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有不少人抬杠,我就一起总结一下。
第一种是拿点新名词在这里找合理性。
这个新名词叫做演进式报道。
其实,这不是啥新鲜事,在电报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所以,经典的消息写作其实就是电文的写作。
第一句标题,第二句导语就是一段段作为单篇电报发回去由编辑进行整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旦后面没时间发了,前几段电文也可以独立成篇。
记者发多少,编辑就整理多少。这是在特殊技术条件下,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权益之计。
最典型例子就是美联社当年的新闻,第一段电报就是两个单词“Japanese surrender”。
学新闻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当年的原文。
①日本投降了!
②杜鲁门总统今晚7时宣布,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造成历史上空前巨大破坏的战 争随之结束.盟国陆、海军已停止攻势.
③总统说,日本是遵照7月26日三强致日本的最后通牒所规定的条款无条件投降的.这项最后通牒,是三强柏林会议期间发出的.
④8天以前,日本遭到有史以来第一枚原子弹——一种威力最大的炸弹的轰炸;两天以前,俄国宣布对日作战.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被迫于本星期五宣布接受最后通牒中包括的全部条款,但要求继续保留天皇制.
⑤次日,美、英、俄、中四国对此作出答复,声称如天皇接受盟军最高司令部的命令,则可继续在位.
⑥杜鲁门总统今天还宣布,麦克阿瑟将军已被任命为占领日本的盟军武装部队总司令.
⑦杜鲁门总统说:“现在正在作出安排,以便更早举行接受日本投降的正式签字仪式.”
⑧他说,英国、俄国和中华民国也将派出高级将领,代表各自的国家在受降书上签字.
这种在我们传统新闻写作中,叫做滚动报道,一般是用在重大的持续性事件中(如两会)进行持续报道时使用的思路。
还有一种是大型突发事件,一时间难以了解事件全貌,但是对公众来说极其迫切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比如天津爆炸案,福岛核泄漏等等。
放到刘学州的报道中,这完全就是滥用公共资源!这个事情重大吗?突发吗?需要这么迫切吗?
而且,演进式报道也好,滚动报道也好,每次阶段性的单篇新闻发送,都是建立在完整的新闻采写规范的基础上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发出来的单篇很多都是道听途说,这根本就是胡来,没有什么可洗的。
按照这个操作。我可以第一段发出:XXX是猪。第二段又发,但是是猪这个事也没被证实。
合在一起没问题,但分开发你觉得可以么?
第二种是质疑,为什么要采访三方信息,如果这样那监督报道没法做了,因为作恶的人永远都不会回应。
这就是百分百的抬杠了。
首先,监督报道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比如某某工厂做假药,厂长抓起来了,我就直接报道公安机关的查处情况就可以了,不会因为厂长关起来这个事实就认定不了。
再比如,工厂做假药,我抓得到关键证据,形成足够的证据链,厂长认不认我都可以报道,因为从法律上我站的住脚。
但是刘学州这个案子你这样说就抬杠抬得一点人性都没有了。
刘学州违法犯罪了吗?没有吧。
刘学州的事情重大紧急到多大的程度?晚一两天整明白了再报道不行么?
我已经说了,就算刘学州真说了这些话,到底能不能代表是真实意思?还是说的气话,胡话,你能解释清楚吗?
解释不清楚你能公开报道吗?
新京报说到底根本就是把道听途说,通过媒体放大,最终间接导致了刘学州的自杀。
这不是几个新闻新名词,所谓的免责声明就能糊弄过去的。
最后我想说,新闻是一门实践科学,新闻机构的能量是很大的。
扇动一个翅膀的风可以通过媒体放大成舆论飓风。
新闻里任何一个字都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对第四权力进行监督和规范。
否则谁又知道谁是下一个刘学州呢?
作为一个老记,说实话这种报道按照流程根本就不允许发出来!
但是现在似乎很多传统媒体已经完全不按规矩来了,如果不严格整改,这类事故以后还会越来越多!
新京报上次制造舆情是汤兰兰案。
这个案件本来就是当地检方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对当事人依法人性化安排的结果。但凡能对法律有所了解,也不至于偏听偏信几个罪犯漏洞百出的说法,发出这种法盲报道。
幸亏汤兰兰够坚强,又有黑龙江高院顶住舆论压力为她撑腰,她活了下来。
而这一次,真的活活逼出了人命!
按照正常的采写流程,一个报道认定的事实,至少需要经过三方的核实。当在这个报道里,生母、刘学州、其他知情人必须都要采到,而且对提到的事实一一核实。
这都不是什么高深理论,是最基本的规范,如果做不到,编辑层面就应该直接毙稿,但是这个稿子是怎么发出来的?从上到下没有责任么?
我记得刚入行的时候,领导除了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以外,第一条就是提到,家务事媒体不适合掺合。
因为道德评判的东西,没有任何证据。比如说生母说刘学州的那些话,证据呢?
就算有微信聊天证据,那能代表他的真实意思吗?家长里短说点打死你的气话都正常,只言片语到底能代表多少个人的真实意图?
所以你这种报道,就算有了所谓的核实,最后难免也会对当事人带来巨大伤害,最终逼得人以死明志。
汤兰兰所以能活下来,那是因为有法律的正义为她撑腰,黑白总能最终分辨出来。
刘学州就更可怜了,这种污水泼到身上,你永远洗不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啊!
所以说,这不仅是个人业务能力低下的问题,更是整个媒体失范沦陷的问题。
也是该管管了。
就在三天前的1月22日,网信办发布了“开展“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一文,其中提到了要求集中整治包括“网络暴力,煽动对立矛盾”等内容。
新京报被网友攻击,对于新京报的很多媒体从业朋友来说,甚至觉得自己很无辜,因为自己只是报道了刘学州母亲的谈话,我个人还是觉得新京报不至于完全编造出相关的采访内容。所以新京报不认为自己是煽动了网络暴力。
可实际上呢?客观上,新京报的报道带有了偏向性。在报道一个已经是风尖浪口上的重要舆论事件,又是涉未成年人相关事件时,偏颇的报道了相关内容。在这场网络暴力之中,很明显的扮演了“推手”的角色。
东汉时期,有一位叫王符的人,写下一篇《潜夫论》里面有一篇明暗篇,就有说: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
对于媒体来说,报道事情应当尽量还原其本貌,尤其是涉及一个重要事件时,相关的报道至少应该涉及双方观点,尽量还原其貌,提供给读者更全面,多方角度的报道。否则偏听偏信是很容易造成煽动的。
我们都知道,现实社会的事物是复杂的,往往是具有不同面向的。当你从不同面向去报道时,哪怕就你报道的部分是真实的,可是实际上你传达出来的内容甚至于你本身想达到的目的,就已经不是真实的。
近现代社会发展,媒体被称为“第四权”在信息爆发的时代,媒体甚至成为广大民众的“眼睛”和“耳朵”但正因为如此,有些媒体为了抢新闻的时效性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真正客观优质的深度报道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比之那些时效性强,迅速,吸人眼球的新闻来说,往往曝光度也会更低。
换句话说,从利益的角度来说,抢新闻时效,远比深度报道更有利可图。
人命与利益,孰轻孰重?
权与责,是对等的。如果只强调自己拥有的权,而忽略自己所担负的责,这就是不完整的。
事关人命之时,敢不慎乎?
当媒体逐渐糟践自己公信力时,最终有一日会自食恶果。人们反对权威时,其实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权威的。
身为官方认可授权的正规媒体,从业者大多都是接受过正规培训,知道传播要素,看过无数例子的专业人士。如果连自己都立身不正,如何能去批判那些不正?又如何配掌握这“第四权”?
就在写这篇文时,看到 @阿源老师 的想法:
新京报真的只是报道了“真相”吗?当大水褪去,真相才逐渐开始崭露头角时,人们才发现看到的可能并非是真相,而只是“不全”的内容时,会作何想?
“真相”,多么神圣的词!
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曾探讨过发表意见的自由和界限的问题,他认为当一个事情从“意见讨论转变为可能诱发行动时”那么这份讨论,就产生了界限,需要慎之又慎。
“自由”是需要“界限”的,所以这部《论自由》初翻译进入我国时,严复将其翻译为《群己权界论》,即使是西方探讨自由如鼻祖般的人物,也会告诉你“自由”是具有边界的。
至少,你要预料到可能出现的情况,要避免去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
当你用手中笔足以影响千万人的思想时,这支笔的分量是极重的。
下班的时候,同事在电梯里和我说,你今天眼睛怎么这么红肿,我说难过的。眼角因为泪水擦拭太多都有了炎症。
这里回答下楼主的问题,新京报,它在这起事件中的的问题是什么。
不善良和不负责任。
作为被亲生父母抛弃,四岁丧失养父母的孤儿,这其实已经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受害者了。但是在其生父说他卖惨人设,网络乞丐,生母说他逼买房(这个生母真是一言难尽,自始至终一分钱没出)的时候,新京报嗅出了其中的卖点,估计编辑和记者都是晋江常客,于是一手打造出了一篇导向性很明显的稿件。这个稿件在网小中是很合理的,逆境苦难中生长出的腹黑黑莲花,寻亲利用舆论逼父母买房赎罪。
这如果是小说,确实是常见的狗血套路爽文。但现实毕竟是现实。这个孩子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内心强大,在面对舆论反转,铺天盖地的指摘时,他承受不了。其实刘学州第一回合是赢的,尤其是放出生母那段匪夷所思的咆哮,抖音上当时舆论是惊诧与谴责生母的,新京报的不善良在于利用自己的大媒体身份,按照想象单方面塑造了刘黑莲花白眼狼的形象,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去网暴受害者,在舆论发酵的时候,坐享其成享受着舆论爆发带来的流量业绩,还将此篇报道在微博置顶。这让我想到了渔村的那份已经被关的著名八卦小报。那份报纸在网络没兴起时就懂得如何煽动读者霸凌受害者。
作为曾经南方周末的拥趸者,我不希望看到新京报这般堕落。
最后说下对河北本土媒体的失望,小刘一直生活在石家庄,疫情之下河北的媒体采访他天时地利,可是,护城河连在民生社会新闻上也要任由北京的媒体欺凌么?河北自己的崽都不能好好维护。不求如何偏袒,至少也让小刘的声音发出,而不是让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在社交媒体去对抗。这事如果发生在南京杭州,江苏浙江的媒体,应该会很快有不同角度抗衡的声音发出。而不是让新京报来霸凌一个孤儿。
应该有不少人对他的那些奖状和证书嗤之以鼻,因为读的学校是中专,确实不怎么样。问题是四岁就成为孤儿,六年级开始就自己赚钱,还遭受校园暴力和老师侵犯,因为家庭的贫困拉低了他的上限。他能继续读书就说明他是很上进的孩子了。就算学校不好,那些奖状也不是滥发的,至少在那一群人中,他是最努力的一个。他不停的在自己圈子里挣扎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不幸,看见孙海洋的团聚,渴望一份温暖的亲情,却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拉进泥潭,乃至最后绝望自杀。
我宁愿这个孩子读的是所普通高中,至少高中还没放假,哪怕不那么严格的高中学习,也会让他无暇顾及网络上的舆论。而不是一次次疲于奔命的与网友辩解,与媒体撕逼。这对于一个孤立无援的心智还未成熟的未成年来说,实在承受不住。
想起曾有人说他背后有团队运作,如果真有就好了。至少有朋友,有大人可以开导排解情绪,但现在看,完全就是媒体、网友,这么多的大人在霸凌一个孩子。
写不下去了,泪目。
更新:破防了,本来说不再看关于小刘的消息,再看我也要抑郁了,结果刚才还是刷到了他舅妈的采访,小刘因为初中被猥亵,割腕自杀,然后诊断为重度抑郁,学校校长怕出事不肯继续让他念书,才考到石家庄中专的,本来成绩是非常好的。多么刚烈的一个孩子。想起一个词,过刚易折,这个世界对他太不友好了。
晚上妻子跟我说,这孩子有185高,现在脸有点婴儿肥,长开了绝对是个风度翩翩的帅哥,该有多么美好的人生。太可惜了。
刚刚找到小刘舅妈的抖音,木槿花开。里面13个视频,除了最后1个,之前12个里面都有鲜活的小刘,舅妈真的很爱小刘,小刘跟舅妈表弟在一起的日子也是个开心的孩子。在1年前的视频里,有个评论让我顿时泪目:州州,一年后一定记住千万不要去寻亲,千万不要。
新京报在面对小刘的问题上,是十分鸡贼的
他们很清楚,小刘的父母都是事业有成各有家庭并且生活还不错
小刘的父母不好惹,但是小刘真的很容易拿捏
他们没有对小刘进行帮助,帮扶,也没有对小刘进行保护,而是很聪明的先把其生父母的声音扩散出来,形成对小刘的指控和压力,逼迫小刘不得不站在聚光灯下,等待媒体进一步血淋淋的解剖
果然,在放大了其生父母的控诉,舆论形成读小刘极大不利的时候,新京报及时的转述了小刘欲起诉生父母的新闻,又引起了一波舆论焦点,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大战在即,这一把火点的可谓是高明之至。
但是新京报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操作把孩子给弄死了
他们只负责点火,不负责救火,报道完了,撤了撤了,只剩下孩子面对网暴和攻击,一个人面对巨大声量带来的腥风血雨
所以没等起诉,没等开庭,甚至没等到生父母出面,新京报被自己的报道反噬了
而且小刘还刚好在自己的微博中,吐露了对新京报报道的愤慨,这些连举报小刘恶意封号都来不及了,因为人已经死了,新浪微博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小刘的微博就在那边挂着
现在媒体人在干什么呢?在考究小刘是否年满17岁,这样就可以往成年去凑
这样,就不能算是惨杀未成年人了,罪名可以轻一些些,仿佛小刘没有存在过
我真的是服了,中国的媒体真的有出息,太有出息了,新京报你们真的是sang尽天良啊
我已经于昨天晚上正式注销微博,以此抗议。
我来猜一猜接下来的过程
1.所有媒体都对刘学州事件要么是选择性失明的报道,要么就是不报道《新京报》的谣言。政府要是处罚《新京报》,这些媒体和一些人就会打着“打压言论自由”“强权打击自由”“一个社会不能只有一个声音”“一个报道而已,谁能想到会出怎么大的事”的旗号为其鸣冤叫屈,但对造谣刘学州基本上就选择性失明。
百分之百有,要是没有那就好了。
2.某些理中客干脆就死不认账,还想方设法的推卸责任。把自己打扮跟白莲花似的。
3.要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马上“人性”“人道”“为什么没人帮我说话?”“都是一群阿Q”的言论就出来了。
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脸说这些话
《新京报》:“你要打人吗?”
“老子今天不打人,老子今天tm打你”
当年阅文合同那个事情的时候,某自称《新京报》记者的在知乎给我发私信想要问问我的看法。我一看《新京报》,直接就不理了。现在看来,真是正确。要是和他说点啥,还不知道会变成啥样子呢。
另外,让我惊讶的是,《新京报》的报道居然还有人信,这些人肯定是玩植物大战僵尸失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