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提到,有的学生会成员要求同学们打招呼必称「哥 / 姐」、要求十分钟必须回复信息,并质问以后出去工作是不是也要用「这样的态度」。
虽然已经离开校园几年了,但在这里说说以后去工作(或者至少说,来知乎工作)会不会有这样苛刻的要求,也不尽然是答非所问。
我对面的工位,有位在互联网行业耕耘近十年的,头发浓密的同事。他的微信签名是:重要的事发邮件、紧急的事打电话。他解释过其中的原因:微信上传达信息,非常碎片化,而且人多嘴杂,聊天记录一多,可能导致无法获取必要的信息。同时,发微信时人的状态也比较随意,想到哪写到哪,有时会把关键信息分散到了几条内容中,更加难以理解。
写邮件,对于信息获取者来说更加友好,也是在逼迫发出信息的人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思路。至于紧急的事情打电话,也有类似的效果:在拿起电话时,但凡有同理心的人都会沉下心来想想,这件事值不值得火急火燎地联系到对方。
至于对他人的称呼提出要求,在这里也稍微爆点知乎内部消息:
昨天我们团队来了新的实习生。新同学非常有礼貌,发邮件的时候称呼收件人「老师」,而我们的团队负责人在回复中说:
同事之间是平等的,大家互相称呼姓名或昵称即可,不用加上「老师」「同学」「总」「老板」等 Title
从我个人来说,也颇为赞许这种做法。对于相当一部分企业而言,所谓「领导力」不在于职位多高、人们对你有多尊敬,而是在于你所做的事情能影响多少人、吸引多少人一起把事情做成。学生会,作为一个基于兴趣的学生组织,更要有这种正确的领导力观念。
能做成事,哪怕是「萌新」,也能带领一个队伍向前冲;心思都用在了追求虚荣上,别人叫你一声大哥,又能如何?
不要轻信高年级学生「以后出来工作如何如何」的说辞,职场没这么玄乎,不需要跪着爬进社会。
刚进清华的时候入了个街舞社,进了群以后经常看到一个男生发这样的话:
比如 “今天训练大家辛苦了,副社长现在刚回到家。”
“副社长对今天的训练效果很满意。”
“副社长不希望以后再有人迟到。”
我当时一直以为,可能有个副社长没有微信,或者手受伤了没法打字,所以就拜托这个男生转达给大家?
后来才知道,这个男生就是副社长。
意思差不多相当于“朕”或者“本宫”。
—————————答案结束——————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每次看到类似学长/学弟,主席/干事之类的问题,
我都会想到一个现象,
为什么拴着链子的狗叫得最凶;
我小时候出去遛狗的时候,
我妈告诉我,一旦狗和别家狗吠起来,
赶紧链子一松,掉头就走,
不然一准两条狗打起来。
我问她原因,
她说狗是靠反作用力来感觉自己力量的,
拉得越用力它就觉得自己越强,
栓门口墙上的狗最凶了。
回到人的身上,
一群刚到大学充满了紧张和不安的学生,
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
如果恰好加入了一个看似NB的团体,
或者干脆只是在这个地方混得久那么一点,
那自然要舒展一下心情,
这是动物的本能,很能理解的,
跟学长学姐没半毛钱关系。
比如答主我,
在华科属于老不死的学姐那类,
去年学校篮球赛,
在学生会部长面前提个意见,
还不是各种被一群小我十岁的学生会的人怼~~
最后说一下结果,
我去跟学校团委的老师反映了一下,
然后老师直接把上面那些叫去大骂一顿,
取消了那个劳什子评奖结果,
以后大家遇到学生会各种欺负人,
直接去告团委老师,
至于更不值半毛钱的所谓“霸道学长”,
直接找学院分管学工的副书记~
结果往往极度舒适~~
工作快十年的老记者表示,特别羡慕!早知道去传媒大学读书了!
我知道学生们估计大多是批驳的。我是以一个老姐姐的站位,提出另外一个学生难以get到的角度,供大家参考。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探讨。(如果讨论的时候,小朋友们可以少一点戾气,就更好了)
我先给大家说个故事,发生在最近几个月。有一次部门开会,讨论大领导用什么思路给我们大幅度改了一篇重要的稿子。我就很纳闷,我跟主任说,咱们去问问大领导不就行了吗?干嘛讨论一下午也抓不到重点呢? 大家都一脸无语的看我。
会议结束之后,一个跟我关系不错的老大哥跟我说,你去问领导“为什么这么改”就是质疑领导的修改方式。而且领导下面管好几百个人,能帮咱们改稿子就不错了,哪里有功夫这么回答所有人的问题啊。我大吃一惊!我说,天啊!我以前经常跑去问领导欸!(因为领导会亲自看的稿子,基本都是很重要的稿子。领导平时也经常点我主笔,对我也算是比较肯定。所以,领导改了之后,我看不懂就会去问问。我理解了领导思路,下次稿子我就不会出问题了,领导也修改得少。是双赢)可同事点了我之后,我觉得他说的真的有道理……同事还语重心长的跟我说,让我反省一下,为什么我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包括领导在内的众多肯定,却没有进一步晋升呢?我有问题就去问领导,业务能力当然比一般同事增长的更快。可是我这么浪费领导时间,像个小孩子一样去领导办公室敲门,我的成熟度足以带领更大的团队吗?
我内心很感谢他跟我说了这些!才发现,工作这么多年的我,依然很多地方不成熟!如果我读书的时候,有个粗暴师姐对我吼一句“师兄师姐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许问为什么!听了就行,少BB!”我可能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还一犯就犯这么多年了……工作这么多年,业务能力已经过关。团队凝聚力和协作力也不错。勇于承担重大工作任务。但是,我真的很希望能有一个阶段提升一下我的工作成熟度。我觉得这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带过的所有实习生里,传媒大学的实习生是成熟度最高的。比北大的成熟度还高很多。传媒行业也好,其他行业也好,很多行业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和人打交道。比如作为记者,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料,采到别人采不到的人,你就牛啊。
而很多大学生走上社会,来是学校那一套,懒懒散散,觉得大家都是平等的。甚至有实习生直接稿子写一半,让我给他写完。他的理解是,“你作为主编不就是给人改稿子的么?”是啊,我是主编,我不是你的助理。我给编辑、给实习生改稿子,做好把关,这是我的工作。但我也希望把工作精力放到重点稿件上,而不是给实习生写的小稿子改错别字。我不是你的助理写手呀……我当然不会说他什么,我依然会认真改稿子,因为看好频道是我的职责。但实习结束之后,找我写推荐信,我就会很客气的婉拒、跟他说,我级别不高请他找主任写(主任管着几十个人,哪管得着实习生。何况实习生呼啦啦十几个,主任都认不全,更不会给他写)。实习鉴定,一般不会对实习的孩子下狠手、写他工作态度不行,但也不会大力表扬大,会综合他的表现,实话实说。比如不痛不痒几句“基本能做到按时出勤” “实习期内未出现重大失误”。优秀的实习生,则会写“表现优秀”“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 “具有大局意识”“抗压能力强”“能承担重要工作”。
其实在工作中,客户和乙方、老板和员工、领导和下属,绝对不是完全平等的!大家看看《人民的名义》里,达康书记接到省委书记的电话,都马上站起来接,这就是下级对上级服从的一个细节习惯。比如你在企业,出去和客户吃饭。客户的总经理还没落座,你自己先坐下夹一筷子开始吃,你老板不骂死你?比如你在单位微信群,领导发个工作信息正在指导工作,你突然在大群里说“哈哈哈,我刚看了电影哪吒,真的好好看,推荐大家都去看”大家都会觉得你缺心眼儿………
——话不好听。但这就是社会。
传媒大学的学生,都是老油条,比不少工作一两年的孩子还在状态。很多细节也比我更在状态。毕竟我没受过这个板块的专业训练。很羡慕传媒大学的这种看似压迫的四年制训练。
去年中国新产业峰会,我负责前方直播间主持。压力贼大,一天连续做了14场视频专访,不带休息的。很多都是省会城市的领导。节奏快、压力大。帮我负责协调对接和统筹的姑娘,后来跟我说她是实习生。我:??!!!!
协调统筹其实不需要干具体的活儿,不用写稿子,也不用排时间表。主要就是询问所有嘉宾的时间,嘉宾的时间通常定不下来。因为嘉宾不会亲自和她对接,都是嘉宾秘书对接。秘书是搞定不了自己老板的时间的。所以她就要不停求爷爷告奶奶,特别客气的催催催、求求求。谁都不能得罪。这活儿挺累人,一般同事都干不下来。
我也算是见过采访市面的。她一个实习生能干,真是吓我一跳。而且全程0失误,结束之后各部门都上去跟她说 欢迎她来自己部门实习(因为前方报道团队,都是由来自各部门的精兵强将组成)。大家问她哪个学校。她说传媒的。OMG~!
后来 我还碰见我们电视部的一个小伙子,我一直以为他跟我差不多大。(因为很多优秀记者都提干了,像我这种一大把年纪还混一线的,基本就算老姐姐了)。结果他还不到30.我吓一跳。因为他待人接物太稳重、太成熟了!完全不像国外回来的留学生!(大多数国外回来的留学生更向往自由平等,更难融入中国的工作环境——除非家教极其注意这一点)。然后他跟我说,他本科是传媒大学的,而且是学生会的。还说传媒学生会超级夸张,说活动结束之后,大家都穿着黑西装。一个同学在前面喊“感谢X老师!”,鞠躬。所有同学都跟着喊“感谢x老师!”。用他的话说——“跟参加葬礼似的”。(当然这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言归正传,说下这几条吧。我觉得师姐的聊天回复问题不大。但是群内要求的表述有很大问题。
群中的回复”十分钟过去了为什么还是没人回复……“,如果我读书的时候被学姐这样回复也会觉得很难受。工作几年之后,真的觉得挺正常的。新闻工作要24小时待命,周末晚上如果领导发了要求,没人回。领导立刻会问“值班是谁?没人值班吗?”(当然领导不会像师兄师姐问的那么凶)群里要求打招呼的格式是“哥、姐好,我是10文编xxx”也没太大问题。告诉大家打招呼的格式也可以避免出错。毕竟大一新生,确实什么都不懂。顶多是语气生硬一丢丢。
至于群内要求的几条,则有在表述上有问题。——师兄师姐希望自己收获尊重,可你有没有尊重的对待师弟师妹呢?我在工作中希望实习生尊重我,同样,我也会尊重实习生。我带过的实习生也有30个了,只有一次请实习生帮我办私事。是我去单位楼下的超市买了一箱子牛奶,请他帮我拎上来。而且我很客气的跟他说,因为我刚怀孕前三个月,想避免拎重物,请他帮忙。后来,在他实习期内,我有一个重要采访,我有专门带他去旁听学习,也算是增长经验。(我完全可以不带他去)“你没那么可爱……”“谦逊一点……“这几条要表达的意思,我能理解。是想告诉新生们,在群里就说正事,不要闲唠嗑。但表述有问题,比如”不要发语音,哪怕是之前就认识的师哥师姐“,完全可以改写“为便于大家阅读,请各位同学避免发送语音信息,群内消息统一用文字形式表达”。在我看来,可能是师兄师姐觉得有的小朋友,不说难听话,理解不了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会觉得“群里聊聊也没啥,没坏事嘛”。所以师兄师姐就用很严厉刻薄的语言表达,给师弟师妹们很强烈的压迫感,并以此规范他们的行为。——这中间就体现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师兄师姐没耐心、没包容度。
这里我要多说几句。大家从小到大碰到教育自己的人,不是老师就是家长。家长爱你,包容你。老师要有师德,包容你。可师兄师姐不是你亲人,没收你学费。他们当然觉得没有理由包容小朋友,小朋友也没理由要求师兄师姐孜孜不倦的教导。因此,师兄师姐选择了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态度——能行就行,不行就滚。而这种态度让小朋友们很难接受。
怎么说呢。我之前写过一个帖子就是讲实习的。作为一个人人称赞的带实习生的老师,我的秘诀就是对不好的实习生永远包容。好的实习生,给他机会、帮他脱颖而出。不好的实习生,我永远都不会批评。他说错了,我也笑笑不说话。他写错的稿子,我帮他改过来再发。所以他永远不知道自己错了,更不要提改正了。走的时候还会对我再三感谢——我不是冷心冷肺,而是人在职场没办法呀,实习生就来四个月,我犯得着在办公室大骂实习生么?后来我写了帖子讲实习生的事儿。好多小朋友都留言,说自己实习的时候原来别人是这样看自己的!自己从来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所以吧……小朋友其实是对职场缺乏理解的。领导一个眼神,老油条立刻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小朋友通常没这个敏锐度。有时候领导直接点出来小朋友有问题,小朋友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所以对于小朋友来说,一定程度上说,领导的包容,就意味着小朋友难以成长。而包容+循循善诱的领导,基本是不存在的(除非领导是亲爸妈)。领导基本会选择“包容+不搭理”,或者“教你+严苛”。
你要的是什么呢?不同的小朋友要的东西不一样。我到觉得,其实求职的时候,大家也可以想一下,你要去一个“包容+不搭理我”的环境,还是去一个“严苛+成长”的环境。
PS:下面有同学说入社会半年就能学会这玩意儿,你让我用四年去忍受?
你觉得,就以你现在的心态,半年能学会么,学会了能适应么,适应了能脸上不流露出不屑么?我肯定不行。我工作之后,因为态度问题(不是工作态度,是自己不自知的对人的态度),被冷落穿小鞋遭白眼,过了3、4年,才慢慢进入到状态中。到工作的第5年,才有了厚积薄发的阶段。看我的文字,其实我现在已经是比较平和了。但是即使我到现在,还有同事说我太犀利,太锐利。也有好心的领导和老同事指点我,人有锐气是好事儿,但锐气要在心里。记者应该是绵里藏针,不能把自己弄成一根针。我知道大家是为我好,如何做得更加平和?我至今仍然在努力中。
去年我在一个国家级会议上,碰到了同大院其他媒体的一个记者。之前见过就聊了几句,她刚硕士毕业一年(TOP2学校),还没进入状态。她跟我抱怨“没同事帮我,没同事教我,没人带我,给我介绍人。领导只知道下任务,动不动就要约副部级领导的采访。我哪里会啊!”我心里大吃一惊。我想了一下,还是跟她交流了一下。在我看来,她就是没做好转换:咱们出来工作,单位给工资,那咱们就该立刻出活儿。比如我家雇一个小时工,一小时40块钱,小时工来了跟我抱怨“你都没教我怎么擦地!也不教我做饭!我不会!工作环境好差哦!”咱们雇主会怎么想呢?——我花钱雇你,就是让你干活儿啊,你啥都不会,你还赖我咯?何况同事之间大家多多少少都有竞争关系,别人为什么要拿自己的资源来帮助你呢?你要有过人之处和闪光点交换呀:比如老记者去采访,你跟着蹭可以,但要帮老记者做录音、做录音整理,写初稿。署名还要老记者先署。人家才会带你的。——可很多新记者不能接受自己给同级别的老记者当小崔,更接受不了自己干了90%的活儿让老记者署名。
这个姑娘的抱怨,就是典型的没有进入工作状态。白白蹉跎了一年。
如果一个大学生,以这种心态,跟我说,走上半年就能圆滑老道,我真的略带怀疑。
而且适应这个事儿,我觉得只要成年了,不会有心理阴影,真的是越早适应越好——因为人越大,适应度就越差,改变起来越困难。这点年轻的大家可能还理解不了。
除了讽刺,没有一个可以看的答案。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学长都温柔可爱,对人无微不至;每个老师都如红烛泣血又无欲无求;每个领导和同事都通情达理和睦相处该多好啊。
是啊,那该多好啊。
然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么?
想一想我们到大学里,除了学习知识,还需要学习什么?
“相处之道”其实是特指与“不那么好相处的人”的相处,因为好相处的人根本不需要用任何技巧。
抛开态度问题,这位学姐说的10条,哪一条是错的呢?能做到这10条的人,不就是我们平时所指的“特靠谱的人”么。
我们平时该如何与那些不善于表达,却怀着善意的人相处,不正是我们在大学里需要学习的东西么?
今天的事儿,一个好意的师姐,定了一些不算离谱的规范,但在态度上让人不舒服。结果被人拉出来挂城墙,期望诉诸网络暴力来惩罚她。这是就是你们的相处之道么?
工作中,遇到严苛的上级,恶劣的同事,糟糕同桌,朋友圈里烦人的关系,你们真以为自己有说走就走的自由度么?
要说对这件事怎么看,
1,学姐说的每一条都是值得借鉴的。
2,学姐的态度不好,可以私下里用更婉转的方式告诉她。她能接受,就和她做朋友。她若不接受,就保持距离。态度不是被网络暴力的理由。
3,凡事都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学会最大限度的获取正确的东西,而不是被情绪左右。
4,你不是世界的中心,走出校园没人惯着你,没人照顾你的情绪。单凭成绩和学历,并不足矣让你成为一个人完整的人。
5,这个学姐确实太把自己当成一颗葱了。这个问题下的大部分人也毫不客气的把自己当成了一盘菜。
谢 @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邀
怎么说呢?挺正常的一个戏精
1,折腾新生的传统都有,愿意讲明规矩的总比暗搓搓霸凌的好一点。
2,有这种思维的成年人到处都是,越是所在企业整体水平越低,越容易出头。所在企业整体水平高的越容易不经意得罪人,然后被发配去坐冷板凳。
3,问题下的各位基本都在怼,希望今后在职场上遇到这种戏精和奋斗逼也要努力的怼。大不了不侍候就好。
展开说明:
折腾新生吧,不说别人,当年我还是萌新的时候,学长知道我们几个是南方海边来的时候,就起哄要我们表演吃辣椒。刚好本人嗜辣如命,就把几个吃不了的同乡的份都吃了。没吃过的可以自行想象第一次吃干辣椒是啥感受。
这种人在层次低的企业里面如鱼得水,因为老板喜欢这种被驯化过的。即使知道这种人能力有限,品格成疑,还是会重用,因为至少可以拿出来当标榜来敲打其他人。以中国目前的就业情况来说,这些人的就业途径比木讷或者跳脱的同学更有机会。
但是在层次较高的企业里面,首先是直属领导对这种媚上欺下的行为很敏感,会防着你哪天就给他也来这一手。其次因为平均素质高,不小心欺负到头铁或者有背景新人身上,轻则被当面怼到无法下台,重则下班出门被套麻袋,遇上更狠的饭碗就被自己砸了。
当年在银行系统亲眼见过,一个自诩有资历整天diss一个看上去很老实的萌新,然后莫名其妙有一天就被下岗。事后才传出来这个萌新是本地某实权大领导的直系亲属。真是喜闻乐见,我等吃瓜群众表示非常舒适。
最后呢,就是希望在网上发泄情绪也适可而止,带到现实的话,也有可能不小心短了自己的路。
完毕
我是头铁的那个,现在是某个小生意的合伙人,不妨关注一下,反正不要钱ヽ(≧Д≦)ノ
没看出哪里官僚,
官僚,必须有官,
这个学姐不是官,充其量是个普通群众,
所以学姐的言论,并不能定性为官僚主义,
只能算是官僚主义爱好者,或者是官僚主义民科罢了,
这个社会上最沙雕的事,不是官僚主义,
而是有着一颗官僚主义的心,却没当官的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