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八的构想是1962年徐舜寿、黄志千、吴大观和叶正大共同署名向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即航空研究院,简称六院)提交《关于设计什么飞机和发动机的意见》的报告里首次提出的:以米格-21为原准机,设计一种最大马赫数2.2-2.3,航程比米格-21加长一半左右,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起飞重量9-10吨级的歼击机。不是针对U2的,后来的假想敌里也没有U2,而是以F-4、F-104、F-105和B-58为主要作战对象。
提出歼八是因为米格21实在太短腿了:内油航程1200公里,部队使用的时候从起飞到着陆的时间25分钟。所以航程要在米格21的基础上多出个600公里来,这条后来没能完全做到,但总归不是个短腿了。
歼八的致命问题不是它本身带来的,而是当时整体的航空工业、电子工业水平低下和政治环境恶劣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这个机型就不是空军先提出来的,而是六院越俎代庖的。空军内部就有人不爽,大概觉得六院有强买强卖之嫌。所以,伴随歼八一生的横挑鼻子竖挑眼待遇从它问世之前就开始了。歼八在定型之前,空军内部一直是有人反对支持这个项目的。要不是有曹里怀这个副司令顶着,歼八恐怕早凉了。
第二,中国航空工业从未设计过如此复杂的两倍音速的战斗机。在如何组织这种飞机的科研试飞方面完全是空白,没有经验可以照搬。之前的歼五、歼六甚至六二式(米格21)都是苏联已经或者基本定型的产品,有什么雷也早就已经替你趟完了。苏联人是不会给中国人什么机会去实际见识见识米高扬设计局当初是怎么试飞这些新机型的。那就只能土法上马。比如为了节约闹革命,就闹出只生产两架试飞样机的大笑话来。今天的人觉得那是笑话,而那个时代的人穷惯了,又没人教,做出这种选择很正常,这就是自学成才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而经验就是在从无知向有知的摸索中逐渐积累的。
第三,电子工业水平低下。机载雷达的工作条件差,体积、重量、功率限制严格,还要面对各种元件以及信号处理问题。以当年和航空工业同样缺乏经验的中国电子工业水平,拖拖拉拉、磕磕绊绊能把一个搜索距离25公里的雷达用19年时间搞出来也在情理之中。
第四,政治环境恶劣。歼八面世正逢文革闹得最凶的几年:69年首飞那天,总师和601所所长都在牛棚改造,境遇和苏联在二战时的监狱设计局有异曲同工之感。1972年以后到1976年之间的时间里上级单位就没有人认真管过歼八的事。
歼八就是在这么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环境里成长的。没有半途夭折,在首飞10年之后居然能够定型进入部队服役已经极为幸运。可以说,如果不是当年的设计者们选择了以米格21为基础开展设计的稳妥路子,歼八只会落得和歼九同样的命运。
如今看来,歼8的飞行性能可能被低估了。最近的雄鹰军演中,歼8D在和吧唧的幻影5以及FC-1的自由空战的对抗中,都获胜了。可见歼8的机动性未必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差。只是在我们最需要它挑大梁的时候,我们的基础太差,各种子系统几乎都不能用。等这些子系统好了,歼8也老了。
八爷给人的印象,从来都不是武装到牙齿的,多年来,它被人看到的图片都是带着两颗格斗弹的样子,如一个白衣飘飘的穷剑客,身无长无,仗手中铁剑,走天涯。
可惜,它的实力只是个普通的穷剑客,并不是剑圣。
作为拉皮版的mig21,八爷即使在二代机里也算不上出色。但自它出生,它就被所有的人寄托了非常多的希望。尤其是在绝望的九十年代,八爷被委以重任,在F14/15/16,幻影2000等等先进战机(甚至早年,IDF相对于八爷都算先进战机)环饲的环境里显示着中国空中力量的存在。
对八爷的所有期望和幻想代表了当年军迷们对技术差距的绝望。谁都知道让八爷枪挑娘娘有多理想主义;谁都明白一旦有事,作为尖刀八爷很可能有去无回。
世殊时异,三代机成群的现在,八爷不再耀眼,周围的力量对比也不似当年那般绝望。八爷必将被取代,但八爷是那个绝望年代留下的印记,代表着在绝望中守望的希望。
晚生X年系列。
由于基础工业太弱外加想得太少导致生得太晚,由于生得太晚,导致在(应该诞生的时代)不是问题的问题(电子设备、维护性、生产性,等等)都成了在(实际诞生的时代)很是问题的问题。
再加上基础科学的落后,使得那些很是问题的问题拖了很久(结构问题),最后变成了(最后搞定的时代)和其他的(哪怕仍然有一些问题的)新玩意一比可以直接扔了的问题…………
不过仍然跑得快而且跑得还算远这一点,倒是适合挂满摄像头去做侦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