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杜克大学生物统计系劝阻中国学生在学系大楼内讲中文?

回答
关于杜克大学生物统计系劝阻中国学生在系大楼内讲中文的事件,确实在校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其行为本身、可能的原因、引发的争议以及长远的影响。

事件本身及具体表现: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劝阻”并非是指强硬的禁止或惩罚性措施,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出“不鼓励”在系大楼内使用中文的信号。具体表现可能多种多样,例如:

非正式的口头提醒: 可能是一些老师或工作人员在学生之间看到中文对话时,以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提出建议,比如“这里是国际化的环境,大家多用英文交流可能更好一些”。
通过公告或邮件: 有时这类“建议”可能会通过系里的邮件列表或张贴在公告栏上的通知来传达,措辞上会强调“促进学术交流”或“营造包容的学术环境”。
潜移默化的影响: 还有一种可能是,系里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通过营造一种倾向于使用英文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到在公共区域使用中文“不太合适”。

可能的动机与原因分析:

理解杜克大学生物统计系为何会采取这种“劝阻”行为,需要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几种原因:

1. 促进学术交流与融合的意愿: 这是最常被提出的理由。生物统计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国际化的领域,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授在这里工作学习。系里可能希望通过鼓励使用英语,来打破语言障碍,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从而提升学习和研究的效率与深度。他们可能认为,在公共区域使用小语种会无形中形成一种隔阂,让不熟悉该语言的学生感到被排除在外。
2. 营造包容性的学术环境的考量: 另一种解释是,系里希望创造一个对所有学生都友好的环境。如果一部分学生在公共区域长时间使用非英语交流,对于不懂该语言的师生来说,可能会产生一种被忽视或不被尊重的感受。特别是如果学生数量相对庞大,这种语言上的“区隔”感会更明显。因此,鼓励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可能被视为一种促进包容性的方式。
3. 对“回音室效应”的担忧: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一群学生只在系里的大楼里用中文交流,可能会被视为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交圈子,减少了他们与系里其他非中文母语人士的互动机会,从而可能影响他们的整体学术融入和人际网络拓展。
4. 潜在的误解或过度反应: 当然,也存在一种可能性,即系里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评估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或者对“学术环境”的定义过于狭隘,从而采取了一种看似“一刀切”的做法,未能充分考虑到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

引发的争议与批评:

这种“劝阻”行为立即引发了强烈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多元文化和语言权利的侵犯: 许多批评者认为,在公共区域使用母语是个人自由和文化表达的权利,系里无权限制。特别是在一个本应鼓励多元化的学术机构中,这种行为显得尤为不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限制使用中文,可能被解读为对中国学生文化身份的一种不尊重或压制。
2. “一刀切”与“过度管理”的嫌疑: 批评者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简单粗暴,未能区分在学术讨论中使用英语和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母语的界限。他们指出,并非所有中文交流都会阻碍学术,很多时候只是同学之间放松的沟通。系里未能提供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例如鼓励所有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问候语,或者在特定场合(如小组讨论)强调英文使用,而是采取了“一刀切”的劝阻方式,显得过于僵化和管理过度。
3. 歧视与双重标准的质疑: 很多人会质疑,如果其他语种的学生在系大楼内用他们的母语交流,是否也会被同样“劝阻”?如果不存在,那么对中国学生实施此类劝阻,就可能带有歧视色彩。即使对所有非英语母语者都进行劝阻,也可能被视为对英语以外所有语言的不尊重。
4. 对学生融入的真正帮助是否有效: 有观点认为,强制或劝阻使用某种语言,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融入。真正的融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关系上,通过强制性的语言规定,反而可能加剧学生群体间的隔阂和不信任感。
5. 忽略了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练习机会: 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在美国的学习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练习英语的过程。在系大楼内用中文与同伴交流,可能是在学术压力之余的一种放松和社群支持,同时也可能是在练习非正式的中文表达。

评价的核心与反思:

从更深层次来看,评价杜克大学生物统计系的这一行为,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点展开反思:

学术环境的定义与包容性: 一个真正的学术环境是否应该是一个能够容纳和鼓励多元文化表达的地方?还是一个强制所有人使用统一语言以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场所?这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杜克大学生物统计系在这方面的界定和实践,显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促进交流”的有效途径: “促进交流”是美好的目标,但其实现途径却多种多样。是否只有通过限制使用母语才能实现?还是有更积极、更具包容性的方式,例如鼓励跨文化交流活动、组织语言互助小组、或者由系里提供多语种信息服务等?
语言权利与学术责任的边界: 学生在学术机构的公共区域是否拥有完全自由使用母语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否会与学术机构所倡导的“学术交流”或“包容性环境”产生冲突?如果产生冲突,应该如何界定和处理?

总结来说,杜克大学生物统计系劝阻中国学生在系大楼内讲中文的行为,其出发点可能包含促进学术交流和营造包容环境的良性意愿,但其执行方式和传递出的信息却引发了严重的争议。 这种做法被广泛批评为可能侵犯学生的文化权利,存在“一刀切”和潜在歧视的嫌疑,也可能未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深度融合。

这件事的核心在于如何在维护一个高效、包容的学术环境的同时,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及其语言表达。过于简单化的语言政策,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制造隔阂。真正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积极互动的文化土壤之上,而非仅仅依靠语言上的统一要求来达成。这件事也为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Neely教授这封邮件具一定的学术价值,因为它帮我们还原了一条完整的隐性歧视的构建路径。试想如果这位教授没有把写封信分享出来,之后会造成什么结果?

一个可能结果是,几个月后,一位优秀的中国学生呕心沥血向两位老师递交了实习和陶瓷的申请书,自以为凭借这么多年的刻苦努力能收获一个搬砖的岗位。他或她不知道的是,这两位教授收到他们邮件后的第一件事根本不是看他们精心铺陈的内容,而是直接在一个神秘的小本子或文档里搜索留学生的名字,bingo!原来是你当年在我们办公室附近大声讲中文,总算逮到了!这位中国留学生如同望夫石那样苦苦等待了几周,终于受不了向教授再次发信询问,可能只得到一句简单粗暴的拒绝“对不起你的日常语言能力不符合项目要求”。留学生望着自己托福118的成绩单欲哭无泪——难道我口语部分扣两分都不行吗?

隐性歧视能够大行其道的本质原因是阶层区隔。这两位掌握留学生命运的老师在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在高于留学生的阶层,因此在听到留学生大声讲中文时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去亲自“接触”留学生去和他们交流想法,而是直接寻求一种身份权力自上而下的解决方案。他们第一个接触的对象是自己同阶层的相当于拥有法官权力的项目主任,然后以他们同阶层的身份向主任施加压力。主任在他们身份权力的影响下,在留学生毫不知情且完全缺席的状态下做出了最符合他们自己所属阶层利益的裁决:泄露了中国留学生的个人信息给老师方便他们进行之后的打压。而主任唯一做“错”的事就是把这种打压写成一封邮件公之于众,这就相当于打破了阶层区隔,而这种阶层区隔才是身份权力的运作能够生效的原因,一旦暴露在阳光下,身份权力的运作就会因为政治正确的显性道德原则的约束而失效甚至遭遇惩罚。

我理解杜克大学的这一次惩罚完全治标不治本,其最大的目的除了息事宁人外就是为了警告同阶层的其他老师在搞隐性歧视时千万不要轻易打破阶层区隔,因为后者才是隐性歧视能够运转的最大倚仗。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最终受到惩罚的对象是那位坏了规矩打破阶层区隔的主任,而不是真正实施隐性歧视的两位老师,因为唯有继续维护阶层区隔,自上而下身份权力的解决方案才能一直生效且不受制约,留学生们才能一直心甘情愿被剥削而无法找到任何证据进行反抗。

user avatar

我在明尼苏达、伊利诺伊、加州上学的时候都遇到过类似恶心的种族歧视。但如此官方的书面文件指出中国学生不能讲中文,末尾还签上自己大名的还真是活久见。我现在的学校只有我一个中国老师,我们校长和其他领导们经常很抱歉的跟我说:

“真对不起你,没有人能和你说中文。你会不会很孤独?需要什么就和我说!”

“你如果需要认识别的中国的老师,想去参观他们的学校就随时去!想开会学校就给你报销!”

“你如果有认识的中国朋友,也欢迎他们来做guest speaker。”

这才是官方该有的姿态。

我在UIUC的国际处工作了一年多,国际学生是弱势群体,语言和文化都会受到很大冲击。首先要学会生存、生活,然后才能学习。学校应该做的是1. 提供更多的英语workshop 2. 组织更多的国际学生活动 3. 帮助更多的本土学生了解国际学生 4. 节日、期末的时候给国际学生提供更多的关爱。

学校绝对不能做的是1. 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提高英语水平 2. 劝阻中国学生在系大楼内讲中文

我了解很多中国学生不愿意声张,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但是现在我很后悔当初没有再勇敢一点站出来。

比如平时成绩都是A被歧视中国人的教授最后成绩给了B+。

比如小组作业被一个很高傲的白人女生不断给新的数据要求改图,最后上台presentation的前一分钟把我画的图全删了。

比如在伊利诺伊的时候学校发群邮提到类似cheating之类贬义的词用到了中文。

我都像傻子一样忍了。

直到有一次教育系的教授上课说:

我们的教室要多元化,录取亚裔太多,成绩太好这不健康。可以多录取拉美裔的学生,让他们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的歌舞和美食。

结果没几个中国人投诉,最勇敢的亚裔是韩国学生。拉美裔集体爆炸把教授举报到下课。

我才知道原来我也可以做点什么。

我在美国大学的国际处工作过,现在也在K12一线管理学生。作为校方我相信还是鼓励学生大胆的发声的。特别是这种非黑即白的原则问题。

不能忍。

user avatar

又一次为广大留学生普及了爱国主义教育 效果比党的教育还要好······

user avatar

1. 现在我们不知道具体事实如何,只能从邮件里给出的说法进行推断。

2. 在国外,通常情况下,在工作建筑内不隔音的房间里吵闹地聊天是不太合适的,因为会打扰到周边房间的人的正常工作。这也是邮件里给出的所有事实中唯一值得批判的情况。

3. 但是,杜克大学生统系这位研究生项目负责人没有批评这个唯一真正做错的点。恰恰相反,ta选择借题发挥,转去批评中国学生使用的语言,并宣称请以后不要在学系大楼里用中文聊天。也就是说,他们觉得大声吵闹不是事,你用中文才是事——那是不是大声用英语吵闹就可以了?

4. (_(:3」∠)_好吧关于这条我更新一下……评论区有很多人介绍说托福考到110日常英语都不一定好,这个我是真有点意外,主要是我自己雅思成绩一般但平时上课和social感觉口语还挺够用的,所以我以为托福110+的学霸肯定比我更好来着。。。既然不符合实际我就删掉这条了)

5. 正常情况下,一个美国大学的系里,外国人不只会有中国人,还会有各种其他欧洲非洲亚洲国家的人。怎么日本人韩国人用日语韩语也不见你说,非洲人欧洲人说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也不见你说,偏偏中国人说中文你就要出来说?这不是明摆着的种族歧视是什么?看来中国也是越来越牛逼了,美国佬现在听见中文都觉得比其他所有语言都格外刺耳了厚?

6. 各位以“中国学生口语就是不好,老师这是为你好”为理由洗地的同胞,美国学校那么多英语讲不利索的黑叔叔黑姐姐,你觉得美国老师敢群发邮件说“请各位非洲同学不要说自己的母语,否则你们找不到实习和工作后果自负”吗?读书是读书,人格是人格,不要出去留个学把自己人格乃至国格都留没了好吗?

7. 种族歧视零容忍,已从内心拉黑杜克生统系。积极支持专业群里各位杜克的学长学姐跟学系斗争!

user avatar

看到 @KellyWeaver 的回答跟过来的,建议关注一个细节:这里可能涉及到雇佣行为中的歧视。

邮件中提到,有几名学校教职员希望记录下在走廊大声说中文的学生名字,因此他们就能「在这些学生申请实习接受面试,或者在硕士项目中要求与自己共事时记住他们。」邮件中说,这些教职工认为学生使用「这层楼上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交流」是不礼貌的。

杜克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根据 美国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NLRB)的裁决,私立大学研究生可被认定为学校的「雇员」。如果涉及面试实习或者要求在研究项目中共事,都有可能涉及法律上的雇佣关系。

而一旦涉及雇佣关系,就要关注美国「平等雇佣机会委员会」(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简称 EEOC)。

EEOC 官网上为「基于出生国的歧视」给出了定义:

National origin discrimination involves treating people (applicants or employees) unfavorably because they are from a particular country or part of the world, because of ethnicity or accent, or because they appear to be of a certain ethnic background (even if they are not).

简单来说,基于出生国的歧视包含了因为他人展现出了某种民族特征(例如,在此事件中表现为说某一民族的语言)而对其作出不利对待。

同时,根据 EEOC 对法律的解读,基于某人的出生国对其进行骚扰是违法的。「骚扰」包括对他人的出生国、口音或者民族属性作出具有冒犯性、贬低性性质的评论。

It is unlawful to harass a person because of his or her national origin. Harassment can include, for example, offensive or derogatory remarks about a person's national origin, accent or ethnicity.

因此,建议事件中几位被教职员用小本本记下名字的同学保留这些珍贵的邮件记录。有一天,如果你在就业或者从事研究工作中遭到了不利对待,而且有理由认为种族因素导致雇佣方做出了不利于自己的决定,这些都能派上用场。

-

承诺他人,在杜克给出官方回应之前不会继续「带节奏」。目前了解到校方已经道歉,且发表不当言论的 Megan Neely 已经被免除了硕士项目负责人的职务。

杜克大学直面错误的决心值得尊敬,同时,我也了解到一些珍惜自己平等权利的学生在计划和更多的教职员沟通,包括那些要记录下在走廊中讲中文的学生名字的教职员。

既然校方回应了,那我干脆就带个节奏吧。给骚扰、攻击维权学生的「同胞」们讲一则寓言:

《寓言故事一则 平行世界中的马丁路德金》

战争年代,村里有一位年轻人参加了游击队,英勇作战。侵略者气急败坏,威胁说,如果不供出他的下落,就要踏平这个村子。
年轻人在战场负伤,回到家乡避风头。村里有个人,趁他不备,把他五花大绑起来,献给了侵略者。
后来,国家沦陷了,日子照样过。村民们纷纷额手相庆:多亏当年工作得力,要不然,哪有今天的太平光景啊?

-

1.28 更新:

得到请愿书起草方授权,发布了对事态进展的最新声明,请见:

这不是在争取「说中文的权利」,而是反对任何人因为自己的母语而遭受不公平对待。

user avatar

更新:截止至2019年1月27日美东时间4:00PM,请愿书已搜集超过2,059份签名。请愿书起草委员会已接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BBC等一线媒体记者的邮件采访,以下是他们最新的一份公告,由本公众号代为转发。请愿书起草委员会联系方式concerneddukestudents2019@gmail.com

最新公告:mp.weixin.qq.com/s/3NjK

帮扩一份几个朋友连夜一起写的Petition,欢迎扩散转发

签名链接:docs.google.com/forms/d

(不限学校,非duke的朋友也可以填的)

公开信链接:drive.google.com/file/d

更新一段William新的发言:

user avatar

斗争胜利的短期标志:(1)校方有针对性的公开道歉,(2)终止Megan Neely的AP(assistant professor)职位;(3)对涉案的其他两位教授进行处理;(4)纠正该系、甚至全校歧视潜规则和氛围。

斗争胜利的长期标志:威慑全美高校,威慑全美歧视华人分子

说明:(1)道歉不能顾左右而言他,必须明确针对种族歧视一事;(2)公开道歉,而不仅仅发几封邮件;(3)终止的是AP,而不是行政职务;

针对dean的道歉信:

1、没有做到针对性,避重就轻。

2、只终止了行政职务,没有终止AP。

3、没有谈及其他两位涉案教授的处理。

4、没有谈及纠正歧视氛围。

如果大家接受了这样的道歉信,前期所有工作将全部白费,而且杜克大学在读华人学生(包括中国籍留学生)很可能受到迫害。短期目标是必须要达到,这是底线! 必须让杜克大学对本事件有个定性的公开表态,必须处理相关人,纠正歧视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杜克大学在读华人学生,只有这样才可能让杜克大学进一步处理其他涉案人员,只有这样才可能逼迫杜克大学重视华人学生,只有这样才可能威慑其他学校、威慑其他歧视华人分子。

杜克大学涉嫌歧视说中文学生事件有何新进展,如何评价校方的回应? - 刘玄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104





以下是原答案

—————————————————————————————————————

是时候祭出大杀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九四○年三月十一日)

我不关心乱七八糟的细节,我只关心如何做才能提高华人和留学生的地位。那些所谓“理中”,我只能说,别逼逼,这是可以利用的政治事件。

总的来说,巩固核心力量,发展中间力量,打击顽固力量。打击顽固势力的原则就是“有理、有利、有节”,也就是自卫原则、胜利原则和休战原则。

1、核心力量:这部分肯定是深受其害的华人和留学生。 让他们团结起来,要组织起来,不要畏首畏尾,不要怕政治化。用现实利益,如教育、工作等让他们明白,现实利益是如何受损,未来道路是如何昏暗的。要让他们明白,只有斗争才有权利。要宣传,《联邦党人文集》中一些文章,在美帝构建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大家也要积极宣传。对于有疑虑、有担忧的人,也要积极的说明。可以没有持久的组织,但是要有框架,遇到事情,能及时组织起来,只有有组织的力量,才是坚不可摧的力量。

2、中间力量:这部分包括黑人、亚裔、拉丁裔的大部分,以及“白左”之类的。这些人或者深受种族歧视迫害,或者对种族歧视深恶痛绝,这些都是可以团结的力量。只要不切实损害他们的利益,只要不产生直接的利益冲突,他们还是非常容易被团结、被拉拢的。

3、顽固力量:除了上面两种人外,对华人和留学生抱有深深敌意的人。这些是损害华人和留学生历史的主导力量,是顽固分子,是需要坚决斗争的。对于这些,我们要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进行坚决斗争。以杜克大学本次事件来说,我们的斗争方法如下:

(1)有理——自卫原则。本次事件当事人Megan Neely,明显的种族歧视,这是对华人和留学生的挑衅,我们反击是有理的。至于其他方面的罪名,大家可以继续分析,只要不是乱扣帽子,大家都可以利用。

(2)有利——胜利原则。种族歧视,这种底线的东西,这种核弹级别的事件,不用考虑,胜利是可以保证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胜利。

(3)有节——休战原则。不能无限制的打下去,毕竟杜克大学还是好学校,还是有很多人要进去学校;不能无限制的扩大范围,毕竟学习合作是主流,美帝大学还是特别强。

关于斗争总结来说,我们首先要将该事件定性为种族歧视,保证“有理有利”,巩固核心力量;要把事情闹大,不怕最大只有更大的那种,发展中间力量;要将打击面定位到Megan Neely这类顽固分子,要做到让杜克大学有针对性的公开道歉,至少系级别的,开除Megan Neely(终止AP,最好能做到彻底终结她的学术生涯),尽可能争取处理其他两名教授,纠正该系、甚至学校的歧视潜规则和氛围。完成上述之后,可以发表相关公开信之类的,说明Megan Neely之类的在杜克大学是少数,夸奖杜克大学在此事件中表现行为,是全美高校值得学习的榜样。简单说,事后要安慰杜克大学,分化顽固分子和杜克大学的同盟,构建与杜克大学的同盟,定点打击,威慑全美高校,甚至全美顽固分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杜克大学生物统计系劝阻中国学生在系大楼内讲中文的事件,确实在校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其行为本身、可能的原因、引发的争议以及长远的影响。事件本身及具体表现: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劝阻”并非是指强硬的禁止或惩罚性措施,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出“不鼓.............
  • 回答
    关于杜克大学涉嫌歧视说中文学生事件,最近确实有一些新的动态值得关注。这起事件的起因是一位在杜克大学课堂上使用中文的华裔学生,因疑似被教授认为是在“密谋”而遭到不当对待,甚至可能因此受到惩罚。这件事在华人学生群体和关注教育公平的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事件的初步曝光与发酵:事情的源头大概可以追.............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 回答
    关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波兰总统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战机的表态,这一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核心争议1. 乌克兰的军事需求 乌克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急需先进武器装备以增强防御能力。战机(尤.............
  • 回答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确实对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项目进行了暂停和审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原因、影响及评价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乌冲突的国际影响 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西方国家对俄罗.............
  • 回答
    俄乌冲突中的俄军指挥体系和行动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战略、指挥结构、后勤保障、情报系统等多个方面。以下从多个角度对俄军指挥进行详细分析: 一、指挥体系结构1. 中央指挥链 俄军的指挥体系以中央军区(俄联邦安全局)和西部军区(负责乌克兰东部战区)为核心,由总参谋部协调。 总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