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个人存取现金超 5 万需登记的新规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要登记的新规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消息,因为它涉及到个人资金的流动和管理。虽然具体实施时间推迟了,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事件,并从中提炼出更多值得关注的信息:

一、 政策背景与出台目的:

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 这是最核心的动因。大额现金交易容易被用于洗钱、恐怖融资以及其他非法活动。通过对大额现金交易的记录,有助于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追踪资金流向,识别可疑活动,从而打击犯罪。
防范金融风险: 异常的大额现金流动可能预示着潜在的金融风险,例如资金链断裂、非法集资等。登记制度有助于早期发现这些风险信号。
提升金融透明度: 更加透明的资金流动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与国际接轨: 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大额现金交易报告制度,这是国际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的通行做法。

二、 暂缓实施的原因分析:

技术原因: 这是官方给出的理由,需要详细解读。
系统升级与改造: 金融机构需要对现有的交易处理系统、客户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进行升级和改造,以支持新的登记和报告功能。这包括开发新的软件模块、集成新系统、进行大量的测试等等,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工作。
数据对接与标准化: 不同银行、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可能不统一。为了实现有效的监管和数据分析,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标准,确保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输和处理。
网络安全保障: 涉及大量敏感的个人金融信息,技术层面必须确保系统的高度安全和稳定性,防止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
技术测试与验证: 新规的实施需要经过严格的技术测试和验证,确保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能够稳定、高效地工作,避免因技术故障导致业务中断或数据错误。
操作流程的完善: 除了技术,银行的内部操作流程也需要调整和完善,例如:
一线柜员的培训: 柜员需要了解新规的具体要求,学会如何准确地识别、记录和报告大额现金交易。
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的建立: 银行需要建立更精细化的风险识别模型,哪些交易需要特别关注,如何进行初步的风险判断。
与监管部门的协同: 银行需要与反洗钱监测中心等监管部门建立顺畅的沟通和数据传输机制。
市场反应与反馈: 政策在正式实施前,可能会收集金融机构和公众的意见和反馈。如果发现存在重大的技术障碍或执行困难,可能会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选择暂缓实施。
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环境: 有时,宏观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形势也会影响政策的推行节奏。

三、 暂缓实施的影响与后续关注点:

短期影响:
对公众的影响: 短期内,公众在办理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可能仍按照现有的流程操作,无需进行额外的详细登记。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政策会永久取消,只是推迟了实施。
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继续完善技术系统和操作流程,为正式实施做好准备。但同时也意味着其IT投入和人员培训的计划需要根据新的时间表进行调整。
长期关注点:
新的实施时间表: 最核心的问题是,新的实施日期是什么时候? 监管部门何时会公布新的技术准备情况和正式的实施计划?
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 银行将如何解决技术问题?是自主研发还是采用第三方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是否足够安全、高效、可靠?
登记内容的精细化: 即使是技术原因暂缓,未来正式实施时,登记的内容是否会比初期设想的更精细?例如,是否会要求提供更详细的资金用途说明?
对不同类型客户的影响: 政策的执行是否会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如个人、小微企业主、特定行业从业者等)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否会有一些豁免情况?
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工作的持续推进: 即使大额现金登记暂缓,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依然会通过其他方式加强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工作,例如对可疑交易的监控、账户实名制等。这些工作是否会加速或加强?
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发展: 该政策的初衷之一也是鼓励大家更多地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如银行卡、移动支付等。虽然暂缓,但大趋势是鼓励非现金化,这一趋势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公众对政策的理解与适应: 当政策最终实施时,如何做好公众的沟通和宣传,让大家理解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配合执行,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或误解?
其他金融监管政策的关联: 是否有其他正在推进或即将推出的金融监管政策,会与此项大额现金登记规定产生联动效应?例如,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数字货币的推广等。
潜在的“变通”行为: 在政策正式实施前,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额、分散的现金交易行为,以规避未来的登记要求。监管部门如何应对这些潜在的“变通”行为?

四、 对个人和企业意味着什么?

保持对政策的关注: 即使暂缓,也意味着未来很可能要实施。个人和企业应该持续关注相关政策的动态,了解何时正式执行以及具体的执行细则。
提前规划资金使用: 如果大额现金交易需要登记,对于需要进行大额现金往来的人来说,可以提前规划,考虑使用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等非现金方式,或者将大额现金交易分散到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金融机构(但要注意,分散交易也可能被识别为可疑行为)。
理解政策的目的: 理解该政策旨在维护金融安全和打击犯罪,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不是为了给个人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优化财务管理: 对于企业而言,这可能促使企业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现金流,更多地使用电子化支付和结算。

总而言之,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要登记的新规暂缓实施,并非意味着政策的终结,而是为了更稳妥、更有效地推行。我们需要关注其背后的动因、暂缓的具体原因,更重要的是,要对政策的未来发展和可能带来的影响保持高度警惕和持续关注。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涉及金融安全、风险防范和金融治理的系统性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记者问写的比较明确。

《办法》发布后,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提出,《办法》针对不同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提出了具体规范和要求,金融机构需要修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并进行人员培训。为此,经研究,决定暂缓实施《办法》。


不负责任的翻译一下就是,有一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还不能吃透新办法的要求,系统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满足要求,只能推迟了。

新的办法确实相比旧办法覆盖了更多的尽职调查内容,但很多规则没有量化,流程不够明确。相信在进一步的培训完善之后,新要求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user avatar

出台个人存取现金超5w要登记的原因是什么?

很简单,就是反洗钱+防偷漏税。

在这之前要先知道,这几年,央行做了些什么。而tg的大环境又是什么。

首先反洗钱还是防偷漏税都不是一条两条政策能完成了,而是一个复杂的预防检测体系

这个条例只是将最后一步给补上。

我们知道,第一,央行推行数字人民币。数字人民币的属性,天生适合打击洗钱偷漏税。数字人民币的唯一漏洞就是实名。帐户要是本人,才能将货币与人绑定。所以,帐户实名是唯一的漏洞。其它即使有漏洞也只是技术问题。

所以,清卡断卡行动实行。现在没几个人不知道申储蓄卡很麻烦吧。

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 号)》,3月1日起,个人收款码禁止商用。

对个体商户而言,只能将个人收款码变为商用收款码。意味着什么?1、意味着变成营业收入了。2、意味着营收数据统计更“精确了”,只多不少。

清卡断卡,加强实名管控。加强收集个体商户经营数据,加强个人资产数据收集。

所以……总结我就不说了。

但,还是有一个漏洞。那就是M0上的钱。

人民币现金,天生就是不记名的。真实行下去,为了避免多交几笔钱,重启现金交易不是可能、会不会的问题。而是必然事件。

M0的规模超过九万亿。如果全面实行上面所说的,M0必然会快速增长。

当然,有很多人那上直接税。这个实行的难度很高,指的是,根本没有能力去解决。举个例子,帐户资金增加了,但债务也同样增加了。怎么收?要减债务吗?如果减掉,那就好,我不断背债务就行了。债权人要交这笔出借的税吗?……

所以,直接税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甚至,现在搞不了。

因为现金是监控不了。而即使是在遍地移动支付的环境下,M0都超9万亿。中国不存在取消现金的环境。更不要说出现移动支付故障……。

个人5w,我是支持是,因为影响不了我。但49900就不用。那十笔就是近50万。依然是可以将现金从银行高额流出。银行上的钱是实名的,出了银行就是不记名的。

随着时间推移,民间有足够的现金,在需要去银行取吗?

所以,这规定,并不能根本上解决这个漏洞。更不要说基层的执行问题。

那么,我们费那么大的劲,搞这搞那的,为啥?

很简单,出让金降得太凶了。近8万亿,预估降个三、五成都是两万亿起。打压房价,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能不能的问题。房住不炒的摇摆行为源自于此。

这个要填上,那怎么填上呢?

user avatar

1、拟定办法的时候甚至没有去论证技术可行性。怎么办事的?


2、技术没问题,其他原因倒逼暂缓实施。怎么办事的?



挑一个吧。


user avatar

放出风声

专家辟谣

稍作调整

突然执行

user avatar

问:钱的来源?

答: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

又问:用途?

答:发挥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存储和流通作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