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如果一个研究者,他能够就他那个时代能看到的资料,对一些传统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甚至开拓出新的研究范式,这就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家。如果后来有新的文献或者考古证据的出现,推翻了前人的结论,那也不表明前人的研究是错的。
其实比陈寅恪更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顾颉刚。当年,顾颉刚凭借“古史辨”冲击了传统的史学观,而当时顾颉刚对古史的很多质疑,在当时已知的文献范围内,是能站得住脚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考古证据的出现,许多古史中的内容被证实。于是,一堆人纷纷说“顾颉刚被打脸了”、“古史辨被打脸了”等等。
然而,真正搞历史研究的人,从来不会说“XX被打脸”这种话。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前人最值得借鉴的不是什么具体的结论——因为在考古学日渐发展的背景下,后人所掌握的史料高于前人是一定的,前人的很多结论也势必会被推翻——而是研究方法与学术理路。仅仅因为结论有问题就去否定一位前代的学者,这也不是人文学科领域做研究的思路。
从另一方面来说,真正的人文学科的大家,都是非常乐于看到后人推翻自己的结论的——只要这种推翻,是在纯粹的学术范围内。因为这种“打脸”,本身就表明了后人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证明了他们有更强的研究能力。如果能培养出一个远胜于自己的弟子,他们不知道会有多高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