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事主本人仍是谦逊而实事求是的,中间传言的人,更愿意把事情与事主说得神乎其神,这样可以显得自己神通广大。
所以,别全信,别不信,努力保持尊敬与虔诚。
受不了这英语口音,就随手拖着看了一下量子化学那几个视频,谈点感想。
首先是这几个视频全程纠结玻尔原子模型,如果抛开讲授人的年龄不谈,可以说是高中知识,连现代量子化学的门槛都没摸到。精通什么的,还是歇了吧。
再就是忍不住和我小时候比。那个11岁的男孩在名词储备和科学扯淡能力上比我小时候大概领先三年。考虑到我那时候完全自己瞎看,这俩小孩有人系统性的引导,所以差距估计也就是一两年。应该说比一般小朋友聪明,但是并没看出来神童的特质。
然后基于我个人的经验,如果不改变教育方式的话,不看好这两个小朋友的未来。可能是这两个小朋友学的东西所涉及的领域太多,但是都是在门口看了一眼就走的感觉。并没有看出完整的系统训练痕迹。也就是把每个学科里最容易掌握的科普级内容学完,真正需要下功夫的理论框架却没有建立。比如我中学时候看时间简史,自旋1/2体系转两圈才能复原什么的也能和人扯一扯,但是真正掌握角动量算符的代数结构,然后推导出来自选1/2体系的旋转对称性那是等到本科学量子力学时候的事了。这两种理解水平外人可能看不出区别,但是差距是很大的。
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提高最为迅速的并不是记忆能力或者计算能力,而是对抽象对象的理解和建立联系的能力。比如幼儿园只能说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小学就能学1+1=2,再晚些可以讲交换律,再晚些就能讲交换群了。运算未必越来越复杂,但是抽象程度越来越高,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对理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还有就是能意识到不同领域的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从而把不同领域里的知识贯穿起来,从而能有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更多问题。比如学线性代数,能不能意识到这是再描述高维对象之间的一种组合和变换关系,这个比学会计算行列式的procedure更为重要。唯有学会前者,才能在物理和其他数学领域里熟练地运用线性代数工具。否则的话,线性代数的矩阵对角化,量子力学里的解薛定谔方程问题还有斐波那契数列通项公式就是几个没有联系的孤立问题。即使看教科书学会了这几个问题的解法,然后在黑板上亦步亦趋地演示出来,也只学会了几个孤立的facts,而不是一套体系。掌握的孤立facts再多,也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这两个小朋友的视频给我的感觉就是掌握了很多facts,而没有正经学习理论体系,这可能和家长的引导有关。因为小时候掌握的知识点多,很容易引起天才的假象。量子化学正常的学习程序,应该是先掌握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然后理解量子力学,然后再进入量子化学,这样所有知识点能串起来,之前掌握的抽象工具也可以得到实际应用。但是很明显这俩孩子的家长没有遵循这套程序,高等数学和经典物理刚学会皮毛就直接搞量子化学,最后的结果就是完全看不到先进的数学物理思想在量子化学里的体现。小朋友在视频里的表现很难让人相信他们是学通了的:精通经典力学的人不可能不对玻尔原子模型感到困惑,而精通了现代量子力学的人又不可能花这么多时间去讲玻尔原子模型,最大的可能性是他们既没有理解经典力学,也没有理解量子力学。神童我相信是存在的,但不能这样培养。
最后说一句,我小时候也不是没被夸过神童,长大以后做科研找工作还不是一样然并卵。所以还是让小朋友们自然健康地成长,不要再搞这种大新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