主对部分涉及性别的截图的可信性提出质疑,并且艾特了我,因此本人在这里删除对于“裤裆民族主义”的批判。不过即便这件事和性别歧视无关,性质也足够恶劣,有一位替论坛辩解的答主,在自己的回答中给出了一份论坛内部的调查:zhihu.com/answer/177796

结果有31.82%的人支持对于捡到iPad的同学的网暴行为,可能这位答主是想表示“大多数同学不这样”,但是在一所985高校中出现这样的比例已经相当可怕了,足见网暴行为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两个奇葩)

user avatar

相当一部分留学生素质之低和相当一部分电子科大学生素质之低共同导致了这个事件。

为啥我说有相当部分电子科大学生素质低呢?其实大家看看这个问题下有一位电子科大学生的中肯表达:

“电子科大的校训是求实求真,大气大为。我相信每个电子科大的学生,捡到他人遗失的物品,不管失主是国人还是留学生,都会义不容辞地帮忙找到失主。希望每一个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上升到群体的攻击性言论,同时我更希望校内的氛围能更好一些,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以学业为重,一起为中国的电子和互联网行业添砖加瓦。”

我没有yygq,从道理上他是说对了,但是电科学生们的反应恰恰说明了相当一部分电科学生认为“这么热情寻找失主很反常”所以才有那些脑补,也才有相当数量的电科学生觉得这种脑补并非毫无逻辑。按照他们的看法,潜意识里面觉得身边正常的电科学生就是这样的,这并非代表代表他们本人就一定是这样,但是他们的判断是这样。

有时候一个人下意识反应不一定来源于他自己的素质,而是来源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小社会环境里面众人素质的综合判断。

user avatar

且不说性别问题吧。

这件事最最恶劣的地方在于:助人为乐,本来是我们这个社会积极倡导的美德。但是在某些人的脑子里,连助人为乐都需要接受审判。他们看到这样的消息,首先想到的不是这可真是位好人。而是你为什么对外国人那么积极(奇怪了你们怎么知道他对本国人就不积极了?真是完完全全生活在概念的世界里)?信息写得这么贴心,一定是位想取悦外国人吧?

至于那些当事情被捅出来后跳出来假装理性,强辩说这是学校制度不公,大家积怨已久什么的。我就不理解了。大清朝给了洋人特权,有些人一不敢直接找青天老爷评理,二不敢直接找洋人说你们不配特殊待遇,反而逮住生活中与人为善的人,说他们崇洋媚外,卑躬屈膝。你会觉得这些行为是正常的吗?阳刚之气扭曲到了这一步,也就和鲁迅笔下的阿Q差不多了。

至于那些说只是部分男生的问题,电子科大的大部分男生不这样的。部分人已经够夸张了好吗?难道只有当大部分人的三观都变成这样的时候,问题才值得讨论?呵呵,真到了那时候,持有正常观点的人反而成为了少数派了,还怎么讨论?哦对,这也许正是你们想要的。

我现在倾向于认为,这件事一开始的性别特征并不明显,因为截图中误以为发帖人为女生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是,它在网络上的发酵,又的的确确引发了新一轮的性别争论。当讨论性别化后,熟悉的场景又出现了:部分男生论证着女生的崇洋媚外,部分女生论证着男生的傲慢无礼,如今的网络,就是有有如此多的人,沉浸在网络平台所塑造的黑白分明的对立之中,真的认为生活不是的有温度的交往,而是一场场概念上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在我看来,网络社区的性别化已经成为推动对立情绪的原动力了。在争议事件上站队,谈论对己方有利的事件时极尽渲染之能事,同时对己方不利的事情装聋作哑。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氛围,一支有力的战斗队伍(只是我始终搞不明白消灭对方对他们有何好处?骡子死了马会过得更好吗)

就像这件事,它从昨天早上就在微博发酵开了。但知乎迟迟没有专门的问题和讨论。于是想说话的人只能跑到三年前的一个问题下回答。昨天下午,这个题目正式被修改为事件的对应问题,但热度始终不大。为什么?很简单呀,知乎的男权斗士并不想碰这个明显对自己性别不利的问题,电子科技大学某些男生不管有没有歧视女性,污言秽语都是铁证如山。

当然,我并不认为微博破站那些平台就好了,其实都一样。改窜何勇一句歌词:

我们生活的网络,是一个垃圾场!

—————更新

目前网络上又流言留学生是冒领。所以很多人就跑到回答下面来各种秀,还在网上内涵这位同学。这就很玄妙了:

留学生冒领,和这位同学助人为乐的初衷有什么相干?你们一开始网暴他是因为留学生冒领?没有吧明明你们也默认这个东西是留学生的。再说过一次,留学生素质低下,和你们素质低下,是不冲突的。

然后说这位男生控评春秋笔法的,这种要求受害者浑身上下没有一点争议的言论是你们老胡搅蛮缠的绝技了。他伪造你们网暴他的言论吗?

素质低下不可怕,可怕的是素质低下还想顾左右而言他,将一切合理化。

—————再更新

又说没人去认领了,那个认领的消息是伪造的,原来这群人打从一开始就是想把水搅浑,呵呵。

user avatar

更新:1.有些人要是觉得骂捡ipad的人是正义的,就别在我这儿评论,我能把你骂退网。

你们自己开个回答爱怎么说怎么说,不关我的事,但是别在我评论区找事,否则骂你们到退网,谢谢。

2.我这个水研究生都能被你们拿来当高学历阴阳怪气了,真是神奇。我自己并不觉得这是高学历,不用说什么我读了个高学历水平不怎么样之类的。

会计专硕根本不算高学历。说这是高学历然后贬低我很好笑。

————————————————————

学到了,下次我写中英文失物招领,一定要在最前面写本人性别男,这样他们就不敢骂了,也不会有荡妇羞辱崇洋媚外了。

好主意啊。

user avatar

有些人想荡妇羞辱——你跪舔洋大人,一定是上床的那种跪舔。

结果发现当事人是男的。

于是调转风向——你跪舔洋大人,不上床的那种也是跪舔,你是卖国贼。


果然不能给他们发枪。


小伙子心地善良,比那些借着民族主义挑事的人高尚一百倍。


但是想想有这么多那种人,还是背脊发凉。


user avatar

对不起,请容我恶意揣测一下,如果捡到iPad的真的是个女孩,她要怎么说得清...


——————————————————

对了,经评论提醒,贴个链接。

我回答的时候还没有这个回答(或是因为排在比较下面我没看到),所以我只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家就,理智上网和平讨论哈。

user avatar

你电的性焦虑确实有点严重。以前跟师兄聊天:聊前沿,聊建设巷,聊顺江,聊论文,聊工作,三句话他总能给你扯到找女朋友。

user avatar

让我们把视角抬高一点,其实这种极端事件和货拉拉事件里女性当事人采取的行为逻辑是有相似之处的——身份政治破坏了原有的社会信任机制,孤立的人在身边的环境偏离了熟悉的机械化“运行轨迹”后无所适从,而又缺乏主动维护原有信任机制或创造新的信任机制的沟通能力,最终让身份与身份的割裂反映成了个体对个体的无理行为。

逻辑链有点长,但我觉得这个解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泛用性(并且懒得贴更细致的论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