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Cell 发表中美科学家首个人猴「杂交」胚胎研究,存活近 20 天,有什么意义?是否存在伦理风险?

回答
Cell 期刊上刊登的一项研究,由中美科学家合作,成功构建并观察了近 20 天的人猴“嵌合体”胚胎。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但也伴随着显著的伦理争议。

这项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
理解早期胚胎发育: 人猴嵌合体胚胎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让我们能近距离观察人类细胞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如何与非人类哺乳动物细胞互动、迁移、分化,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机制。这对于揭示人类胚胎早期发育的奥秘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实验室中难以长期培养的早期人类胚胎。
跨物种细胞的兼容性研究: 了解人类细胞在不同物种(例如猴子)的体内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殖能力以及分化潜力,是理解物种间细胞兼容性的关键。这项研究表明,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人类细胞能够一定程度上融入猴子胚胎的发育过程中。
动物模型开发的潜在可能性: 长期来看,如果能成功构建在特定器官中富集人类细胞的嵌合体动物,将可能为研究人类疾病、药物测试以及器官移植提供前所未有的动物模型。例如,可以构建大脑中包含大量人类神经元的猴子,用于研究人类特有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或者构建肝脏中包含有人类肝细胞的猴子,用于测试药物对人肝的代谢和毒性。

2. 医学应用的远期展望:
器官移植的解决方案: 这是最受关注的潜在应用之一。随着人类器官捐献的严重不足,利用嵌合体技术在动物体内培养人类器官,然后移植回患者体内,是许多科学家追求的目标。这项研究的成功,尽管只是早期胚胎阶段,为这个远期目标提供了初步的实验证据,即人类细胞可以在一个相关物种的胚胎中生存并参与发育。
疾病模型研究: 如前所述,构建包含人类特定细胞类型(如神经元、肝细胞)的嵌合体动物,可以极大地促进对人类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并为新疗法的开发提供更精准的测试平台。

然而,这项研究也引发了巨大的伦理担忧和风险:

1. “人”的定义与界限模糊:
混合生物的伦理地位: 最核心的伦理问题在于,当人类细胞在一个非人类生物体内大量存在,甚至影响到其发育和行为时,这个生物的伦理地位是什么?它是否会模糊人与动物的界限?我们是否有权利以这种方式“制造”具有人类特性的生物?
意识与认知: 如果人类细胞能够分化并影响猴子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否可能出现具有人类部分意识、认知能力或感知能力的猴子?这将带来极其复杂的伦理困境,我们该如何对待这样的生物?

2. 潜在的非预期后果:
人类细胞的失控性增殖: 尽管研究设定了严格的时间限制,但一旦这类研究被允许在更长时间内进行,人类细胞在动物体内可能出现不受控制的增殖,甚至形成肿瘤。
物种间遗传物质的混合: 虽然目前的技术旨在控制人类细胞的来源和作用,但理论上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遗传物质混合的风险,例如病毒载体的引入是否可能导致人类基因或猴子基因的异常表达。
对动物福利的影响: 即使是短期的嵌合体胚胎研究,也涉及对动物胚胎的实验操作。虽然猴子被认为比老鼠在某些生理和认知方面更接近人类,但其作为生命体的福利也应得到尊重。

3. 社会接受度与监管挑战:
公众恐慌与误解: “人猴杂交”这一词汇本身就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和误解,认为是在制造“怪物”。如何向公众解释这项研究的科学目的和局限性,是巨大的挑战。
监管的空白与滞后: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一新兴领域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和伦理指南。如何对这类研究进行有效的监管,防止滥用,防止技术向危险方向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是否应该设定一个“时间窗口”或“细胞比例上限”来限制人类细胞在动物体内的存在?

4. “造神”与“反自然”的道德审判:
扮演上帝的角色: 一部分人可能认为,干预生命的基本构成,创造“混合生命”是在僭越自然规律,扮演“上帝”的角色,这在很多文化和宗教观念中是被禁止的。
对生命多样性的威胁: 尽管是初步研究,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技术如果大规模应用,是否会以某种方式改变自然界的生命多样性,引发人们对“人造生命”的忧虑。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代表了生命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它为我们深入理解早期发育、探索新的医学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然而,伴随而来的伦理风险同样是深远且复杂的,涉及到生命定义、物种界限、动物福利以及社会价值观等多个层面。科学界、伦理学界、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在推动科学进步的同时,确保研究是在负责任、合乎伦理的框架下进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头是不能开的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公平的,到目前为止。

那就是无论有多大权势,都是要死的

但是权贵们一直想反抗这条最基本的自然规则,古代君王修道炼丹,现代的西方,则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

克隆人体,然后器官移植

这样可以让出的起钱的人延长寿命

一旦器官移植技术成熟

那么长生不老就成为可能

制约这种突破人类最后的公平的条件

早已不是科技和金钱

只剩伦理了

所以今后这种打着科技旗号打伦理擦边球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一旦撕开了一个小口子

资本主义的媒体会迅速深入并鼓吹,洗脑

完成立法,并迅速建立器官工厂并完善流程

那时候,就彻底没有穷人的活路了

user avatar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这种动物和人的杂交胚胎主要是拿来干嘛的?

那就是,想要让动物作为载体,在动物体内诱导培养出人的器官与组织,从而让人类再生医学应用向前迈进一大步,比如使器官移植供体的数量大增,哪些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可能就不需要等合适的配体了,直接用自己的细胞临时培养就好了。

但是,题目中所说的人猴「杂交」胚胎,其实是嵌合体,是将人类胚胎干细胞注入猴子的胚胎细胞中去。如果细胞成功生长且一切按照计划进行,最终得到的猴子的某些组织或器官中会含有人体细胞。这个是与杂交体完全不同的,最终得到的每个“人猴”细胞的DNA不是人和猴基因的混合物DNA,而是在动物嵌合胚胎中,同时含有人体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两种细胞,各是各的。所以不用担心,培养出来的器官是人类,动物混合类型的。

那为啥这次也就活了将近20天,就让科学界这么兴奋呢?因为以前的嵌合体死的更快呗,在人猴嵌合体之前,科学家已经尝试过人鼠嵌合体和人猪嵌合体了。但都可能因为物种间跨度过大的问题,胚胎存活时间很短,而且存活的胚胎中,人细胞的占比也很小,比如人鼠嵌合体中,一个胚胎里人的细胞比例还不到4%,而这次的人猴嵌合体,存活的胚胎中,人的细胞占比是比较高的。

另外,这项研究结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拥有足够的数据,去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次的嵌合体存活时间更长,以及人类细胞占比更高,如果找到了解题思路,那么有可能可以进一步去尝试,能否提升刚才提到的其它动物与人嵌合体的相关指标。毕竟猪,小鼠的量产要比猴子还是高不少的。

user avatar

人猴嵌合胚是人兽胚领域的又一个尝试,令人兴奋

(我也有继续科研的激情了,毕竟个人目前也在这个替代器官领域里当氛围组。文章里的list熟人一大堆(是指我认的他们,他们不认识我),所以大家一定要找好平台/导师啊。)

正文:

所谓嵌合胚,顾名思义就是让不同物种来源的细胞在一个胚胎中存活。比如之前的小鼠大鼠嵌合,人猪细胞嵌合,以及这次的人猴细胞嵌合胚胎。

那么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估计很多人疑惑,其意义就是提供器官。

众所周知,器官来源缺乏是一个客观而且严重的问题,以我国为例,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人有150多万,但是只有一万例左右可以成功实现器官移植,剩下的人只能等待,可以说,99%的器官需求者只能在病痛中死去。事实上,国外也一样,即便是美国,器官移植比例也很低。究其原因在于:愿意捐献器官的人很少。

而且,在可以预知的未来,器官捐献的问题依然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此,科学家们就想到了,能否在动物中培养一个人类器官呢?

嵌合胚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当然,在动物体内培养器官,可没那么容易,你要是直接把细胞移植到动物体内,很快就会被排异掉了。因此科学家们的想法就是,从胚胎起开始培养,首先让两种动物的胚胎混合,这样形成一个奇怪的嵌合生物,随后随着他们的发育,可能就会有一部分器官出现含有人类细胞较多的情形。

可能最开始这个比例会很低,比如用人和猴子细胞进行嵌合,一开始在发育阶段就会呈现出猴子细胞更多的情况,最后形成的嵌合猴子可能全身只有不到1%的人类细胞,那么这种情况下,其实长出来的器官依然是猴子器官。

但是通过技术改进,甚至是特异性表达,我们希望这个比例会越来越高,直到某一天,这个比例可以接近甚至达到100%,那么,就可以成功的在动物体内培育出人类器官了。

当然,这个难度非常大,因为,目前很多时候,物种发育过程会把异体来源细胞排斥,即便是嵌合成功了,长出来的个体也有一个主导的,而甚至还有伦理上的一些障碍,比如这些嵌合动物和人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是目前人类解决终极健康和寿命的重要策略。

人之所以不能长寿,根本原因在于是得病而死亡。就比如大家一贯以为自然终结的“寿终正寝”之类,本质上依然是机体内的疾病导致的。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是绝大多数人类正常死亡的因素。所以说,疾病是人类不能长寿的根源。

然而,人的死亡,往往并不是所有器官同时死亡,事实上,大部分情况是由个别或者几个器官的衰竭无法得到修复最后引发了全身性的死亡。这个道理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得出,如果一个人的死亡是所有器官坏死,那么怎么会有器官移植的存在呢?能进行器官移植,本身代表着即使个体死亡依然存在健康的器官。

既然如此,那么,人类能否像忒修斯之船一样,不断更替坏掉的器官,直到最终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突破寿命极限,走向长生不老?


—————————附上一篇之前写的内容—————————

人类的器官供给严重不足,每年都有大量的器官需求缺口。以中国为例,每年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人群大概有150万,然而实际上呢?只有不到一万例左右可以得到器官供给实现移植。其他的人只能继续漫长的等待。

尽管这些年来器官捐献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不少人也签署了器官捐赠同意书,然而现实情况是,即便是器官移植最发达的欧美地区,器官捐献比例依然非常低,这就导致人类这首“忒修斯之船”维修需要的原材料都缺乏了。

不过,科学家们总是不信邪的,既然人类捐献器官比例太低,而且可以预期的未来难以解决,那么能否有其他的新的器官来源呢?

答案是有的,至少有两套思路,一套是异种器官移植,一种是3D打印。

异种器官移植,顾名思义就是把其他物种的器官移植给人类,典型的就是猪的器官。自从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猪身上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敲除解决了猪移植器官的最大障碍后,这些年来,异种器官移植已经取得了不容小觑的进展,比如猪到狒狒的器官移植最长可以存活3年之久,这对于器官移植群体来说不异于“起死回生”的喜讯。

另一套思路是3D打印。利用近些年来火爆的3D打印技术进行机械设计器官,然后打印出人类器官是另一条思路,近些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提升,以及人类对器官本身认知的加深,尤其是单细胞测序技术的改进,使得3D打印的器官水平越来越高,甚至打印出可以泵血的心脏。

一切似乎欣欣向荣,不过这背后,其实还是有很多关键难题尚待解决。比如异种器官移植来说,当前还难以实现长久的原位移植,以及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和功能作用等都不尽人意,因此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探索。3D打印尽管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实际上,3D打印器官本身尚不成熟,打印出来的器官功能不够,以及难以精确打印出血管、神经等非常复杂精细结构,都导致打印的器官无法使用。

一切似乎陷入了绝望,不过这个时候,中内启光提出了新的思路,那就是:能否用动物培养人类的器官呢?

说到这里,我们要插播一点背景知识,那就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众所周知,干细胞是人的万能细胞,可以发育成人体的所有器官。然而,人体的干细胞极难获取,且随着成长会逐步耗竭和衰老。为了解决人类难以获得自身干细胞的难题,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首次研究出来的一种替代技术他通过研究找到了4种因子,将其加入到正常细胞中,然后正常细胞就可以逆分化最后倒退到像胚胎干细胞一样的存在,也就是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

这项技术可以说是石破天惊,为整个领域点亮了可曙光,山中伸弥也因此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iPSC的研究成功为中内启光提供了重要素材。于是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能否将这种细胞混合到其他动物细胞中,最后随着这些细胞的分裂和复制,尤其是干细胞本身具有无限可能,最终实现在动物中培养人的器官的难题?

这就是中启内光的囊胚互补技术,也就是在该动物囊胚期时将其他物种的iPSC混入到这个囊胚中,使其实现嵌合,最后该动物体内长出其他动物的器官。

这种嵌合培养可以实现在动物体内存活其他物种的细胞,而在2010年的时候,中内启光用这种办法,首次实现了在白鼠体内培育出田鼠的胰脏。

具体地说,中内首先通过基因操作的办法敲除掉小鼠的胰脏,然后从这种小鼠体内提取受精卵进行培养,并将大鼠的干细胞注入到其中。接下来,小鼠的受精卵和大鼠的干细胞一起共同发育,彼此互相混合。最后长出一个胰脏完全来自于大鼠细胞的小鼠。

这项研究可以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小鼠(mouse)和大鼠(rat)是不同属的不同物种,最后能够在小鼠中长出大鼠的胰脏,给异种器官培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要知道,这个胰脏完全是大鼠的细胞,因此,它可以直接移植到大鼠身上,不用担心排异反应。再加上这个器官本身是在动物体内发育而成的,具有完整的大鼠胰脏的功能,避免了体外培养器官缺乏功能的难题。这位我们培养人类器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因此,中内启光意识到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于人类器官的培养。于是他提取了用动物培养人类器官的想法。通过比较,他找到了和人类体型、生理和生化等方面都比较接近的猪,并计划用猪作为供体,然后将人类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嵌合到猪的囊胚中进行培养,以实现在猪的体内培育出人的器官。

当然,2017年,人猪嵌合已经实现了,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军搞出来的,也是发表在《cell》

如果一旦成功,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了人类器官来源的问题。嵌合体细胞来自于具体的病人,所以无须担心免疫排斥问题,而动物体内长出的器官,自然是拥有足够的功能的,不过这一设计,还在进行中,因为,这套技术,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争议中的嵌合胚技术

尽管嵌合胚技术看起来十分有吸引力,但是其背后的风险也是一目了然,那就是突破我们人类的伦理限制,人和动物嵌合的生物,这种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网上也有很多人冠之以“人兽胚”、“人兽杂交”等说法。

事实上,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因为我们理论上期望着一个外来物种的干细胞嵌合到动物的囊胚中,然后干细胞随着囊胚一起发育,但是只定向发育成某一个特定的器官。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由于胚胎干细胞本身的全能性,以及我们对个体发育的的认知仍然存在很多未知,因此实现精确控制发育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这种嵌合胚发育在某种意义来说处于“失控”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明确禁止这种研究。更别提,小鼠和大鼠至少同属于鼠科动物,进化关系和相似度很高。但是人和猪则属于不同的目了,这种差异是否会导致嵌合培养困难甚至失败尚未知。

不过,总有例外,2019年,日本批准了首个人类和动物的嵌合胚实验,可谓引发了轩然大波。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都对此表示担忧。

不过,任何一项技术的出现,都会面临争议。解决器官问题,其实不单单的是长寿的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医学问题,毕竟每年有大量的人需要器官移植,然而器官缺口巨大,结果就是这些人不得不忍受着病痛甚至因此而失去了生命。因此,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器官来源问题,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中内启光的嵌合胚技术是当前解决器官来源方案中可行性较高的一环,这也是为何日本会批准这项研究的原因之一。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嵌合胚到底结局如何,能否解决人类的器官移植来源问题?能否避免出现大家担心的问题?现在做评价尚早。但是技术的发展是停不下来的,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顺便,大家也别激动,这东西距离应用还有最少几十年呢。

如果给嵌合个顺序,那就是

嵌合胚,生出嵌合动物,调整嵌合比例,培育出人的器官。

目前还在第一步呢。

user avatar

科学研究目的,和大众的担忧,实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

嵌合体又被称为奇美拉(Chimera)现象。

奇美拉现象在生物中很常见,人类中也不算新鲜。

1950年7月,荷兰短跑运动员Foekje Dillema拒绝接受强制性性测试被开除国家队,后来调查显示,她的身体细胞中有具有Y染色体,46,XX;46,XY嵌合体女性。

1953年,一名女子的血液含有两种不同的血型。她通生体内,还生活着同胞兄弟的细胞。

199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血型嵌合体在人类中并不罕见。

2002年,以为美国女性Lydia Fairchild被剥夺了公共援助,因为DNA检测表明,她不是自己女儿母亲的。后来的研究表明,Lydia Fairchild的确是自己女儿的亲生母亲,只不过她的生殖细胞来源于同胞异卵姐妹嵌合体。

随后的研究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四配子嵌合体。

自然受孕过程,四配子嵌合体发生的过程:

根据发育的情况不同,嵌合体在身体内可能发育成不同的细胞系,甚至是组织、器官。但通常由一细胞系来源为主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实中很多微嵌合体人类并不容易被发现。大多数也只有生的孩子不是“自己的”,才能发现自己是嵌合体人。

在特殊情况下,46,XX;46,XY嵌合体还可能会发育成拥有男女两套可育生殖系统的,真两性间性人。

早在2000年初,就有真两性间性人即当上妈妈,又当上爸爸的案例。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高度连体婴也是某一种嵌合体。只不过两方都发育出了大脑,例如美国著名双头姐妹:

嵌合体技术,对于再生医学的广阔前景。

  • 哪怕仅仅解决移植器官紧缺着一块,就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仅仅中国,每年就有150万人在等待器官移植)。

多能干细胞(PSCs)能够在培养过程中无限期地自我更新,并产生所有的成体细胞类型。

但人与其它动物的嵌合体研究,并没有那么容易。

2016年,就有团体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证明物种和人类具有较高进化差距时,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s)将无法持续而有力地形成嵌合体。

2017年,Belmonte 教授开始进行了人猪嵌合体的实验,不过嵌合体比率只有1/100000。人类嵌合体的发育,并不太理想。

人造嵌合体原理并不复杂,都是用CRISPR 等技术先敲出猪胚胎相应的关键基因,或者破坏干细胞,然后把人类相应的干细胞注入动物胚胎中,填补空位,形成嵌合体。

2019年,Belmonte教授就利用与人亲缘关系更近的猴子,培育出了人-猴嵌合体,只不过在发育出中枢神经的第14天,因伦理问题,选择了终止。

  • 当时已足以建立了长期的胚胎培养系统,本可以更进一步。

本次研究,取得的核心成果。

这一次的研究,是经过了伦理许可。

猴子胚胎形成的第6天,注入25个人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作为不同物种的嵌合体,人-猴嵌合体的存活率不算高。

第一天存活了132个,虽然第十天还存活有103个,但之后就开始大量死亡。

第19天的时候,已经只剩下3个嵌合体胚胎。

不过,存活的这些胚胎中,人类细胞所占的比率很高:

嵌合体发育视频:

这一次的研究表明,hepcs(人类多能干细胞)被导入猴早期囊胚后,可以分化为多种类型的早期胚胎细胞。

人-猴嵌合体,不同细胞层的分布:

研究表明,猴子的嵌合体细胞比人类多能干细胞具有更可靠的谱系分离,并且,猴子的胚胎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细胞的转录表达。

除此之外,细胞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在嵌合体胚胎中得到加强,并可能导致其他信号通路的激活。但人类多能干细胞向外胚层细胞分化的效率,是低于猴子胚胎细胞的。

这一次的研究,让人类对人-猴嵌合体的发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嵌合体技术障碍、争议、以及发展前景。

嵌合体在早期发育过程中,进化距离越远,嵌合体发育障碍越明显。

例如,灵长类和啮齿类,灵长类和有蹄类动物之间都有超过9000万年的进化距离。嵌合体的发育,受到明显的阻碍。

不同种类的老鼠,进化距离短于2100万年,嵌合体的发育障碍就明显低了很多。

利用与人类关系更为密切的宿主物种来研究人-动物嵌合体,可以帮助人类了解人类早期发育和识别异种障碍的关键分子过程。

当然,相关的研究不会止步于人猴嵌合体。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改善进化关系更远的人-动物嵌合体的发育情况。例如,在未来,人-猪嵌合体大获成功之后,可以用来培育人体器官。这比直接使用灵长类,会有更低的社会、经济、伦理争议,同时也更适合再生医学转化疗法。

当前,人-猴嵌合体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很多数据还不明晰,依旧还需要大量的研究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人-猴嵌合体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培育异种生物,而是通过相应的研究,掌握相应的生物学机制,并最终提升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这类通过伦理许可的研究,都有十分严格的伦理规范。研究目的也可能和大众的猎奇想法,大相径庭。

大可不必对这样的研究表示担忧。

user avatar

这依旧是一个嵌合体胚胎的实验,也有人将其直译为“奇美拉”:

2018年4月,差不多恰好是三年前我回答了《如何看待斯坦福大学进行的人羊胚胎实验?》的问题。这个回答里面涉及到了四个维度:

1,什么叫嵌合体;

2,自然界中的嵌合体现象,;

3,受到自然界嵌合体现象的启发,人类进行的嵌合体胚胎实验;

4,嵌合体胚胎/动物技术将会有何种应用。

基本上把三年前的回答中的“羊”换成“猴”就能回答这个问题。欢迎大家移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Cell 期刊上刊登的一项研究,由中美科学家合作,成功构建并观察了近 20 天的人猴“嵌合体”胚胎。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但也伴随着显著的伦理争议。这项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 理解早期胚胎发育: 人猴嵌合体胚胎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让我们能近距.............
  • 回答
    高中生想在“CNS”(Cell、Nature、Science)这三大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这需要学生拥有非凡的学术才能、独特的想法、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一个完善的支持体系。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剖析这个过程,力求展现一个真实、接地气的努力路径。首先,你需.............
  • 回答
    李彦宏以通讯作者身份在《Cell Research》发表医学论文,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潜在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首先,从学术研究的贡献来看,《Cell Research》作为国际顶尖的生命.............
  • 回答
    关于日本研究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新冠患者体内部分抗体可能增强病毒感染力的研究成果,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发现,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要理解这个研究的核心,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基本原理。通常情况下,我们感染病毒后,身体会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就像是身体里的“士兵”,它们.............
  • 回答
    在《Nature》、《Science》、《Cell》(通常合称“TNSS”或“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对于“大牛教授”来说,可以说阻力确实相对较小,但绝非“没有阻力”,更不是“阻力很小”可以一概而论的。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基础优势:研究的质量与影响力 前沿性与原创性: “大牛.............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最新发现,确实为我们理解大脑和记忆的运作方式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信息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主要依靠电信号和神经递质。然而,Cell上的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机制:一种名为Arc的病毒样蛋白,竟然能够直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RNA,并且这个过程似乎在记忆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
  • 回答
    华甜,这个名字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正迅速成为一个焦点。她作为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生,其近期的表现堪称惊艳——不仅挑战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日均17小时工作强度,更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和《Nature》上连续发表重磅研究成果。这究竟是如何炼成的?我们不妨深.............
  • 回答
    想要理解为什么《Cell》能与《Nature》和《Science》并称“CNS”这个学术界的“三巨头”,我们需要从它们各自的历史、影响力、发表论文的质量和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科学界扮演的角色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排名,而是对它们长期以来在推动科学发展、塑造科学前沿、引领科研方向的共同.............
  • 回答
    杨辉教授的Cell文章《A singlecell atlas of the spatial genome organization of the human retina》于2023年10月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但随后不久,全球多个实验室对其研究结果的重复性提出了质疑。整个事件发展至今,可以说是一个.............
  • 回答
    近期一则关于“运动能直接击杀癌细胞”的Cell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研究发现,但也需要我们理性地去解读和理解。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研究的核心内容。“直接击杀癌细胞”这个说法,虽然抓人眼球,但背后其实是非常精细和复杂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者们并非是在说跑步或者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就.............
  • 回答
    要解读《Cell》上那篇关于改造大肠杆菌实现只消耗二氧化碳就能自养生长的论文,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得像咱老百姓聊家常一样,把那些高大上的科学术语都给“翻译”明白,让它听着顺耳,没有半点机器合成的味道。你想想,大肠杆菌是个啥?就是咱们肠道里常见的一种细菌,平时吃东西,吸取营养才能活。这回可不.............
  • 回答
    “MaoBell cell”这个说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解释,因为它本身不是一个标准、广泛使用的科学术语,更像是一个结合了人名、可能的技术或者概念的指代。所以,我们需要剥开它,看看里面藏着什么。首先,“Mao”和“Bell”很可能指向的是人名。 “Mao” 在中文语境下,最容易让人联想.............
  • 回答
    关于2021年5月24日Cell杂志在线发表的、关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产生增强病毒感染能力的抗体的研究,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研究及其影响。研究的核心内容与发现这项研究的核心发现是,在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后,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些抗体.............
  • 回答
    张锋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名为“DNA显微镜”(DNAbased microscopy)的新技术,这项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让我们得以窥探细胞内部的微观世界。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光学显微镜,而是巧妙地利用了DNA本身作为一种记录介质,将细胞内的信息“编码”并储存下来,随.............
  • 回答
    久多良木健(Ken Kutaragi)利用 Cell 处理器颠覆 x86 处理器的伟大构想,并希望以此为 PS3 带来巨大成功,这无疑是索尼和游戏界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然而,这个计划最终未能让 PS3 复制 PS2 的辉煌。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层面的挑战,也有市场和生态系统的制约。下面我们.............
  • 回答
    好的,让我来为你好好掰扯掰扯“Cell Oxygenator”这个东西。首先,别被这个名字唬住了,它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好像是什么高科技的实验室设备,能给细胞“充电”一样。实际上,它更多的是一种 概念 或者说是一种 生物工程的设想,尤其是在 再生医学 和 组织工程 领域里被广泛讨论。它不是一个具体、标.............
  • 回答
    耿美玉与饶毅的争论,源于耿美玉一篇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的论文,饶毅对其研究提出质疑,认为其研究存在知识储备不足、方法论上的错误等问题,并称之为“荒谬”。耿美玉则在同一期刊上撰文回复,回击了饶毅的质疑,并表示其研究是基于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严谨的科学方法。这场争论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有以.............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计算物理里那点儿“元胞链接列表”(Cell Linked List,简称 CLL)的门道。这玩意儿听着挺技术,其实原理一点儿都不复杂,就像咱们生活中的事儿一样,只是换了个数学的说法。你想象一下,咱们要处理一个模拟场景,里面有无数个粒子在动。这些粒子之间会有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比如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