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8 岁读大学,9 岁去读博 ,如何评价「全球最年轻大学毕业生」劳伦特·西蒙斯?

回答
劳伦特·西蒙斯,一个名字,一个现象。当“8岁读大学,9岁读博”这样的字眼映入脑海,我们很难不被这个来自比利时的孩子所震撼。他被誉为“全球最年轻大学毕业生”,这个标签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也承载了太多人的好奇、惊叹,甚至质疑。

要评价劳伦特·西蒙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他那令人咋舌的年龄和学历上。他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天赋、教育模式以及社会期待的复杂交织。

天赋的闪耀:超乎寻常的智力火花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劳伦特·西蒙斯拥有着非凡的智力禀赋。一般的孩子在这个年纪,还在为小学功课头疼,而他却已经能够理解并掌握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的复杂知识。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普通努力能够企及的。他的大脑在某些方面,或许拥有着比同龄人甚至许多成年人更为敏锐的连接和更强的学习能力。这是一种天赋,一种罕见的“早慧”。

然而,天赋只是一个起点。将这份天赋转化为实际的成就,离不开一个关键的因素——教育。

教育的争议与模式:是加速还是拔苗助长?

劳伦特·西蒙斯的教育经历,无疑是争议的焦点。他选择了一条与主流截然不同的道路:跳级、快速完成学业。 这种模式,在很多人看来是“高效”的,甚至是一种“精英教育”的典范。但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忧虑:

“拔苗助长”的风险: 智力上的超前,是否意味着心智和情感上的成熟?一个9岁的孩子,去攻读博士学位,是否真的能够完全理解并消化博士研究的深度、复杂性以及其背后的社会、伦理意义?我们都知道,博士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体现。在情感、社交、人格塑造等方面,9岁的孩子是否已经具备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成熟度?
童年的缺失: 传统的童年,意味着玩耍、社交、探索未知、犯错误并从中学习。劳伦特·西蒙斯,几乎将童年奉献给了书本和实验室。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神童”,但我们看不到的,是他可能因此失去的、属于一个正常孩子的成长轨迹。这种权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获得学历和知识吗?还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贡献社会、并且能够快乐生活的人?如果教育变成了对天赋的纯粹“压榨”,而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这种教育模式是否真的值得推崇?

社会的期待与媒体的放大:神话的诞生与代价

劳伦特·西蒙斯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全球关注,媒体的放大效应功不可没。他的“最年轻”标签,自带流量,也承载了社会对“奇迹”和“成功”的渴望。

“神童”的光环: 社会赋予了他“神童”的光环,这是一种荣耀,但也可能是一种沉重的枷锁。公众的期待,往往会形成无形的压力,让他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得不不断证明自己,以匹配这个标签。
个人意志与外部推动: 我们需要区分,他现在的选择,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驱动,还是被父母、学校、社会因素所推动?如果是一个9岁的孩子,主动且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某个领域科研的强烈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那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独立精神。但如果这更多是一种被安排好的“路径”,那么我们就需要审视这种安排的合理性。

未来的展望:一条不寻常的路

评价劳伦特·西蒙斯,不能以终为始。他的故事还在继续,他未来的发展,才是真正检验他教育模式和天赋的关键。

科研的深度与创新: 如今他已经拥有了高学历,但真正的挑战在于,他能否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内,做出有价值的、有创新的贡献。博士学位只是一个敲门砖,而不是终点。
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何在工作场合与人协作?如何处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如何应对挫折和失败?这些都是智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情商”和“社会适应性”的考验。
个人幸福感: 最终,我们希望劳伦特·西蒙斯能够成为一个内心充实、生活快乐的人。他的智慧是否能转化为幸福生活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成就?

总结来说,评价劳伦特·西蒙斯,并非简单地给他贴上“成功”或“失败”的标签。

他是一位天赋异禀的孩子,他的教育经历展现了教育模式的另一种可能性。但同时,他的故事也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学术成就时,不能忽视孩子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我们应该为他的天赋和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惊叹,但更应该关注他作为一个孩子的成长,关注他未来的选择,以及社会和教育体系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像他这样拥有特殊天赋的孩子,让他们在闪耀的同时,也能拥有一个健康、完整、快乐的童年和人生。他的故事,是一个样本,一个引发我们对教育、天赋和人生选择进行更深入思考的绝佳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冯诺依曼牛逼吧?公认的神童吧?计算机的祖师爷之一吧?数学物理两门抱,顺带还指导美帝核工程,说他是美帝两弹一星的功勋之一毫不夸张吧?

这么牛逼的人,他也是十七岁上的大学,二十三岁拿到的博士。

冯诺依曼六岁的时候能心算八位数除法,八岁会微积分,会用古希腊语对话,还会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过目不忘,并且读过之后不仅能背诵,还能直接翻译成别的语言复述出来。长大后跟费米费曼他们同事的时候,不用计算器,直接心算,算的跟同事们一样快。后来他带领大家整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之后,为了验证到底行不行,有没有 bug,就测试同样的数学题,计算机和他同时开始算,他比他造出来的电子计算机算得快。

但是冯诺依曼他爸吃过见过,坚持不让自己的孩子有特殊处理,该怎么上学怎么上学。孩子天才,学有余力,那就花钱去最好的学校,再请点高水平的家教。但是该经历的必须得去经历。

就说这个新闻,小孩子懂这么多吗?如果没有他父母在幕后推手,我是不信的。不说别的,媒体是谁找来的?就算是媒体自己发现的,没有父母同意,媒体可以采访未成年人?可以公布未成年人的名字和信息的?

如果是我孩子,我也会像冯诺依曼他爸那样,让孩子慢慢成长,不会去想着搞一个大新闻。

四年制大学本科的核心课程大概需要 120 个学分。对,理论上你一星期五天,每天 8 小时,这样一个星期 40 个,一年三个学期,这样正好一年能毕业。

但我绝对不会让我孩子这样。如果孩子学有余力,正好花很少的时间把该弄完的学业弄完,然后去踢球游戏读书健身玩乐队谈恋爱随便玩儿。最多义务教育阶段跳个一级了不起了。

我觉得,教育真是慢工出细活儿的过程。而且教育不等于完成学业,完成学业仅仅是教育的一小部分。

user avatar

大概是因为一个公众号的传播,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很多人在发。本来无意表达什么,但看到越来越多的猜测,觉得有必要来说明一下。

先自报一下家门,我是在文章中的那所大学TU/e电气系的。我带过这个孩子一门本科课程包括最后的打分。与他以及他的父母亲也有见面和交流过。

如果说zhihu上还有其他中国人接触过,那你也大概知道我是谁了。

先说结论:排除特殊处理外,这个孩子在12月前拿不到本科学位。

接下来是我的观察:

首先,这个孩子的父母,尤其是父亲,从教书育人的角度,他在“毁”了这个孩子。

父母亲的背景可以稍微说一下,父亲是一名家庭医生,非medical doctor,母亲是护士或者类似登记的。父母亲是来自俩个很近的国家。他父亲的计划是让孩子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我们得知父亲是为了这个目的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以及大为震惊。按照中国人的说法:拔苗助长。

孩子是否是天才?

答案是肯定。这是所有接触过的教授都同意的。他的天才表现在俩方面:1)强大的记忆能力,包括图像记忆能力。在我与他的接触中,他对于出现过在ppt上的东西,基本上都能复述,包括看过的书。2)极强的理解力,但仅限于抽象的东西。例如laplace 变换,傅立叶变换,他在8岁前已经学会了。

这俩项天赋的结合,让他具备了成为天才的素质。而且他在4~5岁之前由爷爷奶奶带大,据说爷爷奶奶给予了相当高水平的教育。所以他的基础或者说起步就非常了得。

可惜的是:

他的天赋在应对本科之前的学习,他完全没有问题。首先要稍微介绍一下他本科前的教育,比利时的基础教育分两部分,6年的小学和6年的高中。小学阶段的课程基本以了解为主,高中的学习,除了资质非常好的学生以外,课程以为本科学习准备。以他的资质,不是问题。他父亲如此自信的希望他能打破记录,也是因为他的高中太过容易,才有了现在不切实际的安排。


上面很多人都在说了,学习需要沉淀。我非常赞同。尤其是某些学科,可能国内的应试教育下的大量重复练习没有意义,但一定量的练习在我看来绝对有必要。对于他而言,非常缺失。

其他过多的讨论,很多人都已经说了。我就不赘述。

解答几个回答提到的学分问题,介于他的特殊情况,他的课程由学校特殊安排。他免去了所有需要合作和水课,比如managment类似的(我非常赞同,这些课程的设计在我看来毫无意义),所以他所需要的学分减少了很多。关于上课,他从来不出现在正常的课堂,他都是在家自学。他基本以每周一门课的进度。就是花一周时间看课件,听video lecture,然后教授特别安排考试。所以在这些安排之下,他的确有可能在一年内完成。

关于他的其他活动,据我们所知,他基本不参加同龄人的学习,只知道他还有继续和同龄人踢足球。

关于这个新闻,最先由他参加的一个比利时的访谈,然后由cnn报道了,之后我有看到某公众号用中文报道了,然后才开始引起了大量讨论。

至于我最先提到的为什么排除特殊情况下,他拿不到本科学位,因为他至少有一门必修课还挂着,而且是在再次resit之后,依然挂了。而且在以他目前的知识基础,以及他的学习方式,他既是再考,还是会挂。至于特殊情况,不排除他的比利时的访谈,是某种程度的在和tue的一个压力和要求。因为现在学校内部很多参与这个孩子的教育的教授都表示反对和不满意。


最后说一下我个人的思考:

他的父亲是一位极为强势以及不容易劝说的人,因为他父亲,已经和多位教授起过争执,这也导致这个孩子远走berlin去参加一门课程的学习,因为tue的相关教授拒绝过他过。在我看来,他父亲的教育背景不足以来指挥这样一位孩子的学习。他的天赋加上适当的教育,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甚至于改变世界的天才。但以他目前的知识体系的搭建的程度。他和普通本科生没有区别,甚至是中下等。

套用国内的一句话:只有做父母是不用通过考试。

ps:其实他父亲的计划已经受到很多质疑,包括多所著名大学。我们学校接受他的教育计划,本身也是一种宣传手段。而且这是我目前关注到他的访谈和报道的新闻,第一次提到我们学校,为什么这个时候出现我们的名字, 。哎,太过短视。包括他文章所提到的毕设项目,是由一位Peter Baltus的教授所带的,至于是宣传目的还是其他,我个人保留意见。

关于 @猪小宝 提到的媒体,他很小就一直有连续的报道,他上过很多节目和访谈,报纸。他的父母亲一直和媒体长期保持交流的习惯,这也在后面的交流中,其父母亲透露过。他在荷兰算是社会名人,很多与他同龄的孩子都知道他的名字。这当然与其父母亲的推手有着巨大的关系。包括之前提到的教育,在提倡绝对平等教育的比利时荷兰,他的出现算是一个不小的新闻,一来是在这样少的人口国家出现天才,二来是荷兰教育部门竟然同意他的跳级、乃至8岁开始本科教育都是一个奇迹。

可以留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一个操着一口比利时荷兰语,以及拥有更好综合性大学的比利时人,要选择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荷兰专业性极强、排名很落后的小学校tue读本科。


17/Nov/2019

看到好多答案都在讨论关于孩子的幸福和快乐的问题。对于这个,和参与该孩子的教育计划的教授有过长时间的讨论。也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的观点是:让Laur和同龄人一样按部就班的接受小学高中的教育,其实应该是一种折磨,他应该会过早的失去兴趣,对于他的天赋,也是一种浪费。这也是大多数教授在开始会非常乐于帮助他的原因(这里用帮助的原因是:所有参与的教授、博士都是无偿的,我们都要贡献额外的经理和时间)。对于天赋异禀的孩子,放在普通环境中,可能对他是一种不快乐。

基于此,对于这样天赋的孩子,获得相适应的教育,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然而,有老师也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在这个年纪的教育,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全部,与人相处尤其是同龄人的相处以及身体发育才是更为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比利时荷兰有大量的幼龄体育俱乐部,包括足球,曲棍球,排球等等。这些俱乐部的存在提供了大量的体育活动,以及非常多的机会和同龄人的交流。当然,课堂也是和同龄人交流的一个途径,只是Laur不适合。所以他需要其他途径。

最后这样的天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好是坏、或者说拥有这样的天赋是福是祸。这个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包括这里的老师,某些教授表达了强烈的反对,他表示这样的安排,会让孩子失去了童年应该有的乐趣。绝大部分的教授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心。但最后的决定,相信还是由其父母来做决定。正如我上面引用的:做父母不需要考试。

对于这些教授的意见,我个人还是非常采信的。这里的教授都属于智商绝对超过平均数,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从小就显现出超越一般人的天赋,包括其中一些的下一代,也有教授分享自己的孩子,拥有非常高的智商测试分数。不下于Laur。但都没有安排如此激进的教育计划,我想很符合最高票答主的“什么没见识过”,这些教授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和聪明人打交道,可能更了解聪明人的想法。但又如我一位同事说的,正因为我们接触了很多聪明人,也慢慢形成了一个认识:需要循序渐进或者沉底。但万一,这孩子拥有我们不曾见过的天赋和能力,我们的认识会不会局限了他的发展。我们的保守是不是拖慢了他的脚步。大概也基于此,即使并不赞同,我所接触的教授都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给他准备考试,批卷和答疑。(虽然其父亲并没有很appreciate.)

说一个我个人的观察,在与Laur接触的时候,绝大部分时间,你会意识到他就是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满脸的稚嫩,走路的时候会蹦蹦跳跳,屁股坐凳子的时候,腿都够不到地。需要用脚尖来触地。写的字,也是充满稚气。包括交流,也很谦逊和害羞。但在另一方面,他会问你矩阵的eigenvalue和系统稳定的关系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他是个天才。这样的体会还是多少很神奇的。


18/Nov/2019

果不其然,学校开始加速了他的毕业进程。开始找不同的教授来让他过之前挂了的课。大概那个访谈很有用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