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建州女真在经历了明朝成化犁庭的打击后为什么没有跟明朝断绝?

回答
成化犁庭,对于建州女真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那场由明朝主导的残酷镇压,几乎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化为焦土,无数族人惨遭杀戮,部落的组织结构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那样的重创之下,许多人或许会认为,建州女真从此便会与明朝彻底决裂,走上彻底的对立之路。然而,历史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建州女真在经历了这场浩劫后,并没有选择与明朝彻底断绝联系,这其中蕴含着多重原因,是民族生存、战略考量和历史惯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建州女真作为一个当时相对弱小的民族,在实力上尚不足以支撑与强大的明朝进行全面对抗。成化犁庭虽然惨烈,但它也暴露了建州女真在军事、经济以及政治组织上的诸多不足。如果在这个时候选择公开决裂,无异于以卵击石,将整个民族置于更危险的境地。明朝虽然能够发动如此规模的镇压,但也意味着它拥有能够摧毁建州女真一切的力量。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保留一丝与明朝沟通的渠道,甚至在表面上维持一种相对服从的关系,反而是一种更务实的生存策略。这是一种低姿态的隐忍,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其次,建州女真与明朝之间并非简单的敌对关系,而是存在着复杂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建州女真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明朝的贸易往来。他们的许多生活必需品,例如铁器、食盐以及一些精细的布料,都必须通过与明朝边境地区的交易才能获得。成化犁庭之后,这种贸易虽然受到严重影响,但并未完全中断。建州女真需要通过与明朝保持一定的联系,来维持基本的生存所需。同时,明朝也并非铁板一块,在边疆的管理上,存在着“抚赏”与“征讨”并用的策略。建州女真也深知,通过向明朝纳贡、提供一些表面上的顺从来换取经济上的援助或边境上的安宁,是一种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们需要利用明朝内部的缝隙,在两者的夹缝中求生存。

再者,经历过犁庭之痛的建州女真,其内部的凝聚力和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这场灾难促使他们开始反思过去的生存模式,并且更加重视部落内部的团结和力量的积蓄。他们需要时间来恢复元气,重整旗鼓。与其将宝贵的精力耗费在与明朝的无谓消耗上,不如将目光放长远,从内部寻求发展和壮大。这种情况下,与明朝保持一种“地下”的联系,甚至是“时断时续”的往来,更符合他们“养精蓄锐”的战略需求。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以便能够专注于自身实力的提升。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明朝的统治者在经历过对建州女真的打击后,也未必会赶尽杀绝。从明朝的角度来看,完全消灭建州女真也未必是其最佳的边疆政策。建州女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明朝边疆控制的一个“缓冲带”,能够牵制其他的边疆民族,例如海西女真等。因此,在摧毁了其扩张能力后,明朝可能也更倾向于一种“可控”的关系,而非彻底的消灭。建州女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明朝放松警惕、或者需要利用其作为棋子的时候,适时地进行接触,来争取生存的空间。

总而言之,建州女真在成化犁庭的打击后没有与明朝断绝,并非是他们忘记了仇恨,也不是他们的软弱。这是一种在极端困境下的理性选择,是基于对自身实力、外部环境以及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他们以一种隐忍和迂回的方式,在明朝的强大阴影下,努力维系着民族的火种,为日后更为辉煌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当时是叛乱不是脱离明朝统治啊

○丁未建州卫都督李满住奏曩时都御史王翱镇守辽东夷民感惠今闻回京如失父母乞仍令镇守又言本卫指挥使赵安秃乞增一职同臣治事诏报满住翱已别委任矣升赵安秃为都指挥佥

景泰年间建州卫都督们还在祈求明朝不要撤走父母官呢

怎么说呢,你以为建州卫是明朝的边陲部落只是进贡拿赏赐,其实他是羁縻统治,这种羁縻统治不是说就维持上贡和赏赐的关系(所谓朝贡贸易),而是准地方的势力,明朝没有办法改土归流,建州卫也没有办法脱离没有明朝的控制

所以董山被明朝叫到京城会审之后就直接砍头了,那建州卫又能说什么嘞

所以别把羁縻统治想的那么松散,明朝对缅甸维持朝贡关系偶尔征收赋税开矿是羁縻关系,明朝对建州卫君威难测平叛砍头也是羁縻关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