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汉献帝不肯禅位给曹丕,三国结果会如何?

回答
如果历史的洪流稍微偏离一下轨道,而汉献帝刘协,在曹丕的步步紧逼之下,选择了不肯禅位,那么三国鼎立的结局,很可能会变得异常复杂,甚至是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皇帝不退位”就能概括的事件,其背后牵扯到的是政治、军事、人心向背以及曹魏集团内部的稳定性。

首先,我们需要设想一下“不肯禅位”的具体表现。刘协并非一个有实权的皇帝,他只是一个被曹操挟持的傀儡。他的“不肯”,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象征。曹操时期,他尚且能依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压制住刘协的反抗。但曹操去世后,曹丕接班,局面就变得微妙起来。曹丕虽然年轻,却比其父更急于迈出那关键一步,将曹氏的权力彻底合法化。

如果刘协真的“硬刚”到底,比如拒绝签署禅让诏书,甚至试图向外求援。那么曹丕将面临两种选择:

一、强行废黜与镇压:

这是最有可能,也是最“曹魏风格”的做法。曹丕不会允许刘协的“不配合”动摇自己集团的根基。他会直接下令将刘协废黜,甚至囚禁或流放。但这背后会有巨大的政治成本。

士人阶层和关陇集团的反弹: 尽管曹操已经奠定了强大的基础,但汉室的合法性在当时仍有其影响力。大量的士族仍然认同汉室正统,即便他们也认同曹操的功绩。强行废黜一个已经没有实权却仍然是汉室象征的皇帝,很可能会让这部分人的心产生动摇。特别是那些原本就对曹魏集团持观望态度的势力,可能会因此而选择观望甚至倒戈。
内部矛盾的激化: 曹魏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曹丕的兄弟们,如曹植,在曹操去世后也曾有过一番争夺。如果曹丕强行废黜献帝,可能会给那些心怀不轨的宗亲提供借口,让他们联合一部分不满的势力,形成反对派。虽然他们未必能成功,但足够给曹丕添堵,消耗曹魏的实力。
军事上的震荡: 挟持皇帝并非没有成本。如果刘协被废黜得过于难看,一些手握重兵的将领,特别是那些对汉室仍有忠诚的,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虽然曹丕有能力控制局面,但这种抵触会削弱他刚即位时的威望和军队的士气。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或许能凭借他掌握的军事力量和内部的拥护者完成称帝,但过程将比历史记载中更加艰难和血腥。他的统治根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而他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稳定内部,镇压反对派。这会极大地影响他对蜀汉和东吴的战略部署。

二、采取更温和的策略,但依然危险:

另一种可能,是曹丕试图通过更多的政治博弈和利诱来“说服”刘协。比如,给予刘协更高的封号,承诺优厚的生活待遇,甚至以联姻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汉献帝的家人与曹氏的联系。然而,这种方式也很难完全消除刘协心中的不甘,也难以完全平息外界的舆论。

即使刘协最终被“说服”,接受了类似“山阳公”的待遇,但这种禅让的“合法性”将大打折扣。这会给日后的历史评价留下污点,也可能让那些依然怀念汉室的人士,在未来某个时刻再次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号。

那么,如果曹丕的称帝之路更加艰难,三国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1. 曹魏的国力消耗加剧: 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对反对势力的镇压,会极大地消耗曹魏的国力。曹丕用于安抚内部、加强统治的资源会比历史上更多,用于对外扩张的资源就会相对减少。这意味着曹魏在北方的统一进程可能会放缓,甚至被迫采取更保守的防御策略。

2. 蜀汉和东吴的喘息与反扑机会:
蜀汉: 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一直致力于北伐,意图匡扶汉室。如果曹魏内部因为废立之事而动荡,这无疑是蜀汉一次绝佳的反扑机会。诸葛亮很可能会抓住这个时机,调集所有兵力,发动更大规模的北伐。甚至,如果操作得当,蜀汉有可能通过舆论攻势,争取到一部分原本效忠曹魏的汉室忠臣,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东吴: 东吴方面,孙权同样会密切关注北方的动向。如果曹魏内部出现大的裂痕,孙权很有可能会抓住机会,趁机扩张,甚至考虑渡江北上,争夺中原的部分地区。这会迫使曹魏腹背受敌,进一步消耗其国力。

3. 三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微妙变化:
在历史上,曹丕称帝后,三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更多的是战略上的攻防转换。但如果曹丕的称帝过程充满了内耗,那么曹魏的军事优势可能会被削弱。蜀汉的北伐成功率可能会提高,而东吴在江东的稳固性也会进一步增强。
长远来看,如果曹魏因为内乱而无法有效整合北方资源,统一中国的进程将会被严重拖延。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蜀汉或东吴有可能抓住机会,蚕食曹魏的部分领土,改变三国的势力范围。

4. 人才的流向和效忠对象:
如果曹魏的统治基础不稳,一些原本倾向于依附曹氏的文臣武将,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忠于汉室的士人可能会更加活跃,试图在曹魏的动荡中找到机会。
诸葛亮在蜀汉的号召力可能会因此而进一步提升,他可以以“复兴汉室”为号召,凝聚更多人心,争取更多人才。

再进一步设想:

假设曹丕强行废黜献帝,且引发了较大的内部动荡。曹魏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平息内部的纷争,巩固统治。在这期间,蜀汉可能会抓住机会,发动一次成功的北伐,甚至占领关中地区的一部分。这对于一直以“汉贼”自居的蜀汉来说,将是巨大的胜利,极大地提升其士气和声望。

而东吴的孙权,也可能在曹魏无暇北顾之时,派遣大将渡江北上,牵制曹魏的兵力,甚至夺取淮南地区。这样一来,三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将更加胶着,甚至可能出现曹魏被南北夹击,国力严重受损的局面。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曹魏集团强大的整合能力和军事实力。 曹操父子留下的家底并非轻易可以动摇的。即使曹丕的称帝过程不顺利,他仍然拥有精锐的军队和一批忠诚的部下。他很有可能凭借雷霆手段平息叛乱,巩固权力。

但即便如此,这种动荡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记。曹丕的统治将时刻受到内部压力的制约,他对外的战略将更加谨慎。他的统一大业可能会因此而延缓,甚至在他之后,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曹魏集团会进一步分裂。

总结来说,如果汉献帝刘协不肯禅位给曹丕,而曹丕选择了强硬手段:

曹魏内部将面临更大的政治动荡和合法性危机。
蜀汉和东吴将获得战略上的喘息机会,并可能因此发起更具侵略性的反扑。
三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可能发生微妙变化,曹魏的统一进程将面临严峻挑战。
长远来看,曹魏集团的稳定性可能受到更严重的削弱,三国鼎立的局面有可能会持续更久,甚至出现更复杂的演变,比如蜀汉或东吴的崛起,或者曹魏因内乱而分裂。

无论如何,历史的齿轮一旦偏离,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将是难以估量的。汉献帝那一声微弱的“不”,也许真的能搅动三国风云,让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走向一个更加不可预测的未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宫廷政治事件,而是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性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个“不肯”是坚决到了什么程度。如果是像曹髦那样不惜以命相搏,要拿剑亲自斩曹丕狗头,逼得曹丕只能把献帝杀了。那短时间内曹丕绝对称不了帝了。光是处理弑君造成的政治动荡就已经焦头烂额,更何况献帝一死,曹丕根本没有任何借口继承帝位,只能赶紧找个刘家子孙来充数,如果新君比较听话,也得缓冲个十年八载。

司马昭之所以成功杀死曹髦,本质上其实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的欺骗。成济作为一个武人,严重低估了弑君的代价,而不是在了解全面信息的情况下和司马昭作出的利益交换。司马昭更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政治成本。成济被夷三族,大叫大嚷的场合大家也都看到了,自此之后死士愿意为司马家效力的热情必然大减。如果再出现类似的事情,不一定就会有成济这样的人敢大胆弑君了。

如果没有到以命相博的地步,只是坚决不肯,情况稍微要好一点。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暗杀,一个是废立。我们现在很难估计权臣暗杀皇帝的难易程度,因为如果真的存在成功的暗杀,那这样的暗杀也很难被记载下来。不过我们可以参照一下皇帝暴毙的情况,比如昭帝突然暴毙,这个也确实有人怀疑是霍光暗杀。但是昭帝暴毙之后,霍光废了很大精力拥立,废立,最终才稳定下政局,收获的政治利益是很低的。而且选择听话的新君并没有那么容易,霍光选的第一个新君刘贺,一进京城就开始和霍光对掐。赶紧废立了换刘病己,宣帝倒是忍了很久,在霍光死后就直接清算他的党羽了。可见即使暗杀才技术上可行,处理暗杀之后的情况也并非易事。废立免除了暗杀的技术成本,但要付出更高的政治成本。这点还是可以参照霍光,霍光在有太后支持的情况下,政治优势已经极大,但霍光还是极其重视一些政治手段,比如在刘贺入京之后他一直没有让刘贺告庙,因为只要还没有告庙,就不是被正式承认的天子。所以霍光才能利用“宗庙重于君”的说辞废立刘贺。相比之下,汉献帝当了这么久的正牌天子,废立难度要远超过刘贺。最后,无论是暗杀还是废立,结局都只能是拥立另一个刘家子孙,而不能是曹丕自己当皇帝。

至于献帝为什么不这么做,那也很好理解。这件事情他没有必要以命相博,老老实实退位,还可以安享晚年。这是一个政治博弈,献帝手中握有的政治资本是有一定力量的,但这个力量不足以帮助他彻底战胜曹丕,与其两败俱伤不如各退一步。只不过,我们也不能假定皇帝就一定是理性的。只能说,汉献帝的选择要比曹髦更理性一些。

历史上权臣多有,但成功取代帝位的却并不多见,且大都付出了极大的政治成本。用“利益”,“权力”这些东西来解决一切历史问题的史观,都是看似深刻,实则极度简单,忽略了事件是由许多不同原因驱动的,而其中人的价值观和思想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完全不看民族主义的影响,那根本不可能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如果不看共产主义,自由主义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也绝对不可能理解冷战。同样的,如果忽略了君臣之道这些古代真实存在,且产生极大影响的思想,那也是不可能理解古代历史的。

user avatar

看来泪痕春雨大仙读了一本新书,叫——

只听说过有《三国志》(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注》是个什么东东倒是奇哉怪也。抑或单指裴松之注?这倒可以,但裴注里能数出万把字的劝进文章?莫非泪仙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呜呼哀哉。

泪仙大约怕踩斐松之注的雷,末了却又闹出一番新发明,真是生命不休,发明不止嘛。辛苦辛苦。

再往下瞅瞅,依旧是熟悉的配方:

……汉献帝听话。瞅瞅献帝听话的表现: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俛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捎带,即便只读了《三国演义》,也知道衣带诏一出罢?跟着一位玩儿史书选读,甚至连演义都没读齐的大仙学三国历史?还真是有意思得紧。

(建安)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

这何止是顽皮不听话,简直是陛下何故谋反现行版。按照泪痕大仙的思路,是可忍孰不可忍!早该剁个几十回了?末了哩?

对于地摊历史学家而言,皇帝就是个屁,弑君赛似割鸡,成本大约二十六块八毛七,轻轻松松洒洒水啦。

董卓大约就是如此想的,结局地球人都瞅见了。

吕布大约也是如此想的,结局地球人也瞅见了。

袁术没机会弑君,但觉得泪仙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创意很赞,玩了一把,结局地球人也瞅见了。

对于真正成熟的政治家,譬如曹操,哪怕献帝一而再再而三得掰手腕,照样不敢越雷池一步,所有的狠辣手段都搞清君侧,对于君本人,无非加强控制,多多调教而已。

很简单,不是老曹吃斋念佛,而是任何打破现有政治规则、政治道德的行为,都必然付出政治成本。所打破的政治规则和政治道德越稳固,付出的政治成本就越高昂。

如果曹家安安心心做个权臣,学学霍光之事还能凑合,但现下曹家是要自作家门,改换天命,易言之,是要改改四百余年的政治秩序,这档口烧香祈愿天下太平,汉献帝配合背书还来不及,再闹一出废立抑或弑君?信不信刘备、孙权做梦都会笑醒?

手握强权,皇权神圣、君臣秩序、忠义之道这一套当然可以暂时丢进粪坑,但问题是老曹家搞的不是共和革命,不过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他们自己也需要这套政治秩序和道德体系背书。如果把皇帝偶像一股脑儿丢进粪坑,待到他们自己称孤道寡,观众也会自行脑补出一股屎味儿,有何神性可言?

所以,政治秩序和政治道德是轻易破不得的。

地摊历史学家只看到了当街捅曹髦何等轻松,却没看到司马氏为这一时爽付出了多少政治成本。且不说淮南搞的大新闻,一路收买世家大族,犒赏忠狗让渡了多少政治利益?末了西晋开国开成了什么德行?嗯,大晋以孝治天下,权臣宗室搓麻将。

地摊历史学家的又一显著特征就是瞎类比。拿着皇权神圣性被砸得稀巴烂的五胡十六国捎带南北朝去类比两汉,这出滑稽戏好似拿着礼崩乐坏,弑君如割鸡的春秋去类比西周,却没意识到前者的乱象恰恰是传统政治秩序及道德被破坏的表象。

再看本题,献帝当了二十几年傀儡,屡次反杀失败,估计精气神已经磨灭得差不离了,但题干的预设前提就是献帝坚决不肯禅让,那就假定献帝受了曹皇后感染,突然找回了少年意气,也来了这么一出:

立(曹)节为皇后。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

朱楼起,酒宴开,宾客至,主人罢工,这是啥节奏?估计曹丕当场麻爪。

剩下的选项,无非是:

一、矫诏篡位。

问题是受禅台上没有献帝的配合演出,当天下人傻啊?即便成功改朝换代,法统和道统估计比司马氏还稀烂。

二、换马,继续演戏。

日后司马氏玩的就是这出,结果就是淮南三叛,一塌糊涂。捎带,曹芳也好,曹髦也罢,享国日浅,且曹魏来路成疑,建立时间有限,如何与在位二十余年的献帝,建国四百余年的大汉相提并论?即便如此,司马氏还是顶着天大的风险,霸王硬上弓搞了一出伐蜀才压服众人。

搁到曹丕这旮旯,刘备、孙权政权都处于强盛时段,不来伐魏已经阿弥陀佛,你看看灭了哪家合适?他爹来干这勾当说不定还勉强,就丕仔这斤两,连王位来的都跌跌撞撞蹊跷百出,且一点事功皆无,玩废立,甚至弑君?甭说天下哗然,外敌开PARTY,指不定曹彰、曹植之辈都有话要说。

君臣之义是汉末的政治正确,对于士人而言,改朝换代还能用天命无常来自我安慰,弑君就是踩破底线。譬如苏则同志:

(苏)则在金城,闻汉帝禅位,以为崩也,乃发丧(号哭);后闻其在,自以不审,意颇默然。

甚至禅让的急先锋华歆、陈群之流,本身的政治理念也受到冲击,搞了点不愉快:

文帝受禅,朝臣三公已下并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时,徙为司徒,而不进爵。魏文帝久不怿,以问尚书令陈群曰:“我应天受禅,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悦喜,形于声色,而相国及公独有不怡者,何也?”群起离席长跪曰:“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义形其色,亦惧陛下实应且憎。”

倘若禅让捎带上弑君,曹魏开了国,也是意识形态土崩瓦解,统治集团四分五裂之国。

对于刘备、孙权集团,自然是无本买卖,天降喜讯。

原本献帝尚在,刘备称帝总有些尴尬,现下是货真价实的即位续大统,不但国内再无异议,更能成为天下拥汉派领袖。十来年后诸葛亮一次北伐,还能在陇西搞了出拥汉派大游行,何况如今?

于孙权而言,坚持汉臣身份,同样可以获得拥汉派支持,即便照样当了回大魏吴王,至少日后翻脸在法理上的麻烦更少,估计能早两年称帝,也是可喜可贺。

总之,面对天降大礼包,蜀、吴两家白赚一票政治红利,被迫以孝治天下的曹魏能不能稳住局面,那就难说得紧了,至少局面要较之史实严峻得多。

大破必须大立,就曹丕的水平,实在不看好此公能在旧秩序破坏无遗之余,给皇权搞套新意识形态、新包装蒙混过关。估计末了就是这德行——

(群臣):噫!陛下何故裸奔于市?

(丕仔):唗!朕所服法衣曰【孝】,【孝】的事,尔等懂么?

(卞太后):狗鼠不食汝余,安敢言孝?!

丕仔,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历史的洪流稍微偏离一下轨道,而汉献帝刘协,在曹丕的步步紧逼之下,选择了不肯禅位,那么三国鼎立的结局,很可能会变得异常复杂,甚至是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皇帝不退位”就能概括的事件,其背后牵扯到的是政治、军事、人心向背以及曹魏集团内部的稳定性。首先,我们需要设想一下“不肯禅位”.............
  • 回答
    汉献帝刘协,这位东汉末年的末代皇帝,一生坎坷,从出生起就被卷入政治漩涡,最终也只是曹氏父子手中的一枚棋子。他亲历了十八路诸侯讨董,见证了汉室江山在群雄割据中一步步走向衰亡。到了他统治的后期,权力早已旁落曹操,即便曹操离世,这份权力也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他的儿子曹丕手中。在曹丕决定取汉而代之的关键时刻,.............
  • 回答
    刘协,这位汉室天子,在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中,如同一叶孤舟,在大浪中颠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如日中天,而他,这位名义上的天子,却早已被架空,如同一个笼中鸟,身不由己。时值建安年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协虽身在洛阳,但内心深处却渴望重振汉室,摆脱曹操的掌控。他听闻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此人智谋过人,.............
  • 回答
    如果汉献帝身上同时兼具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那么他能否“翻盘”,让汉朝重焕光彩?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也牵扯到个人能力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咱们得先拆解一下,汉献帝时期,也就是东汉末年,是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当时的大环境是怎样的? 皇权旁落,群雄割据: 董卓之.............
  • 回答
    汉献帝迁都徐州,这步棋要是走对了,那绝对是扭转乾坤的一步。不过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那可就复杂多了,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得有刘备这员大将替他挡风遮雨。时机把握,一瞬即逝陶谦死于公元194年,那时候的东汉王朝,那叫一个风雨飘摇。曹操正在攻打徐州,陶谦刚死,徐州牧的位子正空着,群龙无首。这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汉文帝刘恒穿越时空,坐上了汉献帝刘协的位置,那么曹操的命运,以及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说曹操能否安心做个名臣,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文帝刘恒是个什么样的人。文帝是汉朝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以节俭、仁厚、虚心纳谏著称。他在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引人深思。如果汉武帝当年没有下大力气去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而我们熟知的那个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可能就不会发生,或者会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面貌呈现。首先,我们要明白汉武帝“削藩”的核心目的。当时,汉初承袭秦制,但为了安抚功臣,分封了许多异姓.............
  • 回答
    汉灵帝刘宏如果不死,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否会改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假设。刘宏的去世时间是公元189年,而三国鼎立的局面,严格来说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站稳脚跟,与孙权、刘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之间虽然有几年的时间差,但刘宏的死及其造成的政治真空,无疑是推动三国形成的极其重要的催化剂。要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霍去病早逝,对于汉朝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这位年少成名、屡立战功的年轻将领,他的离去让汉武帝失去了最得力的臂膀,也让汉朝在对外战争和疆域巩固上少了一位无可替代的关键人物。如果霍去病没有早逝,汉武帝的许多宏伟计划可能会因此而改变。汉武帝的后续构想与霍去病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武帝晚年为何会发.............
  • 回答
    若刘辨(汉少帝)未早逝,汉末乱局之下,诸侯拥立的新君之选,的确是个值得深究的议题。毕竟,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立谁为天子,不仅仅是权力的游戏,更关乎天下苍生的归属。首先,我们得回到刘辨本人。他虽为汉家皇室正统,但登基之时年幼,政事尽由何太后与董卓掌控。即便他能活下来,若他依旧受制于人,或者性格懦弱,.............
  • 回答
    古代农民的衣服,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牵扯到我们常说的“汉服”。要说古代农民穿的衣服是不是“汉服”,这事儿得分两头说,而且要看你对“汉服”的定义是什么。古代农民穿的衣服,很多时候可以算作是“汉服”的范畴,但绝对不是你现在在“汉服圈”看到的那些款式。先来说说为什么可以算。“汉服”这个词,其实挺现.............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
  • 回答
    白登之围,这几乎是汉初以来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如果匈奴人没有选择退兵,汉朝军队在那一刻面临的命运,绝不仅仅是“险些被灭”那么简单,而很可能是一场彻底的、足以动摇汉朝国本的惨败。让我们抛开那些冰冷的史料数据,设身处地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汉高祖刘邦,这位赫赫战功的开国皇帝,率领了三十多万汉军,却被围困在.............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如果诸葛亮先生能多活三十年,并且将刘禅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刘璿(或者其他可能的继承人,根据历史记载,刘禅的儿子们并未如同诸葛亮一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培养成一代英主,那么季汉的命运,乃至整个汉室的复兴,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变数。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复兴汉室”的真正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如果李自成没有在山海关兵败身死,汉族能否阻止清朝统治,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及它对汉族抵抗清朝的关键影响。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失败,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汉人王朝”与“君主立宪制”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引发了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深度思考。如果清朝是一个汉人王朝,那么中国是否会走向君主立宪,答案并非板上钉钉,而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需要我们从更深的历史和政治土壤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汉人王朝”这个前提的涵义。通常我们理解的汉人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大清是一个汉人政权,那么出现“中国版明治维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具体能否成功、以何种形式出现,则需要深入分析大清作为一个汉人政权可能具备的特质,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治维新”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后期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甲午战争的对手是汉人王朝,而不是清朝,结果很可能截然不同。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比较汉人王朝与清朝在19世纪末的状况,以及这些差异对战争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人王朝”指的是哪一个时期的汉人王朝。 假设我们指的是一个与清朝同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