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Nature》《Science》《Cell》上, 大牛教授发文章是不是阻力比较小?

回答
在《Nature》、《Science》、《Cell》(通常合称“TNSS”或“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对于“大牛教授”来说,可以说阻力确实相对较小,但绝非“没有阻力”,更不是“阻力很小”可以一概而论的。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1. 基础优势:研究的质量与影响力

前沿性与原创性: “大牛教授”之所以成为“大牛”,通常是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具有长期的积累、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产出具有突破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TNSS期刊追求的就是能引领科学潮流、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影响力的工作。因此,从内容本身而言,他们的研究更容易符合期刊的定位。
学科领导者: 他们的研究往往能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或者在已有方向上做出里程碑式的贡献。这种“引领者”的身份,使得他们的成果天然地更容易吸引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目光。
深厚的学术根基: “大牛”们通常拥有强大的研究团队,包括高水平的研究生、博士后,以及合作的实验室。这意味着他们能够进行更系统、更深入、更严谨的研究,从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到分析解读,都可能比普通研究者更胜一筹,从而降低了因技术或方法问题被拒稿的几率。

2. 审稿过程中的“软性”因素

审稿人选择: TNSS期刊的编辑在选择审稿人时,会参考作者的背景和研究方向。对于“大牛”的投稿,编辑可能会优先考虑在其领域内公认的专家作为审稿人,这些审稿人更能理解研究的深度和意义,也可能因为对作者学术声誉的了解而更加审慎地评估。
编辑的“关注度”: 期刊编辑对领域内的关键人物及其研究成果会有一定的“关注度”。这意味着,“大牛”的投稿可能更容易被注意到,或者即使初期有一些瑕疵,编辑也可能更愿意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帮助修改完善,而不是直接拒稿。
隐含的学术信誉背书: 虽然审稿过程严格保密,但审稿人或编辑在评估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作者及其研究团队过往发表成果的影响。如果一个作者在TNSS上已经有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发表记录,那么新投稿的研究更容易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潜在价值。这是一种“信誉资本”的体现。
人脉与信任: 在学术界,尤其是在某些封闭的领域,人脉和相互信任是存在的。虽然不至于直接“走后门”,但“大牛”可能更容易接触到期刊编辑,或者在投稿前就能获得一些“内部消息”或建议,例如某些研究方向是否是期刊当前感兴趣的。

3. 投稿策略与“润色”能力

对期刊胃口的把握: “大牛”及其团队通常对TNSS期刊的风格、偏好和近年来的发表热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更容易被这些期刊接受,从而在撰写稿件时更有针对性。
语言与呈现: TNSS对论文的语言表达和图表制作有极高的要求。经验丰富的“大牛”团队往往拥有更好的写作资源和能力,能够将复杂的研究清晰、准确、有吸引力地呈现出来,减少因表达不清或图表混乱而导致的误解或低分评价。
主动沟通与回应: 如果论文在审稿过程中收到修改意见,“大牛”团队有能力、有经验来高效、有条理地回应审稿人的疑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补充或数据分析,这大大增加了论文被接受的可能性。

4. 为什么说“阻力”依然存在?

尽管有以上优势,但 TNSS 的门槛依然极高,投稿“大牛”的文章同样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非此即彼”的决定: TNSS的接收率极低,它们追求的是“开创性”、“颠覆性”的研究。即使是“大牛”的工作,如果仅仅是“锦上添花”或“渐进式”的改进,也可能难以获得青睐。
严格的科学性审查: TNSS的审稿人通常是领域内最顶尖的专家,他们对研究的设计、数据的严谨性、结论的可靠性有着极其挑剔的要求。任何细小的科学瑕疵都可能成为被拒的理由。
“时效性”和“故事性”: 除了科学内容,TNSS也看重研究的“时效性”(timeliness)和“故事性”(narrative)。即使是好研究,如果未能抓住当前科学界关注的热点,或者叙事方式不够引人入胜,也可能被边缘化。
审稿人的主观性: 尽管力求客观,但审稿人的个人判断、对领域的理解差异、甚至当天的心情,都可能对评审结果产生微妙的影响。
竞争的加剧: 随着全球科研投入的增加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团队能够产出高质量的研究,TNSS的竞争日益激烈,即使是“大牛”也需要作品足够“惊艳”才能脱颖而出。

总结来说, “大牛教授”在TNSS上发文章,并非“阻力小”,而是其研究本身质量高、影响力大,加上长期的学术积累和资源优势,使得他们的投稿更容易通过初步筛选,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审稿反馈,并且更有能力应对审稿过程中的挑战。 这是一种基于实力和信誉的“概率优势”,而不是“免审”或“特权”。他们的“阻力”相对较小,体现在更容易进入“被认真考虑”的环节,而不是更容易被“直接接受”。

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一流的运动员参加顶级比赛,他们拥有更好的训练基础、教练指导和装备,所以更有机会赢得比赛。但比赛依然是公平的,需要他们拿出最佳表现,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失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显而易见的问题,就不要拿出来问了,只是自取其辱而已。

我再进一步说吧:你要这样想,知道为什么几年前你们领域的文章只能投影响因子2.0的专业期刊,然后在你们文章质量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突然之间AM,JACS,NC都开始大量接受和发表你们非大牛的文章了吗?还不是因为出现了几个别的领域的大牛,跳到你们领域,然后靠自己的名声,灌了几篇NSC,导致整个领域火了起来?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大牛,人家吃肉的同时,我们还能有机会跟着喝点汤

至于大牛的文章特别水,送到你这里来审,你要拒稿,这种事。一般来讲,不用做无用功了,编辑会直接把你的意见删掉,再换一个大牛的熟人审稿的。或者说,大牛的文章能跑到你这里来审,本身就是个奇迹了,一般人家的审稿人都是人家核心圈子的几个人,审稿的时候互相都知道是谁的,文章很少有概率会落在圈外的你身上的。你作为非大牛,最有可能的审稿情况,就是审大牛们当年的学生----现在在藤校刚起步做AP的人的稿子。如果他上面不挂大牛的名字,文章又特别水,你拒稿的意见是有用的,我就这样拒过一篇Nature。 

至于比NSC再低一个档次的期刊,那就更有意思了。我有一次审了一篇EES,作者明显是造假数据,还一图多用。大家应该知道审稿的时候,有两个意见栏,一个是给editor回复的,一个是给author的,我就在bcc editor那个地方“善意”的提醒editor,这篇文章有学术不端,建议直接拒。结果你猜怎么着,人家文章不但没有拒,还把图片又PS了两下,掩盖了造假的数据,发表了出来,哈哈哈哈哈。

最后还有一件事,就是你拒大牛的稿子要小心了,尤其是比较小心眼的大牛。人家能通过editor知道企图拒他稿的人到底是谁,以后你在这个领域,凡是这个大牛做editoral board的journal,你的文章就不用想发表了,都是不送审秒拒,都是我血泪史,诸位引以为戒吧。

user avatar

摘录两条颜宁老师的微博:

1、15年8月,在瑞士开会。闲逛一会无聊手欠给Science的editor写了一封presubmission enquiry,竟然几小时之后就收到回复,“我下周去度假,你能不能本周五之前把文章投过来?”我顿时头皮发麻啊,这是明明白白在告诉你:人家手上已经有something,你赶紧识时务点快投快投啊。话说当时我手上只有两个figure和introduction,别的部分还在优哉游哉呢(因为当时我觉得分辨率低,有点不好意思发表)。不管了,跟学生利用时差,我写一部分就发给他们proof read。6个小时睡眠之后再接力。除了必须的开会,吃住都在hotel,会议安排的游山玩水一概逃掉。终于,在我去火车站之前的10分钟完成了submission;然后坐火车到米兰,在机场查E-mail,竟然已经送出去review了。这是我记忆里面写稿最狼狈、接收最顺利的一次。谁让那是一个太重要的结构呢。后来Nature编辑告诉我说,我竟然没把这篇投给他们,有点吃醋,hoho。怎一个得瑟了得。

2、在前面微博我写投稿的经历,收获很多对于发Science和Nature的感慨。但是请科研圈的同仁想一想,你迄今发了几篇论文了?在你科研生涯中,最幸福的moment是啥时候?至少于我,真正的喜悦只是取得突破时那短短一瞬!到写论文和发表的时候,乐趣都快消磨尽了。再换位思考一下我这个发了近20篇CNS的人,还会在乎多一篇少一篇么?我只是看哪篇文章报道的是我得意的工作,哪篇我其实没那么重视。我很骄傲地是,到现在我从来没有为了发文章而做事。我在研究我感兴趣的问题,发论文只是水到渠成,最差的情形是为了学生的毕业码码字打打工。说实话,我实验室迄今挣扎最苦历时最长的两个工作都是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了,无他,不是大众的interest,是我个人的一点执念而已。

……

我可以很狂妄地说,过去三年,凡是我用清华电镜收集的数据,全部发到了CNS,我手上还有好几个targets,基本做出来也必然能发到CNS,因为我知道这个领域的动态,知道这些课题的前世今生。

user avatar

是的。我挂名过一个nature正刊。

肯定要有大佬护航。

大佬不见得要给通讯,但是最后几个名字一定得有大佬。

另外你自己也得是久经考验的,比如积攒了很多好文章,积攒了很多引用。

然后又发过一些小nc,或者大子刊。

然后突然又做了一个很能吸引broad interest的东西,那就上了。


毕竟都是商业杂志,赚吆喝的。

大牛是引用的保证,有引用才能把这影响因子的游戏玩下去。

正刊能够给年轻科研人员带来巨大关注度。


真的功成名就的大佬,可能真对nsc没所谓的。

知道的几个美国的院士,有的也是xx之父,或者无限接近诺奖,好多人真的都很少发文章,有时候发一些影响因子一点点的小文章,也精雕细琢。

文章只是工具而已。

我也有过六七年没发一篇一作的时候。也有半年3篇10+一作的时候。

如果想发文章,也不是难事。

年轻人想出头,肯定心心念念想发nsc。我也很想。

但是确实缘木求鱼了。

屠呦呦青蒿素发的是以前的科学通报吧。

唐娜·斯特里克兰的诺奖的工作是发在opt commun。

cw tang的oled的工作发在apl。

benzhong tang的aie的工作应该是发在chem commun吧。

真这些开创性的成果,一般大佬们可能更在意的是在专业杂志上快速发表,而不是扔到ns那里磨个一两年。

很多大佬都在不同场合提到过nature上有很多东西都是错的,误导人的。

作为年轻人,因为真香定律追求一下也合情合理。

但是希望那些已经有了铁饭碗铁帽子的同志们,还是能多考虑一下科研的本质,多为人类探索一下这个世界的未知。

闲言碎语,不成逻辑,大家随意看看。

user avatar

不说CNS这些期刊,就说说顶会吧,毕竟知乎上写代码发会议的人多一些,更有共鸣。

我的老板是领域内的大牛,创始人级别的人物,连用的课本一直都是他写的,可以算是导师的导师了。在这里做科研给我的感觉就是只要你的工作出来了,无论多烂都能投到好的会议上,那些top conference对待我们组出来的垃圾文章,底线就是不给oral,给个poster赶紧打发走,拒稿是很少的,我做的最垃圾的一篇文章,只花了我2周时间,工作量只相当于一个高中生的小发明,然后居然还中了一个还不错的会议的poster……所以我们发文章从来不是盯着某个会议攒大招,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做完了之后看看最近的顶会有啥,然后投那个顶会,基本上没有不中的。

此外我老板也自己担任很多top conference的编辑,得罪了他的人就别想混了.....不过他人也非常非常的nice,和所有coworker都保持很好的关系,也没有遇到和谁是死对头的情况。

虽然我们组发top conference有免死金牌,但是老板还是爱惜羽毛的,一般情况下工作量不够的文章会直接返还给我们让我们补足内容后再选择发表,不会滥用自己的声誉创造垃圾文章,哪怕是“垃圾工作”也得是刚刚够top conference的门槛才会让你投, 不过这样也已经显著降低难度了,因为国内大部分教授的工作得超过这个门槛才能有机会发表, 越弱的组要超过的就越多

所以能去大牛组的话还是去大牛组吧, 别的不敢保证, 至少文章多多还是可以保证的!!!

user avatar

是的,甚至有一个大牛通讯,都会“出奇迹”。

PNAS在2018年发表了一项研究,来说明科研期刊中的“chaperone effect”,直译为伴侣效应,但其潜台词是科研界的“阶级固化”。

在这篇 PNAS 文章中,研究者收集了1960年到2012年间在386个科学期刊上发表的610万论文的作者信息,按照学科分为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和跨学科期刊,其中NatureSciencePNAS被作为跨学科综合期刊的顶级刊物单独列出。

收集数据之后要做的是对数据进行分类。由于真正决定研究方向和实验设计的是实验室负责人(PI),因此将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那些PI以通讯作者身份出现的文章上更有意义。

根据PI是否曾经在该期刊中出现,可以将其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新秀”(New),即PI既没有以第一作者也没有以通讯作者在该期刊发表过文章;

第二类是“资深”(Established),即Ta之前曾有以通讯作者在该期刊发表过文章;

第三类是“传承”(Chaperoned),即PI之前在该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文章,却是首次以通讯作者发表文章。


可以看到,近几年新秀发表的文章比例在持续下降,而资深和传承却在不断上升,这点在医学界尤甚(看NEJM的曲线)。以上也可以看出,一个好的导师和平台对于医学生有多重要。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反过来会怎么样?

一个科研大牛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决定一篇文章的接收?更直白一点,大牛是否有能力给接班人足够的帮助来继承科研地位?

今年3月的一篇NEJM文章可以作为回答。这篇题为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terilized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的论文发现,在服务不足的国家/地区,接受过重新消毒和重复使用的起搏器或除颤器的患者中,感染或设备相关死亡的发生率在2年时为2.0%,与在加拿大使用新设备的匹配对照组患者相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

本来也只是一篇很普通的研究,之所以会引起关注,是因为文章一作Thomas F. Khairy破了NEJM的年龄记录,他还是个15岁的高中生。

据透露,他在12岁的时候就加入了该研究,在父亲所在的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总算完成了该研究结果。

听起来是个很立志的故事,等等,父亲?一作和通讯居然是同姓?没错他们是父子。

他在接受Montreal Gazette采访时也提到,他是协助Marie-AndréeLupien(本文第二作者)收集数据。并且他还感谢了父亲Paul Khairy和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的各个团队,以及中美洲的心脏病专家都为他提供了帮助。

是不是在韩国看过类似的故事?

“神童”不出意外的话,将来可能也会成为一名牛X的教授,甚至成为其父亲的接班人。毕竟起点就是NEJM,还有这么多前辈的扶持。这样的科研后浪比起一般科研新人可就高得太多了。

只能赞一句,虎父无犬子,家学渊源。



有人会想,那我为了论文顺利发表,造假个大牛做通讯是不是可以视为捷径?

错,大错特错!

上周,Elsevier旗下的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FGCS)撤回13篇中国学者发布的文章。原因包括涉嫌伪造评审专家等,伪造评审这个套路大家都很熟悉了,等于作者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但此次撤稿中的两篇却用了一种新的造假手法,“伪造作者身份”(Forged Authorship),撤稿声明是这么写的:“本文已应作者要求撤回。本文作者告知本刊和编辑部,文章列出所有作者均未参与撰写,或对本文不了解。将他人列为作者,显然违反同行评议原则、出版原则和出版道德规范。向本文读者致歉。”

其中一篇是发布于2018年的High-resolution ultrasound images in gouty arthritis to evalu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hi and bone erosion,通讯作者为Li Qiu,身份备注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科。核对FGCS配发的专家照片,发现是该院超声科副主任邱逦。

上述文章是来自贵州的一位博士生的个人行为。该博士生未征得邱逦同意,即以她名义投稿。先是用私人邮箱联系期刊编辑部,待论文被接受后,再换成通讯邮箱(发布时所写邮箱)。

论文发布后,相关邮箱收到编辑确认信息,邱逦才知道此事,于是致信编辑部要求撤回。涉事博士生未能毕业。

这是妥妥的学术不端,撤稿也是罪有应得,但其背后的原因呢?

还不是因为,“想做科研后浪?找好通讯作者很重要”


点击下面的链接可扫码添加我的助理微信,私信不回问题:

解螺旋-酸菜老师

传播科研最前沿知识;

中国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现在添加还可领取10G科研资源大礼包!(内含:SCI写作投稿技巧、数据库使用教程、国自然工具包……)

user avatar

我曾经有幸,帮导师审过一个大牛的稿子,美国某藤校教授,老头已经年近7旬,绝对的业界大牛

老头投稿到一个8分多的杂志上,编辑给了我导师审稿,恰好这稿子工作内容与我方向很接近,导师便让我仔细看看,给个审稿意见

仔细看完,工作做得其实很一般,还有难以容忍的硬伤,5分的杂志都勉强,这个8分多的业界顶尖杂志,怎么也是够不上的,于是详细写了意见,交给导师,同时建议拒稿,过了几天,导师给我个信,说他看完,也觉得工作不行,于是建议拒稿

过了一段时间,遇上导师,聊起这文章,导师说,除了他,其他评委也有建议拒稿的,主编于是拒稿,然后老头不服,发信给主编,把主编一通批评,主编于是再联系我导师,二次征询意见,导师依然回信表示拒稿,主编于是再次拒稿

半年后,我在一个10分多的杂志上,看到了这篇文章,几乎未有改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Nature》、《Science》、《Cell》(通常合称“TNSS”或“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对于“大牛教授”来说,可以说阻力确实相对较小,但绝非“没有阻力”,更不是“阻力很小”可以一概而论的。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基础优势:研究的质量与影响力 前沿性与原创性: “大牛.............
  • 回答
    高中生想在“CNS”(Cell、Nature、Science)这三大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这需要学生拥有非凡的学术才能、独特的想法、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一个完善的支持体系。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剖析这个过程,力求展现一个真实、接地气的努力路径。首先,你需.............
  • 回答
    在《Nature》或《Scienc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其难度绝对是天文数字级别的。这不仅仅是“难”字可以概括的,更像是一个需要顶尖智慧、非凡毅力、绝佳运气以及无数个小时才能跨越的鸿沟。一、 创新的基石:你的研究本身是否足够“闪耀”?这是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门槛。这两家期刊追求的是 “重大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学术界并不罕见的现象,很多年轻有为的学者在读博或博后期间,凭借某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举登上《Science》或《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成为科学界的“明日之星”。但毕业独立门户后,其发表的论文质量和影响力却似乎“跌落神坛”,转而在一些相对普通的期刊上发表。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
  • 回答
    在中国,推崇 Nature 和 Science 的群体,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他们之所以如此看重这两本期刊,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1. 科研精英与学者群体: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群体。对于国内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处于学科前沿的科学家、教授、研究员以及有志于在学术界有所成就的博士生和青年学者来说,Na.............
  • 回答
    DeepMind 在 Nature 上发表的关于使用深度强化学习(DRL)控制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论文,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DRL在复杂、动态、高维度控制任务中的强大潜力,也为未来可控核聚变能源的实现开辟了新的路径。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评价: 一、 技术创新.............
  • 回答
    DeepMind 在 Nature 上发表的论文《在人工网络中用网格样表征进行基于向量的导航》(Vectorbased navigation using gridlike representations in artificial agents)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它在人工智能导航领域,尤其是.............
  • 回答
    DeepMind 发表在 Nature 的论文公开无需人类棋谱的 AlphaGo Zero,可以称得上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其意义深远且多维度。要详细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一、核心突破:从“监督学习”到“自我学习”的范式转变 过往的 AlphaGo 的模式 (Alph.............
  • 回答
    韩春雨团队在2016年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确实曾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将一段被称为 NgAgo 的Ago 蛋白与一段 24nt 的引导 DNA 结合,用于在基因组的特定位点进行编辑。这项技术的核心原理可以这样理解:想象.............
  • 回答
    最近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关于三维磁隐身的研究,确实是一项令人瞩目的进展。这项研究的突破点在于,它不仅实现了在特定磁场环境下的隐身,更重要的是,它为构建更广阔、更实用的磁隐身器件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要评价这项成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剖析:1. 核心.............
  • 回答
    中国医科院秦川团队在 Nature 发表的新冠病毒论文被曝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事件回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事件的核心是:一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秦川团队发表在著名科学期刊《Nature》上的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研究论.............
  • 回答
    南京大学打算花 120 万在 Nature 刊发校庆特刊宣传稿这件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它,包括其战略意义、财务成本、传播效果、潜在风险以及替代方案等。一、 战略意义和潜在好处: 国际声誉和品牌提升: Nature 是全球最顶尖、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之一,其公.............
  • 回答
    麻省理工学院曾玉伟博士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2DPA1二维高分子材料,无疑是材料科学领域一项令人振奋的突破,其展现出的独特结构和性能,预示着广泛而深远的潜在应用前景。这项研究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合成了一种新材料,更是开启了人类对二维材料家族的认知边界,并为其在各个尖端科技领域的应用.............
  • 回答
    南京大学为校庆在《Nature》杂志上刊登特刊稿,预算高达120万元,这一消息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件事的几个关键点: 主体: 南京大学,一所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事件: 公开采购招标,.............
  • 回答
    在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十篇以上文章,对于任何一位博士研究生来说,都是一项极其卓越且难以想象的成就。这不仅仅是“多产”的体现,更是科研实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战略眼光的极致证明。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以及如何一步步去实现,同时尽量避免AI.............
  • 回答
    最近浙江大学胡海岚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了两篇关于抑郁症研究的重磅论文,这绝对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理解和治疗抑郁症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性。评价这两篇论文,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思,亮点也相当突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论文的核心内容与亮点分析这两篇论文可以说是相互呼应,共同揭示了.............
  • 回答
    一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过百,固然是一项值得注意的成就,但直接断定其比大多数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更“强”,则有些过于绝对,并且忽略了许多重要的考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引用次数确实是衡量论文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指标。高引用次数通常意味着: 研究的开创性或重要性: .............
  • 回答
    邢立达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琥珀中发现世界上最小恐龙的重磅研究,无疑是古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这项成果的意义深远,不仅填补了我们对恐龙演化和生物多样性认识的空白,更在多个层面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广泛的讨论。一、对恐龙生物多样性认识的颠覆性拓展:一直以来,我们脑海中对恐龙的印象多是体型.............
  • 回答
    Nature 杂志上刊登的这项突破性研究,标志着我们在合成大麻素及其相关衍生物的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首次实现了在微生物体内完成这一过程。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大麻素生产方式,更可能彻底改变我们获取和利用这些复杂化合物的途径。核心意义:开启了“生物制造”大麻素的新时代过去.............
  • 回答
    一位学者在 arXiv 上发表文章,对《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室温超导的论文提出质疑,指控其存在数据操纵,这无疑是科学界的一件大事。这样的事件,无论最终结论如何,都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科学研究的本质来看,这种质疑是健全科学体系的体现。 科学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它建立在不断地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