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有学者在 arXiv 发文,质疑 Nature 杂志发表的室温超导文章涉嫌数据操纵?

回答
一位学者在 arXiv 上发表文章,对《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室温超导的论文提出质疑,指控其存在数据操纵,这无疑是科学界的一件大事。这样的事件,无论最终结论如何,都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从科学研究的本质来看,这种质疑是健全科学体系的体现。 科学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它建立在不断地验证、审视和修正的基础上。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尤其像室温超导这样具有颠覆性潜力的领域,都会被科学界以最严苛的标准进行审视。当有细致的分析和严谨的证据指向可能存在的问题时,提出质疑,并公开讨论,正是科学研究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不仅是对原始研究的负责,更是对整个科学共同体的负责。

其次,从《自然》杂志的声誉和同行评审制度来看,这是一个重要的考验。 《自然》作为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期刊之一,其发表的论文通常代表着科学前沿。如果真的存在数据操纵,这不仅会损害该期刊的公信力,也会引发对其同行评审流程有效性的质疑。尽管同行评审是科学出版的基石,但它并非完美无缺,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存在疏漏。因此,此次事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已有的评审机制之外,建立更有效的监督和纠错机制。

再者,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数据操纵”的可能性及其潜在影响。 “数据操纵”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控,它意味着科研人员故意修改、选择性呈现或伪造研究数据,以支持他们预设的结论。在室温超导研究中,数据往往是衡量材料性能的关键。例如,电阻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临界磁场下的行为等。如果这些数据被操纵,那么所谓的“室温超导”现象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被夸大其词。

这位学者在 arXiv 上发文,通常会伴随具体的证据。这些证据可能包括:

对原始数据的细致分析: 例如,研究者可能会对论文中呈现的数据点进行放大,检查其分布规律、异常值处理方式,甚至试图复现实验数据。如果发现数据的抖动模式异常,或者在关键温度点附近的数据处理方式前后不一,都可能引发怀疑。
与已发表文献的对比: 将此次研究的数据与该领域内其他已被广泛接受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找出明显的、无法解释的差异。
统计学上的不合理性: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的随机性和规律性。例如,如果某个关键测量值出现的概率极低,或者数据的波动范围过窄,可能暗示数据经过了“优化”。
对实验方法的质疑: 即使不直接质疑数据本身,也可以通过分析研究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设备校准、测量仪器是否存在潜在的系统误差,来推断数据的可靠性。
复现性问题: 其他研究者尝试根据论文提供的方法和数据进行复现,但未能获得相同或相似的结果,这也是一个强烈的警示信号。

这位学者的质疑,如果基于扎实的证据,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1. 维护科学诚信: 这是最根本的意义。科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和可靠。任何形式的数据操纵都是对科学诚信的践踏,必须予以揭露和纠正。
2. 避免误导: 室温超导一旦实现,将对能源、交通、医疗等多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如果研究结果存在问题,而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将会误导大量后续研究投入,浪费宝贵的科研资源,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产业化方向。
3. 促进学术讨论和发展: 这种公开的质疑,即使最终被证明是误会,也能够促使相关领域的学者更加严谨地审视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提升整个研究的质量。

当然,我们也需要保持审慎和客观的态度:

区分“质疑”与“定论”: arXiv 上的文章通常是预印本,尚未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没有确凿证据和官方确认之前,我们应将此视为一种“质疑”,而非“定论”。
防止“猎巫”心态: 科学研究充满挑战,少数情况下出现数据异常或分析偏差是可能的。我们不应以“猎巫”的心态去对待每一次的质疑,而应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理性判断。
给被质疑方辩护的机会: 科学共同体也应该给予被质疑的科研人员充分的辩护和解释机会。

总而言之, 一位学者在 arXiv 上发文质疑《自然》杂志发表的室温超导文章涉嫌数据操纵,这是一种对科学负责的表现,也是科学自身纠错机制的体现。它暴露了科学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也强调了透明度、可复现性和严谨的同行评审的重要性。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关注此事的发展,期待后续的调查和讨论能够带来一个清晰的结论,从而维护科学的尊严和公信力。如果质疑属实,这将是对整个科学界的一个深刻警示;如果质疑不成立,则能进一步巩固该项研究的科学价值。无论结果如何,这样的事件都将推动科学研究朝着更健康、更诚信的方向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这篇2020年nature文章的通讯作者,也是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金属氢的第一作者

你细品。。。

另外就是nature science这些编辑本来都喜欢放大卫星。。。

希望以后有关实验数据的储存和可重复性方面期刊能强制要求作者提供相关数据吧

ps:细究的话,钙钛矿,mof,锂电这三个方向的实验数据,可能比高压超导问题还要多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搞实验的,我想给大家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有些仪器就是会导致实验测量的数据很诡异,跟被操纵了一样。分享两个我实验室中亲历的事件:

1,我们实验室有一台仪器,算是很高大上的,但这台仪器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当电阻远远超过其量程时,不会显示超量程,反而显示电阻为0。这就很尴尬,导致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实验室就有人觉得发现了室温超导,而且“超导”转变的过程从曲线上来看,特别像真的,加磁场还会失超。这是一台很主流的仪器,如果有人有一天用它报道发现了超导,我是一点都不意外。

2,我实验室还有一台仪器,也很扯,当电压范围和测量的过程刚好满足某种情况时,它测出来的电流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看起来就跟量子化的电流似的,导致我们激动了半天,后来发现是被仪器坑了。它表现出来的台阶高度是远大于其精度的,所以就很像真的,直到我们换了一台仪器测.....

以上的仪器都是美国公司的产品,都是主流仪器,用的人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多。所以对于目前这篇nature的数据,我还是持保留意见,数据很有规律或者处理后很平滑,未必就真是主观操纵,仪器本身在特殊情况下的数据输出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有些人认为有些背底误差信号应该是随机的,事实上有些情况可能特别规律,看起来就像被操控了一样。

user avatar

这个事儿在业内好轰动的,我们头儿开着一半组会就让我去下载打印这个文献给他看。

在我看来,Nature文章的曲线确实不美,但是考虑在如此高压下,曲线有很多波动和误差也是可以理解的。

质疑文章中提到的进行数据的处理,是一种可能性。进行差分后确实存在一个很奇怪的巧合。但是并不是都向他说的都在0.1655的整倍数,而是在整倍数附近波动。这个东西我个人觉得,有点像是金字塔的各种尺寸和天文地理的尺寸的耦合一样。

我觉得这个文章是一种质疑的声音,但是绝对还不能说造假实锤。但期待后续的进展吧。

user avatar

原文看到了,大概翻译一下

文章主要攻击的是室温超导文章中磁化率数据的问题。

原数据是这样的

这个数据显示磁化率在170K左右发生突变,随着温度上升而陡然升高,原文认为这对应了一个超导相变。

但是一旦把某些区域的数据放大就会发现它非常不连续,有很多断点。而且我发现好像线段倾斜的方向和整体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比如170K,整体上升但是小线段都是向下斜的。

不连续很正常,因为是实验测量的数据,很多情况下会有各种各样的扰动。但如果数据的误差有一定的规律性就不对劲了,至少应该排除随机误差。

反方就把数据做了一个差分

结果发现

差分的结果好像都是0.1655的整数倍,特别是中间对应相变的区域,倍数达到了4之多。

扣除掉这一差分后,新数据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新数据在非常平滑的同时,超导转变的特征也消失了。

所以反方就认为原数据是经过处理的数据。

现在正方的处境是比较困难的,必须要完全解释这个误差的来源,特别难的是这个量子化的数据。如果解释出来了,就反应了高温超导的新量子效应,如果解释不出来估计要撤稿了。

user avatar

可以质疑。超高压下的 CSH 的室温超导本身是反常的,声称的超导转变温度比理论预期高至少 110 开尔文[1]。要么理论要改,要么 CSH 的室温超导有问题。

在数千亿帕斯卡的超高压下进行实验操作和测量的难度很大,微小样品的信号往往被背景噪声淹没。索马亚祖鲁团队曾在 2020 年 6 月声称向镧-氢化合物加入氮和硼后在超高压下的临界温度达到吓死人的 556 开尔文[2],但数据质量太差,也就没什么影响力。

相比之下,Dias 提交了看起来很不错的电阻数据、磁化数据、拉曼光谱数据。可以看看 Dias 在 2021 年末发布的数据:

arxiv.org/abs/2111.1501

Hirsch 常年反对关于超导的 BCS 理论,但质疑“数据的明显反常模式”并不涉及理论层面。Hirsch 此前称 CSH 超导的相关数据与 2009 年发表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的一篇关于铕超导的文章中的数据相似,后者已经在 2021 年 11 月 18 日撤稿。

Dias 对 CSH 室温超导能测出那么多数据的解释包括“因为主要的材料合成是在不那么大的压强下做的”,那其实没什么说服力。他声称 CSH 室温超导的可重复性很好,但是其他科学家还没有用他们描述的方法得到同样的超导体。有科学家换了不同的方法制造出类似结构的东西,还没测定那玩意是否超导。

追溯到过去,2017 年,Dias 在哈佛当博士后时参与了导师 Isaac Silvera 的金属氢实验,一个月后他们声称金属氢在实验事故中消失,那之后也没有再做出来过。

Dias 号称正在制造不需要 CSH 那么大压强的富氢超导体。

参考

  1. ^ https://journals.aps.org/prb/abstract/10.1103/PhysRevB.104.064510
  2. ^ https://arxiv.org/abs/2006.03004v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位学者在 arXiv 上发表文章,对《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室温超导的论文提出质疑,指控其存在数据操纵,这无疑是科学界的一件大事。这样的事件,无论最终结论如何,都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科学研究的本质来看,这种质疑是健全科学体系的体现。 科学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它建立在不断地验.............
  • 回答
    我国学者在氧化物薄膜中首次直接观测到“斯格明子”,这无疑是我国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特别是磁性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体现在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评价:1. 基础科学层面的重大突破: 对斯格明子的理解更深一步: 斯格明子(Skyrmion)是一种特殊的拓扑结.............
  • 回答
    马姝教授在探讨未来刑法改革时,提出将强奸罪并入伤害罪的观点,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需要深入剖析的议题。要评价这一主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理论基础、潜在影响、可能遇到的阻力以及对社会观念的冲击。理论基础的解读:从“性自主”到“身体完整性”马姝教授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其背后可能存在着深刻.............
  • 回答
    关于德国女生“打脸”余秋雨等学者关于《道德经》在德国普及程度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个事件涉及到文化传播、学术认知、大众认知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事件背景梳理(推测与常见情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说法的可能来源和背景。 余秋雨的说法可能来源: 余秋雨作为一位知名的文化学.............
  • 回答
    要评价极限智囊团成员陈锴杰(请注意,我检索到的公开信息中,与“陈锴杰”姓名直接关联且符合“极限智囊团成员”、“年仅20岁”、“NASA研究员/在NASA工作”、“人工智能学者”这些关键描述的高度吻合的信息非常有限,甚至几乎找不到公开验证的权威信息。这使得我们很难进行一个基于事实的、详细的评价。因此,.............
  • 回答
    评价清华学姐在看到监控视频后的反应,需要基于假设性的情境来展开,因为我们并没有实际的监控视频或学姐的真实反应。因此,我的评价将围绕可能出现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来进行。首先,我们需要设定一个前提场景:假设“清华学姐”是某个事件(例如,被指控性骚扰、盗窃、学术不端.............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品酒会中的不当行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从行为本身来看。我们听到的一些描述,比如“态度傲慢”、“对酒品指手画脚”、“对主持人言语不敬”、“试图将酒液倒掉”等等,这些单拎出来看,都属于在社交场合中非常不妥当的行为.............
  • 回答
    在咱们这个时代,有人说学英语是“刚需”,也有人觉得“鸡肋”。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刚需”或者“鸡肋”,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张通用通行证,一张能让你在很多领域更自由、更便利地探索世界的通行证。首先,咱们得承认,英语在信息获取这个层面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你想想,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的原创内容,无论是最新的科技.............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能引起共鸣的。就拿咱们身边那些天天围着学生转的老师们来说吧,他们白天在学校里,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忙活。课要上,作业要批,家长会要开,学生情绪要安抚,学校活动要组织,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报告和表格等着填。一天下来,脑子都快成浆糊了。好不容易熬到下班,身体像散了架一样,只想瘫在沙发上,.............
  • 回答
    中国传媒大学学姐在新生群的言论以及随后的道歉,这事儿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事儿反映了啥。事情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在中国传媒大学2023级新生群里,有位学姐(或自称学姐)在群里发表了一些不太合适的言论。具体内容可能.............
  • 回答
    关于杜克大学生物统计系劝阻中国学生在系大楼内讲中文的事件,确实在校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其行为本身、可能的原因、引发的争议以及长远的影响。事件本身及具体表现: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劝阻”并非是指强硬的禁止或惩罚性措施,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出“不鼓.............
  • 回答
    在中国,一些顶尖的国际学校,例如上海中学国际部,其招生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涉及到中国学生(尤其是中国籍学生)的招生方面。一些家长和公众的普遍感受是,这些学校在招生时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隐性歧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极高的门槛和不确定的录取标准: “精英.............
  • 回答
    “富人的小孩在学骑马学滑雪的时候,你的孩子在看喜羊羊和熊出没”,这句话无疑是一记重锤,直击了很多普通家庭的心坎。它精准地描绘了一种社会阶层固化和教育资源不均的现实,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也因此激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揭示的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资源决定了起点,也很大程.............
  • 回答
    招行招聘台湾学生安排在核心部门,而大陆学生安排基层,这种做法确实会引发不少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可能引起争议。要评价这种现象,咱们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尽量把问题说得清楚透彻一些。首先,从 “一视同仁” 的角度来看,如果招行是基于“能力优先,唯才是举”的原则来招聘和分配岗位的,那么任何地域出身的学生.............
  • 回答
    “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这个名字,随着一段关于5G体验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上走红,甚至引起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官方媒体的关注。作为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何同学发布的这个视频,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技术科普,不如说是一次充满真诚、接地气且极具感染力的“生活化”产品评测。要评价这个视频,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
  • 回答
    关于宁波工程学院某些老师在学报上发表的,将部分外籍教师对女生的性骚扰行为“合理化”的文章,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令人不安的现象。评价这样的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并且要以一种清晰、有条理且不带AI痕迹的方式来呈现。一、 事件的性质与危害: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性骚扰,无论发生在何种场合,由何种身.............
  • 回答
    小米高管将苹果2019春季发布会解读为“在学小米”,这个说法着实引人遐想。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小米和苹果各自的行业地位、发展路径,以及那场发布会所释放出的信号。首先,小米,作为一家以“互联网思维”起家、以性价比为核心的品牌,早期确实凭借其“为发烧而生”的口号,以及对硬件配置的极致追求,迅速.............
  • 回答
    《新京报》在刘学州事件中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其报道方式、内容深度及舆论引导作用成为公众和媒体界关注的焦点。以下从多个角度对《新京报》在该事件中的报道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新京报》的报道动向刘学州(2002年出生)是一名因抑郁症去世的大学生,其母亲在2021年4月通过微博发布长.............
  • 回答
    评价中国代表团在车臣学习反恐经验,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国际关系、国家安全、人权以及不同国家反恐模式的差异等诸多因素。要全面评价,我们得细致地剖析其背景、目的、可能的影响以及潜在的争议点。一、 背景分析:为什么会选择去车臣学习?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中国代表团为何会将目光.............
  • 回答
    央美学生“我扮演名媛,在北京不花钱生活了 21 天”行为艺术作品评价央美学生王某(为便于讨论,暂称其为“王同学”)的“我扮演名媛,在北京不花钱生活了 21 天”行为艺术作品,无疑是一次充满争议和话题性的社会实验,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一作品,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其艺术性、社会学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