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黑,刚和妈妈看完,分享一下感受
不好看,心目评分标准,撑死五分,再多了当真昧良心(我妈打三点五分)
大量剧透警告
开篇伪造证书,女主为了母亲争口气,将“成人教育”证书伪造成一本戏剧学院证书,宴请宾客露出马脚,母亲也不难过,安慰女主说“只要女儿健康快乐就好”。个人难以接受,无论初衷如何,这已经上升到道德问题了。
当然,如果有人要说这是一部喜剧而已,较真就是我输了,那我也哑然。(请评论区不要再因为这个抬杠了。)
但是,我完全无法get笑点和泪点
书记儿子追求焕英,同乘一船,忍不住想开大最后拉到水里。表演二人转时裤子不下心被女主扯下,露出红短裤引得片子中的观众全场爆笑。但影厅中几乎没人笑,反正我没听见(也许没听见不代表没有)。个人认为很尬,还十分无聊。
个人感觉泪点就是:“妈妈任劳任怨却感觉很幸福,无私地爱我,把我当块宝捧在手心里,不嫌弃我一生没什么出息,我没给妈妈争口气还总惹麻烦,我长这么大了妈妈要离我而去了,子欲养而亲不待,难过悲伤,下辈子我当妈妈,她当女儿,换我一辈子无怨无悔对她好。”
影厅里什么哭到睁不开眼啦,哭湿口罩啦,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啦,个人感觉完全不存在。感觉后期煽情十分刻意,大片大片旁白令人窒息。
剧情平铺,白描。
电视机靠着女主“装瞎卖惨”抢到手了,成了厂里第一个有了电视机的家庭。排球赛参加了,输了。书记的儿子没撮合成,最后女主母亲仍与女主父亲结婚。
一切的一切,理所当然,顺利成章,激不起半点水花,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
我妈妈和小姨都十分费解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有这么高分。但既然这么多高分好评,优点是不可否认的,角度不同,许多人看到的,我看不到。
最后,我认为贾玲拍这部电影是真情实感的,立意非常好,纪念自己的母亲,赞扬无私的母爱。伟大而又默默无闻的母亲走向大荧幕,牵动了许多国人的情思。
也许是我比较冷血薄情的缘故吧。
以下与正文无关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讨论,说我“阳春白雪”,冷血薄情我都认,但请不要恶意中伤我和我的家人。
骂我圣母转世,没有家人的口下留德吧,毕竟恶言恶语没落在自己身上就不知道疼。我只是分享观影感受而已,并没有抹黑影片的意思,不赞同欢迎交流,但没必要骂人。
我没有小号,因为观点不一样而四处引战骂人的不是我本人,我可以理解受到辱骂的委屈和愤怒,所以请大家文明用语!文明用语!文明用语!
想哭的,建议去看一下,打动人心的是真情,更像是个加长的小品。
看完《你好,李焕英》,我第一反应:5分,可能要爆。
李焕英的成功,大有些时势造英雄的意味。在全球疫情尚未结束、大部分人“原地过节”的背景下,人们普遍对亲情与离别会萌生出更为深刻的认识;而喜剧的皮囊,又让我们可以将疲惫的日常暂且安放。
毫无疑问,贺岁档期和疫情缓解后人们的报复性消费共同造就了这部电影票房的成功。而贾玲也凭该片成为了“中国影史票房最高女导演”。
很快,李焕英就成了人们饭桌上的话题……
回顾整部电影,有笑点,也有泪点。但从悲伤的情绪中脱离出来之后,我想到了几点不那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沈光林要追焕英,焕英在厂里到底是什么地位她才能买电视机等等,对于这些人物边缘和背后的故事,电影并没有很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甚至可以说整个过程,人物完全显得很平面化。
任何人都知道,亲情往往是最容易打动人的。对母亲的爱有多深,“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就有多沉。在电影场景的烘托和音乐氛围的渲染中,观众更是会情绪化,进而觉得电影不错,这也是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观众会为影片打出高分,五星给结尾。
但是很明显的是这种成功不是因为剧情本身的完美,而是得益于选材优势和演员表演。
纵观整部电影,我不否认贾玲拍这部电影的立意很好,纪念母亲,赞扬母爱,她本人也是真情流露,但抛开这些光环的加持,我似乎并没有发现电影之外的艺术,这一些本来就是合理的成就,本来就是成功。所以留给电影本身的成功乏善可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