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建州女真是怎么壮大的?明朝为什么不早点剿灭发育期的女真?

回答
建州女真从一个分散的部落发展成为一股足以威胁明朝的强大力量,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夹杂着内部的整合、外部的机遇以及明朝自身政策的失误。明朝之所以未能及早“剿灭”发育期的女真,原因更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战略认知上的诸多因素。

建州女真的壮大之路:从分散到统一,从臣服到崛起

建州女真,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的女真部落,主要分布在辽东地区。他们的壮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

1. 早期分散与依附状态:
在明朝建立初期,女真各部仍然是分散的、以部落联盟形式存在的游牧民族。他们散居在辽东以东的山林地带,以渔猎和少量农耕为生。
明朝为了巩固对辽东的统治,采取了“羁縻”政策,即承认女真各部的首领地位,让他们名义上臣服于明朝,但并不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这种政策在初期有助于维持边境稳定,但也为后来的地方势力抬头埋下了伏笔。

2. 努尔哈赤的崛起与部落整合:
背景: 建州女真内部长期存在部落间的争斗和互相攻伐。这种混乱的局面为一位有能力的领导者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努尔哈赤(15591626): 努尔哈赤的崛起是建州女真壮大的核心驱动力。他本人出身于相对有影响力的爱新觉罗氏,但早期也经历了坎坷。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才能、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他逐步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
军事征服: 努尔哈赤通过与其他部落的战争,逐步兼并了哈达、叶赫、乌拉、辉发等强大的女真部落。这些战争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消灭,很多时候是通过威逼利诱、拉拢分化等手段实现,使得被征服的部落能够被整合进他的体系。
八旗制度的建立: 这是努尔哈赤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他仿照蒙古的“旗”制,将族人按照军事实力的强弱和生活方式重新组织,设立黄、白、红、蓝四旗,后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八旗制度将军事、政治、经济权力集中于汗(即努尔哈赤)之手,极大地提升了女真人的组织度和战斗力。它打破了传统的血缘和地域限制,将不同部落的人编入同一旗内,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归属感的形成。
文化与法律的统一: 努尔哈赤也着手统一女真文字(后金时期创制满文),制定法律,统一服饰,并推崇满族传统文化,这有助于增强女真人的凝聚力。

3. 后金政权的建立与扩张: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自称汗。这标志着建州女真已经不再是明朝边缘的部落,而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后金政权仿效明朝制度,开始建立官僚体系,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建设。

4. 军事上的胜利与战略优势:
战术创新: 女真人擅长骑射,并且在与明军交战中,不断学习和吸收明军的战术,例如火器运用。他们发展出了适合山林作战和骑兵协同的战术,尤其擅长伏击和快速突击。
熟知地形: 建州女真长期生活在辽东的复杂地形中,对当地的山林、河流非常熟悉,这使得他们在与明军作战时占据地利优势。
士气与凝聚力: 相较于明军普遍存在的士气低落、军纪涣散的问题,后金军队展现出极高的士气和战斗意志,因为他们是在为生存和扩张而战,而且有明确的领导和目标。

明朝为何不早点“剿灭”发育期的女真?

明朝未能及早“剿灭”处于发育期的建州女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女真威胁的认知不足与战略失误:
“羁縻”思维的惯性: 明朝长期以来习惯于对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即承认其名义上的臣服,通过册封、赐予官爵和赏赐来维持边境的“安宁”,而不进行深入的行政管理和军事控制。他们认为只要“恩威并施”,就能将这些民族控制在掌握之中。
“远的狼”不如“近的虎”: 在明朝的战略视野中,更主要和紧迫的威胁来自蒙古各部,尤其是瓦剌和鞑靼。他们认为女真只是分散的部落,力量分散,不足为虑,即使有冲突,也属于边境地区的局部骚扰,可以通过例行性的巡边和军事行动来应对。
信息不对称与情报滞后: 明朝虽然在辽东设有卫所和军队,但对于女真部落内部的整合过程、努尔哈赤的崛起以及后金政权的建立,其情报系统可能未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和评估这些信息。等到女真人的力量真正壮大并形成威胁时,已经积重难返。

2. 明朝自身的政治与经济困境:
内政腐败与党争: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严重,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下降,中央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能力受到极大削弱。很多本应拨付边防的款项被贪污或用于满足内部的政治斗争。
财政压力: 明朝长期处于财政危机之中,北方的军事开支、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以及后期应对农民起义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再发动大规模的对女真用兵,将进一步加剧财政负担,这在当时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划算的选择。
经济依赖与“以夷制夷”的思想: 明朝与女真人存在经济上的往来,特别是“马市”贸易,女真人用马匹、貂皮等换取明朝的粮食、布匹等。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使得明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这种贸易,并且也存在“以夷制夷”的思想,希望利用女真各部之间的矛盾来牵制彼此,避免任何一家势力过于强大。然而,这种策略最终被努尔哈赤利用,他通过加强自身实力来吸引并吞并其他部落,最终打破了明朝的平衡。

3. 军事上的原因与策略的局限性:
辽东防线的部署: 明朝在辽东的军事部署主要集中在辽河以西的几个重要城市(如辽阳、沈阳等),形成一道相对固定的防线。而建州女真主要活跃在辽东以东的山林地区,这使得明军的机动性和打击力度受到限制。要“剿灭”他们,需要深入腹地,这不仅困难,而且成本高昂。
对游牧民族作战的经验不足: 尽管明朝是汉族王朝,但其军队在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方面,虽然也有辉煌的胜利(如早期对蒙古的战争),但后期在应对女真人这种更具组织性、适应性更强的对手时,战术和战略上显得有些被动。
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军事行动: 即使明朝派遣军队对女真进行过一些军事打击,但由于财政限制、政治阻力以及战略方向的摇摆,往往无法形成持续、深入、彻底的“剿灭”行动。一旦战事告一段落,或者出现新的威胁,对女真人的军事压力就会减弱,给了他们喘息和发展的机会。

4. 政治和思想上的麻痹:
“华夷之辨”的观念: 长期以来,明朝统治者和士大夫普遍存在一种观念,认为汉族文化和政治体系是 superior 的,而边疆民族则是“蛮夷”,可以通过驯化或简单的军事压制来管理。这种观念可能导致他们低估了女真民族的组织能力和政治野心。
对努尔哈赤个人能力的低估: 努尔哈赤在早期可能被视为一个有能力的部落首领,但其统一民族、建立国家的远见和能力,在明朝统治者眼中并未被充分认识和重视。

总结:

建州女真的壮大是一个由努尔哈赤主导,通过军事征服、制度创新(八旗制度)和文化整合实现的复杂过程。而明朝未能及早“剿灭”这一力量,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明朝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交织的结果:对敌情认知的不足、战略视角的局限、内部的政治腐败和经济困境,以及军事策略上的失误。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明朝错失了在建州女真真正威胁其统治之前将其消灭的良机,最终为清朝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皇帝、太监、官员合谋对辽人的掠夺,导致了努尔哈赤的强大,然后努尔哈赤又背叛了辽人。

“迩岁以来,虏岁掠我人以万计,辄散处于板城而恩养之。给之妇,使生子女,给之牛马田土,使孳息耕种。待其心志无变易,而后用为奸细,用为响导。……有挖人地窖者,有指人粟谷之数而逼索之者,有呼仇人之名而焚其庐,掘其墓者,皆汉人也。”
“建州夷地有千家庄者,东西南北周回千余里,其地宽且肥。辽沈以东,清河、宽奠等处与夷壤相接,其间苦为徭役所逼者,往往窜入其中,任力开垦,不差不役,视为乐业。夷人利其薄获,阳谓天朝之民也,相与安之,而阴实有招徕之意……乃今公私之差日增月益,已自不支,而矿税之征朝加夕添,其何能任。况在此为苦海,在彼为乐地,彼方为渊为丛,民方为鱼为雀,而我方为獭为鹯,以故年来相率逃趋者,无虑十万有余。”
“辽军自东征骚扰以来,复遭高淮毒虐,离心离德,为日已久。今又驱饥寒之众,置之锋镝之下,愤怨之极,势且离叛。尝秘闻外间人言:‘向特怕虏杀我耳。今闻虏筑板升以居我,推衣食以养我,岁种地不过粟一囊,草数束,别无差役以扰我。又旧日掳去人口,有亲戚朋友以看顾我。我与其死于饥饿,作枵腹鬼,死于兵刃,而作断头鬼,毋宁随虏去,犹可得一活命也。’不祥之语,以为常谈,而近益甚。汹汹惶惶,莫保旦夕。”
“昔日李成梁镇辽,每丁军所至,城堡骚然,酒食尽出于民家,妇女多遭其辱。马蹄经过,鸡犬一空。民谣有云:‘若遭建虏还有命,若遭家丁没得剩。’”
“淮自是益募死士,时时出塞射猎,发黄票龙旗,走朝鲜索冠珠、貂马,数与边将争功,山海关内外咸被其毒。又扣除军士月粮。三十六年四月,前屯卫军甲而噪,誓食淮肉。六月,锦州、松山军复变。淮惧内奔,诬同知王邦才、参将李获阳逐杀钦使,劫夺御用钱粮。二人皆逮问,边民益哗。”

努尔哈赤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在辽人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给了他们一个做奴隶的机会,然后晚年发疯,又让辽人想做奴隶而不可得。

在努尔哈赤还没发疯的时候,明朝想剿努尔哈赤,恐怕只能靠编战报把努尔哈赤一个月击毙六回。那会儿努尔哈赤那里才是辽人心中的乐土,至少在那儿当牛做马还有草吃。

辽东的第一大患,就是万历狗皇帝和他的爪牙,对辽人敲骨吸髓。

辽东的第二大患,是以李成梁为首的一群喝兵血吃民肉的官贼。

辽东第三大患,是附近的蒙古部落,拿抢劫当上班。而努尔哈赤在称汗之前始终不曾犯边,就算辽东明军突然脑子里哪根弦搭错了要舍己报国,那当然也是先打蒙古,努尔哈赤又没打上门来,一群年年被拖欠工资的人谁会吃饱了撑的去打他。

要不是因为辽人还能逃到建州女真那里暂时做稳了奴隶,明末农民战争在万历年间就直接从辽东开始了。

user avatar

0.努尔哈赤能够建立后金,和他在对外关系上讨好明中央政府和边镇将帅、顺便换取合法名义,以及对女真其他部落的军事打击结合较好有关系。

1.在处理对明关系上,努尔哈赤比较谨慎,采取的是中央地方两头讨好的战术。对明朝中央,努尔哈赤自万历十八年至二十六年,五次亲自入京朝贡,麻痹万历皇帝;对明朝辽东边将李成梁,百般讨好,一方面贿赂贵重礼物,一方面将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嫁给李成梁的儿子做妾以巩固关系,实现“关键位置上有人”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一些对明关系细节上也分外留心。在明军抗日援朝的战役中,奏请出兵“征剿倭贼”,以表忠心;在作战中缴获敌对势力掠夺的明朝百姓人口,都予以退还安置,争取民心;另外就是尽量约束部署,不大肆抢夺明朝的商队市场,伪装恭顺。

以上策略的实施,至少在七大恨起兵反明之前,麻痹了明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使努尔哈赤壮大部族,统一女真诸部的行为得到了较好的掩饰。

2.对明恭顺的同时,积极跑官要官,争取女真诸部的最高统治权。万历十七年,努尔哈赤利用明朝“以夷制夷”政策,通过攻打不恭顺明朝的部落并且献俘,重申家族为明朝效力的历史等等举措,争取到了都督佥事,确立了自己执政的合法权,并且用来影响周边部族服从自己的统治;万里二十三年,在李成梁的帮助下,努尔哈赤又争取到了女真诸部中最高的官职——龙虎将军,可以简单视为拥有对女真所有部族统治的宣称权。另一方面,也使明中央误判努尔哈赤是个官儿迷,麻痹了警惕心。

3.在统一女真的军事方针上,努尔哈赤采取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的方针,对于前来归附的部族予以重赏,叛离的甚至灭族。作战的时候亲冒矢石不离一线,善于提拔有能力的人为将。还建立八旗制度作为军事和生产管理组织。这些因素也是努尔哈赤政权实力迅速成长的原因。

4.当然,明朝边将其实也没有放弃“以夷制夷”政策,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先是扶植尼堪外兰作为对手,不料图伦城一战被努尔哈赤联军击败。然后就是支持女真诸部中最亲明的叶赫部,包括组织萨尔浒之战直接武装介入,不料又被努尔哈赤击败。至此,努尔哈赤羽翼已丰,很难再一战灭之,也宣告明代统治女真“以夷制夷”政策的破产。

Σ.明朝没有更早军事打击努尔哈赤,一方面是努尔哈赤积极讨好和迷惑明朝,萨尔浒之前基本上没有武力犯边之举;一方面是明朝方面对女真局势平衡的误判,早年支持的尼堪外兰个人实力太差,后来对叶赫部的支持又太晚,当时叶赫部硬实力早已落后努尔哈赤太多,当然这也和脱离实际的明朝廷无法正确判断女真乃至东北各政权真实实力,以及对自身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原因。建州女真就是在这样政治的夹缝和明朝犯的错误中,软硬兼施,夹缝中求生存,一点一点壮大起来的。

user avatar

其实满人一贯有做带路党的传统,这项工作做好了,伺候好了明朝的将军,围剿一事也是可以商量着来的。建州女真曾经被围剿过多次,但最终壮大起来还是在老奴手中壮大了起来,这也是老奴义父李成梁姑息养奸的结果。

老奴的祖先猛哥帖木儿本来是元朝的官,元朝灭亡后被人驱赶,不得不从黑龙江举族南迁。然后在南迁的途中杀了一批蒙古人,作为给朱棣的投名状。

后来猛哥帖木儿又被人做掉了,儿子童山被人赶去了朝鲜,然后不安分,被朝鲜追杀,不得不请明朝派兵接他回辽东。等明朝把他安置好后,他又跟朝鲜勾肩搭背,妄图依靠朝鲜的力量,把吉林、辽宁据为已有。

此外,他还串联蒙古,引其入寇,在边境杀掠不绝,还经常反叛,最终被明朝斩杀,并解救了被他抓来做奴隶的百姓千余人。至于老奴的爷爷、父亲,就是死在了做带路党的路上。

PS:晚清事情就不用多说,烂到家了,我看也就只有西晋能跟它比一下。至于溥仪,作为当时满人的头,居然主动跑去奉天做卖国贼,连他老爸去劝都劝不回,还说只要肯让他做皇帝,死多少东北百姓都愿意。这带路党做的,也没谁了。

user avatar

明朝对东北的政策就是谁强打谁,而老奴一家一直都是明朝的带路党,他爹和爷爷都在明军剿灭建州右卫王杲的战争立了大功,接着又带明军攻打王杲儿子阿台,并在乱战中被误杀,老奴继承建州左卫的头衔之后,建州左卫就是建州三卫里面最强大的了(建州卫在成化年间遭受了明军毁灭性打击,一蹶不振),但是在李成梁眼中,插汉(察哈尔)、叶赫等对辽东的威胁要比建州大多了,而且老奴对李成梁很恭顺(养子的传言也不一定是空穴来风),不会和小王子(蒙古大汗)、王杲一样时不时的入寇,反倒协助明军攻打不听话的部族,甚至主动要求出兵征讨侵朝倭寇,再暗地里和辽东的官员打成一片,偶尔有人上奏说建州野心勃勃,也被辽东巡抚总兵巡按等等反驳,最终老奴在李成梁的扶持、辽东文武的默许下,借着明军做靠山,打败了一个个竞争者,最终坐大不制。

user avatar

建州,本质上是大明收编的边地少民皇协军

汉人王朝,收编各路边地游牧皇协军,然后以夷制夷,已经是传统技能了

大汉朝就开始的游戏,用鲜卑制匈奴,用乌丸制鲜卑,霍去病远征军里面,一大堆投降的匈奴伪军,要不然为啥出塞从来不迷路

大唐更是,有名有姓的胡人将领就一大堆,只不过大唐控盘水平已经退化,安禄山这个胡人直接造反了,但是最后被扑灭

建州老奴呢?他可是大明培养出来的,本质上老奴就是造反成功的安禄山

所以,这个问题的根本其实就是大汉朝之后,汉人整体的政治军事能力退化太严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这些胡人将领,最后养虎为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