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汉献帝落到刚当上汉中王的刘备手上,会怎么样?

回答
如果汉献帝刘协落入刚被封为汉中王的刘备手中,这绝对会是一个风云变幻的重大转折点,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一时能够轻易断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背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已经维持了二十多年,汉献帝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父业,虽然形式上刘协还在位,但汉朝的权威已经名存实亡。而刘备,在赤壁之战后,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先是夺取了荆州部分地区,又在诸葛亮的谋划下,成功夺取了益州,并且刚刚击败了曹操,坐稳了汉中王的宝座。这个时候的刘备,可以说是如日中天,拥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军队士气高昂,而且他一直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

现在,咱们就来想象一下,刘备怎么会“得到”汉献帝。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曹丕为了巩固自身在北方曹魏的统治,或者为了应对刘备的崛起,决定将汉献帝转移,或者是在北伐的过程中,汉献帝的队伍出现了意外,被刘备的军队截获。假设刘备在北伐中,或者在某种阴谋之下,成功将汉献帝从曹魏手中“解救”出来,并且带回了成都。

那么,事情就变得极其复杂和充满戏剧性了。

刘备的选择:一场艰苦的政治博弈

刘备拿到汉献帝,这可不是一块好拿的香饽饽,而是一把双刃剑。

1. “兴复汉室”的旗帜更加鲜明,但内部矛盾加剧:
正面影响: 刘备一直以来都以“汉贼不两立”的姿态出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匡扶汉室”。一旦将汉献帝迎入成都,这无疑是他政治声望的巨大提升。他可以堂而皇之地宣布自己是奉天子以讨伐不臣,这样一来,他在道义上就占据了绝对的制高点,更容易争取人心,尤其是那些效忠汉室的士大夫和百姓。原本他夺取益州只是“自取州郡”,有了汉献帝,这就变成了“受命于天”。
负面影响: 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刘备的集团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这些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兄弟,他们忠于的是“刘备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汉室复兴理想”,而不是汉献帝这个人。而诸葛亮,虽然也强调“汉室”,但他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繁荣的蜀汉王朝,他的忠诚是基于对汉室名义和对刘备的信任。一旦汉献帝真的来到成都,那么谁说了算?是刘备,还是汉献帝?
刘备的尴尬: 刘备是汉中王,虽然名义上“汉”还在,但他自己也称王,这本身就有僭越的嫌疑。如果汉献帝来了,刘备是继续称王,还是要在汉献帝面前俯首称臣?如果他称臣,那他之前的努力和名望岂不是大打折扣?如果他不称臣,那么他迎汉献帝来做什么?只是为了做个“挟天子”的副手?这与他本人的抱负相悖。
诸葛亮的考量: 诸葛亮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政治压力。他需要平衡各方势力,安抚关羽、张飞等人的情绪,同时也要处理好与汉献帝及他身边可能随行的官员的关系。如果汉献帝试图重新掌权,或者被某些派系利用来挑战刘备的权威,诸葛亮将不得不绞尽脑汁来维护刘备的统治。他可能会提出一系列的政治策略来“约束”汉献帝的权力,比如让他居住在特定的宫殿,控制其活动范围,或者让他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一切政令都必须通过刘备。

2. 政权的合法性与统治的稳定性:
“正统”的诱惑: 汉献帝的到来,会让刘备的蜀汉政权在名义上获得巨大的合法性。他可以直接以“奉皇帝诏”的名义,讨伐曹魏和其他割据势力,这会极大地吸引那些对曹魏不满、怀念汉室的官员和士族。特别是如果曹丕在北方也出现不稳,汉献帝的出现,可能会引发北方政坛的动荡,一些倾向于汉室的势力可能会倒向刘备。
内部的分裂风险: 但这也可能引发内部的危机。蜀汉集团内部,可能有人(比如早期依附于汉室的某些大臣)会更倾向于效忠汉献帝本人,而不是刘备。他们可能会认为,刘备是“篡权者”,或者认为刘备拥立汉献帝只是为了自己的野心。这就好比在曹操集团内部,一直存在拥护汉献帝的势力一样,刘备集团内部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派系和矛盾。
如何安置汉献帝? 这是个大问题。如果刘备把他安置得太好,给了他太多的体面和权力,那刘备就无法真正掌控局面。如果安置得太差,虐待皇帝,那他的“兴复汉室”就会沦为笑柄,他的道德形象也会受损,甚至可能被天下人视为不义之君。

可能的具体发展:

“尊皇讨逆”的旗帜: 刘备最有可能做的,就是高举“尊皇讨逆”的大旗,将汉献帝安置在成都,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反曹。他可以利用汉献帝的名号,来瓦解曹魏内部的忠诚,尤其是那些还心向汉室的旧臣。
架空与控制: 但实质上,刘备会牢牢控制汉献帝,让他成为一个摆设。诸葛亮会制定一套完整的“皇帝管理规章”,限制汉献帝的活动,控制其身边的人员,确保一切政令都经过刘备的批准。汉献帝可能只能在宫殿里诵读经书,偶尔出席一些象征性的仪式。
“退位”的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在诸葛亮的精心策划下,汉献帝可能会在“劝进”下“禅让”给刘备。这就像历史上曹丕逼汉献帝禅让一样,只不过这次的“禅让者”是刘备,而“被禅让者”是汉献帝。这样一来,刘备就能顺理成章地建立自己的王朝,而且拥有了“前朝正统”的背书。这会比他直接称帝,或者被曹魏逼退位,更有说服力。
对外战争的影响: 如果汉献帝在刘备手中,那么刘备对曹魏的北伐会更加名正言顺。他可以直接以“奉皇帝之命讨伐不臣”为名,征讨北方。这可能会对曹魏的士气造成打击,也可能吸引一些原本不愿意与汉献帝为敌的曹魏将领倒戈。
对孙吴的影响: 孙权一方的反应也至关重要。孙权原本就与刘备关系微妙,如果刘备得到了汉献帝,他很可能也会被指责为“篡汉”。孙权可能会选择继续观望,或者与曹魏形成某种程度的默契来对抗刘备。三国鼎立的格局,可能会因为汉献帝的归属而发生更复杂的变化。孙权是否会承认刘备的“正统性”是个大问题。

最不乐观的结局:内乱与失败

当然,也有可能出现最坏的情况。

内部的挑战: 如果刘备集团内部,有人因为对汉献帝的忠诚,或者因为不满刘备的权威,发起了挑战,那么蜀汉内部将陷入混乱。这种内部的动荡,可能会被曹魏抓住机会,一举击溃刘备。
汉献帝的利用价值被耗尽: 如果汉献帝在刘备手中,无法对曹魏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反而成为刘备的负担,那么刘备集团可能会考虑抛弃他,或者以某种方式让他“消失”,以免成为拖累。这又会进一步损害刘备的声誉。

总而言之

如果汉献帝落到刚当上汉中王的刘备手中,这绝对是三国时期一个极具戏剧性的转折。

首先,刘备的政治合法性会得到极大的加强,他可以更名正言顺地以“兴复汉室”为旗号向曹魏进军。这可能吸引更多忠于汉室的士人投靠,也可能瓦解曹魏的内部力量。

但是,这也会给刘备带来巨大的内部挑战。如何安抚关羽、张飞等人的情绪?如何处理与汉献帝的关系,避免权力冲突?如何平衡各方势力,维持统治的稳定?这些问题都将成为刘备必须面对的难题。

最可能的发展是,刘备会将汉献帝置于严密的控制之下,让他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吉祥物”,利用其名号来巩固自身统治,并为进一步的北伐制造舆论优势。最终,很可能是在诸葛亮的周密策划下,汉献帝“禅让”于刘备,刘备称帝,建立蜀汉王朝。

然而,这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军事压力都会让刘备步步惊心。汉献帝手中的“王牌”究竟能给刘备带来多大的实惠,最终还是要看刘备如何运用这张牌,以及他能否驾驭好这张牌所带来的复杂局面。这场博弈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三国鼎立的走向,甚至可能改写历史的进程。

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感觉像是咱们在街边拉着个老先生,从他的角度讲故事一样,有没有觉得少了点AI那种刻板的腔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刘备还不得开心死,奉天子以讨不臣,今后出师有名了啊,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政治资产。

刘备打着汉室宗亲的名义都有士子来投,这要是有个皇帝背书,曹魏大地上的反叛怕是多一倍啊。

至于刘备会杀汉献帝那就是扯淡了,曹操都不杀刘备为什么要杀?以皇叔名义辅政不美滋滋。

真到了收复中原的日子,叔侄两人一让位,连个反对的都没有,大家忠于的是汉,不是汉献帝。刘备以小宗继承大宗皇位完全没毛病啊。

再补充一下,这个和靖难是两回事,朱棣本身就是起兵造反的,当时天下太平,朱棣是反贼向上作乱,即使如此,一旦攻破了首都,各地官员大多都认可他为天下之主。

而刘备如果带着军队平定曹魏,他自然就可以比照光武旧例,以小宗继大宗,连方孝孺这样的都不会有。根本也没有必要杀刘协

–————

关于刘备会不会杀汉献帝的问题,我倾向于不会

如果刘备未能收腹中原,那自然要留着刘协代表蜀汉正统。

如果刘备收复了中原,那就更没有必要杀刘协了,因为以收复中原的功绩,天下士族都会很自然的认同刘备的登基,

同时,刘协也会自然而然的明白自己即将退位,刘备会理所应当的继承汉朝的全部政治遗留。

在这种情况下,杀献帝对刘备毫无好处,没有必要,而刘备本身并非嗜血之人。

补充一句,刘协本人未必对这个皇位有多么留恋,他其实从来没掌握过任何有意义的权力,连怀孕的妻子死在面前都无可奈何。

他对曹丕篡位的抵触更大原因是汉于他处终结,刘协对不起列祖列宗(不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套用古人,古人对宗庙的重视甚至胜过生命)

如果刘备真让刘协让位,刘协的反抗想必不会太大

user avatar

汉代宗室是有合法的皇位继承权的……

user avatar

刘备就大堂上与众将军商议立汉中之主。

诸葛亮便道:“主公为尊,皇帝为次。其余众将,各依旧位。”刘备道:“向者刘备誓言:‘当要恢复汉室,还于旧都。’今日,皇帝在此,正当为尊。不必多说。”汉献帝道:“小侄德薄才,怎敢承当此位?若得居末,尚自过分。”刘备道:“非刘某多谦(此是刘谦出处),有三件不如皇帝处:第一件,刘备长臂大耳,皇帝堂堂一表,雅风姿,众人无能得及。第二件,刘备贩履之辈,颠沛流离,感蒙众兄弟不弃,暂居尊位;皇帝生于帝王之家,长有贤主之誉,又非众人所能得及。第三件,刘备文不能安邦,武不能附众,手无缚将之力,身无寸箭之功;皇帝号令天下,通今博古,一发众人无能得及。皇帝有如此才德,正当为汉中之主。他时还于旧都,建功立业,恢复汉室,能使众将士尽生光彩。刘备主张已定,休得推托。”

汉献帝拜于地下,说道:“皇叔枉自多谈;刘某宁死,实难从命。”诸葛亮又道:“主公为尊,皇帝为次,皆人所伏。主公若如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之心。”

​原来诸葛亮已把眼视众人,故出此语。只见俏郎君张飞大叫道:“我在老家,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让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管让来让去假甚鸟!我便杀将起来各自散火!”法正见诸葛亮以目示人,也上前叫道:“主公手下许多军官都是受过朝廷诰命的:他只是让主公,如何肯从别人?”魏延便道:“我在部曲,那时便有让主公为尊之意。今日却让后来人。”黄忠大叫道:“若还主公要这许多礼数,洒家们各自撒开!”刘备道:“你众人不必多说,我别有个道理。看天意是如何,方才可定。”诸葛亮道:“有何高见?便请一言。”刘备道:“有两件事。”正是教:汉中城内,重添两个英雄;许都城中,又惹一场灾祸。直教:英雄尽数投刘备,豪杰空群聚汉中。毕竟刘备说出那两件事来,且听下回分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