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好,李焕英》里的襄樊厂房为啥工人都讲东北话?

回答
《你好,李焕英》电影中,襄樊厂房的工人们讲东北话,这并非情节设置上的硬性要求或者角色背景的真实写照,而是电影艺术上的考虑,主要为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 喜剧效果和人物塑造:
方言的辨识度和趣味性: 东北话在中国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独特的幽默感。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在同一间厂房里讲东北话,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潜在的喜剧色彩。这种不同于湖北襄樊本地口音的语言,能够立刻让观众产生新鲜感和笑点。
突出“团结”和“共同体”的氛围: 尽管背景设定在襄樊,但电影通过让工人们讲东北话,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地域差异,营造了一种“大家都是一家人”的集体感和共同体意识。这种设定让工人们更容易形成一个融洽、有活力的工作群体,便于衬托李焕英和沈腾等主要角色在其中的互动。
塑造朴实、热情的人物形象: 东北人民普遍被认为性格直爽、热情、幽默。将这种性格特征与工人阶级的朴实、勤劳相结合,能够塑造出更加生动、讨喜的配角形象,让观众对这些工人产生好感。

2. 叙事和情感的需要:
强化贾玲自身的情感线: 电影的核心是贾玲对母亲李焕英的思念和追忆。李焕英的角色设定是来自东北,并且是“拉铝厂”的工人。所以,在李焕英工作过的厂房里,她的工友们说着她熟悉的家乡话,自然而然地增强了贾晓玲(穿越后的贾玲)与母亲青春时代生活环境的连接感和情感共鸣。当听到工友们讲东北话时,贾晓玲会觉得亲切,仿佛看到了母亲当年工作的真实场景,也更容易联想到母亲的故乡。
为沈腾的角色铺垫: 沈腾饰演的厂长“沈光林”(虽然在电影中并未明确交代他是厂长,但从其与工人们的互动来看,他扮演了类似领导或核心人物的角色)也是来自东北。他在厂房里和工人们用东北话交流,更能凸显他的领导地位和与下属的亲近感,同时也与李焕英的东北背景形成呼应。

3. 创作的简化和便利:
演员的语言能力: 电影拍摄过程中,演员的语言能力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寻找能说地道湖北话的演员可能相对复杂,而让来自不同地方的演员用一种相对统一且具有喜剧效果的语言(东北话)来表演,可以降低拍摄难度,保证表演的流畅性和整体的艺术效果。很多喜剧演员本身就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东北话恰好能让他们发挥优势。
降低地方口音的复杂性: 如果要求所有厂房里的工人都要说地道的襄樊话,那么对于演员的口音要求会非常高,而且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观众挑出毛病。使用一种大家都比较熟悉且有共鸣的方言,反而能够避免这种潜在的风险,让观众更专注于剧情本身。

总而言之,电影中的襄樊厂房工人讲东北话,是一种“为了艺术效果而进行的改编”。 导演和编剧并非要严格还原历史或地理的真实性,而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来服务于影片的喜剧风格、人物塑造以及贾玲本人与母亲的情感连接。这种处理方式,在很多喜剧电影中都有出现,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故事,并在愉快的观影体验中感受到影片的情感内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国企大院里,工程师讲上海话,工人讲东北话,这不是常态么?

我从小就会憋一口东北话,也听得懂上海话,但从小生长在湖北的一个国企里。

感觉要向东北和上海的老前辈们致敬了。

user avatar

四川有个城市,叫攀枝花。

但这个城市里的人,说的却不是西南官话,而是一种西南口音和东北口音杂糅的方言,整个城市,都带点东北口音。

比如说“干什么”这句话,在东北话中是“干啥”,在四川话中是“搞哪样”。而攀枝花人会说“干哪样”。

60年代“三线建设”,攀枝花市成立“特区”,1965年攀钢始建,十二万二千六百多人外省移民来到这里,其中最多的是辽宁人,近三万,加上吉林省的五千九百多人、黑龙江省的二千九百多人。东北籍的移民共有三万七千多人,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钢铁、煤矿、林业系统技术工人和领导干部多来自东北地区,子弟校老师也大多来自东北,普通人要学知识、技术,都要会点东北话,久而久之,这座四川“钢铁城市”,就都有了“东北腔”。

东北话,在三线建设时期,也叫“厂话”,顾名思义,就是厂里头的通用语言。那时候的工程师、技术工人、领导干部、教师,大多数也是东北人……没有别的原因,因为东北工业化比较早,普遍受教育水平高。

一位大西南的大三线二代子弟曾经感慨:“我们的厂上海人,湖北人,湖南人、山西人都有,当然最多的是东北人。全国各地的人汇集到一起,最后都被东北人赤化了。因为大家必须有一种语言为主,所以东北普通话成为主流,特别是厂子弟,打生下来学的话就是“厂话”。


“东北重工业基地,完成了支援全国三线建设最大任务量的时代重任,约向三线内迁企事业单位200个、人员100万、援建项目300个”。(《改革开放》期刊2018年第2期)。

建国初东北工业产值占全国85%,东北在80年代之前,累计支援全国150万人左右。很多大型企业都是从东北搬迁出去的,比如西飞、成飞、东汽、东电、二汽、攀钢、武钢等,总计是300多家。东北的高校也大都被拆分支援全国,就连改革开放中,也从东北大量抽调人才,支援特区建设。

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那位共产党员、大山里的女校长张桂梅老师,也是东北辽宁人,17岁就到云南支边,一直战斗到现在。

解释一下,什么叫“三线建设”,建国初期,新中国70%的工业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这在当时严峻的国际军事环境下,这种布局是非常脆弱的,不利于我们的国土防御和建设发展。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北方和东南沿海遭遇强敌的夹击,我们工业产业链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于是最高决策者考虑到了这种最极端的状况,为了能够在东北、华东工业区相继失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极端情况,我们依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保存一个“微缩中国”,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就开始了“大三线”建设,把基础工业、技术人才向内陆、西南转移。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至今,内陆、西南地区,还享受着“三线建设”的遗产,比如说《李焕英》电影中讲的湖北襄樊。

1964年,湖北成为大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之多,居三线各省前列。湖北大三线主要完成武钢“双二百”综合生产能力配套工程、“二汽”、江汉油田和34家军工单位迁建及新建。

湖北小三线主要完成了以生产常规武器为主体的11家军工企业的建设,襄渝铁路、焦柳铁路、川汉公路以及武汉、襄樊等铁路枢纽也在这一时期建成。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工程。这项工程及永久设备全部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制作和安装。

而在“三线建设”中,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工业基地,向全中国输送了几代伟大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那是在当年的“全国一盘棋”指导下,无偿建设他们心中的理想国。

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会有这样的事情。

user avatar

很感慨,这样一群为了国家建设,献出青春热血,千里跋涉异地垦荒,半辈子背井离乡的老国企工人,与家乡的关联只剩下乡音。现代人几乎已经无法想象这种“燃烧自我”的精神与情怀。

然而在现代舆论家的语境中,他们却成了一群“大锅饭时代没有积极性的一群懒汉”。

历史就在这种人云亦云的扭曲中篡改,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user avatar

湖北还有个地方只讲普通话不讲方言,这个地方就是江汉油田,当地的油田话是典型北方口音的普通话,和所在地的潜江方言完全是两个世界,这也是当年援助江汉石油会战来自山东河北东北的油田职工的缩影

user avatar

因为东北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已经搬空了家底!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的胜利化工厂原型为东方化工厂(525厂),由辽宁庆阳化工厂(375厂)包建,805厂、845厂和255厂协助建设。电影里不止是东北话,包括二人转的表演都体现了东北文化元素。

从1966年下半年起,按照国家在湖北十堰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总体部署,一汽开始了支援和包建二汽的工作,这项工作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初期。(二汽分厂在襄阳也有)到1970年,一汽总共支援二汽4200多人。这是一汽建厂以来输出人才最多的一次

十堰二汽各专业厂代码: 20厂(通用铸锻厂), 21厂(设备修造厂), 22厂(设备制造厂), 23厂(刃量具厂), 24厂(动力厂), 25厂(冲压模具厂→东风模具冲压技术有限公司), 27厂(热电厂,即火力发电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对面, 28厂(煤气厂), 40厂(车身厂), 41厂(车架厂), 42厂(车轮厂), 43厂(总装配厂), 44厂(车箱厂), 45厂(底盘零件厂), 46厂(钢板弹簧厂), 47厂(仪表厂), 48厂(铸造一厂), 49厂(发动机厂), 50厂(铸造二厂), 51厂(车桥厂,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 52厂(锻造厂) 54厂(传动轴厂), 56厂(泵厂) 59厂(变速箱厂→东风汽车变速箱有限公司), 60厂(水箱厂,东风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 61厂(标准件厂),62厂(化油器厂),现代汽车一般都用电子燃油喷射。 64厂(轴瓦厂)

“三线厂话”=东北话,因为这些地方几乎全部的工业都来自于东北支援。今天的地域黑是从来忽略这些的

360doc.cn/mip/910282506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