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民族主义视角下,如何评价明太祖朱元璋的行为?

回答
评价明太祖朱元璋的行为,若置于民族主义的显微镜下审视,那可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戏,既有振奋人心的篇章,也有值得深思的曲折。毕竟,他是那个结束蒙元统治、重新确立汉族王朝的开国皇帝,其一举一动,都与“民族复兴”的叙事紧密相连。

一、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民族解放的旗帜

首先,从最直接的层面来看,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这在民族主义者眼中,无疑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伟大壮举。

历史背景: 元朝作为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其统治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数民族对汉族统治的又一次颠覆。尽管元朝也进行了一些汉化改革,但“四等人制”等歧视性政策,以及民族间的隔阂,使得许多汉族人对蒙元统治心怀怨恨。在长期遭受压迫和不平等对待的情况下,呼唤一个由汉族主导的政权,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民族解放色彩。
朱元璋的旗帜: 朱元璋早年就高举“驱逐胡虏,建立大明”的旗帜。他的出身(贫苦农民)让他更能体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而经历(曾在元朝官府任职,后又反元)让他深谙蒙元的弊病。他利用了汉族士大夫和民众中普遍存在的民族情绪,将推翻元朝的斗争包装成了一场为民族尊严和解放而战的运动。
象征意义: 夺取政权,建立明朝,不仅仅是王朝的更替,更是在长达近百年的蒙元统治后,汉族重新掌握了国家命运。这在精神上给予了汉族人民极大的鼓舞,被视为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的重大回归。

二、 强化中央集权,巩固汉族统治——国家主权的捍卫者

推翻元朝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汉族政权。朱元璋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意志和手段。

制度的重塑: 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一些制度,如中书省,将其权力分散,强化了皇权。他恢复了许多汉唐以来的制度,如科举制,这不仅是统治的需要,也是在文化和政治上重新确立汉族传统,为汉族士大夫阶层提供上升通道。
文化上的重塑: 尽管元朝统治期间也吸收了不少汉族文化,但朱元璋力图将汉族文化置于更核心的地位。他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官僚体系的运作方式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些都围绕着儒家思想和汉族传统文化展开。
边疆的经营: 朱元璋时期,明朝在边疆地区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营。例如,对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进行打击,加强边防;对南方的民族地区进行招抚和管理。这些措施,在民族主义的视角下,可以被解读为巩固中华民族疆域,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努力。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如何看待这些管理方式,则需要更 nuanced 的分析,但其出发点无疑是维护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国家。

三、 铁腕治国,肃清异己——如何理解其“残暴”

谈到朱元璋,就不能回避其严酷的统治手段,尤其是对贪官污吏和反对派的严厉打击。从民族主义视角来审视,这些行为可以被理解为:

清除障碍: 在经历了蒙元统治的混乱和政治腐败后,朱元璋深知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政府对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性。他的严刑峻法,可以被视为清除任何可能动摇汉族政权根基的因素,包括腐败的官员、潜在的反对派,甚至是一些被视为“异端”的思想。
民族凝聚力的塑造: 在一个刚刚经历民族压迫和政权更迭的时期,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铁腕统治,有助于 塑造统一的民族意志和国家认同。他严惩贪腐,打击豪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在 重塑社会秩序,恢复民众对国家的信心。
“胡风”的清洗: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朱元璋在清洗反对派时,也可能存在对元朝遗留势力或带有“胡风”色彩的因素的排斥。虽然这种说法有待细致考证,但如果存在,那也符合民族主义对“纯粹性”的追求。

四、 局限性与争议点——并非完美的民族英雄

当然,即便是从民族主义的视角来看,朱元璋的行为也并非毫无争议,甚至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局限性。

皇权至上与民族国家: 朱元璋的集权统治,虽然巩固了汉族政权,但其核心是 皇权至上,而非现代意义上的 民族国家。他追求的是君主统治下的大一统,而不是公民权利的平等。他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一种 “中国”或“大明”意识,而非现代意义上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主义。
严酷统治的代价: 他的严刑峻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整顿,但也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恐慌和人权代价。一些政治迫害(如胡惟庸案、蓝玉案)中的扩大化处理,其合理性在任何视角下都值得商榷。
对其他民族的态度: 虽然他推翻了蒙元统治,但明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方式,也 并非完全平等和尊重,往往带有大汉族中心主义的色彩,例如羁縻政策、土司制度等,这些在现代民族主义看来,也可能存在被压迫或被同化的风险。
个人权谋与民族大义: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区分个人权谋与历史大势。朱元璋的许多行为,比如他对功臣的猜忌和打压,固然有维护皇权和政治稳定的考量,但其背后也有 个人性格和权力欲望的投射。将所有行为都简单地归结于“民族大义”,可能会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

总结

总而言之,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去审视明太祖朱元璋,他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解放者和国家重建者。他驱逐了外族统治,恢复了汉族王朝,巩固了中华疆域,重塑了国家制度和文化认同,这些都是其民族主义贡献的基石。他的铁腕手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被理解为是维护新生政权、清除动乱因素、凝聚民族力量的必要之举。

然而,我们也要警惕将历史人物简单脸谱化。朱元璋的统治也存在着皇权至上的局限性,严酷手段带来的代价,以及对其他民族不够平等的态度。因此,评价朱元璋,需要看到他作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手的光辉一面,也要认识到其行为的时代局限性、权力逻辑的制约,以及伴随而来的历史争议。他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其行为的民族主义意义,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进行多维度的、审慎的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族主义,是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西方民族因为形成较晚,所以民族主义形成的也晚。而汉族因为早在先秦时期既已形成,同时也已经形成了民族主义。[1]

所以就中国来说,民族主义分为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而二者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呢?前者认为华尊夷卑,民族与民族之间是不平等的,华尊贵,夷卑贱。后者则因为受到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受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认识到华与夷是平等的民族关系。

在该问题下,有不少人将朱元璋定义为“汉奸”,汪精卫之流,吴三桂第二。和吴三桂的差别只不过是吴三桂反清失败,而朱元璋反元成功,仅此而已。汪精卫自不用说,其时离今未远,不再絮言。我们这里来说说吴三桂。

我个人认为,从史料来看,就算朱元璋反元失败,也绝不会和吴三桂一样被定义为汉奸。我也没见过有现代历史学家称朱元璋为汉奸。吴起兵反清成功,那么后世的评论当然会有变化,但也洗不掉三桂曾经是汉奸的事实。早在三桂起兵反清之前,既已经是当时臭名昭彰的大汉奸,其汉奸的地位,是明永历帝生前亲自定论的。[2]

而明永历二十七年(1673),因不满清廷削藩,三桂遂起兵反清。起兵之后,虽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号召天下“兴明讨虏”,声称满清“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信誓旦旦大喊“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3]口号含义基本上和朱元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一致的。还跑到永历帝的坟前痛哭流涕,长跪不起,以示忏悔。

在起兵的同时,既然打着大明的旗号,三桂就派人四处寻找大明旧臣“装点门面”。遗民王夫之就怒火中烧的当着三桂使者的面,烧掉了檄文,大骂三桂是大明之贼,中华之贼,自己绝不会从此大奸贼。王夫之又说如吴三桂这等大贼,千古之未有,不忠不义不仁,卖主求荣,弑主,代清灭中华之正统,历史自当会有定论。[4]这是当时汉族遗民的视角看吴。

我们再看满清一方。 清康熙称三桂为“反复无常,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为一时之叛首,实万世之罪魁。[5]而乾隆时,下令修攥的《贰臣传》,三桂连入选的资格都没有,而是于七年后被编入更为臭名昭著的《逆臣传》。

这里还有一个第三方视角,也既这时已然名义上是清属国,实际依然自认为明属国的李氏朝鲜。[6]李氏朝鲜以儒家理学立国,最为讲究“华夷之辩”。明弘光元年(1645),被迫前往北京向清廷谢恩的朝鲜使团书记官成以性,就说:“(三桂)闻流寇陷京,称以复仇,举兵入关,名则正矣,既入山海关,战败以死,则志虽未伸,忠亦可尚。而先卖其身,击走自成,自成既走,更无所营,身为降虏,为天下之罪人!”[7]

在始终认同中国,认同明朝的朝鲜人看来,无论什么原因,开关引入“胡皇清虏”的吴三桂都只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爱”的叛臣。其“手握重兵,却外召夷狄”,既是“中华乱贼”,又是“清虏叛臣”。[8]

所以吴三桂自放清军入关后,已经分别被明、清、朝鲜三方在不同的时间段定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汉奸、卖主求荣的逆臣、卖国贼。(李氏朝鲜在三桂起兵后因情报不明,看法有摇摆,详可见《想象异域》第四章,吴三桂非姜伯约)

其叛明降清,杀死永历帝与太子是为不忠;

降李顺后,又不顾父亲安危,致父死再降清是为不孝;

降清后,在已经被封为王爵的前提下,为了权势,甘作满清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大肆屠杀作为同胞的汉族百姓与反清义军,是为不仁不义。

这样一个在起兵反清之前,已然在当时被视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千古第一汉奸,中华之大贼吴三桂。先不说太祖驱胡于北庭,假设明太祖也在起兵失败的前提下,三桂和明太祖也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两类人。没有任何可比性。

言归正传,话题回到正主朱元璋。开头已经介绍了民族主义,那么站在民族主义的视角下,朱元璋就是历史上第一个光复华夏,恢复中国的伟大民族英雄。李洁非就在《明六帝记》中称朱元璋为“他是民族的解放者,终结了中国第一次整体亡国的屈辱历史。[9]

自蒙古统治中国以后,实行严厉的民族压迫和政治压迫,将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人,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汉人为第三等的“汉人”与第四等的“南人”,而实际中“汉人”与“南人”近乎一样是最低等。

蒙古人禁汉蒙通婚,禁汉人学习蒙古与色目文字。科举中,对汉人进行严格的限制,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蒙古、色目卷简单,“汉人”、南人卷难。汉人总人口远多于蒙古、色目人,但录取人数却规定为一致。汉人通过科举,分配到的往往也是最低最差的职位。蒙元朝廷中的中央省、台、院,唯有蒙古人与色目人方得担任。在全国各地设立的“达鲁花赤”监察官亦斥汉人,惟有蒙古、色目任之。[10]

元世祖以后汉人犯盗案要在手臂上刺字,蒙古、色目免刺。并且法律还规定,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只得事后报官。而如果有蒙古人因为喝醉了将汉人打死,蒙古人也只用“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11]至元三年四月以后,又禁“汉人”、南人、高丽人执持兵器与马匹,八月就将高丽人从这一禁令中剔除,只有汉人没有自卫权。[12]

汉人犯法,交由刑部审理,蒙古、色目人犯法,刑部不得过问,由大宗正府审理。也就是蒙古、色目除了得到法律上名正言顺的庇护以外,还得到大宗正府这一“特殊法庭”的保护。所以黄宗羲就有言,蒙古人从来没把汉人当人,只是率领一帮禽兽来压迫汉人。[13]

甚至在元初与元末,两次有蒙古权臣提出,将汉人杀光。一为认汉人于大蒙古无用,用汉人的土地来放牧。[14]二为怕汉人造反,先下手为强,从汉人最多的五个姓杀起。[15]

而到了元统治后期,上下贪残,奢靡无度,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当时就有民歌唱:“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这就是明朝建立之前,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将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称为:

“没有一点儿漏洞,透不出一点空气;

没有一点儿声音,连耳语也不敢;

没有文字的抗议,连诉说历史都是犯法;

出远门要有通行证,每一个地方都是孤岛;

没有消息,好的没有,坏的也没有。蒙古人的统治,整个就是一滩死海!没有风,没有浪,没有活动的生命,没有生命的动植物。整个的在腐烂在变质在发臭在不可阻挡地走向灭亡!”

蒙古赤裸裸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了各族人民的反抗意识,终元一代,民族斗争延绵不断,最终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各起义军首领先后建立了“大宋”、“大汉”、“大夏”等政权,国号反映了强烈的华夏民族意识。直到西元1367年,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提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宣称“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志在驱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

并且朱元璋特别优待人民,军纪良好,早在其起义之初,就和军队言明纪律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入太平时,早在采石矶,就令李善长写好禁约,一入太平,立即通告,士兵见了“皆愕然不敢动”。有一个士兵违令进入百姓家,既被斩首。史载朱元璋军队入太平“城中肃然”、入建康“秋毫无犯”、取镇江“民不知有兵”、得婺州“市不易肆。”凭借着良好的军纪,朱元璋得到了广大汉族人民的拥护在民族意识的号召下,元末农民大起义凝聚了巨大的社会力量,为推翻元王朝的腐朽统治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6]

现在有的人说,韩林儿死于来南京的途中,是谬永忠受到朱元璋的指使,故意害死韩林儿,好为自己登基做准备。目前在史学界,据我所见,有的学者认可这一说法,比如吴晗[17]、胡阿详[18]。也有不认同的,如孟森。也有仅指出韩林儿为在瓜州落水而死的事实,没有探讨背后主使,如李洁非[19]、南炳文、汤纲[20]。吴晗没有提供他认同这一说法的史料,无从得知其依据出处。而胡阿详的看法可以忽略不计,他认为朱元璋是从安丰同时救出的韩林儿与刘福通,也是在去南京的路上同时命廖永忠害死的二人。基本史实都没搞清楚,就不用奢谈太祖下令杀死韩的问题了。

我个人看法是,认为朱元璋下令廖永忠害死韩林儿,这一点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因为韩林儿如何在朱元璋的手中的呢,那是韩宋龙凤九年(1363),张士诚派军攻打安丰,韩林儿、刘福通抵抗不住,遂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冒着非常大的风险,亲自率军前往救援,而等到朱元璋赶到之时,张士诚军队已经破城,杀了刘福通。而这个时候,实际上韩林儿和刘福通所建立的宋政权,就已经灭亡了。[21]救回韩林儿后,将韩林儿安置在滁州。原本还准备在滁州设御座,奉小明王,以正月硕旦行庆贺礼,后被刘基大骂,方罢。

所以朱元璋如果在龙凤十二年,下令害死韩林儿,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在三年前,干冒大风险,亲自领军救回韩林儿。就让韩林儿与刘福通一样,被张士诚军队杀死。直接不去救,不但省事,自己亦干干净净。完全没一点必要亲自率军救回,再杀害,陷自己于不仁不义。此为其一。

二,朱也没有必杀韩的理由。中国古代政权相交,除了将皇帝杀死,自己登基,也还有禅让一制。面对已经无权力,无军队的韩林儿,朱完全可以逼迫韩禅让,仿古之三恪,如魏之山阳、晋之陈留,岂不更美。而且朱元璋从始至终并未受到韩林儿的庇护与帮助,完全是自己白手起家,只因当时人心思汉,韩宋打着大宋的旗号,更得民心,所以遥奉韩宋为正统。

孟森先生对这段的分析个人觉得很不错,这里摘抄如下:“林儿本由太祖救安丰时拔回,置之滁州。二十六年,遺廖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林儿死。《永忠本传》言: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日:‘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此可知永忠自希太祖旨,而太祖竟无意于此,特林儿本毫无可拥之駿竖,生死不足计,不以此正永忠之罪耳。太祖自始非受林儿丝毫庇荫,非借林儿丝毫权势,天下大定,若林儿不死,太祖必有以处之。如汉如夏,力屈来降,犹封以侯爵:郭子兴则追封王爵;若封林儿亦必比于滁阳,及身而止,岂虑其尚有余焰复然邪?

廖永忠之瓜步沉舟,实为多事,然太祖若正其罪,反拟以名分归林儿,亦可不必,但心鄙之而已。后来儒生以太祖初用龙凤年号为失策,如《明通鉴》所论,其实亦重视空文所见与廖永忠相类。总之,不足深论也。[22]

而自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既然着手进行“涤荡胡元旧俗,恢复中国之旧”的改革。早在明太祖称吴王时,尚承蒙元的制度,以右为尊贵。两年以后,既命百官礼仪俱尚左。[23]蒙元以太子为中书令,而明太祖认为应该和中国古代一样,选择有才华的人来担任。[24]以上是中央政府。而地方政府,因元征服中国,不敢将权利分散,遂在各地建立“行省”。而省原本的中央政府单位,是为“中书省”。行省就是一个行动中的中书省。所以元是没有地方政府的,只有一个个中央政府的“分部”。钱穆先生就说这是因为“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所以明建立后,中国政府统治中国,则不能再使行省制,遂罢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25]

而对服装的改革,更是“复中国之旧”的重中之重,明太祖认为“元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易变中国之制。士民...胡俗衣服...妇女窄袖短衣...无复中国之旧”。于是下令“复衣冠如唐制”。“胡服、胡语、胡姓名一切禁止”。

明朝的服装,据今天学者的研究,恢复了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服饰制度则是对汉服的全面恢复,是集汉文化大成者[26](也继承了一部分有蒙古元素的服装)。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27]

在明朝,明代士人就无比推崇明太祖的民族英雄地位(尤其是正统之变以后),明人纂修的历史书籍,特别喜欢录入明太祖的《谕中原檄》,以彰显民族自豪,以及太祖功高华夏,驱除夷狄的震古烁今之伟业。就我个人所见,就有《皇明文衡》、《皇明诏令》、《鸿猷录》、《皇明名臣经济录》、《增订国朝课经世宏辞》等。而这一檄文,不但在明朝影响巨大,甚至清末的革命党反清纲领与口号,亦以此为据,再一次造就了一位民族英雄。详见下文。

明人认为在元以前,历代侵略中国的夷狄,不过只能占领一部分中国,而只有蒙元,混天下为夷,灭中国之统,以胡俗变中国,是有史以来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幸好太祖高皇帝起兵驱除了胡人,恢复了中华。

自昔夷主华夏,不过膻夷隅,腥数载耳。惟元奄有四海而垂八季,极弊大乱,开辟以来未有也。高皇扫百年之胡俗,复三代之华风。[28]

(元)三纲既沦,九法亦槊,天地于是乎异位,日月于是乎晦冥,阴浊用事,迟迟至于九十三年之久!中国之人,渐染其俗,日之与化,身其氏名...忘其身之为华,十室而八九矣。不有圣君者出,乘天心之所厌,驱其类而荡涤之,中国尚得为中国乎哉?[29]

尧舜相传之统,至元而绝,高皇帝驱氈裘之属,还衣裳之旧,是百王之嫡嗣也。[30]

所以明人认为,历代得国之正者,惟汉与明,其他各朝均略有瑕疵。汉为除暴秦,明为驱胡虏。


而至明末清初,清军入关后,与蒙元一致,同样推行民族压迫与歧视政策。其中以剃发易服、投充、圈地缉捕逃人法等最为臭名昭著。[31]而面对汉人的反抗,更是破城后既屠城。顾诚先生就称满清的统治者,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册”。一遇抵抗,破城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抵抗,统统屠杀或掠夺为奴。[32]在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下,原本国内的南北农民起义,奴变统统转为拥民的轨道,“归明御清[33],各地百姓更是自发打出“中兴大明”的旗号,起义抗清。可惜腐朽的南明政府继承了明朝北京政府的贪腐与内斗,先有伴随福潞之争的左良玉叛变,再有伴随唐鲁之争的郑芝龙叛变,随后是桂唐之争,以及终于永历帝为大明唯一正统皇帝之时,孙可望阴谋“禅让”不成,尽以明西南详情为凭,投降清室。在人民支持下的明政府,终究灭亡。但因为人民反抗满清民族压迫的心与行动从来没有消失过,亦有学者指出,至明郑降清,似乎明朝已经灭亡,但如果论“人民奋斗之毅力,坚贞不屈之精神”,则“明之统绪,堪与有清相始终也。[34]

而随着时间到清末,满清政府对外卖国求和,对内爆敛横征,终清一世不但贯彻“满汉大防”之策略,甚至直到清末,还在讨论“变法是保中国不保大清”,有满洲权臣宣称“汉人皆不可用,欲满人乐,需汉人削”,“变法利汉人,不利满人,宁赠天下朋友,不送于家奴”。[35]再次激起了中国人以民族主义为由的大规模反清革命,以孙文为代表的清末革命党人,反清口号的提出及革命纲领的逐步形成,既是直接受到明太祖《谕中原檄》的启示。早在1906年,孙文既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演说中宣称:“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辛亥革命成功后,孙文既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公祭明孝陵,告太祖“民族革命已成,沦陷了二百多年的中华今已光复。”

清末革命党人对于明太祖《谕中原檄》的极力推崇,在刘成禺《太平天国战史》一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此书在戊午年《真天命太平天国》檄文后,有段作者的议论:“自明太祖传檄驱胡,汉遗民得重见汉官威仪者,传诵弗衰,几与六经媲。尊严汉族,光复武功之盛,即斯可见,而流风遗韵,沁渍于人心。读是檄者,每不胜低徊之情甚矣。高曾矩获,启迪后人者深也。”

而那个时候,就算是革命党人,其实对于孙文的“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意义也不大明白,惟有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认同的最多,所以革命党人在宣传革命,运动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两句话。辛亥武昌起义以及各地顺应起义所用的口号,只是排满革命。《晚清民主主义思潮》,陶绪,186页。

参考

  1. ^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27 页,郑大华
  2. ^ 《南明史》,729页,永历朝廷的覆亡,顾诚
  3. ^ 《唐船风说,华夷变态初探》,196页,吴三桂檄,孙文
  4. ^ 《王夫之传》,323页,聂茂
  5. ^ 《清圣祖实录》,卷四十六,14页,康熙十三年二月辛酉
  6. ^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孙卫国
  7. ^ 《想象异域》,84页,从清朝初年朝鲜人对吴三桂的评价说起。葛兆光
  8. ^ 同上书,85页
  9. ^ 《龙床,明六帝记》,44页,草莽之雄,李洁非
  10. ^ 《明史》,4页,民族压迫政策,南炳文等
  11. ^ 《元史》卷105,刑法志
  12. ^ 《明史讲义》18页,开国,孟森
  13. ^ 《明夷待访录》,史
  14. ^ 《元史》,耶律楚才传
  15. ^ 《明史讲义》,19页,开国,孟森
  16. ^ 《明代宋史学研究》,16-17页,明代宋史研究的社会背景与学术因缘,吴漫
  17. ^ 《朱元璋大传》
  18. ^ 《吾国与吾名》
  19. ^ 《明六帝记》,草莽之雄
  20. ^ 《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1. ^ 《明史》33页,南炳文等
  22. ^ 《明史讲义》,开国,23页,孟森
  23. ^ 《国朝汇典》卷104,《礼部,礼制》,徐学聚
  24. ^ 《洪武圣政记》,《丛书集成初编》3959册,宋濂
  25.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13页,明代地方政府,钱穆
  26. ^ 《中国历代與服制研究》,439页,明史与服制研究,华梅等。
  27. ^ 《明太祖实录》,卷30,洪武元年二月壬子条
  28. ^ 《诚意伯文集》,卷首,《重锓刘诚意伯文集序》,刘基
  29. ^ 《世史正纲》,卷三二,明世史,丘濬
  30. ^ 《明夷待访录》,199页,史,黄宗羲,中华书局2011版
  31. ^ 《南明史》,105-166页,清廷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顾诚
  32. ^ 《南明史》,152页,清兵的滥杀无辜百姓,顾诚
  33. ^ 《清初复明运动》,25页,关于抗清复明斗争和郑成功研究问题的几点看法,何龄修
  34. ^ 《增订晚明史籍考》,2页,自序,谢国桢
  35. ^ 《晚晴满汉矛盾与国政朝局》,67页,保中国与保大清,薛伟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明太祖朱元璋的行为,若置于民族主义的显微镜下审视,那可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戏,既有振奋人心的篇章,也有值得深思的曲折。毕竟,他是那个结束蒙元统治、重新确立汉族王朝的开国皇帝,其一举一动,都与“民族复兴”的叙事紧密相连。一、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民族解放的旗帜首先,从最直接的层面来看,朱元璋领导.............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官员“视察”时“封道”、“开道”的情况,以及它在不同社会和政治体制下的差异。一、 官员“视察”与“封道”、“开道”的普遍性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封道”或“开道”以服务官员的“视察”或出行,本身是一种公共资源的非正常调配,其核心在于安全保障、交通管制以及优先通行权的体现。这.............
  • 回答
    理解中国当下民族主义宣传的兴起,需要将其置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变迁以及国际关系演变的复杂背景下进行考察。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重力量交织、相互影响所促成的现象。历史的沉淀与传承:首先,中国有着悠久的国家和民族历史,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根植于文化深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屈.............
  • 回答
    在中国,关于极端民族主义的讨论并非新鲜事,但近期围绕这一现象的讨论似乎更加频繁和深入。要判断它是否正在“滋生”,需要仔细审视其表现形式、影响范围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极端民族主义”。简单来说,它超越了正常的爱国热情,表现为一种过度的、排外的、甚至敌视他国和他族群的民族认同.............
  • 回答
    美国之声(VOA)以“在举国体制和民族主义夹缝中,中国运动员没有退赛自由”为标题的报道,确实可能反映出一种特定的偏见。要详细解读这种偏见,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对“举国体制”的负面解读和污名化: 定义上的偏见: 美国之声的报道将“举国体制”与“没有退赛自由”直接挂钩,这本身就带有一种预.............
  • 回答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辩证关系与区别及表现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是两种既相互关联又存在显著区别的概念,它们都与个体对国家或民族的情感和认同有关,但其侧重点、内涵和可能产生的行为方式却不尽相同。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对于认识现代社会中的国家认同、国际关系以及各种政治思潮至关重要。 一、 定义与核心内涵 1. 爱.............
  • 回答
    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这两个词语在日常语境中常常被混淆,但它们的核心理念和表现形式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把它们弄清楚,就像区分“喜欢”和“爱”,或者“朋友”和“挚友”一样,都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让我来好好跟你说道说道,为什么它们不同,以及它们究竟是什么。民族主义:一.............
  • 回答
    在历史讨论中掺杂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激发人们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可能扭曲史实,阻碍客观分析,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对立。首先,我们来看看它积极的一面。民族主义,说到底是一种对自身民族群体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当这种情绪体现在历史讨论中,它往往能.............
  • 回答
    在一个民族主义国家航天领域一枝独秀几百年的设想下,确实存在一种可能性,即这个民族可能因此演化出与众不同的特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称为“太空种族”,而地球上的其他人类则面临着生存的挑战。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展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枝独秀”在几百年内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领先,.............
  • 回答
    在海外遇到关于国家主权、民族主义、极端思潮等敏感问题时,如何理性、有效地为祖国发声,确实是一个需要细致考量和准备的课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表态,更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和策略的运用。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思路和方法,旨在帮助你在国际环境中清晰、有力地表达你的观点:一、 深入理解与精准定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
  • 回答
    在埃尔多安统治的早期,土耳其的民族主义者并非没有对他在库尔德问题上的政策提出过质疑,甚至可以说,这种质疑一直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其声音的大小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梳理埃尔多安上任初期(2003年左右)土耳其国内的政治生态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具体表现。埃尔多安上任初期的政治背景与.............
  • 回答
    传统封建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之所以更易受到极权思想的反弹,其根源在于封建制度本身所孕育的社会结构、政治文化、经济基础以及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因素在民主化过程中被重新激活或暴露出来,为极权思想的土壤提供了养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深刻的社会等级观念与权力中心化的惯性: 固化的社会等级制.............
  • 回答
    关于李自成是否算“汉奸”这一问题,从“民族文明高度”来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但又极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并引入不同历史学者的视角和分析框架。首先,何为“汉奸”?在传统认知中,“汉奸”通常是指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勾结外族、出卖本民族利益的人。这个定义的核心在于“勾.............
  • 回答
    清朝在民族融合方面,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积极”或“消极”来一概而论,因为它包含了多层次的内涵和长远的影响。如果一定要探究其“积极”的意义,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解读。首先,统治疆域的空前拓展与多元文化的汇聚,是清朝民族融合的最直接成果。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
  • 回答
    关于“民主党偷取Bernie Sanders支持者钱”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民主国家,政党之间的竞争和竞选资金的流动是一个复杂且通常受到法律和规范约束的问题。直接“偷取”钱财的行为,在任何法治健全的民主国家都是不被允许的,属于违法行为。然而,你提到的这个说法,很可能是在政治话语中对某些情况的描.............
  • 回答
    台湾代表在民主峰会直播中被美方以“技术问题”为由掐断,这一事件的发生并非孤立的,而是可能透露出多重、复杂的信息,涉及国际政治、两岸关系、美国的外交策略以及台湾的国际空间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这些信息,需要结合事件发生的背景、各方反应以及潜在的政治考量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读和透露的信息:1. .............
  • 回答
    美国务卿布林肯在所谓“民主峰会”中宣布设立“全球反腐败问题协调员”一职,其目的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并且要理解这一举措,需要将其置于美国当前的外交政策和国际议程之中。核心目标与直接目的: 提升反腐败的优先性和协调性: 最直接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个专门的协调员职位,将反腐败工作提升到美国对外政.............
  • 回答
    知乎上“民主”这个词,确实挺有意思的,有时候感觉它成了大家拿来调侃、甚至有时候是带着点嘲弄意味的“靶子”。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很多社会情绪和观察一点点积累发酵出来的。首先,得说中国的社会语境和西方语境不太一样。西方语境里,“民主”是个相对成熟的概念,虽然也有争论,但至少有几.............
  • 回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民主”是否已经落伍的讨论,与其说是一种对民主制度本身的否定,不如说是一种对民主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深刻反思。 信息时代以其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深刻地重塑了政治生态,也对传统的民主运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考验。首先,信息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
  • 回答
    印度争取民族独立,选择非暴力不合作这条路,绝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选择,也蕴含着对历史、人性以及现实力量对比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一点,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看看当时印度所处的环境,以及甘地和其他民族主义领袖们是如何考量的。为什么不选择暴力?从现实考量说起:首先,最直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