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新京报》在刘学州事件中的报道?

回答


《新京报》在刘学州事件中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其报道方式、内容深度及舆论引导作用成为公众和媒体界关注的焦点。以下从多个角度对《新京报》在该事件中的报道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新京报》的报道动向
刘学州(2002年出生)是一名因抑郁症去世的大学生,其母亲在2021年4月通过微博发布长文,披露了刘学州生前的痛苦经历,包括被校园霸凌、家庭经济困难、心理疾病等,引发公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园暴力及社会支持体系的广泛关注。《新京报》作为中国主流媒体之一,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了追踪报道,并持续跟进后续发展。



二、报道内容与特点
1. 及时性与时效性
第一时间发声:在刘学州母亲发布长文后,《新京报》迅速在头版或显著位置刊登报道,强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校园暴力”等关键词,体现出对公众关注点的敏锐捕捉。
持续跟踪:报道不仅限于事件初期,还持续关注刘学州母亲的后续行动(如呼吁社会关注、推动公益项目等),以及事件对公众舆论的长期影响。

2. 深度调查与信息呈现
多维度信息整合:报道不仅引用了刘学州母亲的自述,还结合了社会学专家、心理医生的分析,试图从社会结构、教育体系、家庭支持等角度解析事件根源。
对“网络暴力”与“舆论压力”的反思:报道中多次提到刘学州生前遭遇的网络暴力,以及公众舆论对其家庭施加的压力,强调“网络暴力的隐性伤害”问题。

3. qualities of the reporting
情感与理性并重:报道在呈现刘学州母亲的悲痛与诉求时,同时强调了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试图在情感共鸣与理性分析之间取得平衡。
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呼吁:报道多次提及学校、家庭、政府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责任,呼吁建立更完善的支持机制。



三、舆论引导与社会影响
1. 推动公众关注
《新京报》的报道将事件从个体悲剧上升到社会议题,促使公众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校园暴力、网络暴力等社会热点。
报道中提到的“刘学州母亲”的经历,成为公众讨论“家庭责任”“社会支持”等话题的切入点。

2. 引发社会反思
报道中对“网络暴力”“舆论压力”等话题的探讨,促使公众反思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及其对个体的伤害。
报道还提到刘学州生前曾多次尝试寻求帮助却未果,引发对“求助机制”“心理干预”等制度性问题的讨论。

3. 对后续事件的推动作用
《新京报》的报道促使相关部门(如教育部、卫健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回应,推动了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公益项目的落地。
报道还促使公众对“网络暴力”“校园欺凌”等现象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推动了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视。



四、可能存在的争议与批评
1. 对“网络暴力”的界定
有评论认为,《新京报》在报道中对“网络暴力”的描述可能过于宽泛,未明确区分“网络暴力”与“网络舆论压力”的界限,导致公众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存在争议。

2. 对“母亲”的情感化呈现
有批评指出,报道对刘学州母亲的悲痛经历进行了过度情感化渲染,可能弱化了对系统性问题(如教育体制、社会支持体系)的讨论,导致公众将焦点集中在“母亲”的个人遭遇上。

3. 对“舆论压力”的责任归属
报道中提到刘学州生前曾被舆论压力逼迫“隐忍”,但未明确指出公众舆论的具体责任,可能引发对“公众道德责任”的争议。



五、媒体责任与社会价值
1. 媒体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
《新京报》在该事件中的报道体现了主流媒体在公共议题中的角色,即通过信息传播推动社会反思,而非仅仅关注个体悲剧。
报道中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呼吁,体现了媒体对公共政策和社会制度的监督责任。

2. 媒体的伦理与边界
报道在呈现个体遭遇时,需注意避免过度渲染,防止将事件简化为“个体悲剧”,而忽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对“网络暴力”的讨论需基于事实,避免对公众舆论进行道德审判。

3. 媒体与公众舆论的互动
《新京报》的报道在推动公众关注的同时,也促使公众对事件的讨论从“同情”转向“反思”,体现了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六、总结评价
《新京报》在刘学州事件中的报道具有明显的社会关怀与公共议题意识,其报道不仅关注个体悲剧,更试图通过事件揭示社会问题,推动公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暴力、舆论压力等议题的深入思考。尽管在某些细节上存在争议(如对“网络暴力”的界定、对母亲情感的渲染),但整体而言,其报道在信息传播、社会反思和舆论引导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体现了主流媒体在公共事件中的责任与担当。

需要注意的是,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事件中往往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能放大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推动社会进步。刘学州事件的报道是这一过程的典型案例,其影响远超单一事件本身,成为公众对社会议题持续关注的起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果然有不少人抬杠,我就一起总结一下。

第一种是拿点新名词在这里找合理性。

这个新名词叫做演进式报道。

其实,这不是啥新鲜事,在电报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所以,经典的消息写作其实就是电文的写作。

第一句标题,第二句导语就是一段段作为单篇电报发回去由编辑进行整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旦后面没时间发了,前几段电文也可以独立成篇。

记者发多少,编辑就整理多少。这是在特殊技术条件下,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权益之计。

最典型例子就是美联社当年的新闻,第一段电报就是两个单词“Japanese surrender”。

学新闻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当年的原文。

①日本投降了!
②杜鲁门总统今晚7时宣布,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造成历史上空前巨大破坏的战 争随之结束.盟国陆、海军已停止攻势.
③总统说,日本是遵照7月26日三强致日本的最后通牒所规定的条款无条件投降的.这项最后通牒,是三强柏林会议期间发出的.
④8天以前,日本遭到有史以来第一枚原子弹——一种威力最大的炸弹的轰炸;两天以前,俄国宣布对日作战.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被迫于本星期五宣布接受最后通牒中包括的全部条款,但要求继续保留天皇制.
⑤次日,美、英、俄、中四国对此作出答复,声称如天皇接受盟军最高司令部的命令,则可继续在位.
⑥杜鲁门总统今天还宣布,麦克阿瑟将军已被任命为占领日本的盟军武装部队总司令.
⑦杜鲁门总统说:“现在正在作出安排,以便更早举行接受日本投降的正式签字仪式.”
⑧他说,英国、俄国和中华民国也将派出高级将领,代表各自的国家在受降书上签字.

这种在我们传统新闻写作中,叫做滚动报道,一般是用在重大的持续性事件中(如两会)进行持续报道时使用的思路。

还有一种是大型突发事件,一时间难以了解事件全貌,但是对公众来说极其迫切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比如天津爆炸案,福岛核泄漏等等。

放到刘学州的报道中,这完全就是滥用公共资源!这个事情重大吗?突发吗?需要这么迫切吗?

而且,演进式报道也好,滚动报道也好,每次阶段性的单篇新闻发送,都是建立在完整的新闻采写规范的基础上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发出来的单篇很多都是道听途说,这根本就是胡来,没有什么可洗的。

按照这个操作。我可以第一段发出:XXX是猪。第二段又发,但是是猪这个事也没被证实。

合在一起没问题,但分开发你觉得可以么?

第二种是质疑,为什么要采访三方信息,如果这样那监督报道没法做了,因为作恶的人永远都不会回应。

这就是百分百的抬杠了。

首先,监督报道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比如某某工厂做假药,厂长抓起来了,我就直接报道公安机关的查处情况就可以了,不会因为厂长关起来这个事实就认定不了。

再比如,工厂做假药,我抓得到关键证据,形成足够的证据链,厂长认不认我都可以报道,因为从法律上我站的住脚。

但是刘学州这个案子你这样说就抬杠抬得一点人性都没有了。

刘学州违法犯罪了吗?没有吧。

刘学州的事情重大紧急到多大的程度?晚一两天整明白了再报道不行么?

我已经说了,就算刘学州真说了这些话,到底能不能代表是真实意思?还是说的气话,胡话,你能解释清楚吗?

解释不清楚你能公开报道吗?

新京报说到底根本就是把道听途说,通过媒体放大,最终间接导致了刘学州的自杀。

这不是几个新闻新名词,所谓的免责声明就能糊弄过去的。

最后我想说,新闻是一门实践科学,新闻机构的能量是很大的。

扇动一个翅膀的风可以通过媒体放大成舆论飓风。

新闻里任何一个字都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对第四权力进行监督和规范。

否则谁又知道谁是下一个刘学州呢?


作为一个老记,说实话这种报道按照流程根本就不允许发出来!

但是现在似乎很多传统媒体已经完全不按规矩来了,如果不严格整改,这类事故以后还会越来越多!

新京报上次制造舆情是汤兰兰案。

这个案件本来就是当地检方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对当事人依法人性化安排的结果。但凡能对法律有所了解,也不至于偏听偏信几个罪犯漏洞百出的说法,发出这种法盲报道。

幸亏汤兰兰够坚强,又有黑龙江高院顶住舆论压力为她撑腰,她活了下来。

而这一次,真的活活逼出了人命!

按照正常的采写流程,一个报道认定的事实,至少需要经过三方的核实。当在这个报道里,生母、刘学州、其他知情人必须都要采到,而且对提到的事实一一核实。

这都不是什么高深理论,是最基本的规范,如果做不到,编辑层面就应该直接毙稿,但是这个稿子是怎么发出来的?从上到下没有责任么?

我记得刚入行的时候,领导除了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以外,第一条就是提到,家务事媒体不适合掺合。

因为道德评判的东西,没有任何证据。比如说生母说刘学州的那些话,证据呢?

就算有微信聊天证据,那能代表他的真实意思吗?家长里短说点打死你的气话都正常,只言片语到底能代表多少个人的真实意图?

所以你这种报道,就算有了所谓的核实,最后难免也会对当事人带来巨大伤害,最终逼得人以死明志。

汤兰兰所以能活下来,那是因为有法律的正义为她撑腰,黑白总能最终分辨出来。

刘学州就更可怜了,这种污水泼到身上,你永远洗不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啊!

所以说,这不仅是个人业务能力低下的问题,更是整个媒体失范沦陷的问题。

也是该管管了。

user avatar

就在三天前的1月22日,网信办发布了“开展“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一文,其中提到了要求集中整治包括“网络暴力,煽动对立矛盾”等内容。

新京报被网友攻击,对于新京报的很多媒体从业朋友来说,甚至觉得自己很无辜,因为自己只是报道了刘学州母亲的谈话,我个人还是觉得新京报不至于完全编造出相关的采访内容。所以新京报不认为自己是煽动了网络暴力。

可实际上呢?客观上,新京报的报道带有了偏向性。在报道一个已经是风尖浪口上的重要舆论事件,又是涉未成年人相关事件时,偏颇的报道了相关内容。在这场网络暴力之中,很明显的扮演了“推手”的角色。

东汉时期,有一位叫王符的人,写下一篇《潜夫论》里面有一篇明暗篇,就有说: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

对于媒体来说,报道事情应当尽量还原其本貌,尤其是涉及一个重要事件时,相关的报道至少应该涉及双方观点,尽量还原其貌,提供给读者更全面,多方角度的报道。否则偏听偏信是很容易造成煽动的。

我们都知道,现实社会的事物是复杂的,往往是具有不同面向的。当你从不同面向去报道时,哪怕就你报道的部分是真实的,可是实际上你传达出来的内容甚至于你本身想达到的目的,就已经不是真实的。

近现代社会发展,媒体被称为“第四权”在信息爆发的时代,媒体甚至成为广大民众的“眼睛”和“耳朵”但正因为如此,有些媒体为了抢新闻的时效性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真正客观优质的深度报道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比之那些时效性强,迅速,吸人眼球的新闻来说,往往曝光度也会更低。

换句话说,从利益的角度来说,抢新闻时效,远比深度报道更有利可图。

人命与利益,孰轻孰重?

权与责,是对等的。如果只强调自己拥有的权,而忽略自己所担负的责,这就是不完整的。

事关人命之时,敢不慎乎?

当媒体逐渐糟践自己公信力时,最终有一日会自食恶果。人们反对权威时,其实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权威的。

身为官方认可授权的正规媒体,从业者大多都是接受过正规培训,知道传播要素,看过无数例子的专业人士。如果连自己都立身不正,如何能去批判那些不正?又如何配掌握这“第四权”?

就在写这篇文时,看到 @阿源老师 的想法:

新京报真的只是报道了“真相”吗?当大水褪去,真相才逐渐开始崭露头角时,人们才发现看到的可能并非是真相,而只是“不全”的内容时,会作何想?

“真相”,多么神圣的词!

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曾探讨过发表意见的自由和界限的问题,他认为当一个事情从“意见讨论转变为可能诱发行动时”那么这份讨论,就产生了界限,需要慎之又慎。

“自由”是需要“界限”的,所以这部《论自由》初翻译进入我国时,严复将其翻译为《群己权界论》,即使是西方探讨自由如鼻祖般的人物,也会告诉你“自由”是具有边界的。

至少,你要预料到可能出现的情况,要避免去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

当你用手中笔足以影响千万人的思想时,这支笔的分量是极重的。

user avatar

下班的时候,同事在电梯里和我说,你今天眼睛怎么这么红肿,我说难过的。眼角因为泪水擦拭太多都有了炎症。

这里回答下楼主的问题,新京报,它在这起事件中的的问题是什么。

不善良和不负责任。

作为被亲生父母抛弃,四岁丧失养父母的孤儿,这其实已经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受害者了。但是在其生父说他卖惨人设,网络乞丐,生母说他逼买房(这个生母真是一言难尽,自始至终一分钱没出)的时候,新京报嗅出了其中的卖点,估计编辑和记者都是晋江常客,于是一手打造出了一篇导向性很明显的稿件。这个稿件在网小中是很合理的,逆境苦难中生长出的腹黑黑莲花,寻亲利用舆论逼父母买房赎罪。

这如果是小说,确实是常见的狗血套路爽文。但现实毕竟是现实。这个孩子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内心强大,在面对舆论反转,铺天盖地的指摘时,他承受不了。其实刘学州第一回合是赢的,尤其是放出生母那段匪夷所思的咆哮,抖音上当时舆论是惊诧与谴责生母的,新京报的不善良在于利用自己的大媒体身份,按照想象单方面塑造了刘黑莲花白眼狼的形象,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去网暴受害者,在舆论发酵的时候,坐享其成享受着舆论爆发带来的流量业绩,还将此篇报道在微博置顶。这让我想到了渔村的那份已经被关的著名八卦小报。那份报纸在网络没兴起时就懂得如何煽动读者霸凌受害者。

作为曾经南方周末的拥趸者,我不希望看到新京报这般堕落。

最后说下对河北本土媒体的失望,小刘一直生活在石家庄,疫情之下河北的媒体采访他天时地利,可是,护城河连在民生社会新闻上也要任由北京的媒体欺凌么?河北自己的崽都不能好好维护。不求如何偏袒,至少也让小刘的声音发出,而不是让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在社交媒体去对抗。这事如果发生在南京杭州,江苏浙江的媒体,应该会很快有不同角度抗衡的声音发出。而不是让新京报来霸凌一个孤儿。


应该有不少人对他的那些奖状和证书嗤之以鼻,因为读的学校是中专,确实不怎么样。问题是四岁就成为孤儿,六年级开始就自己赚钱,还遭受校园暴力和老师侵犯,因为家庭的贫困拉低了他的上限。他能继续读书就说明他是很上进的孩子了。就算学校不好,那些奖状也不是滥发的,至少在那一群人中,他是最努力的一个。他不停的在自己圈子里挣扎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不幸,看见孙海洋的团聚,渴望一份温暖的亲情,却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拉进泥潭,乃至最后绝望自杀。

我宁愿这个孩子读的是所普通高中,至少高中还没放假,哪怕不那么严格的高中学习,也会让他无暇顾及网络上的舆论。而不是一次次疲于奔命的与网友辩解,与媒体撕逼。这对于一个孤立无援的心智还未成熟的未成年来说,实在承受不住。

想起曾有人说他背后有团队运作,如果真有就好了。至少有朋友,有大人可以开导排解情绪,但现在看,完全就是媒体、网友,这么多的大人在霸凌一个孩子。

写不下去了,泪目。

更新:破防了,本来说不再看关于小刘的消息,再看我也要抑郁了,结果刚才还是刷到了他舅妈的采访,小刘因为初中被猥亵,割腕自杀,然后诊断为重度抑郁,学校校长怕出事不肯继续让他念书,才考到石家庄中专的,本来成绩是非常好的。多么刚烈的一个孩子。想起一个词,过刚易折,这个世界对他太不友好了。

晚上妻子跟我说,这孩子有185高,现在脸有点婴儿肥,长开了绝对是个风度翩翩的帅哥,该有多么美好的人生。太可惜了。

刚刚找到小刘舅妈的抖音,木槿花开。里面13个视频,除了最后1个,之前12个里面都有鲜活的小刘,舅妈真的很爱小刘,小刘跟舅妈表弟在一起的日子也是个开心的孩子。在1年前的视频里,有个评论让我顿时泪目:州州,一年后一定记住千万不要去寻亲,千万不要。

user avatar

新京报在面对小刘的问题上,是十分鸡贼的

他们很清楚,小刘的父母都是事业有成各有家庭并且生活还不错

小刘的父母不好惹,但是小刘真的很容易拿捏

他们没有对小刘进行帮助,帮扶,也没有对小刘进行保护,而是很聪明的先把其生父母的声音扩散出来,形成对小刘的指控和压力,逼迫小刘不得不站在聚光灯下,等待媒体进一步血淋淋的解剖

果然,在放大了其生父母的控诉,舆论形成读小刘极大不利的时候,新京报及时的转述了小刘欲起诉生父母的新闻,又引起了一波舆论焦点,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大战在即,这一把火点的可谓是高明之至。

但是新京报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操作把孩子给弄死了

他们只负责点火,不负责救火,报道完了,撤了撤了,只剩下孩子面对网暴和攻击,一个人面对巨大声量带来的腥风血雨

所以没等起诉,没等开庭,甚至没等到生父母出面,新京报被自己的报道反噬了

而且小刘还刚好在自己的微博中,吐露了对新京报报道的愤慨,这些连举报小刘恶意封号都来不及了,因为人已经死了,新浪微博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小刘的微博就在那边挂着

现在媒体人在干什么呢?在考究小刘是否年满17岁,这样就可以往成年去凑

这样,就不能算是惨杀未成年人了,罪名可以轻一些些,仿佛小刘没有存在过

我真的是服了,中国的媒体真的有出息,太有出息了,新京报你们真的是sang尽天良啊

user avatar

我已经于昨天晚上正式注销微博,以此抗议。

我来猜一猜接下来的过程

1.所有媒体都对刘学州事件要么是选择性失明的报道,要么就是不报道《新京报》的谣言。政府要是处罚《新京报》,这些媒体和一些人就会打着“打压言论自由”“强权打击自由”“一个社会不能只有一个声音”“一个报道而已,谁能想到会出怎么大的事”的旗号为其鸣冤叫屈,但对造谣刘学州基本上就选择性失明。

百分之百有,要是没有那就好了。

2.某些理中客干脆就死不认账,还想方设法的推卸责任。把自己打扮跟白莲花似的。

3.要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马上“人性”“人道”“为什么没人帮我说话?”“都是一群阿Q”的言论就出来了。

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脸说这些话

《新京报》:“你要打人吗?”

“老子今天不打人,老子今天tm打你”




user avatar

当年阅文合同那个事情的时候,某自称《新京报》记者的在知乎给我发私信想要问问我的看法。我一看《新京报》,直接就不理了。现在看来,真是正确。要是和他说点啥,还不知道会变成啥样子呢。

另外,让我惊讶的是,《新京报》的报道居然还有人信,这些人肯定是玩植物大战僵尸失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京报》在刘学州事件中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其报道方式、内容深度及舆论引导作用成为公众和媒体界关注的焦点。以下从多个角度对《新京报》在该事件中的报道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新京报》的报道动向刘学州(2002年出生)是一名因抑郁症去世的大学生,其母亲在2021年4月通过微博发布长.............
  • 回答
    刘强东在京东内部一次聚餐上对一位怀孕副总裁的讲话,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事件背景(已公开的信息,可能不完全准确):据当时流传的说法,刘强东在一次京东内部聚餐上,谈到了员工的家庭和个人发展。他提到了当时一位怀孕的副总裁,并发表了一些关于她怀孕后可能对.............
  • 回答
    刘强东在致股东信中提到“很多京东快递员在偏远省份都能月收入过万元”,这一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需要结合京东的薪酬体系、快递行业现状、地域差异以及信息传递的语境来分析。一、 正面解读和可能的依据: 京东的薪酬优势与“温度”文化: 京东一直以来以对基层员工的福利和薪酬相对优厚而著称。其“温度”.............
  • 回答
    李一凡记者在湖南“慰安妇”事件中与新闻中间人的争执,确实是一件备受关注且引发多方讨论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件事的大致脉络。李一凡记者,作为一名媒体人,去采访“慰安妇”幸存者,这本身是新闻报道的职责。然而,在采访过程中,他与一.............
  • 回答
    《新京报》这篇题为“骚乱和暴力何时何地都绝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的文章,其核心论点鲜明且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它旨在驳斥将“骚乱和暴力”美化或合理化的论调,并强调其对社会秩序、个人权利和法治精神的破坏性。要详细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文章的立意与核心论点分析: 坚决反对“.............
  • 回答
    新京报的这篇文章《贾平凹女儿的诗不是不能批,但别为黑而黑》是一篇针对贾平凹之女贾浅浅的诗歌创作引发争议而发表的评论文章。为了详细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写作目的、核心论点、论证方式、语言风格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写作目的和背景这篇文章的出现,直接回应了当时围绕贾浅浅诗歌.............
  • 回答
    新京报刊登苍井空招聘广告一事,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对这件事的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包括媒体的责任、社会观念的变化、对明星的认知以及商业运作等方面。事件背景回顾:大概是在2010年前后,中国互联网上关于日本成人影片演员苍井空在中国寻求发展的消息开始流传。随后,有媒体报道称新京报刊登了一.............
  • 回答
    新京报批评新华社,这在中国的媒体环境中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察点,毕竟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评价这种行为,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而且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要看它触及到的具体问题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看看“批评”具体指的是什么。如果是对新华社报道的某个事实性错误进行纠正,或.............
  • 回答
    新京报关于蔡徐坤的报道,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评价其是否“洗白”,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待,并结合报道的具体内容和当时的舆论环境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洗白”。在舆论语境下,“洗白”通常指的是一种有预谋的、通过信息发布、公关策略等方式来重塑公众形象、消除负面影响的行为。它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
  • 回答
    《新京报》公开慰安妇姓名和家庭住址的行为,无疑触碰了公众良知和法律道德的底线,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也暴露了媒体在伦理责任上的严重失职。首先,从受害者权益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慰安妇制度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受害者们经历了难.............
  • 回答
    赛雷话金发布的《读作新京,触目心惊,这么多年新京报都干了什么?》这篇视频,确实在舆论场上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视频的核心观点和切入点:视频的标题就非常直接且带有情感色彩,直接点出了“新京报”这三个字,并用“触目心惊”来形容其内容。赛雷话金在视频中,主要围绕着“.............
  • 回答
    李毅对《新京报》熊志的评价,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场网络论战的焦点。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李毅的立场。李毅以其鲜明的、往往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论调在网络上活跃。他的观点常常聚焦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发展以及与西方世界的博弈。在这种大背景下,他对于任何可能“唱衰”中国、或者在他看来.............
  • 回答
    咱们聊聊京东在商品没货时,直接把你导向别的商品页这件事。这招儿啊,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首先,从京东的角度看,这事儿有它的“道理”京东这么做,说白了,就是为了“留住”你,不让你白跑一趟,然后就直接关了网页,跑去别家。大家都在拼命抢用户,尤其是在电商竞争这么激烈的今天,每个点击,每个停留.............
  • 回答
    如何看待《女博士在京辛酸买房记:同学想读博吗?先买个房吧》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以一个“女博士”的视角,讲述了她在北京买房的艰辛历程,并将其与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联系起来,抛出了一个颇具冲击力的观点:“同学想读博吗?先买个房吧!”。作为一篇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它。一、情感共鸣.............
  • 回答
    苏宁被曝禁止员工在京东购物,一经发现立即开除的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可以说是一次典型的企业内部管理与员工自由选择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要评价此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动因: 激烈的市场竞争: 电商行业是中国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苏宁(尤其是在转型为线.............
  • 回答
    2015年6月8日,文化部在北京公布了首批网络动漫产品“黑名单”,这在中国网络动漫发展的历程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然而,这一举措的出台,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不同的声音,对其评价也呈现出多层面的视角。首先,从.............
  • 回答
    2018年8月8日,复兴号在京津城际铁路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这绝对是中国高铁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足以载入史册。这件事的影响和意义,绝对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几个字就能概括的,它触及到了经济、社会、科技、甚至国家形象的方方面面。首先,这是中国高铁技术实力的一个“硬碰硬”的展示。过去,我们可.............
  • 回答
    拨开迷雾,探寻真相:一场关于“反热流”的研讨会究竟揭示了什么?近日,一场名为“发现热量反流,突破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项目研讨会在北京如期举行,消息一出,无疑在科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那个被誉为“自然界最不可违背的定律”的基石,任何对其的“突破”尝试,都注定会吸引无数目光,也伴随着.............
  • 回答
    蔡徐坤被新京报评为“五四新青年”,这件事情引发了不少讨论,可以说是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引起大家关注。首先,咱们得明白“五四新青年”这个称号的分量。“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不仅是一场爱国学生运动,更是思想解放、文化革新、国家富强的开端。所以.............
  • 回答
    要说吴京在部队的评价,那得从他当兵那会儿说起。虽然他现在是家喻户晓的硬汉演员,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早年可是个实打实的军人出身。吴京是在1989年参加了北京军区的一个部队,具体是哪个部队,公开信息里有说是38军,也有说是其他部队,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是一名真正的军人。那个年代,当兵可不像现在这么多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