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变更公司名称?新一代澎湃处理器是否即将来临?

回答
小米松果电子更名,澎湃芯的下一站,是星辰大海还是曲折前行?

最近,科技圈的一则消息悄然搅动了一些人的神经:小米旗下的松果电子有限公司,已经正式变更了公司名称,更名为“小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对于熟悉小米生态和其技术布局的朋友来说,这个变化绝非小事。松果电子,这个承载着小米造芯梦想的名字,其每一次动态都牵动着无数关注的目光。这次更名,无疑又是一次信号,引发了我们对小米芯片战略,特别是对下一代澎湃处理器即将到来的猜测和期待。

从“松果”到“小米科技”,名字背后隐藏的深意

首先,我们得捋清楚这个名字的意义。

“松果”的象征意义: 松果,作为松树的种子,蕴含着生命力、成长以及未来无限的可能性。小米选择“松果”作为其芯片研发公司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寓意。这不仅是对其芯片事业“播种”的宣言,也寄托了其希望能够像松果一样,经过时间的孕育和土壤的滋养,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的美好愿景。可以说,“松果”这个名字,是小米在自主芯片领域的一次严肃的、充满雄心的尝试的标志。
“小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变化: 而此次更名,从“松果电子”变成了“小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更像是小米集团对其核心科技研发力量进行的一次战略整合和品牌重塑。
去“松果化”,强化“小米”品牌: “松果”这个名字虽然有象征意义,但相对小众,不利于消费者直接与小米品牌关联。更名为“小米科技”,直接将芯片研发与小米这一强大的品牌绑定,有助于提升其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也更方便集团内部资源的调动和整体对外宣传。这表明小米希望将芯片研发更深度地融入其整体科技战略,成为小米品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附属于集团的部门。
“科技”的强调: “科技”二字,更直接地凸显了公司的主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小米近年来在AIoT、影像、快充等多个领域都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而芯片是支撑这些技术发展最底层的关键。此次更名,或许也是在宣示小米集团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和对“科技公司”身份的进一步强化。
地域性的弱化(相对): 虽然保留了“上海”,但“小米科技”这个更具普适性的名字,也暗示着其研发团队和业务范围可能不再局限于上海,而是辐射整个中国,甚至放眼全球。

这是否意味着新一代澎湃处理器即将来临?

这是一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从“松果”到“小米科技”的更名,以及近期小米在芯片领域的种种动态,我们可以非常有理由地推测,新一代澎湃处理器离我们可能不远了。

1. 历史的沉淀与经验积累: 松果电子并非“一夜之间”出现。早期的澎湃S1,虽然在市场反响上褒贬不一,但它却是小米自主造芯的里程碑。从S1的量产到其后的沉寂,我们相信小米并没有停止对芯片研发的投入,而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积累、人才培养和工艺优化。更名,很可能是在这段“蛰伏期”之后,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准备“亮剑”的信号。
2. 市场竞争的驱动: 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芯片早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华为海思的崛起,苹果A系列芯片的强大,高通、联发科的激烈竞争,都给所有手机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对于小米这样以技术驱动、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品牌来说,拥有自主可控的、性能出色的芯片,不仅能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更能提升品牌价值,摆脱对第三方芯片供应商的过度依赖,从而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产品差异化优势。
3. 小米集团的战略倾斜: 雷军多次公开表示,小米是一家“永远相信科技的力量”的公司。在AIoT战略的深入推进下,从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汽车,几乎所有的小米产品都需要强大的“大脑”。芯片作为“大脑”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次更名,很可能伴随着小米集团对芯片研发部门更大力度的资源倾斜和战略支持,这为新一代澎湃处理器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人才引进与技术合作: 近期,关于小米在芯片领域招募人才、与外部技术伙伴合作的消息也屡有传闻。如果这些信息属实,那说明小米正在积极补充其在芯片设计、工艺、软件优化等方面的短板,为推出更先进的处理器做准备。
5. “澎湃”系列名称的延续: “澎湃”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强大的生命力。小米选择保留“澎湃”这个系列名称,意味着他们对这个品牌寄予厚望,并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与小米品牌同样响亮的科技名片。

那么,新一代澎湃处理器会是什么样子?

基于目前的行业趋势和小米的过往经验,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

定位: 考虑到当年澎湃S1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新一代澎湃处理器很可能不会一步到位去挑战旗舰高端市场(如骁龙8 Gen系列或A系列)。更现实的可能是,小米会选择从中高端或中端市场切入,通过优化的性能和功耗表现,以及更具吸引力的成本控制,来逐步打开市场。或者,它会选择专为小米自家的AIoT设备设计,例如智能音箱、电视盒子、甚至扫地机器人等,来解决特定场景下的芯片需求。
技术方向:
AI与ISP的侧重: 小米在影像和AIoT领域投入巨大,新一代澎湃处理器很可能会在AI算力(NPU)和ISP(图像信号处理器)方面进行重点优化,以支持其手机影像的进步和AIoT设备的智能交互。
能效比的提升: 相比于纯粹的性能堆砌,能效比(单位功耗下的性能输出)在当前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指标。一款优秀的芯片,需要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发热和功耗,这对于手机续航和散热至关重要。
架构的优化与成熟: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小米可能会在CPU、GPU、DSP等方面采用更成熟、更平衡的架构设计,或者与ARM等IP提供商进行更深度的合作,优化其架构以匹配小米的产品需求。
供应链的整合: 成功量产一颗高性能的处理器,离不开成熟的供应链支持。小米是否已经与中芯国际、台积电等晶圆厂建立了稳定、高效的合作关系,并能够获得先进的制程工艺,这将是决定新一代澎湃处理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可能面临的挑战:
生态兼容性: 尤其是在软件层面,如何保证与安卓系统的深度适配,以及第三方应用的兼容性,是所有自研芯片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良率与成本: 尤其是在早期阶段,芯片的良率和制造成本是制约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技术追赶: 芯片技术更新换代极快,要实现对现有成熟芯片供应商的超越,需要持续巨额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总结:

小米松果电子更名为“小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工商信息变更。它更像是小米集团在科技战略布局上的一次重要升级和信号释放。这背后,是小米对自主芯片技术的坚定决心,是对未来市场竞争的战略考量,以及对自身品牌价值的进一步拔高。

新一代澎湃处理器,无论是面向手机市场,还是AIoT设备,亦或是为未来的智能汽车铺路,都极有可能正在蓄力之中。这一次,或许不再是试水,而是小米真正意义上的“亮剑”。我们期待着,就像“松果”终将孕育出“生命”一样,小米科技能够孕育出真正能够“澎湃”于世的芯片产品,为小米的未来,也为中国芯的发展,增添一抹亮色。

至于最终是披荆斩棘,成为一颗耀眼的“科技之星”,还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继续摸索,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小米在芯片领域的每一次探索,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高赞答案假从业人员之名误导大众,商业芯片要求的是及时的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即便自己用也不能弱竞争对手太多。一个手机SoC芯片你知道有多少门电路吗?拍照逆向怕不是开玩笑。专利就是交钱,因为你根本没有专利积累,这是绕不过去的,不只是基带,那么多的IP你也不可能都自己搞。更干脆的我只生产一个AP,买高通基带不就行了吗,苹果一直这么干,而且按你说的其它部分也不难呀,拍照逆向就好了,还可以找arm买授权,很多人不是说找arm买授权组装就可以了吗?那买授权组装一个呀?

IC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行业,所以关键就是两个,人和钱,更核心的是要有一个成熟、稳定的团队,能够根据需要及时的推出相应的芯片,要培养这样一个团队要投入大量的钱尤其是在前期无法获得收入的情况下和产品失败的情况下。好的作战部队是在战场上杀出来的,好的芯片团队是用钱砸出来的,海思这样的富二代也被终端喂补了多年。小米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上市企业要不要对股价负责,养不养的起,即便是一个成熟的团队按雷军的理论这个芯片公司是不赚钱的,那靠谁养?不说钱了,中国IC行业有那么多的人才吗?答案是没有!真的很缺人才,你挖别的公司的那也得表示诚意呀,又回到钱上了。前几天我说,Intel中国的很多员工去某厂做modem了,这些人小米为啥不要?

手机终端厂商与芯片厂商有一部人是重叠的,所有些芯片厂商的人在手机厂商那边支持着支持着就变成手机厂商的人了,同样芯片厂商Fab厂商也有一部分人重叠,松果改个名什么也说明不了。

那些说小米投资了芯片厂商什么的醒醒,那个什么都说明不了,小米还投资过P2P。

买来的产技术,买来的团队,买来的产品,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问题,从零开始根本不现实,流片失败也是非常正常的,只要持续的迭代下总会变成自己的,总会有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团队。期待被打脸。

高赞的言论我就不发表意见了,你们自己看。

user avatar

首先希望小米能够成功研发出新一代澎湃处理器,这对于产业升级是件好事。

不过对于很多回答都用到的澎湃S2图片,知名数码博主 数码闲聊站 有着不同的解释。

还是等待官方通知吧。


另外,上个月有微博网友向雷总询问澎湃处理器进展,结果被拉黑。


其实,关于澎湃处理器的消息一直没断过:

user avatar

现在搞这个是徒劳无功。

小米、OV,现在自己花钱搞芯片,都是瞎折腾.

门槛太高,手机销量太少,又不能得罪高通,划不来。



小米和OV应该干的,是合作扶持一家中国的SOC厂商。

多买点紫光的虎贲,替代低端机。

高端用骁龙865,低端就别用765了,多买点紫光的虎贲用,支持一下国产,性能并不太差。

现在只有海信在买,太惨了。


芯片这个东西,有了5G基带,搭IP这个活难度不太大。

MTK和三星不说,国内紫光,瑞芯微,全志都能干。

买指令集,自己搞架构很贵很贵(苹果有,而且很强。三星搞了一半停了,高通也停了,继续用ARM了。华为鲲鹏还在花很贵的授权费搞架构。)而且自己做架构要比ARM公版性能性能好很难。

饭要一口一口吃。

小米和OV把自己搞芯片的钱拿出来,入股紫光,保证自家的低端芯片供应。

高端买高通,低端用紫光,不得罪高通。

慢慢把紫光扶持起来,除了扶持一个稳定的供货渠道,还能减少低端机的成本。

小米OV加起来的份额,比三星、苹果、华为都要高。这个体量分开搞芯片是浪费。但是合作起来支持一家,还是能支撑起来的。

紫光只要跟住了5G、6G这些基带的进步,买ARM的架构,性能不会差。要做高端,上新工艺多塞核心拉高频率就是了。

即使有风吹草动,高通供货有问题,手机也能继续造。

紫光真的扶持起来了,有了钱,花得起授权收费和开发费用,以后也可以自己搞架构。

万一紫光把大神挖过来,搞出比苹果A系列更强的芯片呢?

万一紫光和nVIDIA合作,搞出比高通,苹果更强的图形呢?

user avatar

我觉得没有根基的话,从头开始搞一个商业上成功的soc是很难的。

我觉得既然ov也想搞,不如参考光刻机的ASML模式,mov三家合资弄个公司,或者合资入股扶持一家有潜力的公司,一起干算了。三五年内,能在市场占有率报告里面脱离others一栏就不错了。

user avatar

5月14日增加:

经大佬指正,我这个回答有误导人的可能,会让人误解CPU也可以这么做的可能,可能是本人语文不过关,描述的不好,在这里给被误导的人道歉。


回答本体原则上不修改,这里搁开头再次强调一遍:


1.这是已经过时的技术,不是现在的技术!


2.这方法不是做CPU的,CPU没法这样逆向!


这方法不是做CPU的,CPU没法这样逆向!


这方法不是做CPU的,CPU没法这样逆向!



泻药,作为一个曾经在芯片研发(仿制)企业里干(混)过的人(非技术岗),过来无责任的逼逼两句。


我其实是很希望小米把澎湃坚持下去的,如果成功,将成为世界第四个,国内第二个有自有SOC的手机厂商,中国手机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优势将大大增强。


芯片很难,但真正的难点不是网上讨论的制程、流片之类的,这些难,但是可以花钱解决,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而真正难的、卡脖子的是专利,专利授权啊大哥,别人不给你授权的话,你花钱都买不来。


我十来年前曾在一家芯片公司干过,当时刚毕业,精力旺盛,虽然是非技术岗,但对技术类的东西比较好奇,所以特别喜欢在工作之余跑研发部门串门,可能是咱是个好奇宝宝(烦人精)的原因吧,很快就和研发部搞设计的几个秃头博士大哥混的贼熟,经常加完班组团去烤肉喝酒,而我请教的那些小白问题他们也会很耐心的给我解释。


一来二去,我就摸清了我们公司的一些“套路”。。。


我们公司打的名号是一家芯片公司,搞的芯片很多,很杂,小到各种电源管理芯片,大到协处理器,我们都搞,原因么,就是因为我们不但搞设计,更多是“仿制”,具体下面说。


他们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


市面上上来一款新芯片(大多都是美国的),他们就先买来,然后打磨,磨掉上面的保护层,用电子显微镜拍照放大打印出图,多层芯片就一层一层磨了拍,图出来后就进入仿真开始逆向研究这芯片的设计。


仿真分析主要是分析哪些部分是啥功能,哪些是有专利保护的,哪些是没有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可以研究透,人家有些地方的设计你真摸不明白,不过只需要推测出功能就行。


然后就是进入评估阶段,评估这个芯片我们能不能做,一般情况下,保守估计我们的设计人员能吃透这个芯片60%就比较稳,激进点,只摸清20%也敢上,这个要看决策层的意思。。。


到设计阶段,我们会把自己弄明白的部分用自己的设计替代,或者稍做修改,弄不明白的就直接抄,但要注意有些老外设计师会在不起眼的地方插个签名或者记号什么的,这些一定要仔细查找并抹去,因为这些都是人家为了打官司留的记号


到这一步还不算完,还要把这个芯片涉及的专利给法务部门整理出来,让法务去检查这里面哪些是公司的,哪些是兄弟公司有的,哪些是直接交叉授权的,哪些是控股公司间接交叉授权的,哪些是自己压根么有的。。。这部分是最难的,往往需要耗时数月,设计部门的大佬和法务部门的大佬多次开会才能过,最后在把可能的法律风险压到最低后,上面拍板了,就可以拿去再做仿真优化了


仿真优化持续时间视芯片复杂程度而定,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法务部门又发现哪个专利授权有问题,那结果就是再次推到重来,有时候碰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拿到专利授权的部分,设计部门如果还没吃透的话,就绕不过去,就要硬着头皮改,要想办法改的“估计”能绕过人家专利,而且不能出性能问题。。。。。这部分往往是那几位博士大哥掉头发最多的地方。


接下来就是无尽的仿真测试,直到他们觉得可以了,就可以申请流片了


我们都是在台湾流片,第一次流片往往都是问题很多,但大佬们都大多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就是那些绕不过的专利然后自己还吃不透硬改的部分,这部分再改几次,实在不行就用别人的设计,然后只在里面改几个电容排布,祈祷别被人家抓住、祈祷别出BUG。。。


所以,当年国产芯片都有些奇奇怪怪的BUG和问题,圈外人总觉得是国产技术能力不够、或者是质量差等等,但我们很清楚原因在哪儿,但又不能解释,也没法解释。。。


虽然每次试流片都是烧钱,但工程师们也不会瞎浪费公司的钱,都是测试论证了好多次才去申请流片的,而且公司能看到希望,准备二次流片都已经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到这阶段,会出现让项目死掉的唯一可能就是:授权绕不过去。只有这个,才能让公司把已经流过一次片的芯片项目砍掉,没别的了。。。。


那是十来年前,其实我们“抄”的都是别人二三线芯片,比如“国半”和“德州”已经上市两三年、三五年甚至十年的,一般只要不是特别过分人家也懒得理你,刚上市的主流芯片可不行,人家法务盯得紧的很,倒不是怕他们告,而是这事儿咱们没理,闹大了太丢人,还丢国家的人。。。。当然了,顶级芯片我们也想抄,比如英特尔的CPU,可惜那个是真抄不动。。。


当年国内做芯片的公司大家都是这么起步的,没办法,我们没有他们那么多年技术的积累,靠“抄袭”起步并不光彩,但重要的是我们的能在“抄”的过程中消化吸收学习了他们的技术,这才是最重要的,没有这第一步,哪儿来的后来的创新?


回到主题上,现在我国芯片技术人员的技术积累和能力并不弱,像当年我老东家那种“抄不动”的问题在当今一个合格的芯片企业面前已经不存在了,就算不“抄”,他们也能做出来不逊色主流性能的产品,但问题还是卡在专利上,我们现在搞国际化,就不得不遵守国际规则,所以专利是永远绕不过去的坎。


澎湃2的难产,以及看小米最近的动作,我推测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卡在专利上,而且是5G基带专利,估计业内这几个5G大佬没人愿意给小米授权,小米只能这样“曲线”救澎湃了。


当然,专利这玩意不是说一家能把所有的专利全垄断了,大多数公司都是只有几个专利,而其他专利都是授权得到的,芯片行业的交叉授权很复杂,密密麻麻的跟蜘蛛网似的,都是互相制约又互相利用的,最后形成的这个圈子进入门槛很高,没有几年的专利沉淀你就没资格和别人做互授,不做互授想用钱买能把你坑死。。。


而澎湃1是靠着老东家的专利遗产勉强上市了,但CDMA不是还被卡着用不成么?


至于澎湃2,推测处理器部分问题不大,主要问题出在5G基带的专利上,有5G基带专利的就那么几家,都是在射频行业沉淀多年的大佬,你小米一个圈外人想进来,就得有让人家值得和你互授的专利,一两个不行,得是一个体系的专利,花钱买也行,报价不说高到能让你破产,至少会让你做出来的东西成本高得卖不出去,这里别说是中国公司还是外国公司,商业面前,都一样是狼,谁都容不得再多一个狼过来抢肉吃。。。


去年年底,小米投资了一批搞射频的公司,应该就是为了解决专利问题,希望有哪位大佬能摸摸底,看这几家公司的核心专利够不够让澎湃拿到足够的授权,如果可以,那今年看到澎湃2就有可能,如果不够,那可能还得再等等。


前段时间看有人吹蓝绿厂搞SOC都比小米靠谱,真是无知啥都敢说啊!从小米去年入股这些射频公司就可以知道,小米已经摸清了这行业的套路,并且已经开始着手布局,而蓝绿厂在SOC领域现在还算是个门外汉,且不说他拿着500亿知不知道往哪儿花,500亿有没有还不一定呢!人家可能就是个营销宣传,提升下网络好感而已。。。至少,到现在我没看见他们布局的动作。


芯片这路确实不好走,絮絮叨叨这么多,最后让我们祝愿所有勇于向前的勇士成功吧!


加油!


至于我的老东家,不用问了,我是不会说的。



5月13日补充:


一夜间这么多网友点赞,又经历大V翻牌和机圈大V亲自下场撕我,让我这个知乎小透明有点诚惶诚恐,可能有些地方我说的有点错误,在这里给大家致歉,毕竟这回答只是个老年人絮絮叨叨怀旧而已,不必过于认真。


关于网友的几点质疑,我这里统一回复一下:


1.关于逆向,可能我说的太含糊了,这里再强调一下:CPU这种高端芯片真没法这么逆向!

我这里说的是十几年前中国芯片行业刚起步的情况,大概就是05年前后,那时候的技术和研究能力和现在是天壤之别,当时芯片人的条件比起现在可以用“艰苦”来形容,显微镜逆向都是微米级和前纳米级产品,也都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不是说完全不能逆向,而是用其他方法,别问我,这个我真不知道。


记得前年和当年其中一位秃头大哥见过一次,他感叹说现在知识迭代太快了,每年他们的知识至少要更新20%-30%,要不他连手下的技术报告都看不懂…所以,在这核心领域,不到十年时间知识就得全部更新一遍,我说的都是历史,不是现在的技术,希望大家不要被误导。(听说,现在都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出来的基本很难逆向)


我们真的应该敬佩那些国内芯片的先驱者,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头发,如果不是有一颗热忱的心,谁愿意在当年的国内搞芯片?


2.专利问题。

这个真的是个坎,我那句“华为要是把5G专利授权给松果,澎湃分分钟能出”确实说的夸张些,只是用来形容专利的重要性,还是那句话,现在国内芯片科学家们的技术能力比起老外已经不差太多了,小点的公司可能还有技术卡手,但顶级那些芯片公司如果不是专利原因,搞民用级的产品真不是太大问题。本来还想拿不受外国专利限制的军品做个比方,想想还是算了,大家知道这意思就行了。

至于松果有没有这能力我不清楚,但从澎湃1来看,松果里肯定有几个国内一线芯片科学家,技术方面问题不会有某些人说的那么大。


专利这玩意真不是钱能买到的,瞎砸钱也砸不出来,是要建研究院一点一点研究出来的,短时间出不了成效,华为现在的成果也是十几二十年前种的树结的,短时间想让小米在专利方面赶上华为就是天方夜谭,至于步步高,也是天方夜谭。


最后,不管这消息是真是假,都真心希望澎湃能早点出来。


好了,这是最后一次修改,再被喷也不改了,也懒得和别人对线,知乎就是我工作之余随便写点东西的地方,各位看得高兴了给个赞,评论里聊两句,不喜欢了左上角走就是了,没必要在评论里大动肝火,现实里还不够糟心么,还要在这里糟心?

user avatar

这位高赞答主,不懂不要强答啊!

他这个回答不仅是时间上过时(仿制为主的时代早就过去多少年了),而且是跨方向(mcu vs cpu)、跨岗(非技术岗,他自己说的)、跨层(他自己呆的搞仿制的小公司 vs 行业头部大公司),除了误导以外起不到任何作用。

第一个,现在的芯片复杂度,这还逆向,根本没法玩,先不说逆向难如登天(类似于从汇编语言反解出各路软件源代码),哪怕退一万步你逆向出来了,人家下下下代都出来了,你逆向出来也没竞争力啊?

第二个专利,我们处理器结构设计这块,很多专利是可检测性很差的,意思就是说,就算你用了,别人也不知道,或者别人就算通过行业小道消息知道了,也没法用技术手段拿出证据(比如用microbenchmark证明你的结构一定存在某种特征),所以很多时候大家对专利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些暴露在外的,可检测性很强的专利才会被重视,比如指令集层面,软硬件接口层面

知乎给了我高权重的反对标记权限,我用在他的答案上了,拿到那么多赞估计是“半佛仙人”点赞后带来的。下面有我认识的业内从业人士出来澄清,还被吃瓜群众质疑,真倒给了我一些新的启发,搞不好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来恰烂钱啊,看这阵势,被我卖了还帮我数钱的主儿大有人在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米松果电子更名,澎湃芯的下一站,是星辰大海还是曲折前行?最近,科技圈的一则消息悄然搅动了一些人的神经:小米旗下的松果电子有限公司,已经正式变更了公司名称,更名为“小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对于熟悉小米生态和其技术布局的朋友来说,这个变化绝非小事。松果电子,这个承载着小米造芯梦想的名字,其每一次动.............
  • 回答
    松果电子团队的重组,这事儿,在行业里也算是引起了不少的关注。毕竟,小米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地位,以及松果电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让这次重组显得格外有分量。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光看表面。首先,咱们得明白松果电子是小米手里一张重要的“内功牌”。自研芯片这事儿,对手机厂商来说,绝对是脖子.............
  • 回答
    诺安成长和蔡嵩松经理,以及普通投资者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非常热门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一、 如何评价诺安成长基金?诺安成长是一只在市场上非常有知名度的偏股型基金,其业绩表现、管理风格以及所投资的领域都备受关注。1. 历史业绩与风格: .............
  • 回答
    小米11 Pro 和小米11 Ultra 全渠道首销1分钟突破12亿的销售成绩,无疑是小米手机历史上一个非常亮眼的里程碑。这个数字的背后,不仅仅是销量上的惊人数字,更是对小米品牌、产品策略、市场营销以及用户信任度等多个维度的综合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销售成绩本身的高度评价:.............
  • 回答
    小米10的国风雅灰版本,作为小米10系列中的一个特别配色,其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它不仅仅是小米10在性能配置上的延续,更在于其对“国风”元素的独特诠释以及在外观设计、材质触感上的精心打磨,试图在满足用户对高性能手机的需求同时,提供一种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品味的使用体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小米高管潘九堂的这番言论,意在强调手机产品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芯片,而是更关乎整体的生态、用户体验和市场策略。要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1. 潘九堂言论的背景与意图: 为小米辩护/宣传: 小米作为一家以“硬件+互联网服务”为核心的公司,在早期也曾面临关于其自研芯片能力不足的.............
  • 回答
    小米开源的移动端深度学习框架 MACE(Mobile AI Compute Engine)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框架,尤其是在其目标领域——嵌入式设备和移动端AI推理上,展现出了不错的实力和独特性。要评价 MACE,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1. MACE 的核心优势与设计理念 高度的性能优.............
  • 回答
    小米5c是一款2017年2月发布的小米手机,定位为一款面向年轻用户的中低端手机。当时小米的产品线已经相当丰富,5c的出现填补了当时小米在“纯数字系列”中轻旗舰与主力旗舰之间的空缺。以下是对小米5c的详细评价,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核心亮点与卖点:澎湃S1自研芯片小米5c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其搭载的澎湃.............
  • 回答
    小米于 2015 年 11 月 24 日推出的 小米平板 2,是一款在当时备受瞩目,尤其是其支持 Windows 10 系统的特性,让它在众多安卓平板中脱颖而出。要评价这款产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它的定位、硬件配置、软件体验、市场表现以及它在小米产品线中的意义。一、产品定位与市场背.............
  • 回答
    小米(紫米)彩虹五号电池,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米彩虹碱性电池,是一款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消费级电池。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性能、价格、环保、用户体验以及市场定位等方面。一、 性能方面: 容量与续航: 作为一款碱性电池,小米彩虹五号电池的容量(也就是能储存的电量)是衡量其续航.............
  • 回答
    小米这个定价 99 元的双接口 U 盘,说实话,挺小米的。你想啊,市面上随便一个 64GB 甚至 32GB 的普通 U 盘,这价格可能都下不来。小米这次直接给你上了个双接口,还得是 USBA 和 TypeC 这俩最常用的,这个“性价比”的信号,简直是赤裸裸地往外扔。让我想想,这玩意儿到底值不值得买,.............
  • 回答
    小米公司官方微博近期发布的“快来帮MTK上魅族官网”以及针对魅族的多条微博,反映了小米在品牌竞争、市场策略和舆论场中的多维度互动。以下从背景、可能意图、舆论影响及行业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信息1. MTK与魅族的关系 MTK(联发科)是台湾芯片厂商,长期为多家手机品牌.............
  • 回答
    评价小米 IPO 估值不断攀升,以及能否达到 2000 亿美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涉及其核心业务、市场前景、竞争环境、宏观经济以及投资者情绪等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一、小米 IPO 估值攀升的原因分析小米 IPO 估值的不断攀升,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小米手机最近公布的全新二次元拟人化形象,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这股“拟人化”风潮在品牌营销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当下Z世代消费者日益崛起的大环境下,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年轻群体建立情感连接,是品牌非常重视的一环。要评价这个小米的二次元形象,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1. 形象本身的设计与吸引力: .............
  • 回答
    雷军捐赠 6.16 亿股小米股份,这无疑是近期科技界和慈善界的一件大事。从这笔巨额捐赠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层面的信息和思考。雷军个人行为的意义与解读:首先,这笔捐赠的数额是相当惊人的。6.16 亿股小米股份,按照当前(请自行查找并填写具体日期下的股价)的市场价格计算,价值已达数十亿人民币。这不仅仅.............
  • 回答
    小米 11 青春版屏幕混用,这件事儿,说实话,挺让人膈应的。我记得当时一堆人都等着这款手机,价格定位在那儿,又主打轻薄时尚,又是小米的数字旗舰系列,大家心里都觉得小米这次肯定给足了诚意。结果呢,没过多久,网上就开始爆料,说这手机屏幕供应商不止一家,而且用的还不是同一种顶级屏幕。这事儿一开始,有人可能.............
  • 回答
    小米11 Ultra发布会雷军拿小米11 Ultra硬刚索尼黑卡M7,这事儿一出,那真是激起了千层浪,堪称发布会营销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要说怎么评价,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从营销的“剑走偏锋”角度看,这绝对是“绝杀”级别!大家想想,小米发布会,主角是谁?当然是小米11 Ultra这款.............
  • 回答
    小米又一次在大众的期待中,为我们带来了两款旗舰新品——小米 11 Pro 和小米 11 Ultra。这两款手机,尤其是 Ultra 版本,可以说将小米在技术和影像方面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再次刷新了我们对国产旗舰手机的认知。先说说小米 11 Pro,它像是小米 11 的一个超级加强版,在不少关.............
  • 回答
    小米 UWB「一指连」技术:化繁为简的智能生活体验小米近期发布的 UWB「一指连」技术,无疑是智能家居领域一次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这项技术的核心理念非常直观:用手机指向某个智能设备,就能轻松实现操控。这不仅仅是一个噱头,背后是小米对用户体验极致追求的体现,也标志着智能家居交互进入了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时.............
  • 回答
    小米6银色探索版,这绝对是小米手机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许多米粉心中的“白月光”。当年这款手机刚一发布,就以其独特的外观和限量发售的策略,瞬间点燃了市场的热情。初见惊艳:工艺的极致追求小米6银色探索版最大的亮点,在于它那全机身银色高亮陶瓷的工艺。这可不是一般的陶瓷,而是经过了极其复杂的烧制和打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