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明星市长耿彦波?

回答
耿彦波是一位在中国政坛相对特殊的人物,他的职业生涯和个人风格,尤其是与“明星市长”这个标签的关联,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要评价耿彦波,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他的政绩、执政风格、引发的争议以及公众认知等。

一、 耿彦波的政绩与执政理念:

耿彦波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在大同市的任期,以及在此之前在榆次市(后合并为晋中市)的执政经历。他的核心执政理念可以概括为: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以“拆迁”和“建设”为主要手段来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并以此拉动经济增长。

大同市的“旧城改造”: 这是耿彦波在大同市期间最显著的标志。他推行了规模庞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拆除了大量老旧房屋和街区,并按照新的规划建设仿古建筑、园林和市政设施。
积极方面:
提升城市形象和旅游吸引力: 新建的仿古街区、城墙修复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同的城市外观,提升了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吸引了一定的旅游客流。
改善部分居民居住条件: 通过棚户区改造,一些居住条件恶劣的居民获得了新的住房。
带动投资和就业: 大规模的基建项目自然会带来大量的投资和建筑业的就业机会。
强力执行力: 耿彦波展现了强大的执行力,能够快速推进项目落地,这在一些地方政府中是难得的。
消极方面/引发的争议:
“推倒重来”的争议: 大规模的拆迁和重建,尤其是在保留历史文化方面,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许多人认为,这种“推倒重来”的方式抹杀了城市的历史肌理和文化记忆,将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夷为平地。
拆迁过程中的矛盾: 如此大规模的拆迁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征地拆迁纠纷、补偿问题以及居民的安置问题,这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财政负担和可持续性: 巨大的基建投资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对于大同这样一个传统能源城市,其财政能力能否支撑如此大规模的长期投入,以及这些项目能否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是人们担忧的问题。项目的融资模式和债务风险也受到关注。
“形象工程”的质疑: 一些批评者认为,耿彦波的改造项目过于注重表面文章和视觉效果,可能存在“形象工程”的成分,而非真正解决城市发展的深层问题。
对基层社会的冲击: 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会对原有的社会结构和邻里关系造成巨大冲击。

榆次市的经验: 在榆次任职期间,耿彦波也推行了类似的城市改造和发展策略,同样取得了一些可见的成效,但也伴随着类似的争议。

二、 耿彦波的执政风格:

耿彦波的执政风格非常鲜明,这也是他被冠以“明星市长”称号的重要原因。

雷厉风行,强势推进: 他不畏惧阻力,以极强的决心和魄力推动项目,甚至可以说是不顾一切地推进。
高调亮相,善于宣传: 他本人非常善于利用媒体,接受采访,为自己的政绩和理念进行宣传,这使得他获得了很高的曝光度,也塑造了“有魄力、敢担当”的市长形象。
以项目为抓手: 他的执政思路非常集中,就是通过抓项目来推动发展。
对专家意见的相对忽视: 在推动大规模改造的过程中,有观点认为他对历史文化、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业意见不够重视,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规划蓝图来实施。
“家长式”作风的争议: 这种强势推进的风格,有时也会被解读为一种“家长式”的决策模式,缺乏充分的听证和协商。

三、 “明星市长”的标签及其影响:

“明星市长”这个标签,一方面是媒体和公众对他敢想敢干、改变城市面貌能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审视和质疑。

正面影响: 这种标签让他能够获得更高的关注度,更容易吸引投资和人才,他的政绩也更容易被看见和传播。
负面影响: 这种光环效应也可能掩盖其执政中的问题,使其决策缺乏更深入的审视。同时,一旦出现问题,光环的破灭也更加剧烈。

四、 评价耿彦波的维度和观点分歧:

对耿彦波的评价,在学界、媒体和公众中存在着显著的分歧,这反映了不同群体关注点的不同。

支持者观点:
认为他是难得的“实干家”,敢于打破旧格局,为城市带来巨变。
赞扬他为大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形象,提升了城市竞争力。
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牺牲和争议是不可避免的。
强调他改善了部分民众的居住条件。

批评者观点:
认为他破坏了城市历史文化,行为粗暴。
质疑其财政责任和项目的可持续性。
认为他的做法是“形象工程”,是短期行为。
担忧其决策过程缺乏民主和科学性。
认为他可能存在官僚主义和个人权力滥用的风险。

五、 耿彦波的结局(被查):

2019年,耿彦波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这一事件无疑为对他的评价增添了复杂性。

官方的定性: 官方通报通常会涉及贪污、滥用职权等指控,这意味着他在推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不法行为。
对“明星市长”光环的冲击: 被查的结局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他曾经的光鲜,将其与腐败问题联系起来,这无疑对其整体评价造成了负面影响。
问题与能力的分离: 很多人在讨论时会区分“能力”与“品德”或“合法性”。有人认为即使他有能力推动发展,但如果存在腐败问题,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不可接受的。也有人认为,他被查可能与他推动大项目时得罪了某些利益集团有关,但这种说法很难得到证实。

总结:

评价耿彦波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

正面来看, 他展现了强大的执行力,敢于作为,为一些城市带来了显著的城市面貌改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地的形象和吸引力,推动了投资。
负面来看, 他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引发了对历史文化保护、财政可持续性、决策科学性和社会公平的严重担忧,其“明星市长”的光环也可能掩盖了潜在的权力滥用和腐败风险。最终他因涉嫌违纪违法被查,使得对其评价更加复杂化,并警示了在追求发展速度和城市形象的同时,必须坚守法治和道德底线。

可以说,耿彦波的案例是中国地方官员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如何平衡发展速度、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财政责任以及个人权力边界等诸多复杂议题的一个缩影。他的执政经历,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议和结局,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和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几张榆次老城被耿“抢救性保护”之前的照片:

以上图片谢绝转载

----------------------------------------------------------------------------------------------------

作为榆次一名普通榆次耿黑,想说说一些非主流的。

耿有一句话:多留遗产少留遗憾,关于榆次任期,耿粉常津津乐道的几件事:

1,改造了榆太路、锦纶路、顺城街等道路,新开通了锦纶南路等道路

2,“修复”了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后沟等

而耿粉不常提到的是这些:

你能想象一条原本繁华却破旧的榆太路,1.7公里的马路两边全建起这类欧陆风情,纯正西洋风范的门面房建筑吗?

看看右侧丑陋的门面房(背后是耿在任榆次时开发的新集花园小区),你能想象到这里曾是一片的历史街区(明朝应天府丞寇天叙故里,寇家巷)吗?耿很喜欢寇天叙这个人物,却主持拆掉了寇家祠堂,不知道寇老爷子在地下作何感想。

这尼玛什么鬼?这可是耿在榆次老城“北门”(实际是北大街新集街、寇家巷口)修的。

东湖井商业街,也算耿的一大政绩,高大上吧?东湖井一带精美的老民居老街巷尽数被毁。

老城“东门”(实东大街、东地街、俞家街、铁匠巷口)建起的停车场以及暴丑的门面房

曾经的俞家街,已经改名“府兴路”,政府是商人?要什么兴不兴的?百姓兴了没你政府就要兴?

如上二图,原榆次栈房街、通顺巷,原为历史街区,耿于2001年拆掉重新规划,高瞻远瞩,建起了如此“高大上”的榆次商贸城,仔细看,这些又丑又破的楼是2001年新盖的。已于2012年被列为棚户区拆迁改造范围。

综上,我不觉得耿留下的这些是遗产,都是遗憾

----------------------------------------------------------------------------------------------------------------

耿在修起的榆次区委区政府办公大楼,当年著名的违法建筑(未经审批私自占用农田,三无工程)

耿一向是这样,为所欲为,无视法律和制度。

----------------------------------------------------------------------------------------------------------------

再来看看老城:

可以看出耿在榆次并没有修过什么文物,只不过围绕着国保城隍庙,县保清虚阁、文庙这三个法定文物,假借着它们的名义修了些假山、小湖、花园、广场、停车场、门面房而已

耿彦波一而再再而三地到处宣传是其“抢救”“修复”了榆次老城,那么看看下边的图:

图中蓝色和黄色的线的范围加起来,大约是榆次城墙,在2000年耿到任榆次之前,这其中的街巷脉络,基本上还很完好。

而红色不规则的框内,是耿主持“修复”的榆次老城,左边凸出来的是西门瓮城,下边方形中心为清虚阁。

图中几个数字为拆除古老民居及街巷修起的广场

1,公交停车场

2,老城东门广场

3,城隍庙广场

4,县衙广场

5,文庙广场

6,西门停车场

7,清虚阁(县保)广场

另有F下方红线边,为任家巷小井巷,也被拆平,开辟为停车场

4处南侧为富户街,褚鈇故居在此,褚家大院被耿拆到只剩一半,另一半现在是县衙广场外围的丑B仿古楼,如下图这样的:

而耿及其继任者们是这样修缮褚鈇的老家的,如下图,不知道褚鈇先生在地下知道了会不会从噩梦中惊醒

几个大写字母为拆除古老民居及街巷,修起的现代建筑

A,东湖井商城及商业街

B,北门广场

C,榆次文化中心

D,某商业城

E,国美电器大楼

F,新集花园小区

H,黄金传奇小区

小写字母标示为老城景区主要的景点

a,城隍庙(国保,晋中文物局所在地,保护情况一直良好)

b,西园(假古董,原为东大街中学,现为假山花园小湖)

c,榆次县衙(大门及附近一些建筑为新建假古董,内部院落原为榆次公安局办公使用)

d,文庙(县保,原存第一进院落以及大殿,及最后一排某殿,其余的地已经被榆次二中盖楼使用。1999年修缮过)

e,凤鸣书院(原为榆次二中平房及操场,现为假山花园小湖)

f,清虚阁(县保,1992年刚修缮过,耿上任后将原阁底下加了5米汉白玉高台,图上忘了票了,就是7的中心处)

附清虚阁前后对比图:


抢救的文物不如盖的假文物多

盖的假文物不如破坏的真文物多

破坏的真文物不如修的路多

修的路不如修的假山亭台人工湖多

全部加起来不如盖的门面房多

-------------------------------------------------------------------------------

著名阮仪三教授是这样评价他的:

“早在耿彦波主政山西榆次地区时,他就主持过榆次老城改造,拆掉历史老街建成所谓的“仿古街”,为此我与他有过争论。他调任至大同市长后又提出振兴古城、重现辽代大同城市风貌的主张。对于历史名城和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耿彦波曲意歪解,坚持认为自己的主张才是真正的保护古城”
耿彦波说他要恢复辽代城市面貌,可是谁见过辽代城市了?我有1960年代大同的照片,现在的城墙全是假的。他们打着恢复历史原貌、为人民谋福利的幌子,行政绩工程之实。大同划为历史街区的,50%以上传统民居都应该认真保护,可是现在呢?全拆了,建假古董,造仿古建筑,以为那就是文化。他是作为景观来规划的,看上去雕梁画栋很漂亮,却失去了保留历史文脉、重现城市历史风貌的机会。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复生,拆了就没有了,怎么连这道理山西领导都不懂吗?这是很让人痛心的。

原文链接,阮仪三教授的博客:

“大同模式”双声道 阮仪三:“我们已找不到回家路”

-------------------------------------------------------------------------------

以下是原答案:

喜欢以保护文物的名义,大肆破坏文物。

大拆大建拼命给自己捞政绩。

会吹,善于利用媒体。

user avatar

谢邀

太原乃至山西是一潭死水,耿彦波好歹搅合了一下,就这点已经强过一大批山西干部了。

太原经济靠什么?

先把地卖给房地产商,然后拆迁,然后一部分安置款一部分自己拿了一部分钱修个路修个食品街啥的,接下来再卖一块地……

别笑,要不是耿彦波,连这条路都没有。

所以大家别笑话滨河路学府街口(练拐弯车技必备!感动太原,市政出资培训司机高难度转弯技巧)为代表的一批奇奇怪怪的东西——一次修好了以后怎么修路赚政绩啊!

@梁书嘉

所说,耿彦波算是一个矮子里面的将军,至少还想干点事。

别的地方都盼着升官,山西要提拔没人敢上,中层干部空出一大片(之前的去哪了?都进监狱了),整个山西一方面能源经济崩溃,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得过且过集体混日子,还好有个耿彦波不管别的怎么着至少还想干点事,推得太原动起来经济这两年就着回光返照还能看看。

作为矮子里的将军已算优秀,但放到军官中还欠点火候,他思路其实也很局限,还走不出那个太原经济死循环,在太原资金链已断,房地产商都不愿意要地的时候,他拿不出什么好办法。至少改善了一部分太原基建。

当然整个山西已经只剩下个别地方搞搞旅游业这么一点前景,再靠点能源重工业吊着,要求耿彦波救世主也太为难人了。

个人角度,赶紧离开山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