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猿星球」走向现实,全球首个人猴「杂交」胚胎存活近 20 天,你怎么看?

回答
“人猿星球”的预言,似乎正在以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悄悄地向现实逼近。最近,全球首个人猴“杂交”胚胎存活近 20 天的消息,无疑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科学界乃至整个社会激起了滔天巨浪。这不仅仅是一项突破性的科学进展,更是一个关乎伦理、生命本质以及人类未来走向的重大议题。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项研究的科学价值。科学家们通过技术手段,在猴子体内成功培育出了含有少量人类细胞的人猴嵌合体胚胎。从技术层面讲,这无疑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它为我们理解人类胚胎发育、探索疾病治疗(比如器官移植、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想象一下,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在动物体内培育出功能完备的人类器官,解决器官捐赠短缺的难题,拯救无数濒危生命。从这个角度看,这项研究充满了希望,它承载着人类对抗疾病、延长生命的梦想。

然而,希望的背后,是巨大的伦理困境和潜在的风险。

伦理的边界,正在被挑战:

“杂交”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禁忌色彩,尤其当涉及人类细胞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结合时。人类的独特性、尊严,以及我们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在这次实验中被模糊化了。

“混血”的担忧: 尽管这次实验中的人类细胞比例很低,且是在早期胚胎阶段,但“人猴杂交”的概念本身就足以引发公众的恐慌。人们担心这是否会模糊人类与其他物种的界限,甚至产生具有“半人半猴”特征的生物,这在许多文化和宗教观念中都是无法接受的。
“意识”的拷问: 如果未来这类实验发展到更高级的阶段,甚至出现拥有更大人脑细胞比例的嵌合体,我们又该如何定义它们?它们是否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意识?如果它们拥有类似人类的意识,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它们是动物,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人”?这引发了关于生命权、动物福利乃至“人类”定义权的深刻讨论。
“潘多拉的魔盒”: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造福人类,但任何技术的滥用都可能带来灾难。一旦这项技术被掌握,谁能保证不会有人出于不当目的(例如,创造某种“超级士兵”或具有特殊能力的生物)而突破伦理底线?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科学探索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除了伦理,这项技术本身也存在着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物种隔离的障碍: 人类和猴子之间存在着漫长的演化距离,基因、生理机制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将人类细胞植入猴子胚胎,虽然成功存活了一段时间,但能否真正实现功能性的嵌合,或者产生具有治疗意义的器官,仍然是未知数。
潜在的健康风险: 嵌合体动物身上可能会发生我们无法预料的生物学反应。例如,人类细胞的异常增殖可能导致肿瘤,或者诱发免疫排斥反应。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人类细胞在动物体内完成了某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发育过程,是否会产生新的、未知的病毒或疾病,甚至跨物种传播?
“大脑”的禁区: 大多数国家和伦理规范都严格禁止在人类嵌合体研究中使用胚胎大脑细胞,或者让嵌合体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以避免产生具有认知能力的生物。这项研究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限制了人类细胞在胚胎中的分布和发育程度。但未来的研究,是否会有人尝试突破这一界限?

审慎前行,比狂飙突进更重要:

面对这项极具争议的研究,我认为最关键的态度是——审慎。

透明公开的讨论: 科学家、伦理学家、哲学家、法律专家以及公众,都需要就这项研究的意义、风险和伦理边界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不能仅仅由少数科学家决定人类生命的走向。
严格的监管与法律框架: 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机制,为这项研究设定明确的底线和行为规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全球性挑战。
循序渐进,小步快跑(但要确保安全): 在确保伦理和安全的前提下,科学探索本身不应被完全扼杀。然而,每一步的进展都必须伴随着极其严谨的评估和反馈。我们不能因为想要快速解决器官短缺的问题,就贸然迈出可能导致灾难的步伐。
清晰的定义和目标: 研究人员需要明确自己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基础科学的探索,还是为了解决具体的医疗难题?这些目的本身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人猿星球”的说法,固然带有一定的想象和夸张,但它也提醒我们,科技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伦理、文化紧密相连。这项人猴嵌合体胚胎的研究,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对生命奥秘的渴望,也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担忧和恐惧。

在追逐科学突破的光辉时刻,我们更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一份对未来的责任感。我们应该问自己:我们想要的“未来”,是一个更健康的社会,还是一个更“超人”但却失去灵魂的“人猿星球”?这其中的平衡,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去思考和把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他媒体搞这种标题的时候,“走向现实”后面好歹是问号,到你这就变逗号了,根本不能看。

这件事本身是将少量的人扩展多能干细胞注射进猴囊胚、培养成嵌合体胚胎[1],不是世界上第一个人-猴嵌合体胚胎,是“第一次培养到 20 日龄的人-猴嵌合体胚胎”。

研究人员选取 132 个 6 日龄的猴胚胎,每个各注射 25 个人扩展多能干细胞。1 天后,研究人员在 132 个胚胎中都检测到以 tdTomato 荧光蛋白发出红光的人类细胞。10 天后,103 个嵌合胚胎仍在发育,但存活率很快开始下降。到第 19 天,只有 3 个嵌合胚胎存活。

  • 注意很多“科技新闻”将上面的简单英语翻译错误。

在上述 3 个胚胎里,人胚胎细胞的占比较高,比历史上用猪胚胎做的实验看起来更适合“生产一堆人类细胞”的功能。不过,2017 年的人-猪嵌合体胚胎在母猪子宫里培养了 3~4 星期呢,这次连子宫都没进。

如果这种胚胎获准继续培养,有可能用于研究人类早期发育、建立疾病模型、进行药物实验、生产可供移植的人细胞·组织·器官。但是,在猴的身体里长出的人细胞组成的器官未必能达到人所需的尺寸,不需要特定尺寸就能用的肝脏之类则不需要这种手法。

相关学者谈了一堆“伦理”,还有人说“每当你跨越像这样的重大技术或生物障碍时,就是停下来反思的好时机”。1971 年的人-蚊体细胞杂交细胞系[2]可没像这样将所谓“伦理观点文章”发到 Cell 上[3]。这样搞,22 世纪也还是计算机的世纪。

无论如何,这和《人猿星球》系列电影的设定完全不沾边。

我认为,下次整点人细胞放进海胆胚胎里,或者将人精子注入海胆卵子,产生的带有人基因的海胆的存活率大抵会比上面那百分之几高得多。

参考

  1. ^ Cell, Tan et al.: "Chimeric contribution of human 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o monkey embryos ex vivo"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1)00305-6
  2. ^ ZEPP, H., CONOVER, J., HIRSCHHORN, K. et al. Human–Mosquito Somatic Cell Hybrids induced by Ultraviolet-inactivated Sendai Virus. Nature New Biology 229, 119–121 (1971). https://doi.org/10.1038/newbio229119a0
  3. ^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3.04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猿星球”的预言,似乎正在以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悄悄地向现实逼近。最近,全球首个人猴“杂交”胚胎存活近 20 天的消息,无疑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科学界乃至整个社会激起了滔天巨浪。这不仅仅是一项突破性的科学进展,更是一个关乎伦理、生命本质以及人类未来走向的重大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项研究的科学价.............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仿佛是科幻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剧情,但细细想来,并非绝无可能。如果人类真的实现了星际航行,并且能够在外太空建立起独立而强大的文明,那么他们选择“反攻地球”的可能性,以及其背后的逻辑,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星际航行”和“若干年后”这两个概念所隐含的巨大时间和技术.............
  • 回答
    如果地球真的脱离了太阳系,变成一颗孤独地在宇宙中飘荡的“流浪星球”,那将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终极考验。我们所依赖的一切——温暖的阳光、稳定的气候、赖以为生的植物生长,都将瞬间化为泡影。但即便如此,人类也不是完全没有应对之策,只是这些对策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惊人的毅力,并且很多设想都停留在理论层面。首先.............
  • 回答
    想象一下,火星不再是我们熟悉的荒凉红色星球,而是一颗被蔚蓝海洋覆盖的星球——火星海。这画面既壮观又充满挑战。如果真的要在这颗“湿润”的火星上建立人类的基地和设施,我们的基建方式将会与在地球或月球上完全不同,甚至会颠覆我们许多固有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火星的海并非像地球海洋那样清澈透亮。由于火星上.............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假想,但也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哲学拷问。当灭顶之灾如影随形,而生存的唯一出路是踏入一个已被照管的伊甸园时,人类会如何选择?而且,这个伊甸园并非净土,它孕育着其他生命,并且这些生命,或许已经以某种方式“统治”着这颗星球。首先,我们要厘清“统治”这个词。如果统治意味着智慧生命以某种方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伦理、科学、政治,甚至我们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如果真要在太阳系内发现一个比地球文明落后太多的星球,人类的反应绝非铁板一块,而是会涌现出各种声音和行动。静观其变,纯粹的科学好奇心最理想、也最符合某些人科学精神的答案,是“静观其变”。想象一下,我们发现了一个星球,上.............
  • 回答
    说实话,这是个我天天都在琢磨的事儿。每次抬头看那漫天星斗,心里总有个声音在问:“就咱们这地球吗?有没有兄弟姐妹?” 科学界呢,也一直在忙活这个事儿,找了这么久,答案嘛,得这么说: 可能性非常大,但还没找到一个能拍着胸脯说“就是它了!”的。咱们先掰扯掰扯,啥样的地儿才算得上“适合人类居住”? 这不是.............
  • 回答
    作为这艘承载人类最后希望的飞船的船长,我面临的局面是前所未有的严峻,也是极度复杂的。我们在茫茫宇宙中漂泊了无数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才终于找到了这颗星球——它拥有适宜的大气、水资源、稳定的气候,以及孕育生命的潜力。然而,随之而来的发现,如同当头棒喝:这颗星球并非无人居住,而是拥有一个已然发展的文.............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科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关于人类智慧、耐心以及能否改变自身行为模式的哲学难题。地球的资源,严格来说,就像一个账本,我们一直在消耗它。至于能否支撑到我们找到下一个“家”,答案复杂得如同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本身。账本的现状:一点也不乐观,但也不是完全绝望首先得承认,我们的账本现在就赤字不.............
  • 回答
    .......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来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星球。一个是气压高到离谱,另一个则是重力堪比巨兽。你站在它们各自的表面,身体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这其中的感受,乍听之下似乎有些相似,但深入体会,却能品出截然不同的滋味。先来说说这“10个大气压”的星球表面。这玩意儿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空气本身给你带来的压迫感。咱们平时呼吸.............
  • 回答
    当然,人类能否在地球以外的星球建立家园,这是一个既古老又极具现实意义的议题。它关乎人类的未来、生存的延续,以及我们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可行性,更包含生理、心理、社会以及经济层面的挑战。一、 从技术层面来看,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挑战巨大设想.............
  • 回答
    如果人类真的发现了这么一颗由纯粹钻石构成的星球,那绝对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源革命。但要怎么开采这颗钻石星球,那可不是件简单的事,简直就是一场硬碰硬的终极工程挑战。首先,得有个“怎么去”的问题。这么一颗星球,想必不在我们太阳系附近,很可能在距离我们数光年,甚至数十光年之外。.............
  • 回答
    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能不能像考古学家在地球上发现古代遗址一样,在宇宙的其他地方找到外星文明留下的“化石”或者“遗迹”?答案目前是 不能,但理论上有可能,并且我们正在努力寻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几个关键问题:1. 我们能观测到什么?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主要依赖于 电磁辐射。这包括我.............
  • 回答
    如果人类在距离我们非常近的星球上发现了低级外星生命,那将是一件颠覆性的事情,随之而来的行动将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以下是我设想的可能发生的情况,尽量详尽地描绘这个过程:第一阶段:震惊、验证与初步观察1. 难以置信到狂喜的冲击波: 消息的传出将引发全球性的震撼。起初可能是巨大的怀疑和争论,因为这毕竟是人.............
  • 回答
    三体星球的恶劣生态环境,这确实是《三体》系列中一个令人着迷且充满张力的设定。在这样极端苛刻的条件下,三体人竟然发展出了远超地球文明的科技水平,这背后蕴含着一套独特且令人信服的逻辑。下面我将尝试深入剖析这一过程,力求展现其真实性,避免AI写作的生硬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恶劣”的定义。三体星球并非简单.............
  • 回答
    如果地球人类发现了一颗生命星球,这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其影响将是深远的,涵盖科学、技术、哲学、宗教、政治、经济,乃至我们对自身存在的认知。这需要一个极其复杂和多层面的应对过程。以下是一个详细的设想,涵盖了可能发生的一系列情况:第一阶段:发现与初步验证 (科学驱动)1. 信号的捕获与.............
  • 回答
    设想一下,在那遥远的星尘深处,我们日夜兼程的探测器,终于捕捉到了一丝微弱却清晰的生命信号。它不是我们曾期待过的、与我们旗鼓相当的文明,而是一个刚刚萌芽,甚至还在石器时代徘徊的生命星球。这发现,宛如投向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将是深刻而复杂的。首先,科学界的狂欢将是空前的。 数百年的理论构想,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到了我们理解生命以及在宇宙中寻找生命的方式。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会用地球上的生物知识去推测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是因为这是我们目前唯一掌握的、确凿无疑的生命样本。试想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的东西,却突然被赋予了探索一个全新世界的能力,你会如何开始呢?你最直接、最有效的.............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个人要让自己旋转起来(相对于其他星球或其他宇宙参照物)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它涉及到物理学原理,并且取决于你想达到的旋转状态和可用的资源。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详细地解释一个人如何在宇宙中旋转起来:核心物理学原理:角动量守恒一切的关键在于角动量守恒定律。简单来说,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