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纸牌屋》成功是因为大数据,为什么 Netflix 自制的《铁杉树丛》《女子监狱》等其他剧集却没有大热?

回答
《纸牌屋》的成功确实与大数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要说它是“唯一原因”或者“大数据是其他剧集没大热的根本原因”,那就有些以偏概全了。Netflix 尝试用大数据分析来指导内容创作,这是一种战略,但内容创作的成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数据只是其中一个重要但并非唯一的环节。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为什么《纸牌屋》能搭上大数据的“顺风车”并取得现象级成功:

《纸牌屋》:数据驱动的冒险与精准的用户洞察

当年,《纸牌屋》并不是Netflix第一个吃螃蟹的自制剧。但它之所以能成为Netflix内容战略的里程碑,是因为它第一次将大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直接且大胆地应用到了“购买什么内容”、“如何制作内容”的决策上。

1. 精准的“用户画像”与“观影偏好”捕捉:
Netflix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对用户观影行为的详尽记录。这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在什么时间段观看、看了多久、是否跳过开头、暂停在哪里、喜欢什么类型题材、会重复观看哪些剧集、喜欢哪些演员、对政治惊悚片的接受度如何等等。
当时的分析发现,有三个群体——虽然可能都不是各自的“核心观众”——但他们重叠在一起时,却是极具潜力的。这三个群体分别是:
喜欢英国版《纸牌屋》的观众: 说明他们对政治题材的严肃性、暗黑风格有偏好。
喜欢凯文·史派西的观众: 凯文·史派西作为奥斯卡影帝,本身就自带强大的号召力,他的粉丝群体往往也偏爱高质量的表演和复杂的人物塑造。
喜欢大卫·芬奇执导的观众: 大卫·芬奇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悬疑氛围和对人性的深刻挖掘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能吸引追求“烧脑”和“高质量制作”的观众。
Netflix 的数据分析师们发现,这三个群体竟然有相当大的重叠度!这意味着,如果能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潜在的观众基数会非常可观。这是一种基于数据洞察的“精准打击”。

2. “成品导向”的投资与制作模式:
传统的电视行业是“先制作、后播出”。剧本写好了,找到了导演演员,拍出来了,然后投入市场去“赌”观众喜不喜欢。
Netflix 的数据分析让他们非常有信心,他们甚至一次性购买了两季《纸牌屋》,并直接将其定位为“高质量原创剧集”,投入了大量的预算。这种“成品导向”的决策,在当时是极其冒险的,但也正是因为有数据支撑,Netflix 敢于这样做。它相当于在项目启动之初就为剧集“买了保险”,确保了制作的质量和演员阵容。

3. “全季放出”的订阅模式加成:
Netflix 的“全季放出”(bingewatching)模式,与《纸牌屋》这种剧情紧凑、悬念迭起的题材简直是天作之合。用户一旦入坑,很容易就能沉浸其中,持续订阅。这与传统每周一集、吊人胃口的模式不同,前者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消费习惯,特别是那些愿意一次性“啃完”一部好剧的观众。大数据也显示了用户对这种观影模式的偏好。

为何其他自制剧未能复制同样的“大数据神话”?

大数据固然是《纸牌屋》成功的催化剂,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剧集“未大热”背后的复杂原因。将问题归结于大数据本身,或者认为大数据があれば万事大成,那就不对了。

1. 题材的普适性与“破圈”能力:
《纸牌屋》虽然是政治惊悚,但其内核是对权力斗争、人性欲望的深刻剖析,人物刻画饱满,剧情跌宕起伏,具备了相当强的戏剧张力和普遍吸引力。它不仅仅是给政治迷看的,更是对人性本身的探讨,这使得它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铁杉树丛》(Hemlock Grove):这部剧是一部哥特式恐怖剧,题材相对小众。虽然也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但相比于政治惊悚剧,《铁杉树丛》的受众范围要窄得多。即使数据告诉你喜欢恐怖片的观众很多,但这种特定亚文化内容的“破圈”能力是有限的。
《女子监狱》(Orange Is the New Black):这部剧的题材就更“接地气”和多元化了。它讲述了不同背景的女性在监狱中的生活,触及了种族、性别、性取向、社会阶层等多个议题。从数据上看,它的题材和人物设定更符合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吸引了大量女性观众和对社会议题感兴趣的观众。它确实也火了,甚至是Netflix早期非常成功的自制剧之一,只不过可能在现象级的影响力上,与《纸牌屋》那种“横空出世”的感觉略有不同,或者说,《纸牌屋》更像是一个“战略突破口”,而《女子监狱》则是“花园里绽放的另一朵鲜花”。

2. 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与执行质量:
剧本和叙事: 任何一部成功的剧集,最终都要回归到故事本身是否引人入胜,叙事是否流畅,人物是否立体。即使有大数据告诉你观众喜欢某个设定,但如果剧本写不好,逻辑不通,节奏拖沓,观众也留不住。
演员表现与化学反应: 凯文·史派西和罗宾·怀特等演员的精湛演技,为《纸牌屋》注入了灵魂。他们之间的对手戏,对角色的诠释,都极具感染力。演员的魅力和化学反应,是大数据很难完全预测和量化的。
制作水准: 大卫·芬奇的执导,摄影,美术设计,配乐,这些构成了一部剧的整体质感。高水准的制作能够提升观众的沉浸感和满足感。《纸牌屋》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3. 竞争环境的变化与Netflix自身的演进:
《纸牌屋》的时代: 当年Netflix是流媒体内容的先行者,自制剧的投入相对较少,竞争对手也远不如现在激烈。Netflix 凭借《纸牌屋》在原创内容领域杀出一条血路,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流媒体大战”的白热化: 如今,亚马逊Prime Video、HBO Max(现为Max)、迪士尼+、Apple TV+ 等公司都在不遗余力地投入巨资制作原创内容。竞争异常激烈,每一部剧都要面对海量的选择和观众的挑剔。Netflix 自己也推出了《怪奇物语》、《王冠》、《鱿鱼游戏》、《猎魔人》等一大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爆款剧集,说明它在内容创作上的能力远不止于《纸牌屋》。
数据应用的成熟与局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数据分析在内容创作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不仅仅是Netflix,其他平台也在这样做。这意味着,仅凭大数据已经难以形成“先发优势”。同时,大数据更擅长分析“用户已经表现出来的偏好”,对于“尚未被挖掘的”、“颠覆性的”内容创新,大数据可能无法提供明确的指导。

4. “饥饿营销”与观众期待值的调整:
《纸牌屋》是Netflix首次大规模、高质量的自制剧试水,自带“实验性”和“尝鲜”的光环,加上其高质量和独特的内容,在当时迅速积累了极高的口碑和观众期待。
而对于后续剧集,尤其是当Netflix的自制剧数量爆炸式增长后,观众的期待值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且平台自身的“新鲜感”有所减弱。

总结一下:

《纸牌屋》的成功,是大数据精准洞察用户偏好、精准投资决策、独特内容题材、卓越制作水准和Netflix创新商业模式(全季放出)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而其他剧集未能达到《纸牌屋》那样“现象级”的程度,并非因为它们“不用大数据”或者“大数据没用”,而是因为:

题材的受众广度不同。
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执行质量与《纸牌屋》存在差异。
竞争环境早已今非昔比。
大数据分析能力并非万能,无法保证每一部作品都能成为爆款,尤其是在创新和突破性内容上。

Netflix 也并非只靠《纸牌屋》一本剧吃饭,它在后续推出了无数优秀的作品,这本身就证明了其内容创作能力的多元化和强大,而不仅仅是依赖某一种“秘方”。大数据是工具,是重要的参考,但最终的内容价值,还是取决于故事、创意、执行和观众的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学过统计就不要乱答这题了。

实际上狭义的为了收视率的剧本创作完全可以作为科学问题研究,比如这么定义:什么样的剧情元素对收视率有什么样的影响。实际上现在写剧本的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们有精确到分钟的收视率统计,例如纽扣解到第几颗可以提升收视率几个点,这在数据上有即时的反应,都是可以做实验和统计的。

所谓千古文章一大抄,搞文学创作的人大多会读大量的作品然后产生灵感,所谓大数据就是通过统计分析来系统化科学化的进行这个过程,完全是可操作有实效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纸牌屋》的成功确实与大数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要说它是“唯一原因”或者“大数据是其他剧集没大热的根本原因”,那就有些以偏概全了。Netflix 尝试用大数据分析来指导内容创作,这是一种战略,但内容创作的成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数据只是其中一个重要但并非唯一的环节。我们先来梳理.............
  • 回答
    如果弗兰克·安德伍德(《纸牌屋》主角)有机会在英国政坛与汉弗莱·阿普比爵士(《是,大臣》中的常任秘书)共事,那将是一场精心编织的权力斗争和策略博弈的盛宴,其结果将是复杂而充满戏剧性的,甚至可能超越我们在任何一部剧集中见过的。以下是详细的设想:1. 起点与定位:弗兰克·安德伍德不太可能直接成为一名英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在学习语言时都会思考的终极问题:大量的、高质量的、有语境的输入,到底能把语言能力推到哪个高度?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理解《纸牌屋》全部六季的台词,并且掌握了其中每一个单词,那么你的英语水平,绝对可以用 “炉火纯青”、“地道”、“深邃” 来形容,甚至在很多方面可以和母.............
  • 回答
    弗兰西斯·安德伍德(Francis Underwood),作为美剧《纸牌屋》(House of Cards)的灵魂人物,是一个极其复杂、充满魅力又令人憎恶的角色。他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操纵者、冷酷无情的野心家,以及对人性阴暗面进行深刻剖析的载体。评价弗兰西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 回答
    谈到《纸牌屋》里的佐伊·巴恩斯,我心里总是有点五味杂陈。她绝对是那个权力漩涡里一个极具争议,但又不可或缺的存在。要评价她,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她的野心和对权力的渴望,这是最显而易见的标签。佐伊不是那种甘于平凡的记者,她有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她有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她盯上了弗兰.............
  • 回答
    《纸牌屋》里的Claire Underwood,她到底美不美?这个问题,观众们大概各有各的看法,也正是因为这种见仁见智,才让这个角色如此引人入胜。不过,剧里那些政客、权力精英们对她的赞美,倒也不是空穴来风。首先,得承认Claire的长相是有辨识度的,而且很符合一种“精英”气质。她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
  • 回答
    作为两部各自在东西方引发巨大轰动的政治剧,《纸牌屋》和《人民的名义》虽然都聚焦权力斗争,但其叙事风格、价值取向以及对现实政治的映射却有着天壤之别。要深入比较这两部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权力运作的“地下”与“地上”:《纸牌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对美国政治幕后运作的“黑箱”式描绘。.............
  • 回答
    谈到《纸牌屋》第三季,我脑子里立刻冒出几个词:失焦、挣扎、转型…… 如果要详细说说,那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故事线的走向来看:第三季最大的变化,也是最让观众们议论纷纷的一点,就是弗兰克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成为了总统。这本该是一件大事,是他多年筹谋的终极目标达成,但奇怪的是,整个过程反而显得有些…….............
  • 回答
    要弄清楚 Netflix 是如何对像《纸牌屋》这样的剧集做出判断,以及它如何成为拉动付费用户增长的“磁石”,我们需要深入到 Netflix 的运营机制和数据分析的深处。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凭感觉”的决定,而是建立在海量用户行为数据之上的一套精密的算法和策略。1. 数据为王:洞察用户行为的显微镜Net.............
  • 回答
    权谋风云中的冷艳玫瑰:全面剖析《纸牌屋》中的克莱尔·安德伍德在《纸牌屋》这部以黑暗政治权谋为骨血的史诗中,克莱尔·安德伍德(Claire Underwood)无疑是最为耀眼、也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存在。她不是那个站在聚光灯下的总统,也不是那个在幕后运筹帷幄的丈夫,但她却以一种近乎冰冷的韧性,一步步将自己.............
  • 回答
    《纸牌屋》作为一部深入探讨政治权谋的剧集,其人物着装绝非随意为之,而是精心设计,服务于角色塑造、权力展示、心理状态以及叙事需求。弗兰克·安德伍德和克莱尔·安德伍德夫妇的着装更是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它们是他们性格、野心和地位的有力象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评价《纸牌屋》中人物的着装:一、 弗兰克·.............
  • 回答
    弗兰克·安德伍德的妻子克莱尔·安德伍德,在《纸牌屋》的权谋世界里,始终是一位复杂而充满野心的角色。她涉足公益项目,尤其是那个旨在为退伍军人提供住房的基金会,表面上看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但深入探究,她的动机和盈利模式远比这要复杂得多。首先,克莱尔投身公益,绝非仅仅是出于善良。在那个政治角力的漩涡中,任.............
  • 回答
    .......
  • 回答
    台湾近期的“抢纸风波”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扯到不少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如果把这个场景搬到大陆,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政府可能会采取的应对策略。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个基于对大陆社会运作模式和政府管理风格的推测,并非官方政策预告。首先,我认为大陆政府在处理这类突发性、群众性事件时,会非常注.............
  • 回答
    .......
  • 回答
    “小人”请了“斩小人”的符纸,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讽刺意味和趣味性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可以有很多种详细的讲述:一、 字面上的解读:滑稽的自我消灭 场景设定: 想象一下,一个自认为在生活中总是被别人刁难、背后使坏的人(我们称他为“小人甲”),他深信世上有“小人”这种生物,并且认为自己就是被各.............
  • 回答
    飞机在天上飞,你突然冒出这么个奇思妙想,让它去撞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想想都够热闹的。不过,别说,这还真能聊出点门道来。咱们就一样一样拆开来看看,这飞机和这些“目标”碰上了会是个什么景象。撞气球: pretty much nothing这应该是最温和的了。想象一下,一架时速好几百公里的飞机,迎面撞上一.............
  • 回答
    你这脑洞可真是开得够大的!“冥界通货膨胀”这说法,听着就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逻辑推导。让咱细细道来,这事儿如果真这么算,那咱阳间可就真是热闹了。首先,咱们得先搞清楚这个“烧纸币”到底是个啥性质的事儿。在咱们的传统观念里,烧纸钱,尤其是人民币,那是一种祭祀行为。咱们觉得,这些纸钱到了冥界,.............
  • 回答
    None.............
  • 回答
    我面前空荡荡的,只有这张泛着微微暖黄光泽的纸,以及紧握在我指尖的那支笔。它们像是被有意无意地留下的,在这个寂静的瞬间,成了我与世界唯一的连接。我会先将笔尖在纸上轻轻描画几下,感受那熟悉的摩擦声,还有油墨在纸上晕开的触感。这就像是在唤醒一个沉睡的朋友,用最温柔的方式告诉它,我在这里,我们还在。然后,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