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明成祖五征漠北?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全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1402年)夺取皇位后,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巩固皇权,二是应对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北元政权(元朝残余)虽在1388年被元顺帝北逃后逐渐瓦解,但蒙古各部(如瓦剌、鞑靼)仍活跃于漠北,对明朝边境构成威胁。

2. 军事与政治动机
朱棣以“靖难之役”为名,实际目标包括:
巩固皇权:通过军事胜利展示权威,震慑反对势力;
威慑蒙古:遏制蒙古南侵,避免明朝陷入长期战争;
政治宣传:通过北伐强化“天命”正统性,塑造“仁宣之治”的政治形象。



二、五次北伐的详细过程
1. 第一次北伐(1402年):平定北元
时间:明永乐元年(1402年)
背景:朱棣即位后,北元势力在漠北仍有残余,蒙古贵族阿鲁台率部南侵。
过程:朱棣率军出塞,击败阿鲁台,迫使其退守漠北。
结果:北元政权彻底瓦解,蒙古各部分裂为瓦剌、鞑靼等势力,明朝北疆基本稳定。

2. 第二次北伐(1409年):巩固边防
时间:永乐七年(1409年)
背景: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与鞑靼部联合,威胁明朝边境。
过程:朱棣亲征,击败瓦剌部,迫使马哈木归附。
结果:瓦剌部归附明朝,但未完全臣服,仍保持独立性。

3. 第三次北伐(1415年):镇压鞑靼
时间:永乐十三年(1415年)
背景:鞑靼部首领孛罗帖儿率部南侵,威胁辽东。
过程:朱棣率军出塞,击败鞑靼,迫使其归附。
结果:鞑靼部势力被削弱,但未彻底消除。

4. 第四次北伐(1421年):北巡与政治宣传
时间:永乐十九年(1421年)
背景:朱棣迁都北京,欲以北伐巩固政权。
过程:朱棣率军北巡,与蒙古贵族会盟,签订《明蒙和约》。
结果:蒙古各部承认明朝宗主权,边境贸易恢复,明朝获得“北疆和平”。

5. 第五次北伐(1424年):最后一次远征
时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背景:瓦剌部首领也先与鞑靼部联合,威胁明朝边境。
过程:朱棣率军出塞,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今河北张家口附近)。
结果:北伐未完成,但朱棣死后,明朝对蒙古的军事压力减弱,蒙古势力逐渐恢复。



三、结果与历史评价
1. 军事成效
短期胜利:五次北伐基本遏制了蒙古势力南侵,确保明朝北方边境安全。
长期影响:明朝通过军事胜利,确立了对蒙古各部的宗主权,但未能彻底消灭蒙古势力,导致后世蒙古与明朝的反复冲突。

2. 政治与经济代价
军费消耗:五次北伐耗费大量国力,导致明朝财政负担加重,影响内政发展(如郑和下西洋、修建紫禁城等)。
宦官专权:北伐期间,宦官(如姚广孝)权力膨胀,为后世“宦官专权”埋下伏笔。

3.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朱棣通过北伐巩固了明朝的北方边疆,为“仁宣之治”奠定基础;
北伐展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增强了民族自信。
负面评价:
北伐耗费大量资源,导致明朝后期财政危机;
朱棣晚年频繁出征,加剧了对边疆的依赖,为后世蒙古势力的复兴埋下隐患。



四、历史影响与后续发展
1. 对明朝边疆政策的影响
北伐后,明朝采取“和亲”与“屯田”并重的策略,与蒙古各部维持羁縻关系,而非彻底战争。
明朝后期,蒙古势力逐渐恢复,导致“土木堡之变”(1449年)等重大危机。

2. 对后世的启示
北伐证明了明朝军事实力,但也暴露了边疆防御的脆弱性;
朱棣的北伐策略成为后世“以武力威慑边疆”的范例,影响了清朝的边疆政策。

3. 历史学家的观点
李约瑟:认为朱棣的北伐是“明朝军事扩张的巅峰”,但过度消耗国力。
陈寅恪:指出北伐虽巩固边疆,但未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为后世埋下隐患。



五、总结
明成祖五次北伐漠北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行动,其成效与代价并存。朱棣通过北伐巩固了皇权,确保了北方边疆安全,但也为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和蒙古复兴埋下伏笔。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反映了明成祖的雄才大略,也揭示了明朝在边疆治理上的复杂性。历史评价中,北伐被视为明朝“武功”的象征,但其局限性同样不容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成祖没有一次北伐发兵五十万,近代先进生产力井喷、后勤体系完善的情况下,拿破仑大帝五十万大军分兵合进俄国,尚且补给不足,何况近古的明朝?

明初军屯为守七战三,全国上下310余万兵力,实际用于作战的守兵+战兵也有一百万,安南动乱频频,常需调南方各地行都司兵马

一伐:亲征军自永乐八年二月上旬出发,六月中旬还京,行军大概一百二十天,实际作战一个多月,二月至五月都在行军路上,错开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带来的冬季风,其余几次北伐也类同此况,始终注意保持军队的有生力量,不同于巴西尔二世这种春夏秋冬都在半岛山地跟保加利亚梭哈的武疯子

实录记载出兵11万步骑混合兵团,备二十万石粮食,另造三万武刚车以供北伐事务,兵车需要辅兵照看护送,驮马、拉车马等辅马可以吃一些草代替饲料,但战马不能,草是低热量食物,只吃草营养不足,又令民夫沿途建设后勤补给站,筑垒守粮,一路拉的补给线很长,最终与蒙古人作战的明军应在五~七万

五月,成祖亲率少量精骑脱离大部队急速前行,于成吉思合罕登基之地、大蒙古伟业缔造之处斡难河畔追上并击败惶惶不可终日的残元大汗本雅失理,使其仅带七名随从逃遁,又于飞云山以千余精骑正面击败手握永谢布十营的阿鲁台太师数千精骑,击败数万兵丁,漫地搜索逃遁时遗弃的辎重


二伐,讨伐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人统治的卫拉特联盟,双方进行了山地攻防战,马哈木前几次使小股兵力勾引亲征军北上,在山上设置防线,使习惯大开大合野战的永乐皇帝被迫以地理劣势逆战敌虏,在第一波交手中以火器击退山上向下冲锋的敌军,又令军队向山上发起仰攻,在战况紧张时领预备队参战,一举击败卫拉特三万精骑,双方死伤皆过万,成祖勒令收兵回师

这是一次类似于汉高祖带少数禁卫骑兵陷入白登之围的战役,实际情况应该是朱棣带着少数兵力中伏,但他比较生猛,愣是打穿了,再次佐证了此次北伐战兵不多,如果兵员数量足够多,大可补齐兵员再行搜索,又怎会迅速回京

1396年有一个骑兵山地攻防战例,巴耶塞特以四万骑军于尼科堡附近高地设置多重防线以候十万由神罗皇帝亲自率领、匈牙利、英法骑兵等十字军联合兵团,并以西帕希重骑与塞尔维亚骑兵预备队尽败之。



最后三次北伐于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爆发,时间如此紧凑,更不可能调动过多的兵员,另附第四次北伐经过,在得知阿鲁台被马哈木击败后,成祖当即禁令大军出塞,没有进入漠北,仅令少数骑兵北上,便使几名蒙古贵族带数万部众来降,成本最低

五次征伐唯有最后一次是真正的一无所获,草原旅游,但明廷也洞悉了阿鲁台精疲力尽的事实

总观前后五次北伐,成功压制住了蒙古人,阿鲁台南侵兴和卫,只是外强中干的体现,随着明军步伐深入,阿鲁台势力虚弱的信息雪片一样飞过来,而阿卜只奄、昂克孛罗、火儿忽答孙等人的归顺,正是朱棣耗竭最后的心力为后人打出来的机遇,拥有永谢布十营的大部分力量

user avatar

不要总站到中原本位看问题。
首先,明朝皇帝是汉满蒙藏朝东亚大帝国的皇帝,而不只是汉地的皇帝,天朝皇帝对蒙古地区本来就是有义务的。就像西南土司也时常叛乱,难道大明皇帝就不是西南少数民族的皇帝了?
其次,与其他明朝皇帝不同,蒙古是朱棣基本盘之一,靖难几乎是蒙古人再一次打进江南,而朱棣北征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蒙古内战。
蒙古对明朝来说是边患,但是对朱棣来说,那可是保证统治的柱石。谁要是试图统治蒙古,那等于是要朱棣的命根子,不拼命才怪。
两百多年后,满清为什么跟准部死磕一百多年,也是同样的道理。


蒙古地区如果出现统一政权,朱棣怕是睡觉都睡不安稳,要知道朱棣的中央警备团人员主体可是蒙古人:

《太宗八骏图》,其一曰龙驹,战于郑村坝乘之,中箭,都指挥丑丑拔。其二曰赤兔,战于白沟河乘之,中箭,都指挥亚失铁木儿拔。其三曰乌兔,战于东昌乘之,中箭,都督童信拔。其四曰飞兔,战于夹河乘之,中箭,都指挥猫儿拔。其五曰飞黄,战于藁城乘之,中箭,都督麻子帖木儿拔。其六曰银褐,战于宿州乘之,中箭,都督亦赖冷蛮拔。其七曰枣骝,战于小河乘之,中箭,安顺侯脱火赤拔。其八曰黄马,战于灵壁乘之,中箭,指挥鸡儿拔。

朱棣进南京城时,蒙古人占其军队的比例,恐怕比一百多年前蒙古人进临安城时还高。如果不是黄金家族根基尚在,非黄金家族称不了汗。朱棣已经可以混个天可汗、博格达汗的称号了。

更何况,明初那些胡化已久的幽云汉儿们。跟南边还是北边共同语言更多,可真不好说。朱老四领着一支幽云汉儿+蒙古人组成的军队,能不关注草原事务吗?

user avatar

永乐皇帝攒下了二千多万两白银,上百万两黄金,供后世子孙挥霍,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一直用到孝宗朝才差不多用完。后世这些不肖子孙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啃老,还要数落祖宗不是。

user avatar

谢邀。

明成祖五征漠北的意义,本人总结如下:

一、战果巨大,重创鞑靼、瓦剌

先澄清,明成祖五征漠北, 所谓50万大军,其实御驾所率最多几万人,50万是吓唬蒙古人的,大漠荒凉,水草缺乏,从苏尼特左右旗、阿巴嘎旗一带的干旱草原,到今天的外蒙古克鲁伦河边,几千里路地图上空荡荡的只有几个零星的泉眼、苏木、敖包,根本放不下大军,一处水源地最多只能容纳几千人宿营。大军出征漠北,前锋到了克鲁伦河、肯特山,后队可能还在今天的河北坝上呢。

前三次北征,都取得了胜利,后两次无功而返。看上去蒙古人没有什么损失,其实损失很大。蒙古人为了躲避明军兵锋,部落都迁徙到了极北荒凉之地。蒙古人和蒙古马耐寒暑苦劳,可是蒙古人的牛牛和羊羊就没有那么耐折腾了啊,迁徙途中,牲口容易累死、流产,而且明军北征都是在春季,蒙古人的牲口饥寒交迫的熬了一个冬天,春天草场刚刚返青,牲口还没有怎么贴膘,就被迫向北迁徙,死亡很多。阿鲁台就是这么被折腾得元气大伤,然后被瓦剌击杀。

二、财政鸭梨山大

明成祖首次出征漠北是1410年(永乐八年),大明朝是1368年建立的,才四十多年,元末战乱的疮痍未复,朝廷又大兴征伐。

明成祖的主要措施除了加派还有印钞票,大明宝钞(极其坑爹的东东,和金圆券有的一拼)在洪武年间,一贯宝钞还能换铜钱两百多,到了明成祖年间,一石米价值好几十甚至上百贯宝钞。一贯大明宝钞只能买几斤米,后来更不提了。山东由于征发急促,永乐十八年,还发生了唐赛儿的农民起义。

朝中大臣也为了北伐的开支向明成祖屡次进谏,惹得龙颜大怒,户部尚书夏原吉被关,兵部尚书方宾畏惧自杀。

三、后世仍然是一个烂摊子

明成祖死后,仁宗、宣宗都不再远征漠北,财政吃不消,宣宗朝还放弃了开平卫。

讽刺的是,由于明初对于蒙古部落的打击过于猛烈,蒙古贵族阶层几乎被一扫而空,元顺帝后裔几乎在自相残杀和部落混战中死得只剩没几个。草原上有枪就是草头汗,到处部落混战。整个草原再也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政权了。

瓦剌本来就是几个首领共同统治的,也先被阿剌知(枢密)院袭杀以后,瓦剌彻底分裂,最后形成了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个部落。

元顺帝后裔的达延汗好不容易表面上统一了蒙古,但是只有六个万户,总共不过二三十万人,漠北大部分都是瓦剌人(该叫卫拉特了)的地盘。达延汗分封诸子,很快蒙古再次分裂,俺答汗也只能勉强统一右翼三万户,死后又分裂。整个蒙古草原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权威,大家各行其是,没事找大萌打打秋风。大萌想讨伐、封贡、收买,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对象。到处都是只有几千人最多几万人的穷饿之虏。汉朝的匈奴、唐朝的东突厥、回鹘、宋朝的契丹,都是可以谈判的,想北征也找得到对象,可是大萌……傻傻的找不到对象……

面对不知道哪里来的几千人的穷饿之虏,打治安战烦死人鸟,想象一下皇上或者内阁首辅三天两头动不动收到鞑靼几百人扰边,杀掠几十人而去的报告,求心理阴影面积……还是守长城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