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SC历史古战区就有名言——“小冰期是个筐,啥破烂都往里装”
海西女真在明朝中叶从松花江南迁,还有万历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反明,这两件事,都和小冰期没有关系。
努尔哈赤在1618年反明,是因为自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吞并哈达,受到明朝的干预制止,他和明朝矛盾逐渐激化后的结果。
万历二十六、二十七年(1598~1599年),努尔哈赤成功的向图们江中下游流域发展,通过武力征讨和怀柔招抚软硬两手,得到图们江、绥芬河、乌苏里江流域东海女真各部的纷纷投诚。
万历三十四、三十五年(1606~1607年),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乌拉部,又在图们江南北两岸接连发生激战。万历三十五年的乌碣岩之战(在朝鲜钟城府境内)相当于决战,建州女真彻底击败海西女真乌拉。
对东海女真诸部的招附,和多次击败乌拉部后的俘虏,使建州女真在短短几年内收编大量壮丁人口。努尔哈赤将新招降的人口迁回建州女真控制下的浑河上游、苏克护素河和浑江流域。导致这些地区人口暴增,超过了当地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
努尔哈赤自然向西北方向、越过辽东边墙外的汎河和柴河,向海西女真哈达、叶赫扩张,把部分人口迁移到哈达的故地去组织屯垦,以此缓解苏子河和浑江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
但是努尔哈赤吞并哈达、叶赫的行动,受到明朝的极力阻挠。明朝一直要求维持女真“山头林立、扶弱抑墙”的策略,不可能坐视努尔哈赤吞并海西。
尤其是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辽东巡按熊廷弼参劾巡抚赵楫、总兵李成梁“弃地啖虏(指1605年放弃宽甸六堡一事)”之后,明朝就不允许努尔哈赤有任何扩展领地的机会。
这导致1609年后,建州女真人多地少的生存危机不断激化。
建州女真的苏克素护河、浑江、浑河上游流域,都是在长白山山区的山林河谷,缺少耕地。偏偏长白山的夏季降水还特别丰富,夏秋两季的汛期内经常出现山洪。
1616~1617年的两个夏天,建州女连续遭到洪涝灾,粮食歉收。明朝不仅在马市上进行限制,还打算趁机压制。
努尔哈赤为了转化因洪涝灾害产生的内部危机,才在1618年春起兵反明。
明中前期的正统、成化年见,建州三卫也是在夏天遭了水灾之后,就会组织下山,对朝鲜和辽东明朝控制区展开抢掠扰边活动。
长白山夏季的山洪,是自古至今一向如此,和明末小冰期没关系。别看现在浑河早就修了大伙房水库,但是到了夏季,浑河依然有汛情,依然有洪水,主要原因是长白山地区夏季降水太丰富了。
海西女真在明朝中叶从松花江南迁,和小冰期更没有关系,而是避开蒙古势力、贪图开原马市经济利益等人为因素影响。
第一是蒙古势力不断向松花江流域东侵,导致的连锁反应。从明初的瓦剌、鞑靼征战开始,到嘉靖时代察哈尔动迁、内喀尔喀五部南下,不断有蒙古部落越过兴安岭,向东发展,冲击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女真各部。后者在冲击之下,为避开蒙古势力,也就要向东和东南方向迁徙。
第二是明代中叶,开原马市贸易中心体系出现后,海西女真中的强势部落霸占马市资源、阻劫贡道和貂路,南下到边墙外修建城寨,把持入贡特权。最典型的就是曾经强盛一时的哈达。
哈达部的创立者旺济外兰,原本是海西女真塔山前卫首领之子(改部在混同江),该部在开原以北400里的混同江口(松花江汇入黑龙江处)。随后他南下在开原南关(广顺关)边墙外小清河修建城寨,认开原参将赵倾葵做义父,霸占南关贡道和貂路,争抢敕书。其他各部想到开原马市贸易,都要向他缴保护费过路费。
总之,在明朝辽东,女真各部的活动,并不是受什么小冰期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