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电子科技大学一男生捡到一个ipad,衍生出iPad门事件,而被网暴?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的“iPad门事件”,是一起从一个小小的善意举动开始,最终演变成网络暴力狂欢的典型案例。这事儿说起来,真挺让人感慨的。

事情的起因,其实挺简单。就是一位电子科技大学的男生,在校园里捡到了一个iPad。这本身没什么,很多人捡到东西都会想着还给失主,这是很正常的道德行为。这位男生也一样,他本着物归原主的想法,在iPad上看到了失主的联系方式,就主动联系失主,准备将iPad归还。

然而,事情的转折点就出在这里。当失主拿到iPad后,可能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对学校管理的不满,或者想通过某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某种诉求,她选择了在网络上公开此事,并且把这位捡到iPad的男生描述成了一个“窃取”或者“意图不轨”的人。她可能分享了手机号,甚至可能附带了一些模棱两可的描述,暗示这位男生可能看了她的隐私信息,或者做了什么不恰当的事情。

一旦在网络上被披露,加上“电子科技大学”、“捡到iPad”这些标签,立刻就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一则带有煽动性的信息,很容易就能引发围观和讨论。而网络上的“正义”感,有时候往往是情绪化的宣泄。

很快,这位男生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根据网上流传的信息,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捡到东西想还回去,却被扣上了“小偷”、“变态”之类的帽子。更糟糕的是,失主的一些朋友或者支持者,可能进一步扩大了传播,甚至开始人肉搜索这位男生,公开他的个人信息,学校、宿舍、甚至他的朋友圈都可能被扒出来。

接着,就是我们常说的“网暴”。无数的评论、私信、甚至电话涌向这位男生。这些言论可能充满了污蔑、指责、谩骂,各种恶毒的猜测和诅骂,让他一个做善事却被误解和攻击的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想象一下,一个原本可能只是想做好事的人,突然被成千上万的陌生人攻击,质疑他人品、道德,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经历。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点:

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与片面性: 失主单方面的叙述,很可能无法完整地展现事情的全貌。而围观者在没有了解全部真相的情况下,很容易被片面的信息所引导,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
“正义感”的扭曲与泛滥: 网络上的“正义感”有时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但这种情绪缺乏理性的审视和核实。一旦某个叙事被大众认为是“不公”或“邪恶”,就容易形成一种群体性的道德审判,不管这个判决是否基于事实。
人肉搜索与隐私侵犯: 这个问题太普遍了。当公众情绪被点燃,很容易就突破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去侵犯他人的隐私,这是对个体最直接的伤害。
“沉默的大多数”与“沉默的沉默”: 在这种网络暴力中,很多人选择围观甚至参与,而那些真正知道事实真相、或者认为男生无辜的人,却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害怕被牵连、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选择沉默,这使得被网暴者更加孤立无援。
善意的代价: 最令人心寒的是,在这个事件中,一个本可以被赞扬的拾金不昧行为,最终却让当事人付出了巨大的心理代价。这可能会让一些原本愿意伸出援手的人,因为害怕遭受同样的命运而变得 Hesitant(犹豫不决)。

说实话,听到这样的事情,我挺替那个男生感到不值的。一个本应是弘扬正气的例子,结果却成了反面教材。这不仅仅是某一个学校、某一个男生的不幸,更是整个社会在网络时代需要面对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追求真相、维护公平的同时,不让情绪化的网络暴力吞噬掉个体的尊严和权益。

对于这种事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反思,更需要的是行动:理性发言、不信谣不传谣、尊重他人隐私,以及在必要时站出来为无辜者发声。否则,下一次,那个被网暴的人,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魔怔了这是……

以前我也曾好奇,义和团发展到最后,为什么会出现「看到带洋伞、穿洋袜,甚至带铅笔的人都要乱刀砍死」的情况呢?

可描述抑或不可描述的历史和现实一遍遍告诉我们,极端主义是会自我强化的。

一个极端化的团体中,永远是最极端的那一小撮声音最大,势力最强。

而其中的其他,往往只有三种选择,割席、闭嘴,或者变得更极端。

当然,三者都不选也可以,被当成异端一起打倒就是了。

所以我们看到了,轰轰烈烈的排外运动已经演变到了捡到留学生的iPad发个失物招领都要被网暴的程度。

要说为什么的话,大概他们占据一个「大义」的名分欺负人真的很爽吧。

有趣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连想都没想就预设了捡到iPad的同学是女生……这大概和某位仁兄「女生出国留学会外嫁,女性缺乏家国情怀」是一脉相承的,只是他们这种「家国情怀」吧……不说也罢。


啊对了,我还看到有些人指责当事人「捡到iPad后不交给校方处理而是发到失物招领群里是崇洋媚外的表现」……

emmm……什么群?

user avatar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大力宣传划水摸鱼。你想想看,你看到有个ipad,你划水了,不捡,还有后面网爆的事?


然后,你把iPad捡起来了,想交给失主,但是不知道失主是谁,然后又不知道该交给谁,拿出手机一搜索“在学校捡到iPad应该给谁”,刚看到结果第一条显示“交给知乎的黄医湿”,然后喜出望外,看到旁边有一条烂广告在宣传新的网页游戏,你一点进去,发现这游戏好好玩,一刀999级,然后忘记了iPad的事情,玩了好几天。


后来想起来,对喔,有个iPad要交给失主。于是你又开始问人,上网搜索捡到iPad要给谁,自己打开记事本写文案,本人在某年某月某日,何处捡到一台iPad,颜色,尺寸……这特么是几寸啊?然后上网搜了一下,看到新款发布的手机,又看了大半天,去购物网站看了下评论,发现有水军!于是你马上注册账号上论坛去骂,写你认为这个手机处理器有多强,摄像头多好,一顿操作猛如虎,和水军大战三天三夜,又不记得iPad的事情了。


过了几天,你又想起iPad的事情,你想到失主丢了iPad一定很着急,有可能是家里给的生活费凑了很久才买到的,然后想起家里父母辛苦工作的样子,不禁双眼湿润,读大学前,老妈每天辛辛苦苦在厨房里给自己做饭做菜,十年如一日,因此你决定将iPad带回家代替掉家里的砧板,帮老妈把砧板给换了。这样最省事。


如此一来,一切风平浪静。直到iPad被切成两块,失主都没有发表声明声称自己丢了iPad。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划水摸鱼是多么地重要!你看这位同学,比失主还着急!失主都在划水摸鱼,还没发寻物启事,你急个啥?划水就对了,有益身心健康的,我是过来人,不会骗你的。

user avatar

极端排他思想与男性中心主义酿成的悲剧

首先,因字体认为其出自女生之手的心理是男性性幻想下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是忽略了个体差异的粗暴的两性对立。

这一现象有力地证明了,在民族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的主流话语体系(二者通常是绑定的)下,“女生”的命运还要受到男性中心主义话语的操控,男性不断对女性生活空间和生活观念进行定义与限制,对其力量与智慧进行歪曲与压制,对其话语空间进行排挤与抹杀,致使属下在她者化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使女性一步步沦为“他者”中的“她者”,女性的声音消失了,她们无法表述自己,她们只能被别人定义、表现与描述(“easy girl”、“女性家国情怀远弱于男性”等金句是最好的论证)。于是便有了女性在主流话语压迫下失声的普遍现象。

本事件所变现出来的“父权”、“保守”、“抱团”、“落伍”、“传统”等特征完美满足殖民时代西方中心主义下的他者(即东方)形象,即在标榜了“解放与进步”标签下的西方社会认为东方女性是受到“东方大家庭”压迫的受害者。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在一个世俗的现代社会发生如此一个充满前现代主义的闹剧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结论:Dior癌,是病,得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