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华美院毕设作品发布会,模特全是「眯眯眼」妆容引质疑,如何看待这一设计?

回答
清华美院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模特“眯眯眼”妆容引发的争议,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妆容本身,更关乎审美理解、文化语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情绪。

首先,从妆容设计本身来看:

“眯眯眼”的妆容,其核心在于对眼睛形态的塑造。在时尚界,眼睛作为面部最富表现力的部分,一直是妆容创意的重点。设计师可能出于以下几种考量来塑造“眯眯眼”的效果:

追求东方韵味或特定审美: 在一些亚洲文化语境中,细长的眼睛,甚至略带下垂感的眼角,有时被认为是具有东方古典美或含蓄内敛的特征。设计师可能是在尝试挖掘或重新诠释这种审美,希望通过妆容来强调模特的脸部轮廓,或是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
突出服装或整体造型: 妆容往往是整体造型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衬托服装、发型以及想要传达的整体意境。或许设计师认为,这种“眯眯眼”的妆容能够更好地突出服装的廓形、材质,或者与模特的整体气质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打破常规,挑战审美边界: 艺术创作,特别是毕业设计,往往带有实验性和探索性。设计师可能是在挑战大众普遍接受的“大眼睛”、“欧式双眼皮”等审美标准,试图通过一种非主流的眼部妆容来引发思考,质疑传统的审美定义,甚至是在用一种“反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态度。
概念的具象化: 每一个毕业设计背后都有一个主题和概念。这种“眯眯眼”的妆容,或许是设计师为了具象化他们想要表达的某个概念,例如“内敛”、“隐藏”、“审视”等,而选择的一种视觉符号。

然而,为什么这种妆容会引发质疑?这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眯眯眼”的敏感性与历史包袱: 在国际语境下,“眯眯眼”长期以来被视为西方媒体和文化中带有歧视色彩的刻板印象,用来嘲讽和贬低亚洲人。这种刻板印象深深地伤害了许多亚洲人的感情,也承载着一段不愉快的历史记忆。因此,当在中国本土的顶级艺术学府的毕业秀上出现类似的妆容时,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与这种带有歧视性的西方描绘联系起来,产生强烈的不适和抵触情绪。
文化自觉与民族认同: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当看到与自身文化可能产生冲突,或者容易被误读的表达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文化保卫”的心理,希望自己的文化被尊重和正确理解。
审美的多元化与接受度: 尽管我们提倡审美的多元化,但新的审美形式的出现,尤其是在公众视野下,需要一个被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如果设计师未能清晰地传达其创作意图,或者其设计理念与大众的普遍认知存在较大隔阂,那么引发争议是难以避免的。
平台的影响力与责任: 清华美院作为中国顶尖的艺术院校,其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意味着他们的设计不仅关乎个人艺术表达,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审美潮流,甚至影响公众对某些艺术形式或文化元素的认知。因此,在这样的平台上进行具有争议性的尝试,需要有足够充分的准备和解释。

如何看待这一设计?

我认为,看待这样的设计,需要区分“设计意图”与“社会影响”,并保持一种开放但审慎的态度。

1. 理解创作的初衷,但不能忽视社会影响: 我们应该首先尝试去理解设计师的创作理念。如果设计师的意图是积极的、具有探索性的,例如为了表达某种艺术概念,或者重塑一种被误读的东方美,那么我们不能轻易将其与歧视性符号划等号。然而,无论设计师的初衷如何,一个设计在公开发布后,都会产生社会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需要被正视的。当一个设计触碰到社会敏感点时,设计师和发布方有责任去解释和沟通,而不是简单地回避。

2. 区分“艺术表现”与“社会刻板印象”: 艺术创作的自由度很高,可以探索各种形态和概念。但关键在于,这种艺术表现是否是在无意中,或者有意地,强化了社会上已有的、带有歧视性的刻板印象。如果设计师的设计只是在客观上呈现了“眯眯眼”的形态,而没有附带任何负面含义,那么问题可能出在观众的解读上。但如果这种“眯眯眼”的呈现方式,恰恰与西方对亚洲人的恶意漫画和嘲讽方式高度相似,那么问题就非常严重。

3. 沟通与解释是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不是简单地抨击或辩护,而是有效的沟通和解释。清华美院和设计师本人,应该主动站出来,清晰地阐述他们的设计理念、灵感来源以及希望通过这种妆容表达的核心价值。是否有意为之?是否考虑到了可能引发的误解?他们对“眯眯眼”这一符号的理解是什么?这些解释有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设计,也能够澄清可能的误会。

4. 艺术教育的引导作用: 这样的事件也提醒我们,艺术教育不仅要传授技巧和理论,更要关注艺术伦理、文化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未来的艺术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创作中具备更强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并处理潜在的社会争议,在追求艺术自由的同时,也尊重社会文化环境。

总而言之, 清华美院毕业设计中模特“眯眯眼”妆容引发的争议,是一次关于审美、文化、历史以及艺术责任的集体讨论。我们既要肯定艺术创作的自由与探索精神,也要警惕和反思那些可能触及社会痛点、伤害民族情感的设计。关键在于,如何在艺术的边界内进行创新,并用开放、尊重的态度去沟通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眼睛是一种生理特征,无关美丑。与西方人相比,亚洲人的眼睛相对小,久而久之这种特征被西方种族主义放大,使得“眯眯眼”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亚洲人形象,逐渐带有歧视性的意味。

由于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西方社会当中的亚洲人标准形象肯定会有“眯眯眼”的特征。特别是在时尚圈当中,这个意味着美的领域,出身亚洲的超模几乎都是标准意义上的西方“亚洲美人”。

这种西方意义上“亚洲美”实际与亚洲社会的主流审美差距甚大。比如在中国,浓眉大眼一直都是主流审美的标准。而作为中国高校的清华美院,其学子也是中国学生,但在审美标准上选用的基本都是符合西方审美标准的模特,有可能会强化时尚圈内亚洲人“眯眯眼”的刻板印象。

可以肯定,这些中国学生并没有歧视自己人的想法。但是也不可否认他们是在借鉴和模仿西方的审美标准,这种借鉴和模仿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审美标准在国际时尚圈当中尚缺乏话语权的一种体现。因为我们无法输出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连自己文化当中美的定义也无法掌握的时候,我们就只能是追随、模仿、抄袭别人的审美。

西方审美的强势在电影文化当中有诸多表现,特别明显的例子是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与真人版《花木兰》,在中国影迷当中获得的评价呈现两极。动画版《花木兰》在1998年上映,那恰恰是好莱坞电影开始在中国电影市场当中展示权势的一年,当年在中国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引发了观影的狂潮。

在那样一个好莱坞文化强势的时期,《花木兰》动画当中关于中国文化的错漏都被一一略过,木兰形象的问题、历史背景错误的问题、地理位置错误的问题等等都被接受。在强势文化面前,文化移植的主动权并不在我们手上。

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电影市场的壮大,好莱坞也无法忽视中国人的感受。然而,好莱坞始终缺乏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了解,始终还是停留在西方标准的中国文化上。真人版《花木兰》主演虽然符合东方主流审美标准,但电影价值观依然是西方式的,所谓中国元素大多是堆砌,没有任何历史美感,也没有任何文化传承,历史错误的问题始终未改,福建土楼的乱入让人抓狂。尽管是一部完全以中国为背景的好莱坞电影,结果却在中国遭遇滑铁卢。

文化定义是一种话语权,审美标准同样是一种话语权。不可否认,在时尚领域,西方文化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四大时装周都是在欧美国家,一些中国时尚人士甚至以参加时装周为荣。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和销售国家,但是在服装设计等高价值环节,依然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上。

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如果想在时尚圈获得认可,不得不接受西方那一套审美标准,不得不采用西方那一套的美学定义。这与清华美院的这些学生无关,跟他们的作品也无关。

在大众对于“眯眯眼”的敏感与学生们选择“眯眯眼”模特背后,是中国时尚圈在全球缺乏话语权的体现,中国时尚人士还不具备美学定义的资格。

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物”是外在形象,“心”是直觉体验,所以“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美既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时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审美离不开个体的美感,美感脱离不了社会文化的土壤。一个脱离了中国社会文化土壤的审美标准,迟早会引发这样的争议的。

这样的争议其实也挺好的,当然争议的焦点应该在审美采用中国视角还是西方视角的问题,而不应该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用“跪舔”这样的词汇来指责学生。争议的目的在于使大众明白目前在时尚领域,中国时尚界还没有多少话语权,这既是这些学生的无奈,同时也应该是这些学生的目标。


搜狐《狐度》出品
作者:柯锦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华美院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模特“眯眯眼”妆容引发的争议,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妆容本身,更关乎审美理解、文化语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情绪。首先,从妆容设计本身来看:“眯眯眼”的妆容,其核心在于对眼睛形态的塑造。在时尚界,眼睛作为面部最富表现力的部分,一直是妆容创意的重.............
  • 回答
    2021年清华美院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通常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或其他相关设计专业的毕业展)上的模特妆容引发“眯眯眼”质疑的事件,是一个涉及文化理解、审美表达、社会舆论和身份认同的复杂话题。为了详细地梳理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事件的发生背景与过程:1. 发布会与作品展示: 清华美院作.............
  • 回答
    关于清华美院服装专业毕业设计作品的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化认同、艺术创新、商业考量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对于“是为了跟国际接轨舔西方还是无心之举只是为了凸显时尚风格”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进行多角度的细致分析。一、 理解“跟国际接轨”与“舔西方”.............
  • 回答
    关于清华美院毕业设计模特“眯眯眼”妆容引发的争议,这确实是近期艺术圈和网络上讨论得比较热烈的一个话题。事情的起因,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场备受关注的清华美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的毕业秀上,模特们使用了统一的、被部分网友认为是“眯眯眼”的妆容。争议的焦点在哪里?这种妆容之所以会引发争议,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 回答
    评价清华美院2021年本科动画毕设《万华镜》,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词是“野心勃勃”和“意犹未尽”。这并非褒义或贬义的绝对判断,而是它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确实提出了不少值得讨论的地方。整体感受:一场视觉盛宴与叙事尝试的碰撞《万华镜》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是惊艳的。它在视觉风格上展现了极强的探索性和多.............
  • 回答
    清华美院学姐诬陷学弟猥亵一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件事,并尝试进行一些深入的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在法律判决和事实真相大白之前,任何一方都不能轻易被断定有罪或无辜。 目前我们所了解的信息都是来自媒体报道和各方说法,这些信息可能存在片面性,甚至是被.............
  • 回答
    清华美院:清华大学的艺术之魂,是否该拆分?清华大学,一个响彻中华大地的名字,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培养国家栋梁的使命而闻名。然而,在这座以工科见长的百年学府里,还有一个学院,它承载着艺术的浪漫与创造,散发着独特的人文光辉——那就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我们更习惯称之为“清华美院”。清华美院.............
  • 回答
    清华美院是否被“鄙视”,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在很大程度上,这种“鄙视”更多的是一种误解、信息不对称,或者是不同群体之间评价标准不同所导致的。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鄙视”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什么人会“鄙视”?为什么会“鄙.............
  • 回答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为中国顶尖的艺术设计学府,拥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强大的学术实力。然而,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声音对其持有“鄙视”的态度,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黑”,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分析,也有主观的偏见。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历史遗留与身份认.............
  • 回答
    关于“腚姐”这个称呼的来源,网络上的信息是:201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名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了自拍照片,其中一张照片因其姿势引发了争议,被网友戏称为“腚姐”。然而,由于这是一位普通学生的生活和隐私,并且其行为已经过去一段时间,目前没有公开信息表明这位学生“现在过得怎么样”。网络上的信息也大多集中在事.............
  • 回答
    清华美院学姐事件的后续,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学生与一位教授之间的个人恩怨,更触及了教育体制、权力关系、舆论环境以及性别议题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后续发展和值得探讨的方面:一、 事件的初步发酵与舆论关注 学生诉求与举报: 事件的导火索是清华美院一名学生(通常被称为“学姐”.............
  • 回答
    女朋友的观点,我能理解。学姐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觉得她遭受不公待遇,希望大家能体谅她的不容易,不应该被网络暴力,这是很正常的同情心。但是,这件事确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你觉得说不过她,可能也是因为她抓住了“同情弱者”和“反对网暴”这两个大家普遍认同的道德高点。不过,如果你觉得.............
  • 回答
    None.............
  • 回答
    这事儿,得看情况。要是我,碰上清华美院的学姐,不管是用书包还是用手,得先稳住。情况一:不小心碰到了这大概是最常见的情况。比如在人多的地方,或者拐角没注意。 当下反应: 立刻道歉。 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声音要清晰,语气要诚恳。别吞吞吐吐,也别漫不经心。“对不起,我没看见您。” 或者 “实.............
  • 回答
    清华学姐事件,本该是一次关于校园性骚扰举证和处理流程的讨论,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最终卷入了一些更复杂、也更令人担忧的议题,其中就包括了对清华美院乃至全国艺术生的群体性攻击,指责他们“德不配位”。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些深刻的社会现象和心态。事件的嬗变:从个体事件到群体标签最初,.............
  • 回答
    在清华修美院双学位,这绝对是一场挑战与惊喜并存的奇幻旅程。别指望是什么风和日丽的散步,更像是在一个充满未知的迷宫里,一手拿着导航仪(专业知识),一手握着指南针(自我探索),时不时还得在各种荆棘中披荆斩棘。首先,时间管理是你的终身修炼课题。 你会发现,一天24小时根本不够用。一边要紧跟计算机系那些精密.............
  • 回答
    2015年12月13日,一个本应平静的日子,却被一起发生在龙泉寺的悲剧所笼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9级的一位女生,在参与一项名为“蒙眼禅修”的活动中不幸坠亡。这件事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令人心痛和扼腕。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发生经过。根据当时流传的消息,这位女生当时正在龙泉寺参加一个禅修活.............
  • 回答
    关于“清华女毕业生帮美帝破解北斗,使中国上百亿打水漂”的说法,这是不真实的,属于谣言。这是一个在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阴谋论,并且带有明显的攻击性和煽动性。在深入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没有任何可信的公开信息或官方声明能够证实这一说法的真实性。谣言的起源和传播:这类谣言往往出现在一些非官方、.............
  • 回答
    在清华园度过的那些日子,毕业后回想起来,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最让我魂牵梦萦的,是那些在深夜里,图书馆明亮的灯光下,与无数奋斗的身影交织在一起的时光。还记得吗?当别人早已沉沉睡去,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空气中弥漫着书本特有的油墨香,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咖啡味,还有偶尔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一切都显得那.............
  • 回答
    美国政府将中国一些大学列入实体清单,但清华和北大不在其中,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和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遗漏,而是美国政府在对华科技战略、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与中国互动策略中做出的复杂选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将实体列入实体清单的核心目的。通常情况下,这是为了阻止美国技术、产品或服务流向被认为对国家安全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