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建州女真战斗力如此强悍,为什么在明朝初期一直默默无闻,反倒是蒙古那边最热闹?

回答
烈火炼真金:建州女真崛起前夜的静默与蒙古的喧嚣

提起明朝初期,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北方草原上,那些骑着战马、弯弓搭箭的蒙古铁骑,他们的每一次出击都足以让中原王朝心惊胆战。相比之下,地处辽东,后来赫赫扬名的建州女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部族。这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羸弱,而是历史的车轮在他们身上,经历了漫长的酝酿和积淀。

要理解为何建州女真在明朝初期选择“韬光养晦”,而蒙古却如此活跃,我们得将目光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蒙古的“遗产”与明朝的“継承者”

首先,必须承认蒙古在明朝建立前所积累的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元朝,虽然被明朝推翻,但其遗留下来的强大军事体制、游牧骑兵的作战经验,以及在广阔草原上的统治习惯,并没有因此消失。元朝虽然灭亡,但散布在漠北的蒙古各部,依然拥有一部分元朝残余的力量,并且他们的军事组织和战术,在与中原王朝的对抗中,已经得到了反复的锤炼。

而明朝,作为一个新生的王朝,其首要任务是巩固内部统治,稳定北方边境。虽然在军事上继承了宋朝以来的汉族传统,并且在早期通过“胡蓝案”、“蓝玉案”等一系列政治运动,清除了一部分可能存在的军事威胁,但其军事力量的重心,更多地是放在了应对蒙古的军事压力以及内部的叛乱上。

二、地缘与战略考量:蒙古的“直接威胁”与建州的“潜在威胁”

地理位置决定了战略的优先度。蒙古,位于明朝北方,其军事力量的集结和进攻,直接威胁着明朝的腹地和都城。因此,明朝在早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军事资源,去防御和抵御蒙古骑兵的侵扰。每一次北伐,每一次边境的冲突,都牵扯着明朝最主要的精力。

建州女真,虽然也占据了辽东的土地,但他们当时主要以分散的部落形式存在,其军事行动更多是针对女真内部或者与朝鲜的边境小规模冲突。他们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强大攻击性的军事集团,也未对明朝的统治构成直接的、颠覆性的威胁。在明朝看来,辽东的边患,更多的是一个“治安”问题,而非“国家安全”的最高优先级。

三、建州女真的“内功”修炼:从分散到凝聚

建州女真的强悍战斗力并非一蹴而就。在明朝初期,他们更像是一群分散在山林之间的“猎户”和“战士”。他们的军事组织,更多地是以氏族为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虽然在狩猎和部落间的冲突中,他们已经磨练出了精湛的骑射和野外生存能力,但要形成一支能够与强大的蒙古骑兵抗衡的军队,还需要漫长的整合过程。

这个过程,体现在几个方面:

部落联盟的形成: 建州女真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部族,如哈达、叶赫、乌拉、辉发等。这些部族之间,既有联盟,也有竞争,甚至冲突。明朝的策略,往往是“分而治之”,利用这些部族之间的矛盾,来维持辽东的相对稳定。建州女真要实现真正的崛起,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内部的分裂,形成一个更加统一的政治和军事实体。
军事制度的革新: 传统的氏族军事组织,虽然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在面对明朝这样拥有更先进军事技术和组织结构的王朝时,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建州女真后来的“八旗制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吸收了明朝的军事理念,并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的一次革命性的创新。但这一过程,也需要时间来孕育和发展。
经济基础的支撑: 强大的军事力量,离不开稳固的经济基础。建州女真早期以狩猎、渔业和少量农耕为主,其经济相对单一,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与明朝的贸易,特别是获得明朝的铁器、火药等先进技术和物资,是他们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但这种贸易,在初期往往是有限的,并且受到明朝政策的制约。

四、明朝的“怀柔”与“羁縻”政策

对于边疆民族,明朝采取了一系列复杂的政策。在蒙古方面,由于其直接的军事威胁,明朝更多的是采取“防御”和“打击”为主的策略,同时辅以“羁縻”政策,册封一些蒙古首领,利用他们的内讧来削弱整体实力。

而对于建州女真,明朝初期更多的是采取一种“怀柔”和“羁縻”的政策。明朝在辽东设立了卫所制度,将一些女真部落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授予他们官职,允许他们入朝朝贡,进行贸易,并利用他们作为防御蒙古的“缓冲地带”。这种政策,一方面是出于对蒙古的忌惮,希望借女真之手来牵制蒙古;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明朝对建州女真真实的实力和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招抚”的方式来加以控制。

这种“羁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无意中为建州女真的发展提供了喘息之机。他们可以在明朝的庇护下,进行内部的整合和发展,学习明朝的先进技术,同时又不至于过早地暴露自己的真实实力,引来明朝的警惕和打压。

五、后来的“觉醒”与“崛起”

正是在明朝初期这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建州女真完成了内部的凝聚。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蒙古势力的衰落,以及建州女真内部领袖人物的出现,尤其是努尔哈赤的崛起,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努尔哈赤以其超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统一了女真各部,创立了八旗制度,并开始挑战明朝的统治。

当明朝意识到建州女真的真正威胁时,已经为时已晚。他们曾经的“怀柔”和“羁縻”,反而为这个潜在的强大敌人,创造了壮大的机会。

总结来说,建州女真在明朝初期之所以默默无闻,而蒙古却声名显赫,并非因为女真人的战斗力不强,而是:

蒙古拥有更为直接和长期的军事威胁,占据了明朝的战略注意力。
建州女真尚处于分散的部落时期,其军事和政治实力尚未形成统一的、强大的合力。
明朝初期对建州女真的认知不足,采取了“怀柔”和“羁縻”的政策,无意中为女真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建州女真人也选择了“内功”修炼,默默地整合内部,学习外部先进技术,等待时机。

正如烈火需要时间来淬炼,强大的力量也需要时间来积蓄。建州女真的强大,是他们长期隐忍、学习和整合的结果。当他们的“烈火”真正燃起时,整个明朝的历史,都为之震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参考我这个回答吧。

努尔哈赤率领的部众早期战斗力也不怎么样,一群古惑仔凭借个人勇武村斗罢了。明末建州之所以越来越强大,完全是努尔哈赤建立基层组织,狠抓纪律,坚持不懈抓军事训练,不断征服收拢女真部落,扩大人口才取得的成果。

努尔哈赤之前的女真,不管是建州还是海西还是野人,都仍处于部落式的散兵游勇阶段,缺乏组织和纪律性,根本无法称之为军队。一个人可以是天生勇士,不代表一群人都是勇士,更不代表一群人凑到一起就能打赢战争。就说成化犁庭,明朝联合朝鲜对建州,朝鲜仅出兵一万就将建州李满住一族诛杀,入建州如砍瓜切菜。第二次明军2万分五路进军(进军模式与萨尔浒分兵无异),每路不过数千兵力就能如入无人之境。此时的女真无论是人口还是战斗力都无法与明末相提并论,就是肆虐嘉隆万三朝的建州女真巨寇王杲也沦为了李成梁的军功。

真以为是个女真就天生勇士啊,那是吹的,真正的勇士得练。

user avatar

明朝初期,建州女真也很热闹。

当时建州女真由阿哈出的建州卫、猛哥铁木尔的建州左卫,还有毛怜卫等组成。分布在朝鲜半岛东北部、图们江中下游的两岸,大致在今天北朝鲜咸镜道(图们江南岸)和中国吉林省延吉地区(图们江北岸)。

明成祖在永乐初年招抚建州女真,战略意图是遏制朝鲜的北拓政策,意在掣肘朝鲜。所以在这个历史时期,建州女真和明朝是比较顺畅的臣属关系,和李氏朝鲜反而经常发生冲突。

这方面的故事或者说历史细节,在中国明朝初年的历史中也属于比较偏冷、少有人去关注的细节。普通社会大众了解的就更少了。所以题主不知道,觉得默默无闻。

但是在今天的韩国和朝鲜,都非常重视这段历史。在讲述14~15世纪、李氏朝鲜早期领土北拓进程的这部分里是重点内容。

“殿下徒以尽忠事大之诚尔,恃帝之眷顾。然帝于东隅置建州卫,是扼我咽喉,掣我右臂也,外立雄藩以诱我人民,内加异宠以懈我御侮,其意固难测也。——《李朝实录》太宗六年八月)。”

文中的“殿下”,是彼时的朝鲜太宗李芳远。“帝”,指明成祖。

如果明成祖没有招附建州女真的话,那么后者会接受朝鲜的招附,纳入朝鲜梦寐以求的“小天朝”、“小宗藩”体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