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中国成功研制圆珠笔笔头「笔尖钢」?

回答
中国成功研制圆珠笔笔头「笔尖钢」:一场看似微小却意义重大的科技突破

中国成功研制出高品质的圆珠笔笔头“笔尖钢”,这看似是一个小小的突破,但其背后蕴含的科技含量和对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却不容小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项成就:

一、 技术层面的挑战与突破:

材料的极端要求: 圆珠笔笔尖钢并非普通的钢材,它需要满足极其严苛的要求:
极高的硬度与耐磨性: 笔尖需要承受与纸张的高速摩擦,其硬度要足以抵抗磨损,保证书写流畅持久,并且在长时间使用后不易变形,保持书写精度。
优异的韧性: 硬度高但韧性不足的材料容易崩裂,而笔尖需要一定的韧性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细微的断裂,影响书写。
良好的加工性: 笔尖的形状极其微小且精密,需要能够进行高精度、高效率的加工,形成圆润的球珠座和顺畅的墨水通道。
抗腐蚀性: 笔尖会长时间接触墨水,需要具有一定的抗腐蚀能力,避免生锈影响使用。
磁性特性: 某些工艺流程中可能需要考虑材料的磁性,以便于自动化生产和检测。
工艺的复杂性: 达到上述材料要求,需要掌握一系列复杂的冶金和加工工艺:
精密合金配方: 需要精确控制钢材中碳、铬、镍、钼、钨等元素的含量,以获得理想的硬度和韧性平衡。这需要深厚的材料科学理论基础和长期的实验积累。
特殊的熔炼和精炼技术: 为了获得高纯度、低杂质的钢材,需要采用先进的电弧炉、感应炉以及精炼工艺,去除有害元素和夹杂物。
精密热处理工艺: 包括淬火、回火等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温度、时间和冷却速度,以获得所需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
超精密的加工技术: 笔尖的成型需要采用如研磨、抛光、金刚石车削等超精密加工技术,以达到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精度。尤其是球珠座的加工,直接决定了墨水的流出量和书写流畅度。
表面处理技术: 可能需要进行特殊的表面处理,以进一步提高耐磨性和降低摩擦系数。

在过去,中国圆珠笔笔尖钢长期依赖进口,特别是来自日本的材料,价格昂贵且存在技术垄断。中国科研人员和企业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上述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性能媲美国际先进水平的笔尖钢,这标志着中国在高端金属材料和精密加工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 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

打破技术垄断,实现“中国制造”的自主可控: 圆珠笔笔尖钢虽然是日常用品的组件,但其背后涉及的是国家在关键材料和高端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依赖进口,不仅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和受制于人的风险,更是国家工业体系不完整的体现。成功研制笔尖钢,意味着中国在这一细分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掌握了核心技术,摆脱了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一支圆珠笔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笔尖钢的品质。过去,国内生产的圆珠笔在书写体验上与进口品牌存在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笔尖钢的限制。如今,中国笔尖钢的突破,将有力提升国产圆珠笔的品质和竞争力,有助于中国笔业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改变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认知。
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和协同发展: 笔尖钢的研发成功,并非孤立的事件,它背后必然带动了冶金、精密加工、表面处理、检测设备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协同发展。这种技术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整个制造业的升级。
人才培养和技术人才的积累: 成功研制笔尖钢的过程,必然汇聚和培养了一大批在材料科学、冶金工程、精密机械等领域的顶尖人才。这些人才的积累,将为国家未来在高精尖材料和制造领域的进一步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芯”战略的延伸: 有人将之与“中国芯”相类比,虽然一个是材料,一个是集成电路,但其背后都有着相似的国家战略意图:打破技术瓶颈,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发展。圆珠笔笔尖钢的成功,可以看作是在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高端制造领域,落实“中国芯”战略的重要一步。

三、 民生消费层面的影响:

降低生产成本,惠及消费者: 随着国内笔尖钢的稳定供应和成本的降低,国产圆珠笔的生产成本将随之下降。这意味着消费者将有可能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高品质的圆珠笔,享受到更好的书写体验。
丰富市场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 未来,随着笔尖钢技术的成熟和多样化,中国笔企可以开发出更多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圆珠笔,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提升书写体验,重塑消费信心: 长期以来,“好用的圆珠笔”常常与进口品牌挂钩。笔尖钢的突破,有望改变这一局面,让更多消费者体验到国产圆珠笔带来的优良书写感受,重塑对国货的信心。

四、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我们也要看到,要将这项技术真正转化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仍需持续努力:

规模化生产和稳定供应: 需要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大规模、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业化生产能力,确保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成本效益的进一步优化: 虽然打破了垄断,但要与国际成熟产品在成本上展开竞争,还需要在生产工艺、效率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 除了技术本身,还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让消费者认识到国产笔尖钢的优秀品质,并愿意选择国产圆珠笔。
持续的研发投入: 材料科学和精密加工技术是不断发展的,需要保持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推陈出新,在更尖端、更精密的材料领域取得突破。

总结:

中国成功研制圆珠笔笔头“笔尖钢”,是一项集技术突破、国家战略、民生惠及于一体的重大成就。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在高端金属材料和精密加工领域实现了关键性的飞跃,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更是国家强大工业体系建设的生动体现。这场“小突破”背后,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和产业工人的智慧与汗水,也预示着中国制造业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笔尖上的中国”到“中国芯”,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科技自信的不断提升和国家实力的稳步增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年,国产笔尖钢不良率太高,目前只占市场20%份额。

而我国笔尖钢每年需求量为2000吨,1600吨依赖进口,主要进口商是日本秋山和下村精工。(日本企业没破产)

我没能查到2017年开始中国进口笔尖钢的情况,但是根据《南风窗》杂志2021年刊发的“从指甲钳和笔尖钢看中国与世界还差多远?”这篇文章,截止2020年,国产笔尖钢材料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0%。

原因就是材料不过关,良品率只有日本同类产品的1/10。

这个数据是青拓集团研究院院长江来珠提供的。

青拓就是我国第二家研发出笔尖钢的企业,江院长本人是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材料工程博士,同时还是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学会夹杂物学术委员会委员。

日本材料加工笔头不良率为万分之一,国产材料不良率在千分之一水平,初始不良率甚至达到2%-3%”

我作为非专业人士,又在网上查不到笔尖钢进口的相关信息,只能选择相信《南风窗》以及江来珠院长。

附:《南风窗》,隶属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user avatar

中国觉得不值得没造圆珠笔珠——哎,这是一个连圆珠笔珠都造不出的意淫强国。这国怎么了,一定是体制问题,我不禁陷入沉思。

中国被逼着造了圆珠笔珠——比本子晚那么多年,还是一贯运动式大炼钢铁造的,你国真是意淫强国。这技术不行,得认,别总拿大炼钢铁精神强装尊严。

中国造的圆珠笔珠远销海外——呵呵呵,没有本子你能造的出来?山寨强国。

中国有了世界领先的圆珠笔珠技术——为什么造圆珠笔珠的机床的润滑油要用外国的?这叫你国能造圆珠笔芯?别意淫了,不行就是不行,你国一辈子也得跪着。

中国又被逼着造出了机床润滑油——呵呵呵,原油提炼技术居然有外国东西,这叫能造圆珠笔珠?你国一贯垃圾。

制笔厂懒得理他们了——你国终于认了不行了,不错,有进步~

user avatar

没什么,只是高中作文里少了一个论据而已

user avatar

美国人自己造不出iphone吗?一定要富士康来造?
不是的,是因为美国本土造,吃力不讨好,成本贵的离谱不划算。

同理。
学生都不用圆珠笔,中国人一年写不完一支圆珠笔的用亿计算,全世界所有人用圆珠笔的量,刚刚养活日本和瑞典那两条生产线。

这玩意真的是高精尖科技吗?
真不是。

只是市场太小,容不下更多的生产线了。

圆珠笔的钢珠,说难听点,就是一个缩小的轴承钢珠。
能把轴承造好,还能造不好钢珠?
国外有SKF,舍弗勒,日本有NSK,TNT之流,
国内也有三大品牌,哈尔滨、洛阳、瓦房店。

虽然在特殊工况下,寿命和效果和顶级品牌还有一定的差距,可一般工况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没人恬着脸和我说,圆珠笔的使用环境是特殊工况吧。

说到底,市场经济调控下,已经没有必要再造一条圆珠笔钢珠生产线了,跟材料没什么关系,材料根本不是造圆珠笔钢珠的门槛!

你看全世界能造车的国家有几个啊?英国汽车现在就是一把心酸史。

英国可是把全国所有的汽车品牌,全部卖掉了。

是英国现在不行了?没能力造车了?

不是的,是现在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下,英国本土造车已经没有意义了,成本太高了,没有必要了。

以后再碰到周围有人和你说国产圆珠笔钢珠的事情,留个心眼,以后记着离远一点。

而且,我沉痛的告诉各位。

现在的圆珠笔钢珠严格的讲不是钢珠,是碳化钨球珠,圆珠笔用的钢珠是过时的旧材料。

而且,我国才是碳化钨球珠的制造大国,瑞士印度南美等地区都从中国进口球珠,因为主材料是碳化钨、中国是碳化钨产地大国。

圆珠笔钢珠已经是90年代的老旧技术!

你以为我就这样说完了?

我再要狠狠的扇一次小粉红的脸!

碳化钨球珠技术现在也在被陶瓷球珠技术取代。

陶瓷球珠技术现在都快有普及的趋势了。

不好意思,中国又是高性能氧化皓陶瓷球珠的制造大国。

所以各位想看热闹的,可以散了吧。

不要总是妄自菲薄!

跪久了站不起来就让别人搀起来,不要和老赖一样,跪在地上还笑站起来的人!

后来评论里面说不是钢珠而是座子,我特意去查询了一下资料,因为本人工作关系,能接触到不少太钢的人,也问了一些相关问题,得到的结果是,材料改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加工难度,也没网上说的那么神乎其神,他们太钢自己的员工也没把这个当回事,但是作为中国人,有能力逆向思维的研发新材料,无论成品是大是小,还是很涨志气的。祝愿祖国越来越好,祝愿妄自菲薄的国人越来越少。

因为评论区里面火药味越来越浓,关闭评论,敬请谅解。

本文就当科普了一下其实圆珠笔水笔里面不是钢珠,是碳化钨和陶瓷钢珠吧。中国是出口大国。也算有些价值吧。

受中国圆珠笔头技术取得突破消息影响,太钢不锈(000825)股价近期连续飙升。统计显示,太钢不锈自1月9日至11月,短短三个交易日涨幅达27.36%,三日两度涨停,1月11日报收5.12元。

恭喜太原太钢,研发的钱应该收回来了吧,项目组的年终奖一定特别好看。

—————————

我有一个日更的同名公众号,很多知乎不能写的东西,都写在上面。搜索公众号:圣范锦意。每天都有人间百态来品味。

user avatar

我把这事儿捋一捋:


一开始是制笔业协会的报告里有说,这东西搞不定。其实这事儿很平常,就是各个行业协会的日常工作。协会定期要搞活动,布展,出报告。报告上会写行业整体情况,经营情况,内部刊发的还有辖区内各主体自身的经营情况和排名;行业过去一年取得了什么成就,还有哪些不足,哪些搞不定还需要进口,巴拉巴拉……

其实每个行业协会都会有,外行看着特别无聊,但是在行业内部和相关行业,很多行业特别是不在该产业集中地的企业,有一些还挺依赖协会数据的。

协会的报告上写该行业需要产业升级,在我国协会工作报告上属于万金油,是永远不会有错误的,协会也不用管这些进口替代是否经济上合理,他就只管写(协会不是上级单位、一般没有处罚权),做决策的是企业自身的事儿,所以这个模式运行的一直都挺好。

各级协会行业报告会一级级上交,行业总协会也会出报告,再往上层交,各级部委和总理办公室肯定都会有的。


然后再说总理那边,总理是在一次钢铁产能过剩的会议上提到这个事儿的,人家的意思其实是——有困难别总找中央,先自己想办法(你们看还有很多特种钢还需要进口,你们有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了吗?)。

这种会议既然总理要讲话,一般不会太短,重点可能有一二三好几个,这个圆珠笔笔尖估计就是当个例子举的,其实不是重点。

开完会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该写报告写报告,该去产能去产能,本来这事儿就结束了。


然后报道这边,这种会议肯定是要报道的,但是多数都是行业内部的事儿,一般人不是听不懂就是觉得离自己太远,这种东西社交媒体是不会关心的;

圆珠笔就不一样了,这东西谁都用过啊,给人的感觉特别廉价、特别没有技术含量的,听说我国还搞不定,这就太有传播爆点了。

所以咔嚓,就火了……


火了之后,就不是政治任务也成政治任务了(尴尬了……)。

作为政治任务,这其实是个非常好的任务。一般政治任务都是有困难的,要做一些自我牺牲的;而这个任务却非常简单,谁都想做,结果被太钢抢到了。

就像太平洋战争刚爆发的时候,美国太平洋上的舰队规模还不如日本,败仗一场接一场的,麦克阿瑟都灰溜溜的被赶出菲律宾,但这点儿劣势对当时第一工业国根本不叫事儿;

圆珠笔也是,技术含量虽然不算低,除了美英法德这几个老牌工业国,你交给别人还真未必很快能搞定,但我国不一样啊,我国是一年产全世界一半的钢铁、能自产航母跑道和拦阻索的现在全球最大工业国,钢铁行业底子厚得很。


然后就是太钢几个月就搞定了,很多人觉得太钢这事儿上是亏的,侠义上这个生产肯定是亏的,赚不回研发成本,甚至那么点儿量开炉可能都不合适;

但扩大一点儿来看,首先是完成了政治任务;

其次,股票涨了一波,要知道行业去产能加环保重压下,钢铁行业要做市值管理几千万可是不够的;

最后,太钢和钢铁行业使劲宣传自己花了几千万研发这个事儿,我总是嗅着有点儿扛着红旗反红旗的感觉。好像是在和中央说,你看不是我们不努力,剩下这点儿东西做也是亏的…… 还是得打钱。


所以这个事儿啊,我们看的是热闹,人家聊的是money 。

user avatar

很久以前,有些公知喜欢在网络上写小作文。

今天说这个产品中国造不出来,只能外国造,明天说那个产品中国造不出来,只能外国造。

比方说圆珠笔头上的那个小钢珠,需要的炼钢技术非常尖端,中国就造不出来,只能花大价钱进口。

比如说高铁上用的特种螺母,力学性能非常优异,中国也造不出来,只能花大价钱进口。

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小作文让人看着实在是太郁闷了,这么简单的东西中国都造不出来,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想驳斥这些小作文造谣吧,偏偏别人说的还都是真的,这些东西中国真的造不出来,整篇小作文没有一个字是假的。

笔尖钢最出名,是因为这东西做的圆珠笔最常见,也被人认为技术含量最低,所以最出名而已,并不是说当初的小作文只写了笔尖钢一个。

而笔尖钢的技术指标看起来也确实非常吓人。

这东西,是圆珠笔芯上的一颗小小的钢珠。

虽然看起来只是个钢珠,但表面粗糙度要求为0.4个微米,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到0.4毫米。

小钢珠的旁边,还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得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任何一个小偏差都会影响笔头书写的流畅度和使用寿命,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

如果精度不够,那么钢珠和笔尖的间隙就会要么太大要么太小。

如果间隙过小,墨水便不能顺滑流出;若间隙过大,则会导致漏墨。

总之,圆珠笔芯上的小钢珠,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厉害的东西,加工精度非常高。

笔尖钢的性能要求在进行如此精度的加工时,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

而这样的东西我们确实造不出来,国产的钢没办法造这种圆珠。

因此,小作文把中国说的一无是处。

你能造氢弹,你能造洲际导弹,你能送飞船上天,你能造航母,但你连个圆珠笔芯都造不了,你和外国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贵族的优雅和高贵,都体现在不起眼的细节方面,小作文大概就这个意思。

关于笔尖钢的小作文传播时间久了之后,被总理看到了。

2016年初,在一个关于钢铁产能过剩的研讨会议上,总理用圆珠笔芯举了个例子,大概意思是说为什么我们国家钢铁产能过剩,结果连圆珠笔芯的特种钢材都造不出来。

虽然只是举了个例子,但在会议后,这事不知道被谁说出来了,于是瞬间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一时间,相关报道铺天盖地,把曾经的圆珠笔小作文推上了高潮,还把那些中国造不出来XXX的小作文全部翻出来重新读了一遍。

“连圆珠笔尖都造不了,中国离世界制造强国有多远?”,类似的标题铺天盖地。

本来吧,这只是会议上随口举的例子,但被大量媒体这么一报道,这事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这个笔尖钢,必须造出来,否则感觉都没办法对国民交代了。

涉及民族荣誉,涉及中国崛起,总理也发言了,全国媒体也都报道了。

这笔尖钢要是造不出来,像话吗?

爆火全网了之后,不是政治任务也成政治任务了。

几个月之后,笔尖钢就造出来了。。。

2017年1月,中国太钢成功研发出了圆珠笔笔头所用的特种不锈钢,新华社对此做了专门报道。经制笔企业实验室近千次的极限测试,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相当。

成功研发圆珠笔专用的笔尖钢,被当成了一个很大的事,不仅做了专门报道,央视还过来拍摄了专门的纪录片,太钢还设置了专门的展台,把这个事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

这玩意好像也不难啊,全国媒体集中报道说这玩意很难造也没多久,结果嗖嗖嗖的就研发出来了。

不是说这东西高精尖吗,不是说这东西只有瑞士日本能造吗,怎么这么快就搞出来了?

其实吧,圆珠笔笔头这东西看似高精尖,但实际上并不是高精尖,中国不造并不是因为造不出来,而是懒得造。

当然,我们首先要承认圆珠笔的笔尖钢确实是一种特种钢,是要技术的,一般人炼不出来,中国以前也确实没有这种炼钢技术。

但我们没有这种炼钢技术,不代表我们研究不出来,而是我们没有研究的必要而已。

一个圆珠笔笔头上的圆珠才多重?最多10毫克。

看似吨钢单价很贵,但总共才需要多少钢?总共才能卖多少钱?

央视报道的材料中也说了,中国每年造圆珠笔380亿只,总共用了1000多吨笔尖钢。

如果每年能卖1000吨,听起来也不少啊。

你觉得1000吨很多,那是因为你是普通人。

中国一年的钢产量接近11亿吨,平时从钢厂提货都是以万吨为单位的。

1000吨?1000吨是个什么玩意?

对钢厂而言,1000吨还不够塞牙缝。

当圆珠笔的笔尖钢成为政治任务后,太钢进行了研发,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终于摸清了笔尖钢的炼钢技术。

这个研发费到底多少没人报道,但肯定不是个小数。

但研发费还不算什么。

你在实验室炼出了合格的钢材,不代表你能低成本的在工厂炼出来。

太钢为了这个笔尖钢,专门改了一条生产线,把所有的设备和流程按笔尖钢的炼制流程进行调整。

你知道一条生产线意味着什么吗?

需要投多少钱这个就先不谈了,每条生产线都很贵这个是常识,但最关键的是生产线只要启动,你就不能停。

不存在说你炼半个月笔尖钢就把生产线改成炼其他钢,过一段时间再改回来这种事,生产线是不可能改来改去的,每改一次都代价巨大。

不能随便改生产线,也不能随便停生产线。

钢炉每熄火一次,点火费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当钢炉停转,整个炉子彻底冷却后,想重新加热到可以炼钢的千度高温,需要耗费的燃料是很多很多的。

所以,生产线上的钢炉只要启动,就不能停,必须要持续的炼钢,这样才能做到最低的生产成本。

太钢最小的钢炉,一炉能炼60吨钢。。。

这条笔尖钢的生产线启动后,就这么60吨60吨的对外出钢。

而中国每年辛辛苦苦造了380亿只圆珠笔,只需要1000吨笔尖钢。

要么停生产线,要么扩大销量,要么就炼一堆笔尖钢扔仓库吃灰。

太钢最希望的,自然是扩大销量。

瑞士和日本的笔尖钢售价12万人民币/吨,畅销全球。

为了抢市场,太钢咔嚓一声就把价格打到了5~6万元/吨。

不是太钢不想谋取暴利,而是瑞士和日本的企业耕耘这个市场半个世纪,绝大多数企业用惯了他们的产品,你不降出一个恐怖的价格,没人愿意买太钢的货,而生产线那边的笔尖钢已经在仓库吃很久的灰了。

品质相当的东西,太钢一口气把价格砸下来一半,那自然就能打开市场了。

生产线终于可以继续运转了,不需要停炉,也不需要把产品放仓库吃灰了

这价格卖,太钢赚不到什么钱,但好歹没怎么亏钱,至少算是把政治任务完成了。

但瑞士和日本的企业就惨了,直接被逼的快破产了。

笔尖钢是一个很小的市场,全世界就几家小公司在搞,他们是这个领域的隐形冠军。

他们的创始人当初进这个领域时,竞争压力是很小的,然后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不断的用利润去逐步研发新技术,从而建立了一定的技术壁垒,让一般的小企业进不来。

但这种所谓的技术壁垒,对于大企业而言根本不值一提,并不是什么坚不可摧的技术屏障,想研发就能研发的出来。

但对大企业而言,这种小领域市场规模太小,小到无法入眼,没必要去关注。

而且大企业如果要从头搞研发,新购置生产线,综合成本绝对是要比买隐形冠军的成品要高的。

所以,考虑这种种原因,大企业就对这种小领域的隐形冠军视而不见了。

太钢这种玩法,摆明了就是宁可亏钱也要研发出来,然后还非要维持一条生产线的运转。

让中国人都能用上中国自己的圆珠笔钢珠,这属于政治任务,不属于常规商业行为。

还有那个高铁上的螺母,全世界都在用哈德洛克公司的产品,中国自己造不出来。

知道为啥造不出来么?

因为这个螺母的市场,全世界的年销售额总共加起来就1.3亿人民币。

工业领域就几个点的净利率,这个螺母就算夸张点,我给他按20%净利率算,一年也就2600万人民币的利润。

所以,哈德洛克公司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公司,员工总数不足100人,这几十个人什么都不干,就给全世界所有人造特种螺母。

哈德洛克公司的特种螺母满足了全世界的需求,但这个领域实在太小太小,小到垄断全世界也就只能养活几十个员工而已。

这个螺母虽然性能很好,中国暂时造不出来,但不代表中国没能力研发出来,只是真的没啥大公司愿意单独立个项目去和哈德洛克公司在这个小领域里血拼,而小企业又拼不过。

这种小领域就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很多小领域都是如此,所以才养活了很多隐形冠军。

中国其实也有类似的企业,比如说义乌某家公司的吸管。

全世界的吸管都从义乌这家公司进货,他们家拥有全世界2/3的吸管专利,主导发布了全球的吸管行业标准,每天生产1亿7000万根吸管,是全球吸管领域的绝对隐形冠军。

吸管这种简单的东西,被这家义乌工厂活生生的做成了高科技。

是其他国家造不出吸管吗?

并不是,而是义乌的这家工厂把成本压到了极致,压到其他人觉得造吸管无利可图了,于是就放弃了在吸管方面的生产和研发。

小公司看着这个领域眼馋,但没能力杀进来,也没有啥大公司有兴趣和义务这家工厂在吸管领域血拼。

欧美很多小公司,都是靠这些夹缝中的小领域市场活着,他们专精于一种产品,把这个产品做到极致,以此在大公司的碾压中活下去。

整个欧美日,除了巨无霸大公司,剩下的都是这样的小公司。

要么体量天下无敌,要么就有自己一技之长,专精于一道,不然你凭什么开公司?

欧美,尤其是日本那边,把这种迷你小公司专精于一道的行为,称之为“工匠精神”。

其实不是这些小公司喜欢当工匠天天研究一个东西,而是他们只能靠这个活下去,其他领域他们做不了,只有目前这个领域凭着当初创始人的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才能勉强活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义务的那家吸管工厂,也是工匠精神。

他的创始人,可以称之为吸管仙人,只不过中国人不喜欢这么中二的宣传词而已。

但欧美日的这些各行业隐形冠军,却被中国的小作文大吹特吹,最后的结论都是中国体制不行,所以打不过这些隐形冠军。

圆珠笔芯事件不仅轰动中国,也轰动了外国。

太钢被形势所迫,硬着头皮开了笔尖钢的生产线,捏着鼻子造笔尖钢。

而瑞士和日本的笔尖钢隐形冠军,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没招谁没惹谁,祖传一家小公司,每年赚点生活费,怎么突然来一个这么大的巨无霸掀桌子。

悲惨的遭遇被曝光后,很多日本企业做出了对策,和中国公司合作的时候都千叮万嘱,不要宣传我们公司,不要夸我们的工艺。

想合作可以,但你不能宣传,否则我们公司拒绝和你合作。

这些小公司都是各领域的隐形冠军,他们只想默默赚点小钱,没兴趣掺和什么民族荣誉,也没兴趣成为什么国家技术制高点的旗手。

再来篇笔尖钢这样的小作文,自己不仅一毛钱赚不到,祖传的饭碗还有可能被砸掉。

对于中国的工业研发能力,我想很多人都小看了。

自从氢弹和洲际导弹技术研发成功后,我们就证明了全世界所有技术,就没有中国研发不出来的。

我们的工业体量和工业人口,已经达到了可以研发一切的地步,只是资源有限,研发有个先后顺序优先级而已。

中国工业体系实现了全覆盖,美国几乎没有办法在任何领域卡中国脖子。

特朗普用尽手段,也就找到了一个芯片来卡中国脖子而已,其他的领域都卡不住。

为什么芯片可以卡中国脖子?

不是中国研发不出来,而是芯片的更新换代速度太快。

没有任何人说中国研发不出来光刻机和芯片,哪怕是最悲观的技术专家都承认,芯片和光刻机这东西只要中国舍得砸钱,一定可以研发出来。

现在欧美最先进的芯片是5纳米,从今天开始算,只要中国持续砸钱研发,10年时间必定可以研发出5纳米,这个事实几乎没人否认。

他们认为中国没必要造芯片的理由,是等你研发出来了,欧美早就更新换代好几次了,你研发出来也是废品,卖不掉。

芯片领域2~3年就更新一代,这速度实在是太恐怖了。

可以说,芯片领域是先发优势最大的一个行业,所有行业里排第一,先发优势接近于无穷大。

10年之内中国肯定可以研发出5nm芯片,从光刻机到芯片制造一条龙全给你搞出来。这速度已经很快了,但还不够,因为也许3年后,欧美的3nm芯片就出来了,你只能跟着后面无穷尽的砸钱搞研发,始终无法收回成本。

这也是30年前中国放弃芯片行业的原因。

既然如此,为什么今天的中国敢于在芯片领域搞技术攻关,把芯片研发当成一个政治任务来做?

因为芯片3年一代的好日子快过去了。

芯片行业的物理极限是3nm,小于这个数值光刻机就失效了。

这不仅仅是达到了工艺的极限,而是已经达到了目前人类物理学的理论极限。

就是说从理论上说,芯片的最高等级也只能是3nm,不可能到1nm。

因为当制程达到1nm时,就进入了微观世界,量子力学的领域,到时候隧穿效应将会生效,电子可以自由的穿透绝缘层,导致芯片失效。

因此人类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除非人类的理论物理出现了巨大的跨越式突破。

不是所有的人类科技都可以无穷无尽更新的。

比如说炼钢工艺,在100年前这就是高科技,各种特种钢技术日新月异,始终在更新换代。

但发展到一定程度,炼钢技术就停滞了,就无法再更新换代了,发展速度变得极为缓慢,先行者的先发优势就没那么大了。

一些看起来很高科技的笔尖钢技术,其实分分钟可以破解,因为他本身工艺更新的速度就非常慢。

一旦芯片更新换代的速度慢下来,被中国追上来只是个时间问题。

笔尖钢是10年前的小作文,而芯片算是这三年的小作文。

这些小作文,你说究竟是卖国呢,还是爱国呢。

笔尖钢行业,已经进入了太钢纪年,耕耘半个世纪才积累出市场的西方公司掐死中国公知的心都有了。

而芯片,很快中国公司也会以吨为单位进行生产。

这生产线一旦启动,炉子没办法停啊。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迫于无奈,中国人炼了一炉笔尖钢

user avatar

本来事情挺小的,

背景是瑞士日本有几个厂搞这个圆珠笔尖特种钢,利润也不大,

原本这样也挺好,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工,

“比较优势”就是谁擅长什么就只干什么,然后大家通过国际贸易互惠互利,最终都受益(虽然比较优势理论其实是有根本的硬伤,不过在这里就不讨论了,我在评论置顶了一个朋友的回复,大家可以看看)

中国每年钢铁产值几万亿,在这种环境下,

每吨12万的价格花一亿多点进口笔尖钢其实不值一提。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这事经过公知、媒体和群众的 高shan 度feng 关dian 切huo 之后,

变成了“制造业短板”“产业缺陷”“国安危机”的大事情……

太钢就在这种环境下扛起了研发的重担,没多久炼了一炉笔尖钢……


到这里也仅仅是个有点话题性的小事情,

对咱们是小事情,

对瑞士日本那几个厂可是灭顶大事,

后来,进口价格从12万下调到9万一吨……

再后来就没有那几个厂的消息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

大V公知恨国党的过人之处,就是“我想骂你的时候,根本不怕你有多NB”

user avatar

这就是段子,乐呵乐呵得了。

事实上中国为了研制“笔尖钢”历时五年,仅第一笔研发经费就达2000万人民币。总投入一共是1.8亿。

笔尖钢项目2011年“十二五”就立项了,由宁波贝发集团、太原钢铁集团和中科院沈阳研究所共同组成课题组开始研发。

一直到2014年12月,笔尖钢这个项目,太钢才第一次试验成功,一直到2017年年初才算是可以开始量产。

而其中技术指标和不锈钢精细加工都是由宁波贝发提供的。

另外,根据宁波贝发集团老总,中国制笔协会副理事长邱智铭介绍,太钢一炉可以生产“5000-10000吨笔尖钢所需原材料”,并非所谓的60万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