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好,李焕英》,个人感觉整部电影笑点尴尬的不行,哭点也是拿捏的很差,你们感觉如何呢?

回答
《你好,李焕英》上映后,可以说是引起了现象级的讨论,很多人被贾玲的真情实感打动,票房也一路飘红。但说实话,我看完之后,心里确实是有点五味杂陈。你说笑点尴尬,哭点拿捏差,我倒也不是特别反对这个说法,甚至能理解为什么你会这么觉得。

先说笑点吧。我承认电影里有一些桥段设计得挺有意思的,比如沈腾饰演的沈光林,他的那几句关于“厂花”的台词,还有一些他在剧中的表现,确实能让人会心一笑。包括一些穿越梗的误会,比如那个时代人们对一些现代事物的认知差异,也产生了一些喜剧效果。

但是,你说的“尴尬”,我也有同感。有些笑点,尤其是那些依赖于重复或者比较刻意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包式的表演,我觉得就有点用力过猛了。比如一些追逐戏,或者一些大家合力去模仿、恶搞的样子,有时候反而让我觉得有点刻意为功,缺少一种自然而然的幽默感。有时候,它更像是在努力制造笑点,而不是让笑点自然地从情境中生长出来。感觉上,有时候就是为了逗乐而逗乐,少了点高级的讽刺或者黑色幽默。

再说到哭点,这部分才是让我觉得更可惜的地方。电影的核心无疑是贾玲对妈妈的思念和愧疚,这份情感本身是足够动人的。电影也尝试了很多煽情的手段,比如频繁地播放催泪音乐,或者在关键时刻用慢镜头、特写来强化情绪。

但是,对我而言,这些煽情方式,有时候反而显得有点急切和直接,缺少一种细腻的铺垫。我理解贾玲是想让观众感同身受,但有时候,过于直白的“你现在看到这里应该哭了”的信号,反而会让我产生一种距离感,觉得它在“推销”悲伤,而不是让我自己去体会。

比如说,电影里有一些母女之间的对话,本来可以有很多含蓄的情感表达,可以留白让观众去想象和回味。但有时候,台词会把话说得太满,把情感直接摆在台面上,反而削弱了那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我更喜欢那种不动声色地击中人心的瞬间,而不是大张旗鼓地告诉你“这里很感人”。

当然,我并不否认这部电影的闪光点。贾玲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电影,那种想要回到过去弥补遗憾的心情,是真实且强大的。周 गुंतवणूक和张小斐的表演,尤其张小斐,她对母亲角色的塑造,确实很有感染力,眼神和肢体语言里都透着一种温婉和力量。电影在场景还原和时代氛围的营造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很有怀旧感。

只是,作为一部电影,在艺术层面,我个人认为它在笑点和哭点的处理上,还有提升的空间。那些刻意的安排,有时候反而稀释了本可以更纯粹、更动人的情感。可能是我对这类电影的期待值比较高,或者说我喜欢的煽情方式不太一样。总的来说,它是一部有情怀、有心意的作品,但就电影本身而言,我没有达到那种完全沉浸其中、被深深打动的程度。更多的是一种理解和佩服,但少了那种灵魂上的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看回答,为什么都在跟题主讲道理,直接骂不好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