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清朝是一个汉人政权,现在对于清朝的评价会是什么样的?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清朝并非由满族建立,而是一个由汉族人士主导的王朝,我们今天看待它的历史眼光,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性的转变,不仅触及了历史的表层叙事,更会深入到文化认同、民族关系、制度演变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根本走向。

首先,最直接的变化将体现在民族认同的层面。如果清朝是一个汉人政权,那么围绕“夷夏之辩”的叙事将不复存在,或者说会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历史上,清朝的建立和统治,常常与“征服王朝”的标签联系在一起,其中“满汉矛盾”一直是历史研究和民间解读的重要维度。但如果统治者是汉族,那么它将更自然地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的延续,一个王朝的兴衰周期。我们不会有“剃发易服”这样的民族压迫符号,也不会有围绕满族文化如何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并最终融入的复杂讨论。相反,它会被看作是一个汉族政权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整合中国广袤疆域、应对内外挑战的样本。

其次,对清朝统治合法性和正统性的评价会截然不同。历史上,对于清朝的合法性曾有过许多争议,尤其是在其建立之初。但如果清朝是汉人建立,那么其统治的合法性将无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来强化,其权力来源和合法性基础会更符合中国传统王朝的政治逻辑。我们不会强调其“非我族类”的特质,而是会像评价明朝或唐朝一样,关注其政治制度的优劣、经济的繁荣与衰败、以及对疆域的管理能力。例如,收复新疆、巩固西南边疆等功绩,将直接被视为汉族政权维护和拓展国家版图的体现,而非“异族”对中原的统治的延伸或改变。

在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一个汉人主导的清朝,可能会在沿袭明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但也可能因为汉族统治者的身份而采取与历史上真实的清朝不同的路径。例如,在政治权力结构上,是否还会出现像满族八旗这样特别的军事和政治集团?“满汉分治”的制度设计是否还会存在?抑或是会更早地出现权力更集中、更符合汉族传统官僚体系的制度?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更早或更彻底的中央集权化过程,或者在某些区域自治和权力分配上采取不同的策略。关于科举制度的存废和改革,关于八旗子弟的特殊地位,都会有不同的讨论方向。

再者,对清朝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影响的解读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历史上,清朝的文字狱、对汉族文化的压制(如部分剃发易服的文化含义),以及满族文化的引入和融合,是评价其文化政策的重要方面。如果清朝是汉人政权,那么这些争议点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对该王朝如何处理继承的汉族文化遗产、如何应对新的思想潮流(如接触西方文明),以及如何平衡不同地域文化的讨论。可能在文化上会展现出更强的延续性和汉文化的主导性,也可能因为统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出现新的文化融合模式。

与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列强的互动,在这样的假设下,其性质和影响也会被重新审视。历史上,清朝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其对外政策的保守和僵化,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萌发,是导致其衰落的重要原因。如果清朝是汉人政权,那么它在应对西方挑战时,其决策的出发点和考虑因素会更贴近于“中国”这个国家的整体利益,而非“满族”作为一个统治民族的利益。我们会讨论这个汉人政权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调整自身,如何进行现代化改革,其改革的成功与否,以及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比如,我们可能不会看到“天朝上国”的傲慢与封闭那样强烈的文化标签,而更多地是在讨论一个汉族王朝如何在全球变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最后,从历史分期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来看,这一切都会被改写。清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帝制的终结,也是中国走向共和的开端。但如果清朝是汉人政权,它的“结束”可能不会如此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或许,它会走向某种形式的改良,或者在内部的政治斗争中演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政治体制。中国近现代史的叙事,也将围绕着这个汉人政权的延续、转型或被推翻展开,而不是以推翻一个“异族统治”的王朝作为历史转折点。

总而言之,一个汉人建立的清朝,将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历史篇章。它会让我们重新审视“民族”、“国家”、“统治”和“文化”这些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复杂互动。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更加平稳、更具延续性的中国历史进程,但也可能失去一些塑造我们今日身份认同的独特叙事和历史教训。这种假设性的回溯,恰恰突显了历史叙事中民族身份和政治权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对过去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

这个“汉清”政权能否建立起一个强大且隔离式的统治核心,从而维持对民间的高压统治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汉人政权与清政权的比较就没有任何意义。清政权的功绩和罪行均来自于其高度专制,如果汉人政权做不到高度专制,那就不存在什么“清朝如果是一个汉人政权会怎么样”的问题了。

而所谓高度专制,必然要求一小部分人,完成对其余绝大多数人的专制。汉人政权当然也有阶级的隔阂,但对于统治阶级内部来说,由于很难阻断“官僚-民间”的联系,从而导致统治阶级的数量,是远远无法满足“一小部分”这个要求的。譬如说,如果民间是如隋唐一般的豪族遍地,朝堂也会以豪族大臣为主;如果民间是类似明朝的士绅小地主为主,那么朝堂也会以士绅小地主大臣为主。朝堂大臣,入则为臣,出则为绅,这就决定了很难形成一种高压统治——岂有自己压迫自己的道理?

某种程度上,清朝能形成高度专制,的确与他是异族政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正是其异族特性在统治阶级内部制造了区分,使得朝堂统治者和来自民间的统治阶级代表人,并非同一利益团体,双方既是合作关系,又是压迫关系,这一点是清朝得以建立高度专制的基础。

重复这个问题:这个“汉清”政权能否建立起一个高凝聚力且与民间隔离的统治核心,从而维持对民间的高压统治?

在近代之前,能产生这种隔阂的因素,其实不多,种族或族群当然是其中之一,宗教也可以是,但宗教在中国向来没什么市场。因此我倾向于认为,如果是大顺或大西这样的古典汉人政权,则难以建立起类似清朝这样的高度专制。

user avatar

爱新觉罗家有身份立场的限制,好歹我还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倒行逆施到这样的地步。

如果是个汉族军阀崛起辽东之后干和大清一样的事,我只能说这个家族的人脑子都有病。

user avatar

如果没有民族团结这一“政治正确”条款作为护身符,一个汉族政权要是能做到现实中清朝的十分之一,肯定会被喷成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反动的封建王朝(绝对没有“之一”)。

历史上的汉族王朝,皇帝要是有些过失经常会被无限放大。而在清朝,皇帝不管做了什么坏事都经常会被轻易原谅。

宋朝的完颜构、秦繆丑,仅仅因为一次绍兴和议就被世人骂了多少年?繆丑的跪像都不知被砸烂了多少次。大清朝呢,被八国联军追得屁滚尿流的那拉氏被很多人捧成富有雄才的巾帼英雄,与洋人签了不知多少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也被很多人视为忍辱负重的率真汉子。

很多人都强调明朝的皇帝有多“奇葩”,其实他们和爱新觉罗氏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父亲在31岁时得了马上风,儿子在19岁时患了花柳病:这样夸张的父子皇帝在哪个汉族王朝能看到?这样的狠角色在清朝确确实实出现了,却也丝毫不影响“清无昏君”之类论调的流行。

在接受评价时,清朝在很多方面都是受照顾的,而其对立面就被黑惨了。据朝鲜史料记载:“清主破吴三桂,取美女三百,贮之离宫,日事荒淫,涂尚文辞,政令多舛”“皇帝游戏无度,不听政事,至于掠人妻妾”。即便如此,康熙还是被誉为一代英主,甚至是“千古一帝”,基本没有留下“好色”的坏名声(至少很少有人注意这一点)。而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连打杂的女佣都算上也只有八九十个女人(康熙一次性从吴三桂那里抢来的女人就比他所有的女人多出2倍),结果却要长年累月地被批判为“荒淫”,甚至会被一些三无网文(视频)评为“中国历史上最荒淫的人物”。

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太平天国比清朝还烂,其实完全不符合史实。事实上,要比烂,太平天国再烂上十倍也远不如清朝烂;要比优,太平天国非常注重经济建设,侧重于安民和减轻民众负担,而清朝除了借乱大搞破坏还会干什么?




类似的情况非常多,就不举例了。总之,“大清例外论”在现实上是存在的。在很多时候,做了同样的事情在别的朝代(或别人那里)要受重责,在清朝那里根本就无所谓。

近期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清朝并非由满族建立,而是一个由汉族人士主导的王朝,我们今天看待它的历史眼光,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性的转变,不仅触及了历史的表层叙事,更会深入到文化认同、民族关系、制度演变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根本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变化将体现在民族认同的层面。如果清朝是一个汉人政权,那么围绕.............
  • 回答
    假设历史的车轮偏转,将清朝的统治者换成一个汉族建立的政权,这无疑会改写中国近代史的面貌。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换血”,更可能触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于国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一、政治与社会结构的重塑:首先,一个汉人政权的上台,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权力结构的颠覆。满族作为统治阶级,.............
  • 回答
    甲申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刻上深深烙印的年份。1644年,当山海关的炮火撕裂了原本就不太平静的辽东天际线,吴三桂的抉择如同投入历史洪流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至今仍在荡漾的涟漪。如果,这个“如果”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巨大而迷人的假设,如果吴三桂在那一刻没有选择“弃关”,没有背负“汉奸”之名,历史的走.............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建立,明朝之后的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扩展到今天的领土面积,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能力、地理条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1. 明朝灭亡后的政治格局明朝灭亡于1644年,其后主要的政权包括: 南明(1644–1662):由朱由榔建立,以南京为都城,主要控制长江以南地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推翻明朝并成功建立新朝代,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轨迹,都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李自成的新朝代——大顺朝的内政外交格局: 政权稳固与否的考验: 李自成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他建立的新朝代能否长久,是个巨大的.............
  • 回答
    溥仪若非生于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能否成为一位“好皇帝”,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无限遐想却又难以给出确定答案的问题。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长河将这位末代皇帝的出生时间推前几十年,甚至一百年,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将会截然不同。或许,他将诞生于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年代,或者至少是一个改革的浪潮尚未吞噬一切的时期。在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康熙和彼得大帝调换了国籍,分别成为彼此的统治者,那历史的车轮必将碾出全然不同的印记。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景象。场景一:康熙·俄罗斯沙皇想象一下,年仅八岁的康熙,不是被满族八旗拱卫着登上紫禁城,而是被赋予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皇冠,成为俄罗斯的沙皇。这.............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明朝和清朝的历史进程互换,中国大地上会是怎样一幅景象,恐怕连最天马行空的剧本作家也难以完全描摹。但我们可以试着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脉络,让这个穿越的设想变得生动一些。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换一下”指的是什么。是满洲人建立的“大清”在明朝的统治时期崛起,然后像历史上的清朝一样.............
  • 回答
    关于“清初屠杀一亿”的说法,这在史学界和公众认知中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结论是: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并非历史事实。 并不存在清初大规模屠杀导致一亿人死亡的证据。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又为何会有人相信呢?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梳理。 谣言的来源与演变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确实存在战争、屠杀以及.............
  • 回答
    撇开近代屈辱,细数清朝的恢弘与成败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王朝都如同一幅巨画,有其辉煌灿烂的笔触,也有其暗淡褪色的角落。当我们试图评价一个王朝的“伟大”与否,往往需要将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审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等方面的贡献与局限。如果将1840年以后丧权辱国的经历暂时搁置,仅仅聚焦于清朝.............
  • 回答
    钟南山院士的这一表述,可以说是对中国当前疫情防控策略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未来走向的清晰指引。它并非简单地否定或肯定某种做法,而是展现了一种在复杂现实下,权衡利弊、寻求平衡的审慎态度。首先,他明确指出“中国当前不适用完全开放”,这背后蕴含着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知。众所周知,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地域辽阔,各地经.............
  • 回答
    .......
  • 回答
    清华美院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模特“眯眯眼”妆容引发的争议,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妆容本身,更关乎审美理解、文化语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情绪。首先,从妆容设计本身来看:“眯眯眼”的妆容,其核心在于对眼睛形态的塑造。在时尚界,眼睛作为面部最富表现力的部分,一直是妆容创意的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的敏感点。如果我们将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假设我们能够神奇地“杀死”某位清朝皇帝及其所有直系皇子皇女,清朝是否就会因此灭亡?答案恐怕并非简单的一句“会”或“不会”。这背后牵涉到太多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和文化因素,绝非一人一族兴衰就能轻易断定的。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思,但要深入探讨清朝若未闭关锁国,反而积极推进工业革命,近代史会走向何方,则需要我们抛开事后诸葛亮的视角,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内在逻辑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清朝并非一开始就铁板一块地“闭关锁国”。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对外贸易和交流并未完全中断.............
  • 回答
    关于“清朝只剩一个紫荆城的领土贡献论”的说法,可能存在对历史事实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领土范围、相关概念的澄清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清朝的领土范围与历史贡献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之一,其领土范围在不同时期有显著变化,主要贡献包括:1. 统一多民族国家 .............
  • 回答
    理解清朝对中国领土的影响,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特别是它初期扩张带来的庞大版图,以及晚期面对西方列强时的割地赔款,再加上“剃发易服”这项极具争议的民族政策,这几个节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清朝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独具的复杂面貌。一、 清朝的领土扩张:一个空前辽阔的帝国不得不承认,清朝确实是历史上疆域最为.............
  • 回答
    清朝的兴衰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对中国领土的扩张、最终的割地赔款,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压制,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些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剥离那些僵化的标签,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个时代。领土的扩张:从辽阔到萎缩的轨迹清朝入关后,其对领土的扩张是相当显著的。与明朝相比,.............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作为满族人,在网络上看到许多针对满族和清朝的负面言论,感到非常郁闷和委屈。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网络世界确实存在着一些观点极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一些群体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和污名化。关于您提到的“收拾清朝八旗余孽”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也可能源于对历史事件的某种解读。然.............
  • 回答
    将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想象力的设想。它不仅会对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对“耻辱”的定义和感受。然而,要详尽地分析其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仔细审视两个朝代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理解“耻辱”的根源:在探讨顺序调换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